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守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翻译赏析文言文《范式守信》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学非记诵云尔尔,而已,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履(ǚ),实践之,南阳(南阳,指三顾茅庐前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出即相,淮阴(淮阴,指楚汉时期杰出军事家韩信,西汉初年被封为淮阴侯)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
志士读书当知此。
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翻译】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
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
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
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
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范式守信文言文的意思和注释《范式守信文言文的意思和注释》咱今天就来讲讲这“范式守信”的事儿哈。
这范式守信呢,说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
范式和张劭是好朋友,他们在太学里一起求学。
后来范式要回家了,就跟张劭约定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去拜见你的父母,看看咱们的孩子。
嘿,你说这承诺可够具体的哈!两年时间可不短呢,但是范式真就记着这个约定。
到了约定的日子,张劭就跟他爸妈说,范式今天该来了。
他爸妈还不太信呢,说这都两年了,人家还能真来啊。
可是啊,没一会儿,范式就真的来了!你瞧,这就是守信。
咱就说我自己吧,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好了周末一起去爬山。
我那可是满心期待呀,早早地就准备好了背包啥的。
结果到了周末那天,早上起来天气不太好,阴沉沉的,感觉要下雨。
我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这要是下雨了可咋爬山呀。
但是我一想,我都和朋友约好了,不能说话不算数呀。
于是我还是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集合地点。
嘿,朋友也在那等着呢。
后来那天虽然有点小雨,但我们还是开开心心地去爬山了,那种感觉特别棒。
就像范式一样,遵守约定真的会让人很开心,也会让朋友之间的感情更深厚呢。
再看看这文言文里呀,“范式”就是个人名;“守信”就是遵守信用呗。
整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这是一种美德呀。
咱在生活中也得这样,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答应了,就得努力做到。
所以呀,咱得向范式学习,做个守信用的人。
这样大家才会信任你,愿意和你交朋友。
可别小看了这守信,有时候它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咱就踏踏实实地,说到做到,让自己的生活也因为守信而变得更加美好和精彩吧!哎呀,就这么着啦,大家都记住范式守信的故事啦哈!。
范式守信原文及翻译注释
本文旨在对“范式守信”的原文进行呈现,并加以详细的翻译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范式守信原文:
天地之道,仁义为本。
仁者,以爱人为本;义者,以助人为乐。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谓范式守信。
翻译注释:
1. 范式守信:指符合仁义道德规范的行为。
2. 天地之道:指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3. 仁义:指仁爱和正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4. 仁者:指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5. 义者:指具有正义精神的人。
6. 爱人者:指对待他人充满爱心的人。
7. 助人者:指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黄金法则”。
9. 此之谓范式守信:指符合以上仁义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范式守信。
总结起来,范式守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强调仁爱和正义,提倡关爱他人、助人为乐,遵循“黄金法则”,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昔范式汉高,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
性仁孝,笃志好学。
与汝南张劭,字元伯,同郡同窗,情好甚笃。
元伯病终,临终谓范式曰:“吾不幸病亡,家贫无以为殡,子其厚葬我乎?”范式曰:“吾与子情义相得,岂敢辞劳?”遂与元伯约,言期后二年,当相会于范式墓前。
及期,范式行至金乡,遂造元伯墓前,视墓树木已甚高大,心有疑惧,但欲行礼而已。
忽有顷,元伯忽自墓中出,与范式相见,惊喜若神。
范式曰:“吾本疑子死,敢不具牲礼来吊?”元伯曰:“吾以鬼神之灵,得还相见,岂不乐乎?”于是二人相对,悲喜交加,遂共设祭。
时人闻之,莫不叹曰:“元伯死而复生,范式守信也!”遂共称范式为“信义之君”。
译文:
古时候有位名叫范式的人,字巨卿,他是山阳金乡人。
他性格仁爱孝顺,专心致志好学。
他与汝南的张劭,字元伯,是同郡的校友,彼此友情深厚。
元伯病重临终时对范式说:“我不幸病逝,家中贫穷无法安葬,你能否厚葬我?”范式回答说:“我和你情谊深厚,怎么敢推辞劳累?”于是他们约定,两年后范式会在元伯的墓前相会。
到了约定的日子,范式来到了金乡,便来到元伯的墓前,看到墓前的树木已经长得非常高大,心中不禁有些疑惑和恐惧,只是想要行礼而已。
突然,元伯忽然从墓中走出,与范式相见,彼此都惊喜不已。
范式说:“我本来怀疑你已经去世,怎么敢不带祭品来悼念?”元伯说:“我凭借鬼神的保佑,得以再次与你相见,难道不高兴吗?”于是两人相对而坐,悲喜交加,一起设祭。
当时的人们听说这件事,无不赞叹说:“元伯死后又复活,这是范式守信的结果!”于是大家都称范式为“信义之君”。
《范式守信》原文及翻译译文《《范式守信》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范式守信》原文及翻译译文《范式守信》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请假)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
张劭字元伯。
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应当返回,我将拜访你的父母大人。
