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2)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22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1、根本区别:有无生命;有生命的是生物,无生命的是非生物.2、生物的七大特征:1。
能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2。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3。
具有严整的生物结构(除病毒外由细胞结构);4.能适应并影响环境;5。
会遗传和变异;6.能够生长(使生物能长大); 7。
可以繁殖后代(使生物不会灭绝)3、动物与植物: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二、观察蜗牛1。
蜗牛的外形特征(1)体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它具有保护的作用。
(2)头部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触觉的作用.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的功能。
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味觉的作用。
(3)腹部是肥大的足,是运动的器官,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粘液的作用:可以减小地面摩擦和传递信息2。
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3.蜗牛的生理特征:具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第2节细胞一、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4)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二、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同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有)三、显微镜的结构1、光学部分(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没有螺纹。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特征(如蜗牛)非生物(如木茶几)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能生长不能生长需要摄取营养物质不需要营养物质能进行呼吸不能进行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不具有繁殖、遗传、变异等特性二、观察蜗牛:1.蜗牛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使用放大镜是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
2.蜗牛的结构:蜗牛的身体包括眼、壳、口、足、触角等部分,如图所示。
(1)蜗牛的壳呈螺旋状,壳内紧贴外套膜,里面有柔软的身体。
(2)蜗牛的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短,后一对较长。
(3)蜗牛的眼睛长在较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
(4)蜗牛的口位于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长有小齿,齿舌前端可伸出口外刮取食物。
(5)蜗牛的足是运动器官,足的下面有足腺,能分泌黏液,起到减小摩擦的作用。
所以蜗牛爬过的玻璃上会留下痕迹。
3.蜗牛有味觉、视觉、嗅觉、触觉,但没有听觉。
4.蜗牛的感觉(1)视觉:蜗牛的眼位于后一对触角的顶端,能感受光线的强弱。
(2)触觉:蜗牛有两对触角,前一对短,后一对长,触角的触觉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
(3)嗅觉和味觉:蜗牛的后一对触角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4)听觉:蜗牛没有听觉,实验时用力鼓掌它也没有反应。
题型生物与非生物的识别判断5.蜗牛的活动和生存环境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第2节:细胞一、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胡克发现了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_细胞壁__,细胞的大小一般是几微米~几十微米。
2、_显微镜__的发明让发现细胞成为可能。
3、德国科学家_施旺_和施莱登_在总结前人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__细胞_所构成;4、细胞学说主要内容:①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细胞_构成的;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_的单位;③细胞是由_细胞分裂_产生的。
第2章观察生物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基础过关全练1.【跨学科·语文】(2022海南中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深受人民喜爱。
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新独家原创】【跨学科·语文】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2022浙江杭州期中)在春晚表演当晚,540个Alpha 1S机器人排列成9×15的4个方阵为歌手伴舞。
为了让每个方阵的Alpha 1S 机器人能够有3套不同的动作以追求更佳的舞台效果,技术人员共为其特意定制了12套舞步,配合上歌曲节奏,非常具有韵律感。
但Alpha 1S机器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为Alpha 1S机器人不具有下列哪项功能()A.排出代谢废物B.来回自由行走C.能够与人交流D.解答多种问题4.(2023浙江金华义乌稠州中学期中质量检测)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此病毒属于生物的依据是(S7102001) ()A.能使人患病B.个体微小C.能进行繁殖D.能进行运动5.(2023浙江杭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期中)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
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S7102001) ()A.能遗传和变异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能适应并影响环境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6.(2023浙江温州乐清虹桥一中期末)生物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有的。
除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两大类。
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判断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方法:凭借直觉判断是生物还是非生物2.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呼吸与新陈代谢---呼吸的鲸鱼,排尿的狗狗,凋落的树叶】【能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小朋友,种子的萌发,西瓜的生长,蝴蝶的发育】【能繁殖后代---紫水鸡在喂食后代,孵蛋的母鸡,病毒的复制】【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收缩的含羞草,观察环境的兔子,猪笼草】【能遗传和变异---遗传父母的特征,与父母不同的地方-龙生九子。
】【能进化---人类的进化】二.生物的基本特征解释:1.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1)营养来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获得,动物和微生物靠外界获取(2)物质代谢: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排出废物:动物可通过呼吸、排尿、出汗等方式,植物的落叶2.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后代(1)生长: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使生物体能由小长大(2)繁殖:生物体长到一定阶段,由母体产生子代的现象3.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1)遗传: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特征的现象(2)变异:生物体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现象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生物体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叫应激性(2)生物的应激性有利于生物趋利避害,利于生存5.生物能够进化三.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1.观察顺序: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2.整体结构:蜗牛的整个身体包括眼、口、足、壳、触角等结构。
