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15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古代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据商品类型可细分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
在此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郑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很早就开始了。
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已传入希腊。
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是“丝”之意。
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物品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
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学界有人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
事实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传达汉朝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抗击匈奴的愿望,尽管这一目标并没有达成,但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
此后,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当然,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在沟通西域方面的举措,也要关注中亚和欧洲在构筑丝绸之路中所起的作用。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煽.情(shān)胴.体(tïng)打寒噤.(jìn)虚与委蛇.(yí)B. 胸脯.(pú)潜.逃(qiǎn)脖颈.子(gěng)开花结.果(jiē)C. 掀.开(xuān)涤.纶(dí)压轴.戏(zhîu)令人发.指(fà)D. 牌坊.(fāng)俯瞰.(kàn)紧箍咒..(gū)拾.级而上(sh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贻误水龙头势不两立事实胜于雄辨B. 青睐马蜂窝坐阵指挥口惠而实不至C. 绿洲笑眯眯至高无上迅雷不及掩耳D. 脉博化妆品声名鹊起恭敬不如从命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假如生命是草,也决不因此自卑!要像其他同类那样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地将根须钻进石缝,生命的泉。
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A. 一抹锲而不舍汲取当然B. 一片坚忍不拔吸取当然C. 一抹坚忍不拔吸取固然D. 一片锲而不舍汲取固然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武汉作家方方感叹,当下的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堕落;不少知识分子都缺少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而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个人的利益。
B. 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经济犯外逃最多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将与中国警方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的非法资产,这是双方史无前例的一次合作。
C. 他对最近出版的这本书评价很高,书中讲述的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发生在江城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说很少看到这样深刻的情感悲剧。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
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
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
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
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
“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
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
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
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
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
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
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
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
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
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绝密★启用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艺术欣赏最好“单课独进”。
因为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绘画论》),所以,“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休谟《论艺术趣味的标准》)。
②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的能力则必须围绕同类对象“反复经验”,才会提高。
炼钢工人善辨钢焰,制陶工人善辨陶音,就是因为反复训练。
与之相同,任何艺术都以其特定形式所表现的感性形象而作用于人的特定感官,所以也必须反复训练,其感知才能准确。
另外,对艺术保持持续关注和有效思索,同样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活力。
不过,如果不是因为兴趣的导向,强制某个人“单课独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③“单课独进”是需要费一点时日的,在此期间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
然而一旦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反而能更好地促进“举一反三”,使欣赏者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现象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为“一通百通”。
看懂优秀京剧演员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感受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
若再能从京剧舞蹈中抽象出洗练、矫健而富有生机的线条与节奏,那还有助于感受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的线条质量。
倘若再借助通感的运用,那么对线条节奏的感受能力还有助于理解音乐。
音乐难道也有线条?是的,对于一个有较强通感的人来说,旋律就是“声音的线条”,它同样也有一个干净漂亮的问题。
