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860.50 KB
- 文档页数:17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区域在体育项目,普及率及竞技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如南方人适宜技巧性项目,北方人适宜速度力量型项目,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心肺功能强,适宜田径运动。
读图表,完成1-2题。
1. 关于表中的①②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为环渤海地区B. ①地为南方地区C. ②地为长江流域D. ②地为西北地区2. 关于我国各体育文化区优势项目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原体育区—游泳、跳水、体操B. 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中长跑C. 西北体育区—摔跤、射箭、马术D. 东北体育区—滑雪、滑冰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流域最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4.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比重在减小 B.气温日较差增大C.建设用地比重增长幅度最大 D.河流流量增大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前5位和后5位的省级行政区及人口数表格(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回答5-6题。
省级行政区人口数(亿) 省级行政区人口数(亿)广东省 1.043 西藏自治区0.030山东省0.958 青海省0.056河南省0.940 宁夏回族自治区0.063四川省0.804 海南省0.087江苏省0.787 天津市0.1295.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后3位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A.粤、鲁、豫 B.藏、青、宁 C.津、琼、宁 D.川、豫、鲁6. 关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前5位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A.都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C.都位于腾冲-黑河人口界线的东南部 D.都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图甲为“台湾某海岸地区的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分布图”。
河南省八市·学评2017~2018(上)高二第二次测评地理(参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50分)1.D解析:该五类主题功能区的划分既考虑了自然因素,也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D对。
2.A解析:此惠州的五大区域在某些特定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如降雨量均大于800mm,A对。
区域之间差异显著,优势、区位特征、开发方向不同。
A对。
3.A解析:该省用地中草场比重最大,其次为林地,耕地较少,符合内蒙古草场广阔,主要发展畜牧业,而非种植业,东部有森林的用地特点。
山西省牧草地比重小,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比重大;贵州多山地,平原少,因此林地比重最大;河南平原面积广,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最大。
A对。
4.B解析: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内蒙古地广人稀,且土地总面积大,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虽小,面积却大。
5.B解析:调查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因为它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来分辨不同的地物,这里就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的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以及规划还有其他,包括: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6.B解析:由图可知,此图反映了荒漠化、草场退化问题。
B对。
7.B解析:气候干旱是形成荒漠化的基本条件。
B对。
8.D解析: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主要结合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过渡放牧、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而形成,故治理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和恢复植被分析。
9.C解析:准噶尔盆地主要为草原,中部地区有小面积的沙质沙漠和石质沙漠,是因受来自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塔里木盆地沙质沙漠面积广阔,草原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是因深居内陆,被高山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地表物质以沙质沙漠为主。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A.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A液增多,C液减少B.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C. 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D. A液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2.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军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中的C0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D.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3.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A.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B.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景上升D.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 4.下图表示一种类型的细胞,如果细胞A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B.兴奋在神经细胞B上传播速度较快在F处快C.在F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D.图中的ABCD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5.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
右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 a 或 bB. c或dC. b 或 cD. a或d6.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下图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的测定值。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 AB段下降是由于脂肪酸进入细胞B.DE段主要依赖于脂肪酸的分解供能C.EF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CD段胰岛素分泌增加7.人体下列平衡予学激素调控的是( )A.水的平衡B.无机盐的平衡C.C02和02的平衡D.血糖的平衡8.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下丘脑B.骨髓C.大脑D.垂体9.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10.下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2天开始B.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18天开始C.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其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种类有8种D.效应B细胞都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来的11.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B.图甲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C.图乙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D.图甲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12.下图中的三条曲线代表马铃薯植株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下期第一次联考高二地理答案一、单项选择(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A 2.C 3.B 4.C 5.C 6.A 7.C 8.D 9.C10.C11.D 12.D 13.A 14.A 15.D 16.B 17.A 18.A19.B 20.C 21.B 22.A 23.B 24.C 25.B 26.A 27.A28.B 29.C 30.B1.A【解析】通过图中的沙漠以及耐旱植被得出该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2.C【解析】地下水位最低且土壤是沙土的地区植被生长较好,故选C。
