西方道德传统中的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
- 格式:pdf
- 大小:483.56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伦理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方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性质和价值的哲学分支,涉及到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评价。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不同的伦理分类方法被提出,以揭示道德规范的本质和基础。
在西方哲学史上,伦理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范畴: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义务论(Deontology)。
这三种主要的西方伦理学分类方法各具特色,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评价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德性伦理学强调的是个体的品格和德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这一伦理学范畴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得到发展。
根据德性伦理学的观点,道德价值在于一个人的品格和德行,实现崇高的目标和完美的人格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
在德性伦理学中,重要的是个体的操守、责任感和自我塑造,而非简单的行为结果。
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杰瑞米·边沁提出的伦理理论,强调的是行为结果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道德行为的价值在于其对最大多数人幸福和利益的贡献。
在实践中,功利主义倡导的是追求最大幸福原则,寻求对最大多数人造成最大好处的行为。
功利主义理论强调的是最大化幸福原则的实现,而非个体的品格或者行为动机。
义务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伦理观念,强调的是道德行为的本身有价值,而非行为结果或个体的品格。
根据义务论的观点,道德行为必须根据普遍化的原则和规则来决定,不论行为结果是好是坏。
在义务论中,行为的动机、目的和行为规则是决定行为道德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西方伦理学的范畴中,以上三种主要的伦理分类方法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道德理念和观念。
德性伦理学注重个体的品格和德行,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和自我提升;功利主义注重行为结果和最大幸福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利益;义务论注重行为的本身和普遍化原则,考虑行为的道德价值独立于其结果和动机。
不同的伦理分类方法在实践中可能会相互冲突或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西方哲学家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探讨和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张传有】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西方德性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社会,后来随着西方社会的变革,逐渐被边缘化,并为规范伦理学所取代。
这种德性伦理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它与规范伦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对人的优秀品德之培养,而后者则在于提出一般性普遍的行为法则以规范人的行为。
根据德性伦理学的这一特点,反观我国古代伦理学体系,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体系,从类型学上看,属于德性伦理学范围。
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伦理学说,特别是它的纲常理论,虽然也有涉及具体行为的规范论的成分,但其主要理论倾向是德性论的,是注重对人的各种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的。
所以,对人的优秀品质之培养的德性伦理学是中西方古代伦理学的共同特征。
然而,说到学说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一、德性概念的界定西方德性伦理学源于古希腊早期,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发展,最后成形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之中。
“德性”这一概念最初指的是万物所具有的某种长处或优点。
因此,它适用于万物,也就是说万物皆有德性,皆有他物所不具有的,仅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或优点。
比如,马有跑得快的特性,因此,马的德性就是善跑。
后来,德性一词逐渐主要用于人的特性,而且获得了道德的含义,成为人所具有的好的品质或能力的指称。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我们称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
”①因此,某物的德性也可以说是该物的优点。
所以,德性的英文译名一般有两个,一个是Virtue,另一个是Excellence。
这些品质包括: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仁慈、大方、大度、谦逊等等。
中国古代的德性论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而且主要产生于儒家学说之中。
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哲学的非逻辑性使得它对德性这一概念缺少严格的界定。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德性论有类似西方德性伦理学的那些具体德目,如仁、义、礼、智、信等,但却没有总括这些德目的“德性”概念。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过程西方伦理思想历史悠久,所涉及的问题很广。
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原则和规范、德性的内容和分类、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价值分析、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生目的和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
一、起源西方伦理思想发源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2至前8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化,氏族的血缘结合与“风俗统治”,逐渐被阶级的和地域的利害关系所代替,探求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的道德思考逐渐从一般社会意识中分化出来,并在传说、诗歌和寓言中反映出善恶、正邪、美丑以及“善人”、“完人”等道德观念。
“七贤”的劝善格言,特别是梭伦(约公元前638~约前559)关于中庸和幸福的思想,成为古代希腊伦理思想的开端。
二、发展演变过程1、古希腊时期反映城邦奴隶制伦理关系的奴隶主阶级伦理思想,基本上是围绕着“完人”、“至善”的概念,探求完人的德性和至善的生活目的、生活方式。
第一个试图讲道德的毕达哥拉(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主张和谐和沉静,从对一般生活秩序的思考转向探求灵魂转世和静修心性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赫拉克利特注意到善恶的对立和转化,强调斗争的正义和现世的幸福,并力图从宇宙的统一中论证自然和人事的共同法则,为后来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希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随着奴隶主民主派和贵族派斗争的发展,道德思考和伦理学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并在德谟克利特、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道德哲学中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注意到伦理概念、范畴的普遍性,注重探求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阐述了利益与正义、道德与知识的关系和幸福、勇敢、节制、自尊等一系列道德范畴。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道德论,形成了与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相一致的伦理学说,并按照贵族奴隶主的等级模式系统地论述了"希腊四德"(见四主德)和道德理想。
古希腊哲学的道德原则与现代伦理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它对于现代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探讨人类的道德原则,提出了许多深远的思考和观点,这些思考和观点在现代伦理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是“德性”。
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德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品质。
德性包括了道德的善与恶的本质,以及人类应该追求的道德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作为人类最高的目标,他认为,人类通过追求德性和实现自己的潜能,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观点在现代伦理学中被称为“德性伦理”,强调人类应该通过培养自己的德性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另一个重要的道德原则是“理性”。
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真理,人类才能获得智慧和道德的指导。
这种观点在现代伦理学中被称为“理性伦理”,强调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决定自己的道德行为。
此外,古希腊哲学中还涉及到了“公正”和“友谊”等道德原则。
公正是指人们应该按照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对待他人,而不是根据个人的私利来决定行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公正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只有通过公正的行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稳定。
友谊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通过友谊,人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现代伦理观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观点,同时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相结合。
现代伦理观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现代伦理观也强调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的道德原则与现代伦理观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转帖在伦理学的广袤领域中,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导着人们思考道德的本质、价值和实践。
规范伦理学侧重于制定明确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具体的指导;而德性伦理学则更关注个体的品德修养和内在的德性培育。
这两种伦理学理论虽有所不同,但又相互补充,共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道德思考框架。
规范伦理学以规则和义务为核心,试图通过明确的道德法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例如,康德的绝对命令主张,我们的行为应当遵循那些能够普遍化且不自我矛盾的准则。
