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5章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69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2《老子》五章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T 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自主预习〉合作探允老壬,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 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又称《道德经》)o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 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相关链接1・注字音观其徼Ciao )为而不恃(shi )受国之垢(g6u )社稷⑴) 远徙(Xi ) 舟舆(yil )2 •解多义(安其居,乐其俗(使……安适)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I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兵器,军械)(2)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略)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回复,回归)(3)复{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4)恶j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容易)V、曰其无以易之(改变,变换)(5)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交换),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 •分古今(1) 道可道,非常道古义:> 今义:一 (2)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3)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古义:—3今义: __________ 3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4•析活用(1)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2)无,名天地之始(名词作动词,命名)(3)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之处)(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动用法,使……甘,使……美, 使……安,使……乐)5•明句式(1)是以不去(宾语前置句)(2)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 (3)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