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黄疸
- 格式:docx
- 大小:28.83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组织的黄色染色。
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区分这两种黄疸类型对于确诊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些关键因素。
1.发病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或第一周内,通常在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减退,约在第二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则没有特定的发病时间,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
2.临床症状生理性黄疸的黄染色是轻度的,主要出现在面部和脸部,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或恶心等。
病理性黄疸黄染色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在全身,而不仅仅是面部。
此外,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其他病症,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
3.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 mg/dL。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肝脏不正常代谢胆红素或阻塞性胆汁淤积等原因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通常超过10 mg/dL。
4.水肿和腹泻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伴随水肿或腹泻,患者的皮肤弹性正常,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也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水肿,尿液变深,粪便变浅或发白。
5.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不正常代谢引起的,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6.相关病史和检查结果生理性黄疸通常没有与之相关的妊娠或家族病史,并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并且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肝脏或胆道系统的异常。
当无法确定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来做出判断。
如果诊断仍然不确定,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血液测试、超声检查、CT扫描等来明确病因。
中药苦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简介苦藤是中药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其可用于中医治疗多种疾病。
苦藤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本文将介绍苦藤的主要功能主治和适用范围。
功能主治以下是苦藤的主要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苦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发热、喉咙肿痛、口腔溃疡等。
苦藤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缓解炎症。
2.利湿退黄:苦藤含有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成分,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从而减轻水肿和黄疸等问题。
3.止血散淤:苦藤具有止血散淤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和淤血病症,如便血、崩漏、瘀血等。
苦藤中的活性成分能促使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堆积和淤滞。
4.安胎止痛:苦藤在中医中被普遍使用于妇科病的治疗,尤其对于宫颈糜烂、盆腔炎症等具有明显的效果。
苦藤中的化学成分能消炎止痛,改善妇科疼痛症状。
适用范围苦藤可广泛用于以下情况:•热毒病症:如发烧、喉咙肿痛、口腔溃疡等。
•水肿和黄疸:如水肿、黄疸等。
•出血和淤血:如便血、崩漏、瘀血等。
•妇科病:如宫颈糜烂、盆腔炎症等。
注意事项使用苦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苦藤。
2.对苦藤过敏者禁用。
3.在使用苦藤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若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进行其他治疗,请先咨询专业医生。
总结苦藤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止血散淤、安胎止痛等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热毒病症、水肿黄疸、出血淤血以及妇科病等疾病。
然而,在使用苦藤时需要注意特殊情况和禁用人群,并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
如果您面临上述问题,建议咨询中医师或西医师,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黄疸是怎么来的作者:王冰洁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2年第02期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时,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便可能出现黄染;严重时,黄疸也就找上了门。
黄疸的产生与胆红素的代谢密切相关,而胆红素在人体内有一条“加工链”。
人体内有无数个红细胞,但其寿命通常只有100~120天。
为了将众多消亡的红细胞尽快排出去,人体便将其作为原材料合成胆红素,先是在血液中将死亡的红细胞粗加工为“半成品”非结合胆红素,再送往肝脏进行精加工,生产成品“胆红素”,最后由胆汁运往肠道送出体外。
胆红素在体内浓度相对恒定,低于17.1微摩尔/升。
但加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浓度过高,进而发生黄疸。
临床上,黄疸按照生成原因,可大体分为3类。
溶血性黄疸。
当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便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一旦超过正常水平,黄疸就出现了。
因此,凡是能引起大量红细胞死亡的疾病,都可以导致溶血性黄疸,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感染、中毒等获得性因素,以及地中海贫血、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等先天性病理原因,治疗需先确定具体病因。
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败血症等原因导致肝细胞受损,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胆红素的浓度升高,也会出现黄疸。
针对原发肝病导致的黄疸,应在明确原发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比如酒精性肝病首先须戒酒,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梗阻性黄疸。
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出现机械性梗阻,胆汁无法携带胆红素流向肠道,梗阻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最终扩张、破裂,胆汁反流,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多,出现黄疸,也称胆汁淤积性黄疸。
此类黄疸可能由肝内结石、癌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淤积等肝内原因,或胆总管结石、炎性水肿等肝外原因导致。
通常患溶血性黄疸皮肤会呈柠檬色;梗阻性黄疸多为暗黄色、黄绿色;肝细胞性黄疸多为金黄色、浅黄色。
水肿
一、水肿的定义
液体在组织间隙中过多的积聚。
全身性水肿隐性水肿:体重小于百分之十
局部性水肿显性水肿
二、发病机制
机体内外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以肾脏为最主要的机制。
(1)球管失衡——肾脏排水、钠减少——钠水潴留——水肿
(2)组织液的生成过多: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血压+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的静水压)
、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右心衰竭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通常继发于低蛋白血症。
、毛细血管的血压升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丝虫病、血管栓塞性静脉炎等。
(1)局部静脉或淋巴液回流受阻
(2)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
(3)常见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性静脉炎,上、下静脉阻塞综合症、丝虫病等所致橡皮肿、局部炎症。
黄疸
黄疸
一、概述:
黄疸是指血中的总胆红素浓度增高,超过34umol/l,致巩膜、黏膜体液及皮肤的黄染现象。
隐性黄疸是指血中的总胆红素的浓度升高,临床上却未出现黄疸者。
二、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下——游离的胆红素(非结合的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在葡萄糖转移酶的作用下——结合的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形成尿胆原——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经粪便排出——粪胆素
部分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尿胆原。
胆色素的肝肠循环:但部分的尿胆原可经门静脉重吸收入肝——再转化为结合性的胆红素——进入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