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前言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以上。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从而引起黄疸。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
由于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感染,进一步影响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内服药物: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有黄连素、柴胡、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瘀止血,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排毒疗法:采用鸡羊粉膏制成的中药棉包,将其敷于新生儿腹部,有助于排毒、利胆。
•拔火罐: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可以在胸口和小腿上进行拔火罐,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散热,缓解黄疸症状。
按摩理疗中医认为按摩能够促进新生儿气血循环,帮助胆红素代谢。
按摩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和四肢,按摩手法以轻揉、搓、推、拉等为主,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消除新生儿黄疸。
常用的穴位包括翳风、迎香、三阴交等,按摩时间和手法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食物来调节新生儿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食疗包括:•清热化痰:采用柚子皮、薏苡仁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补气养血:采用山药、银耳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肝脾、调畅气血,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确保良好的洁净卫生环境,防止感染。
•进行适当的包裹,保持温暖。
•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哺乳和缺乏营养。
•对于重度黄疸患儿应及时转诊,进行专业治疗。
•避免过度刺激和紧张,帮助新生儿调整情绪,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因其具有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眼球呈现黄色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可以有效地帮助婴儿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症状,并促进健康恢复。
下面将介绍如何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
1.中西医结合的诊断:首先需要通过西医的黄疸评分和血液检查来确定黄疸程度和原因。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观察黄疸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湿热程度,以及询问母亲的产后情况和婴儿的排便、大小便情况,辅助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黄疸是湿热蕴结所致,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利湿排毒的中药来治疗黄疸。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黄芩等中药煎汤,或者选择一些中成药制剂,如黄连素片、黄芩泡脚浴等,来帮助排湿热、降胆红素。
4.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的方法。
可以使用中医按摩来刺激婴儿的腹部、背部和脚底,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和新陈代谢的恢复。
5.外界环境调节:黄疸婴儿应该避免暴晒和受凉,室内环境要保持温暖、通风,并注意保持婴儿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应该定期给婴儿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疗,结合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婴儿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工作,以促进婴
儿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是很多新生儿都会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过多积聚所引起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首先,中医认为黄疸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寒”和“热”型。
若是“寒”型,治疗上则需要用到温热的处理方法,如薤洋菜汤或是黄连汤等。
而如果是“热”型,则使用清热的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芩连败毒汤和虎杖汤等中药成方。
其次,中医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散瘀作用的药膳,比如枸杞饮和木通汤等。
婴儿的皮肤很嫩,在药膳的制作上就需要注意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这样更不会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不确定药膳的制作方式,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是高级育婴师。
最后,中医还会推荐一些针灸、推拿和拔罐等手段帮助治疗黄疸,这种方式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以确保能够对婴儿的身体产生帮助作用。
除了中医对于婴儿黄疸的处理方式,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育婴经验,帮助家长更好地护理新生儿。
首先,婴儿黄疸时建议多晒太阳。
阳光可以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轻并帮助消除黄疸。
另外,家长在哺乳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让婴儿更多地吸到初乳,这样可以加速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工作,预防黄疸进
一步恶化。
同时,家长在照顾婴儿时,需要妥善掌握清洗和换尿布操作等基本常识,确保婴儿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综上所述,婴儿黄疸时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如中药、药膳、针灸等,育婴经验上则需要注意日常照顾和清洁操作等基本技巧。
在处理婴儿黄疸问题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帮助,避免因误操作而给婴儿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黄疸护理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疑似传染性疾病是,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4、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5、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舍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2、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是,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吐、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问服。
神昏不能口服是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2、黄疸消退后可食健脾祛湿之品。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肝胆湿热者吗,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2、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3、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处理。
(七)、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2、保持心情舒畅
3、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4、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黄疸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肝脏未能将体内的胆红素处理干净,从而导致的。
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是一种无需治疗、自行消退的疾病,而后者则需要进行治疗。
中医有多种调理黄疸的方案,本篇文章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常用的调理黄疸方案有三种:香薷煎剂、健胃消食颗粒、黄连温胆汤。
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香薷煎剂香薷煎剂使用较为广泛。
香薷能够清热解毒、行气行瘀。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干净胆红素造成的,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这时候用香薷煎剂清热解毒、行气行瘀,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的剂量是先把香薷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煎开,过滤后喂婴儿服用,每次10-15毫升,一天只能服用一次。
二、健胃消食颗粒健胃消食颗粒是中医治疗婴儿黄疸的又一个良好选择。
健脾消食颗粒常用于婴儿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而黄疸也是由于肝脏处理不了身体的废物,以致胆汁循环不畅通,堆积在体内而导致的。
健胃消食颗粒能够温中健脾,发挥脾胃作用。
给婴儿服用健胃消食颗粒在黄疸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把健胃消食颗粒冲泡成糊状,每次给婴儿服用2-3勺,一天服用3-4次。
三、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是由黄连、黄芩、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熬制而成。
这个方子能够解毒清热,宣肝利胆,有很好的温疗黄疸的作用。
黄连温胆汤不仅能够治疗黄疸,还能够缓解经常吐奶、食欲不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黄连温胆汤熬制成汤,每次让婴儿喝入适量的黄连温胆汤后,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肝胆排泄。
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中医治疗黄疸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经活络、舒血解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玻璃罐子吸住皮肤,利用罐子的负压将皮肤抽起,使皮肤鼓起一颗颗小包,从而调理机体气血的流动,让机体自身恢复正常的代谢。
拔罐能够刺激婴儿经脉的营养物质交换,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改善黄疸情况,存活率也比较高。
去黄疸的方法首先,饮食调理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有黄疸的患者应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同时,应该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治疗黄疸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肝胆来治疗黄疸。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栀子、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黄疸。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对改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黄疸的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此外,治疗黄疸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疗法。
比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有助于改善黄疸症状。
此外,一些特殊的理疗方法,如光疗、热疗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助于加速废物的代谢和排泄。
最后,心理调节也是治疗黄疸的重要一环。
黄疸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一些愉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缓解黄疸带来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治疗黄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适当运动、物理疗法和心理调节都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希望患有黄疸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