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532.59 KB
- 文档页数:36
国际关系考研真题解析,考研参考书,高分经验,考研辅导一.2017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711政治学综合一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④《政治学十五讲》(第二版),燕继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02国际关系史①《简明国际关系史》,肖月、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②《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真题(近两年换参考书较多。
因此政治学理论参考前2年,国关史参考前5年即可。
)国际关系史2010名词解释:日美安全条约中导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伊朗人质危机勃兰特委员会简答题:简述欧洲一体化取得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论述:1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原因、特点和结果2011名词解释:西欧联盟NPT非盟奥斯陆协定马岛战争简答题:1、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建立2、评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论述题:1、论述苏联战后外交政策的演变及结果2、论述北约的形成及战略演变的过程2012名词解释:哥穆尔卡《美苏中导条约》上海合作组织单一欧洲法案简答:一.北方四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二.新东方政策原因及表现?论述:一.论美苏冷战过程中三次缓和的原因及表现?二.评析联合国安理会改革/2013:名词解释:让·莫内、《旧金山合约》、赫尔姆斯—伯顿法、科索沃战争、三环外交简答:试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的原因及表现试述巴基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1.试述冷战后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2.试述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2014名词解释:不结盟运动、阿拉法特、克什米尔问题、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简答:1.评价马歇尔计划2.分析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及影响论述:1论述二战后西方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变化2.从欧洲一体化进程分析其阻碍性因素2015名词解释:拉宾、柏林墙、日本和平宪法、国际联盟简答:1.美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政策的原因、表现及结果2.冷战后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演变论述:1.比较一战后和二战后亚太地区安全秩序2.评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九、努力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国际关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互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这种利益主要是指国家的安全和权力。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等。
摩根索提出了“权力政治”的概念,他认为国家的利益在于追求权力,而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华尔兹则提出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了国家的行为,而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国家的实力分布所决定的。
现实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战争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当这种冲突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时,战争就会爆发。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自由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相互依存,认为国家的利益不仅仅是安全和权力,还包括经济发展、人权保护等方面。
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罗伯特·基欧汉等。
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以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基欧汉则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他认为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国际体系的稳定性。
自由主义理论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一体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国家有动力进行合作。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强调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由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和文化所建构的,而不是先天给定的。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外交学院
711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理性
边缘地带发展论
道德相对主义
新地区主义
正确文利双
简答题
简述霸权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比较分析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状态学说
论述题
论述在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论述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
国际关系史五国和约1947空椅子危机格瓦拉主义越顶外交
简述一战时德赔款问题解决过程及影响简述二战后巴勒斯坦问题所寻致的领土变迁
试分析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变化及经验教训
根据冷战历史,分析除美苏两国外,其他重要国家对两级格局的影响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2014年外交学院考研复习攻略2014年外交学院对于该校重点专业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考研参考书目做了一些调整,这引起了很多备考了一个暑假的学生的恐慌,其实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实变化并不大,首先看国际关系专业:这其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政治学综合一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在正式上市之前列入了参考书单中,当下还无法买到。
去除其他猜想,我们看到其编著者还是外院国关所的老师,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和考点只是在秦亚青的《权力制度文化》基础之上的一个叠加,新东西不会太多。
所以和往年政治学综合科目中国关理论相较,内容变化不大;而政治学这一科的参考书目由外院本校的《政治学科学基础》改为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同样在核心内容上没有大变,现阶段马上转入对王浦劬的学习,从考试角度来说并不晚。
另外这种变化只是在国关所。
关于外交学等相关专业的变化和备考策略大家可以和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联系探讨。
以下是国关考研新增书目的考研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目录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2)第一章政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政治学 (2)第二篇政治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评价:为现实主义奠定思想基础;但同时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如一方面认为国际制度没有实际效用,但同时又强调应该充分发挥过国联维护国际秩序的作用。
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代表作《国际间政治》;主要观点:现实主义六原则——1.国际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发展支配;2.权力界定利益;3.权力界定利益具有普遍适应性;4.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国家行为符合国家道德;5.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6.国际政治是独立的科学。
评价:为政治现实主义构建宏伟理论框架;但对某些重要概念如“权力”解释和界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理性主义:(略)3.第二次大辩论:行为主义挑战传统主义(标准:方法论——研究方法;认识论——行为体属性的界定)传统主义:通过历史学、哲学思辨或者法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国际关系现象,此种分析方法更多地以来于道德理想、价值判断或者历史直觉。
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
行为主义:倡导精确、科学的定量研究,主张建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国际关系研究,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国际关系分析中,尝试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等来帮助更为准确理解国际关系现象。