3.B【解析】红柳、梭梭、芦苇三种植被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芦苇所需要的地下水位较低,红柳次之,梭梭需要的地下水位最低,因此根据该区域地下水位的高低,可以判定答案B是正确的。
4. C【解析】单车分布差异在中午和午夜变化大,可能是因为公交站点集中,人们通过手机租借单车,完成一次短程骑行。
中午时单车租用量大,而午夜时单车租用的少。
5. C【解析】通过手机租用单车需要使用GPS,不同时段单车租用情况则需要利用GIS。
6. A【解析】通过经纬度的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7. C【解析】通过定位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是②山脉以西黄土高原,③山脉以东浙闽丘陵。
8. D【解析】依据地理坐标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有高寒畜牧业,特色农业是河谷农业。
9. C【解析】青藏高原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强,光合作用强,夜间气温低,作物呼吸作用微弱,有利于养分积累。
10.C【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11.D【解析】图中P处为河西走廊,城市呈带状分布,主要原因是地形和交通。
12.D【解析】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种植的是春小麦。
故D错。
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17-18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一、选择題(本大题共30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为云贵高原B、③为黄河谷地C、⑤汾河谷地D、⑥为内蒙古高原2、符合⑥地地形特征的是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B、海拔较高,起伏不大C、千沟万壑的景观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3、关于④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C、主要是受挤压向上拱起形成D、主要是断层受挤压,一侧上升形成民居的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图中建筑物设计最有利于防大风的建筑是A、甲B、乙C、丙D、丁5、图乙所在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属于黄土高原保持水土根本措施的是A、平整土地B、修筑梯田C、造林种草D、深耕改土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6、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①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③地形平坦,光热充足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C、经济发展迅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D、制造乙醇汽油,消耗大量粮食下图为“某旅友时期自行车骑行途经地点的手机截屏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各区域有明确边界的是A、亚热带地区B、台湾省C、江南丘陵区D、湿润地区9、记录旅友骑行途经地点位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B、数字地球C、地理信息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下图是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功能分区图层和地价图层(单位:十万元)。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功能分区图层中最适合布局电子装配工业的是A、①B、②C、③D、④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伊赛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清池,终年不结冰,以“热湖”著称,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部分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湖泊东西两岸降水量相差悬殊,西岸年降水量仅115毫米,东岸年降水量则达569毫米。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两盆地中河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组合是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且航运价值大c.②河水能资源丰富d.②河为我国汛期最长的大河且初春有凌汛出现e.①河、②河汛期同期成因不同A.abcB.bcdC.cdeD.ace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C.能源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下表为郑州黄河湿地分类及其相关参数占比例表,据此回答3-4题。
3.取表中数据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和GPSB.GPS和数字地球C.GIS和GPSD.RS和GIS4.地理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研究中的作用A.提高对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B.对湿地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评价C.加快了湿地的退化速率D.对湿地生态格局的改变造成较大影响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
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A.提高对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B.对湿地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评价C.加快了湿地的退化速率D.对湿地生态格局的改变造成较大影响6.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A.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B.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下面两图中图甲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区域较长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统计图。
据此回答7-9题。
7.关于I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II区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径流量增大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8.为了预防III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发展粮食种植,提高绿化率④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发展太阳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从II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推测A.图示期间年平均气温升高B.图示期间人口大幅度增加C.图示期间铁路、公路密度加大D.图示期间水资源日趋紧张2011年,南苏丹共和国于当地时间7月9日零时宣布正式独立。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物理试题―、选择题1. 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四个物理量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以下公式不属于...定义式的是()A. 电流强度B. 电容C. 电阻D. 磁感应强度【答案】C【解析】电流强度是电流的定义式;电容是电容的定义式;磁感应强度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而电阻是电阻的决定式;故选C.2. —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时,通过的电流是I,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4倍时,电流仍为I,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A. B. 4U C. D. 16U【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阻横截面积为原来的,由电阻得电阻变为原来的16倍。