”于是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全部向母亲说了,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
母亲说:“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
”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到,二人一起登上大厅拜见饮酒,尽情欢饮,然后分别。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范式守信文言文翻译范式守信,乃古人之德也。
所谓守信,即言而有信,行而有信,不欺人,不自欺。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
”此言也,乃是说人之言行,必须诚实守信,不可有虚妄之言,不可有欺诈之行。
守信之人,其言如金,其行如山,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如此之人,方能得人之信,得人之敬。
反之,若言而无信,行而不果,则失信于人,人亦不信之,终成孤家寡人,难以立身于世。
守信之要,在于诚。
诚者,天之道也。
人若能诚,天必佑之。
故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欺人,不自欺,言行一致,内外如一。
如此之人,方能守信。
守信之难,在于恒。
恒者,不易也。
人之守信,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守信亦然,需日日守之,时时守之,方能成信。
守信之益,在于和。
和者,和谐也。
人能守信,人与人和,家与家和,国与国和。
故古人云:“和为贵。
”守信之人,能和人,能和家,能和国,其益无穷。
守信之害,在于欺。
欺者,欺诈也。
人若不守信,必生欺诈之心,行欺诈之事。
如此之人,人必恶之,国必弃之,终成众矢之的,难以自保。
守信之本,在于教。
教者,教化也。
人之守信,非天生,而需教化。
故古人云:“教化之功,大矣哉!”教化之要,在于修身。
修身之要,在于正心。
正心之要,在于诚意。
诚意之要,在于致知。
致知之要,在于格物。
格物之要,在于明理。
明理之要,在于行道。
行道之要,在于守信。
守信之道,在于行。
行者,实践也。
人之守信,非空言,而需实践。
故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守信之人,必行之以诚,行之以信,行之以恒,行之以和,行之以教。
守信之终,在于成。
成者,成功也。
人之守信,非徒有其名,而需有其实。
故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守信之人,必成之以诚,成之以信,成之以恒,成之以和,成之以教,成之以行。
守信之始,在于心。
心者,人之本也。
人之守信,非徒有其形,而需有其心。
范式守信原文: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③告④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⑤,将过⑥尊亲。
”乃共克⑦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⑧母,请设馔⑨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⑩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1.太学:京城的最高学府。
2.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3.并:一同。
4.告:告假。
5.还:指回太学读书。
6.过:拜访。
7.克:约定。
8.白:告诉。
9.馔(zhuàn):酒食。
10.升堂:登上大厅。
译文: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
张劭字元伯。
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要回太学读书,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于是约好了日期。
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二人登上大厅一起饮酒,喝得十分畅快,最后相互告别。
出处《后汉书·独行列传》文化常识“太学”及其他:“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里的最高学府。
周朝初年叫“辟雍”,到了西汉武帝时才有“太学”之名。
“太学”里的教师叫“经师”、“博士”,主要传授儒家经典。
自唐朝起改称“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末。
启发与借鉴范式的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高尚品格使他名垂青史,至今都被人称颂,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
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做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品德和人格的体现;做人诚信与否,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诚信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范式守信小古文意思范式守信是一则流传千古的佳话,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范式与其友张劭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守信承诺的感人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则小古文的意思。
范式,字巨卿,东汉时期名士,以诚信著称。
范式守信的故事源于他与好友张劭的约定。
据《后汉书》记载,范式与张劭同在太学读书,结为忘年之交。
二人约定,一旦范式回家乡,定要拜访张劭的父母。
一日,范式因事需返回故乡,与张劭告别。
张劭道:“我母亲常常想见你,你何时来我家?”范式答道:“明年重阳节,我一定去拜访伯母。
”张劭深信不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亦十分期待。
转眼重阳节将至,张劭告知母亲范式将到,让家人准备迎接。
然而,当时交通不便,且信息不畅,范式迟迟未至。
家人都认为范式不会来了,但张劭坚信范式守信,坚持在门外等候。
终于,范式在重阳节当天赶到张劭家中,张劭喜出望外,范式亦感慨万分。
张劭问道:“为何来得这么晚?”范式回答:“因为有事耽误,但我始终记得我们的约定,所以尽力赶来了。
”这则小古文传达了以下几个意思:1.诚信:范式守信的故事表现了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
范式和张劭之间的友谊基于诚信,使得他们能够相互信任、坦诚相待。
2.守信:范式在约定的时间赶到张劭家中,体现了守信重诺的品质。
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努力实现承诺。
3.友谊:范式和张劭的友谊深厚,他们相互尊重、信任,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4.家庭观念:张劭将范式视为家人,范式也尊重张劭的母亲,这体现了古代士人重视家庭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