4.第三次大辩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范式间辩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沃尔兹;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主要观点“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评价:科学性最强、最简约、成就最高;同时也遭到多方批判(详见后面“新现实主义”中的介绍)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代表作《霸权之后》;主要观点“国际制度促进国家间的合作”;评价:自由主义兴起的标志,科学性强,与新现实主义分庭抗礼;但也遭到其他流派批判。
(详见后面“新自由主义”中的介绍)5.第四次大辩论: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认识论,即对行为体属性的认识)理性主义:主要借鉴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假定行为体为理性,给定行为体利益和偏好,分析行为体如何互动导致特定结果的出现。
理性主义强调偏好、信息、战略和共有知识重要性。
新现实主义及新自由主义均属于理性主义。
建构主义:从人文和社会学中吸收营养,关注“事实”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重视行为体身份建构,赋予行为体“社会人”的属性,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认同、规范、知识和利益等。
2.范式(了解)【概念】:指一组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假设,同一范式一般具有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
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英国学派等都是特定范式。
其差别在于对世界政治性质的不同认识。
范式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理论或者解释,而是指一个理论群。
【功能】:1.框定理论辩论方向。
2.帮助考虑不同的竞争性解释。
3.界定具体论点的范围。
4.指导经验性研究。
5.帮助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差异。
3.命题(了解)【概念】:命题指一个关于“概念”和“概念关系”的基本陈述。
一般包括“假定”和“结论”两部分。
假定是对先验条件、概念的界定;结论指具体关系的陈述,如因果关系或者建构关系等。
国际关系理论中,三大体系理论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命题。
理解命题的有效途径是尽量界定命题中出现的“概念”,同时理清“概念间关系”。
二.现实主义范式思想渊源及其重要命题【范式特征】:现实主义范式共同假定——指一组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假设。
第一,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无政府状态的。
(体系)无政府状态:指在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对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有不同的认识。
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具有三种逻辑或曰三种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康德文化”。
现实主义范式所认为的无政府状态属于“霍布斯逻辑”,行为体相互争战混乱的状态,又被称为“丛林法则”。
“霍布斯逻辑”下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表现为各行为体之间相互争斗,混战局面。
第二,构成体系的单元是同质、理性的。
(单元)理性:国际关系理论中,一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是指注重行为体道德、责任意识及伦理纲常,突出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强调其人性区别于兽性的一面。
英国学派所谓的“理性”一般指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行为体为严格的“经济人”,强调“利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其行为普遍遵循“成本-收益”计算。
结构现实主义及新自由制度主义所谓的“理性”指工具理性。
第三,单元追求生存和安全。
(目标)第四,权力是行为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利益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手段。
(方式或手段)1.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人物·著作·观点)(1)修昔底德——复杂现实主义【人物】:修昔底德——现实主义之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观点】:第一,分析战争爆发原因为安全困境所致。
即:在无政府状态下,一国实力的增长会引起别国的担心,权力的相对变动会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为了生存,国家必须要维持权力和增加权力,结果只会导致双方处于更加不安全的状态。
安全困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权力或实力)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权力或实力)。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出现的条件:无政府状态;国家希望生存;行为体是自私、理性行为体。
缓解安全困境的条件:国家在增强防御的时候,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清楚地区别开来,使对方得到明确的非进攻信号,安全困境就会得到缓解,国家之间就可以实现合作。
(罗伯特·杰维斯观点)第二,强调争取和获得更多的权力。
权力:权力主要指国家军事、经济等物资实力。
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利益保证。
权力符合人性,符合自然存在规律。
权力越大,带来的利益越多。
第三,提出增强实力还可以“结盟与制衡”。
结盟制衡:竞争体系中,国家为了生存与安全,除了增强自身实力还可以建立联盟制衡强者。
结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结盟的根基是结盟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安全。
第四,对权力与正义关系作出说明。
正义总是从属于权力。
利益是决定一国行为的最核心要素。
正义不符合行为体对安全、生存的需求。
同时,正义也是由强国决定的。
(2)马基雅维利——基础主义现实主义【人物】:马基雅维利【著作】:《君主论》【观点】:第一,君主依靠权力进行统治。
马基雅维利强调,成功的政府是建立在不惜使用有效武力的基础之上的。
政治运作关乎权力,如何更好地运用权力和巩固权力决定了君主能否获得荣誉、名声等。
第二,人性悲观假设。
人性悲观:人是自私的,本性恶劣,为追求私利不择手段。
面对有限资源,自私的人性趋势个体不断争夺有限资源,从而造成社会“人人混战”的丛林局面。
第三,权力与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权力的重要内容。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一国能够生存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国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力,需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同时,马基雅维利也指出国家追求的利益和权力应该和国家的实力相适合。
第四,政治是独立的领域。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与道德区别开来,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同时指出,道德观念不能用来指导政治实践,应当理解政治运行的本身规则,即“权力运行规则”。
(3)霍布斯——结构现实主义【人物】:霍布斯【著作】:《利维坦》【观点】:第一,关于“人性”与“自然状态”的论断。
人性:霍布斯坚持人性悲观的假定。
认为人是自私的个体,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会不择手段。
自然状态:或不所谓的自然状态指人类结成社会之前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当然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直处于战争之中,而是强调处于恐惧之中,人始终要准备战争。
霍布斯利用自然状态的设想为其国家学说创造合理性,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状态。
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状态。
第二,对秩序与正义的阐释。
霍布斯认为正义与秩序紧密联系。
但正义和秩序都是建立在共同的权力基础之上的。
无政府体系下,只有国家依靠坚实的权力基础,执行秩序和法律,从而乃能迫使个体遵守法则。
第三,霍布斯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贡献。
霍布斯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试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解释世界现象,重视数学方法的作用,并用来分析政治现象。
(4)卢梭——宪政现实主义【人物】:卢梭【著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等【观点】:第一,对“人性”和“无政府状态”的判定。
人性:卢梭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于霍布斯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自由的、寻求生存的,这并不意味着相互之间就会出现冲突。
无政府状态:卢梭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是霍布斯所说的“人人混战”状态,而是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状态。
当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由于契约的丧失,行为体之间表现出争战混乱的局面。
人类进入社会关系之后,国际无政府状态称为现实,国家间战争与冲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