要使电流仍为I,则电压为原来的16倍,故选D.3. 如图,一带电粒子从小孔A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入平行板P和Q之间的真空区域,经偏转后打在Q板上如图所示的位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该粒子能从Q板上的小孔B射出,下列操作中可能实现的是(不计粒子重力)()A. 保持开关S闭合,适当上移P极板B. 保持开关S闭合,适当左移P极板C. 先断开开关S,再适当上移P极板D. 先断开开关S,再适当左移P极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粒子做类似斜抛运动,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要使该粒子能从Q板上的小孔B射出,即要增加水平分位移,由于水平分速度不变,只能增加运动的时间;A、保持开关S闭合,适当上移P极板,根据U=Ed,d增加,场强E减小,故加速度a=qE/m减小,根据t=2v y0/a,时间延长,可能从小孔B射出;故A正确;B、保持开关S闭合,适当左移P 极板,场强不变,故粒子加速度不变,运动轨迹不变,故B错误;C、先断开开关S,再适当上移P极板,电荷的面密度不变,场强不变,故粒子加速度不变,运动轨迹不变,故C错误;D、先断开开关S,再适当左移P极板,电荷的面密度增加,场强变大,故粒子加速度变大,故时间缩短,水平分位移减小,故不可能从小孔B射出,故D错误;故选A.考点:考查电容器、匀强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明确粒子的运动性质,然后结合类似斜抛运动的分运动规律列式分析.4. 静电场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为的点运动至电势为b的b点。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 积温的多少B. 年降水量的多少C.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 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 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 四大区域是孤立的【答案】1. D 2.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特征。
1. 根据图例可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半湿润、湿润区,反之是半干旱、干旱区。
故 D正确。
2.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都模糊的,而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3.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 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井得到优化4.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5. 此地区可能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某省区A. a省区一东部地带B. b省区一中部地带C. c省区一中部地带D. d省区一西部地带【答案】3. D 4. C 5. D【解析】3.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产值总量增加,所以产值会上升,2003年与1992年比较,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了优化。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区域在体育项目,普及率及竞技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如南方人适宜技巧性项目,北方人适宜速度力量型项目,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心肺功能强,适宜田径运动。
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表中的①②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为环渤海地区B. ①地为南方地区C. ②地为长江流域D. ②地为西北地区2. 关于我国各体育文化区优势项目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原体育区—游泳、跳水、体操B. 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中长跑C. 西北体育区—摔跤、射箭、马术D. 东北体育区—滑雪、滑冰【答案】1. B 2. A【解析】1. 读图可知,图中①地获得金牌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和体操这种技巧型项目中,应为南方地区,②地的优势项目主要在举重和田径项目,应在我国北方或者高原地区,故选B。
2. 据图可知,我国中原体育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比较适宜力量型项目,A错。
西南云贵高原地区,长期生活在高原,适宜田径运动,B对。
西北体育区,力量型人才多,适宜摔跤等,C对。
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冰雪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适宜发展滑雪、滑冰等,D对。
故选A。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 该流域最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A. 土地荒漠化B. 水土流失C. 土地盐碱化D. 地面沉降4. 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植业比重在减小B. 气温日较差增大C. 建设用地比重增长幅度最大D. 河流流量增大【答案】3. A 4. B【解析】........................4. 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减少,沙漠面积增加,导致气温日较差增加。
河南省八市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地理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7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按新的开发理念将国土划分为调整优化区(233平方公里、2.06%)、重点拓展区(3834平方公里、33.85%)、农业与乡村发展区(3727平方公里、32.91%)、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区(3531.24平方公里、31.18%)、禁止开发区(2400.43平方公里、12.43%)五个主题功能区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惠州市的五个主题功能区域划分的指标是A. 单一指标B. 自然指标C. 人文指标D. 综合指标2. 这五大主题功能区域A. 气候的部分特性具有相对一致性B. 开发方向相同C. 优势特色相同D. 区位特征相同【答案】1. D 2. A【解析】1. 由材料可知五个主题功能区域是按新的开发理念划分的,划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拓展区、农业与乡村发展区、生态与旅游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划分指标为综合指标,D正确。
2. 这五大主题功能区气候的部分特性具有相对一致性,A正确;从材料可知,开发方向不相同,有的重点发展农业,有的重点发展旅游;优势特色不同,生态旅游区和农业区优势特色一定不同;区位特征不同才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
【点睛】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降水量都在800mm 以上。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下图为我国的某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 积温的多少B. 年降水量的多少C.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 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 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 四大区域是孤立的【答案】1. D 2.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特征。
1. 根据图例可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半湿润、湿润区,反之是半干旱、干旱区。
故 D正确。
2.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都模糊的,而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3.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 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井得到优化4.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5. 此地区可能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某省区A. a省区一东部地带B. b省区一中部地带C. c省区一中部地带D. d省区一西部地带【答案】3. D 4. C 5. D【解析】3. 该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变化不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虽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发展,经济产值总量增加,所以产值会上升,2003年与1992年比较,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了优化。
正确答案选D。
4. 从图上看,三大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第一产业劳动力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变化不大,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正确答案选C。
5. a省区一江苏省—东部地带;b省区一四川省—中部地带;c省区一辽宁省—东部地带;d 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
可以排除C选项。
读图,在该省发展过程中,就业比例最大的始终是第一产业,正确答案选d省区一陕西省—西部地带。