当然,要“一通百通”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有人唱了一辈子戏,唱功做派身眼手法炉火纯青,但你叫他将其写下来却依然为难,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需要在对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一些突破。
就像一个音乐家试着用一些文学欣赏的技巧去解释一部作品,一个诗人需要用小说的笔法去让自己的诗歌更贴近生活。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人教版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踟.(zhí)蹰衣袂.(mèi)喋.(dié)血桀骜.(ào)不驯B.歆.(xīn)羡浸渍.(zé)绯.(fēi)红.冥.(míng)顽不灵C.租赁.(lìn)炽.(chì)热偌.(ruò)大殒.(yǔn)身不恤D.蹊.(qī)跷惩创.(chuàng)拙.(zhuō)劣自出机杼.(zh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苗裔妆束夙兴夜寐信誓旦旦B.契阔坍塌潸然泪下飞扬跋扈C.精萃颠覆石破天惊不速之客D.幽远臆断温文尔雅磬竹难书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经过大力整治,这片湖水重现了以前的,游鱼细石,历历可见。
②工作中出现差错,有许多是不造成的。
只要你心里有工作,遇到事情动脑子去想一下,就能基本不犯这类错误。
③认真地了解过去,研究现在,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这是历史我们的重任。
④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大陆,金融界人士明显感受到了两种经营理念的巨大。
A.清静精心付与冲撞B.清净经心赋予冲击C.清净精心付与冲击D.清静经心赋予冲撞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广泛地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富有写实精神;《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B.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
《楚辞》是他的著名作品,《离骚》是其中的名篇,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绝密★启用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
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
”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临。
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便式变革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 强调分亨、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首先,新媒体技术打彼了b(隔的今间、格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犬地捉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 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解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血的情感共很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 种以互动和共/为核心的礼会化行为:凤后,移动互联网E寸代•传统的丫活场景不斷转移到线上. 线上的社乳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侑息互动升级为更其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社会化阅读住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总的问題"为适应移动状态卜•的阅读需耍.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 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 •般来说.群上或眸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弃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
聊友任分/ 阅读材料时,会冇即时的评论发衣.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亨与舆论的酝熬、形成儿乎同时出现.没有留给理性思维以时间•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因:rt转发分孕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童,很容易让“朋友僵”变成“谣言圈”・任亍加网络时代卜.俏息知识过剩、俏息污染.俏息干扰等何AS.存易造诫阅谀浪费.林会化阅读潜藏着一吃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人行英道、过多地沉迷虚拟空何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廉缺等.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傅以及传统价仇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住传统社会屮. 岀版物是经过审査、去朵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嫌实现对内容的把关.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 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客管理而盲也是一个挑战。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英语试题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Welcome to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MET)HOURSOpen seven days a weekSUN-THU, 10 AM-5:30 PM, FRI, SAT 10 AM-9 PMClosed Thanksgiving Day, December 25, January 1, and the first Monday in May.ADMISSIONMembers and Patrons(赞助人) visit free and enjoy express admission.General Admission: Adults, $25; seniors (65 and older), $17; students,$12; and children under 12, free. General admission tickets include special exhibitions and are valid(有效)for three days.For New York State residents with valid ID, Connecticut, and New Jersey students: The amount you pay is up to you. Please be as generous as you can.All ticket holders must go through security.PARKING GARAGE80 th St. and Fifth Ave. Discount for Members and Patrons.GROUP VISITSCall 212-570-3711 or visit metmuseum. org/groupvisits.FREE GUIDED TOURSAudio GuideListen to the