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tk到bta,cli腔内治疗新认识_包俊敏-PPT精品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33
解读2019全球血管指南——慢性肢体威胁性的处理2020年9月17~20日,第十四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SEC 2020)在南昌顺利召开。
大会期间,《门诊》杂志有幸邀请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包俊敏教授分享了其对“2019全球血管指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处理”的解读。
《门诊》:您在此次大会上,将发表“如何正确解读全球血管新指南”的演讲。
请您与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演讲内容。
包俊敏教授:此次大会演讲内容是关于全球血管指南的解读。
该指南是2019年由世界三大血管外科协会,包括:美国血管外科协会、欧洲血管外科协会以及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共同制定的全球血管处理指南。
该指南相对以往的一些指南,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CLTI: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GLASS:全球肢体解剖分级系统;TAP:目标血管路径;EBR:以循证为基础的血管重建;PLAN:患者风险,肢体病变程度以及解剖形态;LBP:以肢体为基础的通畅率。
与CLI概念相比,CLTI更具综合性、整体性。
涵盖目标人群,综合缺血、创面、神经病变、感染等多种威胁肢体的因素。
同时,关注多种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及其与创面愈合和截肢风险的关系。
指南中的WIFi分级引用了2014年SVS的分级方法。
再根据WIFi分级情况,预估患者大截肢风险。
对于GLASS分级系统的应用,首先要获取高质量的血管造影。
确定TAP,并分别对股腘段(FP)和膝下动脉(IP)做GLASS分级。
确定是否有严重钙化,有则加1级。
综合FP和IP得出总GLASS评分。
用改良的踝下评分(P0、P1、P2)描述踝下血管。
用GLASS总评分来决定手术方式,并评估患者预后。
指南中对于临床治疗决策的确定,给出三步评估法(PLAN原则)。
P:对患者风险评估,包括并存病、围手术期风险、预期寿命;L:使用WIFi分级对肢体进行分级;AN:使用GLASS分级对病变的解剖结构进行分级。
综合上述结果,给出对于CLTI患者的治疗流程,详见图1.图1. CLTI患者治疗流程总之,无论是对下肢腔内治疗,还是传统外科手术,该指南的发布对手术风险的评估、手术成功率以及保肢风险的预判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