6.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 A—B—CB. B—C—AC. C—A—BD. B—A—C【答案】C【解析】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A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一产业小第二产业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C—A—B,C选项正确。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据图推断该产品产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A. 甲国→乙国→丙国B. 乙国→丙国→甲国C. 丙国→甲国→乙国D. 丙国→乙国→甲国8.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止确的是()A. 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B. 该产业转移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C. 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不会出现减少的趋势D. 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二阶段的甲国【答案】7. D 8. D【解析】试题分析:7. 读坐标图,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可知该产品源自于丙国。
乙国第一阶段先进口,第二阶段出口,说明从丙国转移到乙国。
第三阶段,甲国出口,乙、丙国进口,说明产业向甲国专业。
结合选项,D项正确。
8. 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丙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项错误。
该产业转移是向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转移,B项错误。
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随时间推移将会出现减少,C项错误。
第一阶段中丙国最先出口该产品,可知此产品源自该国,第一阶段丙国的利润率高于第三阶段的甲国。
考点:产业转移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与长三角相比,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A. 投资环境差B. 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C. 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D. 环境污染严重10. 如今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启动,广东、省也正在加快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
其重要意义是()A. 缓解用地矛盾,分散大城市职能B. 解决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C. 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D. 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9. B 10.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转移和交通线路的意义。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珠江三角洲投资环境只能变好,A错误;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存在问题,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只是近年来,C 错误。
环境污染严重属于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虽影响经济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经济增速暂时放缓,故选B 。
10. A项属于缓解大城市用地矛盾;B能改善缓解这一问题而非解决措施;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利于区域内联系不是对国外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D错误。
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有利于区域内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C项正确。
黄土源又称黄土平台,塬是我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下列下面小题。
11. 塬的顶面平坦宽阔,其主要自然原因()A. 风化、风蚀B. 流水侵蚀C. 流水沉积D. 风力沉积12. 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11. A 12. A【解析】(1)黄土塬是由于风力堆积而成,顶面平坦开阔,是因为风力的风化和侵蚀。
正确答案选A。
(2)图中甲为沟、丙为黄土塬、乙和丁为缓坡和陡坡。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沟谷应打坝淤地、修建水库;乙处为缓坡,可以发展梯田。
正确答案选A。
13. 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应俯视形状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
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治理。
鱼鳞坑可以拦蓄地面径流,所以植树应该位于鱼鳞坑附近,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中②位于鱼鳞坑附近,适合种植树木。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A. ①B. ②C. ③D. ④15.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A. 夏季流量小B. 补给以降水为主C. 水量向下游增大D. 径流年际变化小【答案】14. C 15. D【解析】试题分析:14. 读图,①位于山坡上,不会形成绿洲,A错。
②是山麓的戈壁滩,缺少土壤形成条件,B 错。
③处有水源出露,多粉砂泥土,形成绿洲,C对。
④是沙漠地区,D错。
15. 该地区有沙漠分布,应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较大,A 错。
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B错。
水量向下游减少,最终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C错。
径流的年际变化小,D对。
考点:地形剖面图,绿洲分布特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17. 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16. B 17. D【解析】试题分析:16.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河流上游地区,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17. 丁耕地地形平坦,临近河流,灌溉最方便。
考点:本题组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0年11月6日治理淮河的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该工程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中游,涉及安徽、河南两省,其防洪范围包括淮北广大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
工程建成后,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上游山区水库、中游蓄洪区、下游淮北大堤共同构成淮河综合防洪体系。
材料二: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坑蜒曲折流经四有区20多个地市,流域现有人口1. 65亿,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千米,为七大江河之首.淮河的特珠和复杂是流域内多水灾的重要原因,淮河上游不足400千米,落差达178米,中游490千米落差只有13米,而下游150千米落差仅有6米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真实历史写照,材料三:临淮岗控制工程示意图。
18. 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A. 虚线—淮河河堤B. 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C. 主坝—调蓄洪水D. 新河—改善航运条件19. 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千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18. A 19. D【解析】18. 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湖泊防洪功能是滞蓄洪水;主坝能够调蓄洪水;新河可以改善航运条件。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9. 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
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读某年我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人·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特点是()A. 北多,南少B. 西南多,东北少C. 东多,西少D. 沿海多,内地少21. 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的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 经济水平B. 产业结构C. 技术水平D. 交通运输【答案】20. A 21. 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20.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多,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碳足迹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