stories behind thousands of artworks in The Met collection and select exhibitions. Rent an Audio Guide device (with a headset or neck loop): adults, $7,; Members, $6; children under 12 $5; and free to visitors who are blind, partially sighted, deaf or have hearing loss. Transcripts in standard and large print are available for selected tours. Learn more at metmuseum. org/audioguide.Daily tours with GuidesCheck at any information desk or visit /mettours for free gallery talks and tours presented by staff, outside scholars, and trained volunteers.ACCESSIBILITYFor information about accessibility and services for visitors with disabilities, contact accesssmetmuseum. org or call 212-650-2010, or visit /access.1. Normally on which day can a visitor stay at the MET for the longest time?A. Saturday.B. Wednesday.C. Monday.D. Thanksgiving Day.2. How much should a middle aged woman and her 14-year-old daughter from China pay to visit the MET?A. $12.B. $25.C. $29.D. $37.3. How can people inquire about access to the MET?A. By calling 212-570-3711.B. By calling 212-650-2010.C. By visiting /group visitsD. By contacting /mettours.【答案】1. A 2. D 3. B【解析】本文是一则广告,介绍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MET)的开放时间、票价等信息。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
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
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
”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
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
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
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
”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
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买彩票老舍①在我们那村里,抓会赌彩是自古有之。
航空奖券,自然的,大受欢迎。
头彩五十万,听听!二姐发起集股合作,首先拿出大洋二角。
我自己先算了一卦,上吉,于是拿了四角。
和二姐算计了好大半天,原来还短着九元四角才够买一张的。
我和她分头去宣传,五十万,五十万,五十个人分,每人还落一万,二角钱弄一万!举村若狂,连狗都听熟了“五十万”,凡是说“五十万”的,哪怕是生人,也立刻摇尾而不上前一口把腿咬住。
闹了整一个星期;十元算是凑齐;我是最大的股员。
三姥姥才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她们还立了一本账簿。
②上哪里去买呢?还得算卦。
二姐不信任我的诸葛金钱课,花了五大枚请王瞎子占了个马前神课……利东北。
城里有四家代售处;利成记在城之东北;决议,到利成记去买。
可是,利成是四家买卖中最小的一号,只卖卷烟煤油,万一把十元拐去,或是卖假券呢!又送了王瞎子五大枚,重新另占。
西北也行,他说;不但是行,他细掐过手指,还比东北好呢!西北是恒祥记,大买卖,二姐出阁时的缎子红被还是那儿买的呢。
③谁去买?又是个问题。
按说我是头号股员,我应当跑一趟。
可是我是属牛的,今年是鸡年,总得找属鸡的,还得是男性,女性丧气。
只有李家小三是鸡年生的,平日那些属鸡的好象都变了,找不着一个。
小三自己去太不放心啊,于是决定另派二员金命的男人妥为保护。
挑了吉日,三位进城买票。
④票买来了,谁拿着呢?我们村里的合作事业有个特点,谁也不信任谁。
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还是交给了三姥姥,年高虽不见得必有德,可是到底手脚不利落,不至私自逃跑。
⑤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
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就分两万,这两万怎么花?买处小房,好,房的地点、样式,怎么布置,想了半夜。
不,不买房子,还是作买卖好,于是铺子的地点、形式、种类,怎么赚钱,赚了钱以后怎样发展,又是半夜。
天上的星星,河边的水泡,都看着象洋钱。
清晨的鸟鸣,夜半的虫声,都说着“五十万”。
偶尔睡着,手按在胸上,梦见一堆现洋压在身上,连气也出不得!特意买了一付骨牌,为是随时打卦。
打了坏卦,不算,另打;于是打的都是好卦,财是发准了。
⑥开奖了。
报上登出前五彩,没有我们背熟了的那一号。
房子,铺子……随着汗全走了。
等六彩七彩吧,头五奖没有,难道还不中个小六彩?又算了一卦,上吉;六彩是五百,弄几块作件夏布大衫也不坏。
于是一边等着六彩七彩的揭露,一边重读前五彩的号数,替得奖的人们想着怎么花用的方法,未免有些羡妒,所以想着想着便想到得奖人的乐极生悲,也许被钱烧死;自己没得也好;自然自己得奖也不见得就烧死。
无论怎说,心中有点发堵。
⑦六彩七彩也登出来了,还是没咱们的事,这才想起对尾子,连尾子都和我们开玩笑,我们的是个“三”,大奖的偏偏是个“二”。
没办法!⑧二姐和我是发起人呀!三姥姥向我们俩要索她的五分。
没法不赔她。
赔了她,别人的二角也无意虚掷。
二姐这两天生病,她就是有这个本事,心里一想就会生病。
剩下我自己打发大家的二角。
打发完了,二姐的病也好了,我呢,昨天夜里睡得很清甜。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真实亲切,使故事更令人信服,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二姐”“王瞎子”等人物的距离。
B.第⑤段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具体细致地描述了“我”对奖金的遐想。
“想了半夜”“又是半夜”,表现“我”兴奋得整夜无眠的状态,并展示了“我”渴望发财的可笑形象。
C.王瞎子占课,先是说“利东北”,细掐后又说“西北也行”,说明他是个见风使舵的江湖骗子,与二姐的煞有介事信以为真构成反讽色彩的幽默。
D.本文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三姥姥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表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5.综合全文,请结合“买彩票”的情节发展概括村里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6.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惊艳了上海滩。
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称号。
可她却开始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那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公司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崭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