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李新荣)
- 格式:ppt
- 大小:385.50 KB
- 文档页数:2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教学目的】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 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1. 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C.尽量用自己的话。
3. 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山的那边》,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懂得该怎样面对和实现理想,那么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险阻又该如何去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篇新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3)思考: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座城市,什么时间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处有多高?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闷热弹子训诫耸立峭壁颤抖瘦骨嶙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恐惧安慰头晕目眩经历屡次抵达暮色苍茫小心翼翼灰心丧气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方法指导: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初一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求。
3、联络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了解文章宗旨。
【教学设计】一、热情导人,寻求共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路途上布满了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路途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样办,是坚持呢还是迎上去?假设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明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制困难的,并希望同窗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1、教员默读指点:朗诵时姿态端正,双手拿书,声响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外地表达语气。
(要让先生育成默读习气,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反省默读效果: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⑵ 这件事情发作在什么时分?什么中央?发作的缘由是什么?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同伴们去爬山了呢?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事先〝我〞是怎样想的?⑸ 〝走〞的结果如何?三、重点精读,协作探求全班有感情朗诵遇险局部。
组织先生深化思索、分组讨论,质疑争辩。
重点在于心思感受。
教员可提供以下效果:1、找出这局部扫尾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3、〝你能办失掉的。
〞〝这似乎能办失掉。
〞〝我能办失掉的。
〞朗诵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4、我在父亲的指点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发生了庞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写法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
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
”是插叙部分。
这部分也是伏笔。
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
”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
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
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人生哲理。
2.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困难。
2.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梳理课文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主题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写作心得。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品味语言魅力。
2.探讨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如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三、写作训练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四、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2.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主题,掌握写作技巧,并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前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
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讲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吸纳了本网站一些同行精彩的导入,尝试运用课文作者教导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
(第一课时有借鉴,请理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小学学习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好象有六个要素吧?谁能说出来?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经过、结果。
师:按照这些要求谁能完整的给大家讲讲本文的故事?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
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
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接力完成)师:他们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
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
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一、整体设计思路学生课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传奇故事作为导入,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能有重点地复述故事;在学生学法上力求做到讨论-合作-探究模式,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动学习,重视通过相关词语表现作者心理活动,问题设计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多次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全班总结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梳理,对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教师尽量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思考。
作业设计有梯度,有深浅,既夯实了基础,也又锻炼写作能力,写真情实感的作文,还把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视困难-分解苦难-逐一解决-克服苦难”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很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来。
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关键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
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