范式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守信是友谊的基石。
范式守信
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
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请假)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说):“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诚)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乘违。
”母曰:“诚如是(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期,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
后元伯寝疾甚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
元伯临终,叹曰:“恨不见我死友。
”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
”寻而卒。
式忽梦见元伯,玄冕乘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
子未忘我,岂能相及?”式恍然觉悟,悲叹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未及到而丧已发引。
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
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耶?”遂停柩。
移时,乃见素车白马,号哭而来。
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
”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
”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
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
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译文及字词翻译
范式字巨卿,山阳人。
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一起请假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回到太学读书,(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一见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约好了日期。
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确定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大家登上大厅一起饮酒,最后开心的分别了。
范式在郡上担任功曹。
后来张劭卧病不起,病情很重,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从早到晚照料看护他。
张劭临死时,叹息道:“遗憾的是还没能见一下我那生死与共的朋友。
”殷子征说:“我与郅君章对您尽心竭力,我们如果不是你生死与共的朋友,那么你再想找谁来与你相见呢?”张劭说,“象你们这两个人,只是我活着时的朋友罢了,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所说的生死与共的朋友。
”一会儿张劭便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张劭穿着黑祭服,帽子也没系好,垂挂着帽带,拖着鞋子叫道:“巨卿,我在某日死了,该在某日下葬,永远回到地下去了,您如果没有忘记我,是否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清清楚楚地醒过来,悲痛地叹息着,禁不住哭泣起来,眼泪直往下掉,于是他就穿上了给朋友服丧时穿的衣服,按照张劭的安葬日期,赶马前去奔丧。
范式还没有赶到而灵车已经启行了。
一会儿灵车就到了墓穴,马上要把棺材下葬到墓穴中去了,而棺材却不肯朝前了。
他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元
伯,你是否还有什么指望呢?”于是就把棺材停下。
过了一会儿,便看见白车白马,有人痛哭着奔来。
张劭的母亲望着那车马说:”这一定是范巨卿了。
”一会儿范式就到了,他磕头吊唁,说道:“走吧元伯,死者和生者走不同的路,从此我们永远分别了。
”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他们的别离而淌眼泪。
范式便握着牵引棺材的绳索向前拉,棺材这才向前移动了。
范式就留在坟边,给张劭垒了坟,种了树,然后才离去。
注释:
1.文侯: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虞人:管山泽的官员。
2.吴起: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北)人,著名军事家。
3.三军:对军队的统称。
4.范式:东汉金乡人,历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有才华和威名。
5.太名: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6.诸生:许多求学的人。
7.汝南:在今河南省。
8.尊亲:指张劭的父母。
9.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
10.游:游学,学习。
“游”后省“于”字。
11.告归:请假回家。
12.过:拜访,探望。
13.儒子:幼子。
14.克:约定或限定。
15.具:完全。
16.以:后省“之”
17.白:告诉审:确定。
18.结言:口头答应。
19.乖违:违背。
20.酝:酿酒
21.赍(ji):携带牒:文书
分析
(1)写元伯母子的对话起一种衬托作用,先用元伯母亲的质疑来作铺垫,更加能衬托出后面范式“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的言而有信。
(2)两人能成为好朋友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种诚信,张劭信任范式,对其赴两年之约深信不疑,范式也是守信之人。
故二人能成为好友。
(3)本文通过范式和张劭的交往,赞扬了重承诺,守信用的品格。
范式和张劭约定,两年后前去拜访。
对此张母表示怀疑,但范式如约而至。
这里用“两年之别”,“千里结言”
反衬,突出了范式的重守承诺,一诺千金的品格。
这种讲诚信的品质至今都给人启迪和教育。
(4)本文表现了范式讲信用的品格,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
从修身的角度看,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
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城市而言,诚信等同于它发展的机遇;对国家民族而言,诚信是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