这种理论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存在着一些绝对的、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原则。
在规范伦理学的视野中,道德判断主要依据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规范。
例如,说谎在大多数规范伦理学体系中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诚实的原则。
然而,规范伦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确定哪些规则是绝对的、普遍适用的并非易事。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可能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道德评价。
其次,过于强调规则可能会忽视个体的特殊情况和情境的复杂性。
有时候,严格遵守规则可能会导致不人道的结果。
德性伦理学则将目光转向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德性。
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仅仅是一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事。
亚里士多德是德性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德性是一种习惯性的、稳定的品质,通过实践和培养得以形成。
一个有德性的人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行动,因为他们具备了善良、勇敢、智慧等德性。
与规范伦理学相比,德性伦理学更注重个体的道德成长和发展。
它认为道德不是简单地遵守规则,而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人格。
然而,德性伦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德性的定义和范围往往比较模糊,不同的人可能对何种德性是最重要的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在具体的道德决策中,德性伦理学可能缺乏明确的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比如,在医疗领域,医生既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义务,如保护患者隐私、提供准确的诊断等;同时,也需要具备关爱、同情、责任心等德性,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10年10月第4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 u rnal of Party C olleg e of Sichuan P ro vi n ce C o mm ittee of CCPO ct 2010No 4[收稿日期]2010-09-25[基金项目]本文系杨豹博士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德性教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作用(项目编号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豹(6),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教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西方德性伦理复兴的视角杨!豹(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武汉!430073)[关键词]!西方德性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摘!要]!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
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
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
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
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
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D 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55(2010)04-0021-05!!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德性伦理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后来以规则主义为基础的伦理思想成为西方伦理思想的主流,而德性伦理却长期被忽视。
直到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才开始得以转变。
反对规范伦理学的所谓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
在德性伦理学看来,这是一种可以取代功利主义和康德道义论的伦理学说,德性为道德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因为人们不依赖义务等观念而理解德性,并把它作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
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转帖伦理学是探讨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的学科,涉及到人类行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伦理学的范畴中,有两个主要的分支: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
这两个分支都关注道德的原则和实践,但在方法和重点上有所不同。
规范伦理学是一种基于道德规则和准则的伦理学分支。
它强调对行为的外部标准和规则的遵守。
规范伦理学主要关注行为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规则,并根据规则的合理性和效果来评判行为的道德性。
其中最著名的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康德的“绝对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性应该根据它是否符合于理性之中的普遍原则来评判,而不是根据行动者的内在意愿和目的。
这种外部规则的观念强调了行为的客观性和可量化性,并强调了公正和均等的道德标准。
德性伦理学,又称为美德伦理学,强调的是人的品质和道德性格对行为的影响。
德性伦理学的主要关注点是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和塑造这些品质。
其中最著名的德性伦理学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尼科马科倫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品质和品德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而一个人的目标应该是追求良好的品格和德行。
德性伦理学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个人的道德选择和判断。
虽然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有不同的方法和重点,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实际上,这两个分支在伦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规范伦理学提供了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而德性伦理学则强调了人的内在品格和品质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规范伦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德性伦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实际应用中,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在道德决策和行为评估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道德困境时,规范伦理学可以指导我们遵守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而德性伦理学则鼓励我们通过培养良好的办事品质和价值观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总而言之,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是对伦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
规范伦理学强调行为的准则和规则,而德性伦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品质和道德发展。
西方哲学中的道德实践与伦理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价值。
在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和伦理规范是伦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实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道德标准的实际应用和践行。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实践是通过习惯和行为养成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们通过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坚持诚实守信的行为,就会养成诚实的品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然而,道德实践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还需要伦理规范的指导和约束。
伦理规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方向和界限。
在西方哲学中,有许多不同的伦理规范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行伦理学和后果伦理学。
德行伦理学强调的是人的品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根据德行伦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基于他的品格和道德准则,而不是基于外在的利益或后果。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会因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而选择诚实的行为,而不是因为害怕被发现而作出诚实的决定。
后果伦理学则强调的是行为的后果和结果。
根据后果伦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应该根据其所产生的后果来判断是否道德。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带来最大的幸福或最小的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
后果伦理学认为,道德行为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幸福或最小的痛苦。
虽然德行伦理学和后果伦理学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实践中常常是相互结合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在考虑到自己的品格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作出的。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会因为内心的道德准则而选择诚实的行为,但同时也会考虑到这个行为的后果,比如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带来利益。
此外,道德实践和伦理规范也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实践中,人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结合个人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来判断和选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