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拖一2《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教学设计 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课件,练习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爬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时,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功登顶的精神。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爬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如《背影》、《春》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简介《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解词句。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爬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恐惧、犹豫、坚定等。
(2)讨论作者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如调整心态、坚持目标、寻求帮助等。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
(2)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经验。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己。
四、课件制作1.封面: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简介,教学目标。
2.课文内容摘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课文结构,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3.课文难点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课堂活动:展示课堂讨论、分享环节的内容,便于学生回顾。
五、练习题1.简答题: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题:分析课文中的心理描写,谈谈作者在爬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简答题:请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如何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
4.写作题: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经历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到位?2.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3.课件制作是否合理,能否有效辅助教学?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信念,勇敢挑战自己,不断成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设计_初中语文教案一、知识储备点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培养点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体验点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二、教学设想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三、媒体平台课件设计构想:陡峭的山涯,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可采用卡通思面切换的形式完成,并配上相应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
第1课时一、本课目标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一、1、课文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
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默读课文2、作者简介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三、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2.教学日标(1)感知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
(2)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老师讲述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彖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的情景,那时自己将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乂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
最后,这位上尉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 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这段小时候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活动2:【活动】学生讲述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吋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1期,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回忆童年经历所写,原名叫《悬崖上的一课》。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腆〞“作揖〞“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挖苦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挖苦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
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吴敬梓,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到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挖苦小说《儒林外史》。
2.知识链接《儒林外史》简介“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 xún)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走一步,再走一步》练习题
练习重点目标
1.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2.从文中得到一定启示
3.学习文中所用描写手法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啜泣(chuî)一堵墙(dǔ)峭壁(qiào)耸立(sǒnɡ)B.崩土(bēnɡ)蓬乱(pénɡ)颤抖(zhàn)嶙峋(xún)
C.凝视(nínɡ)嘲笑(cháo)头晕(yūn)目眩(xuàn)D.陡峭(dǒu)动弹(tɑn)摔死(shuāi)翼翼(yì)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4.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那座悬崖就________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________垂直的________,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灌木。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
⑦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
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5.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6.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7.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8.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9.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10.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给你的同桌好吗?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①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被冻住了。
一屋的跺脚声。
②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这时挤进教室。
③“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
④“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五分钟。
”
⑤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
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
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绒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
“到操场上去。
站好。
”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⑥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
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
五分钟过去了,老师费力地说:“解散。
”
⑦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⑧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11.下边没有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12.文章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哪句?写在下面。
13.作者在第⑧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三、试一试
14.用“我渴望”开头造一个排比句。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耸立一堵峭壁岩石崩土蓬乱
5.略 6.景物
7.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9.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0.略
二、11.C
12.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13.以欧阳老师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了经过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使欧阳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