蜗牛的运动器官是腹足,能分泌黏液,因此它在玻璃板上爬行时会在板上留下痕迹3.蜗牛的感知: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但没有听觉。
课题:第2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放大镜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张汇报用的纸。
《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知识梳理】1.自然界的物体可分为和,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界。
2.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呼吸、能、能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和变异、能。
【知识广场】含羞草植物与动物不同,没有神经系统,没有肌肉,一般不会对外界的刺激快速作出反应,而含羞草则不同。
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闭合,此动作被人们理解为“害羞”,故称其为含羞草、知羞草或怕丑草(如图)。
原来,它在叶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器官叫叶枕,叶枕内生有许多薄壁细胞。
这种细胞对外界刺激很敏感。
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枕,这时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开始向细胞间隙流动,降低了细胞的膨胀能力,叶枕下部细胞间的压力降低,从而出现叶片闭合、叶柄下垂的现象。
经过1~2分钟,细胞液又逐渐流回叶枕,于是叶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含羞草遇到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
因为含羞草原产于热带地区,那里多狂风暴雨,当狂风吹动含羞草,它立即把叶片闭合起来,保护叶片免受暴风雨的摧残,含羞草的这一特征有利于它的生存。
【精选例析】【例1】在面对某个具体物体时可以轻易判断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但生物具有多样性,因此要给生物下定义却很困难。
下面是一些同学对生物的认识,正确的是()A. 都能自由运动B. 都生活在陆地上C. 都能繁殖后代D.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解析】生物具有生命,应激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现象都是生命的重要特征,也是判断物体是否属于生物的重要标准。
【例2】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将其划分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A. 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B. 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C. 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D.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例3】为了不惊动蜗牛,以便用放大镜观察到蜗牛触角上的双眼,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前后移动蜗牛B. 将放大镜靠在蜗牛上C. 同时移动人的头部和放大镜D. 将蜗牛放在放大镜上【解析】要观察蜗牛触角上的双眼,不能惊动蜗牛,所以只能移动人的头部和放大镜。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3.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1.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生物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适应环境等特征。
2. 什么是非生物?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水、石头、土壤、金属等。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1)生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结构;b. 能够进行代谢活动;c. 具有遗传物质DNA;d. 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2)非生物的特征:a. 不具有细胞结构;b. 不能进行代谢活动;c. 不具有遗传物质;d. 不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通过观看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让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清晰的认识。
3. 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练习准备一些物质,让学生根据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4. 小结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强化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扩展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讲解,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八、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是否准确。
九、教学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2. 《生物学大全》3. 《非生物学导论》十、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2.1 生物与非生物(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使用放大镜。
2.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蜗牛,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蜗牛感觉的实验,发展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文化目标1.通过观察蜗牛,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并树立爱护小动物的和谐的自然观。
2.通过探究实验和课堂互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蜗牛的形态结构。
3.蜗牛的感觉。
难点蜗牛的结构和感觉。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第一章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体积、温度这些科学量,并且也知道了测量这些科学量的工具以及掌握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现在请同学们来回答一下科学量的测量工具以及这些科学量的符号。
生:长度(L)——刻度尺,体积(V)——量筒,温度(℃)——温度计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实验工具的使用。
首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蚂蚁、苍蝇、蚊子等微小生物的身体结构,比如它们是否有眼睛、口等,分别长在什么地方,那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去观察并了解它们呢?(引出放大镜)生:放大镜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放大镜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放大镜的使用同学们的桌面上已经有了放大镜了,现在请你们把它拿出来,然后2个人一组,观察一下你们手上的放大镜,同时看PPT上的填空题,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填上去。
(一般用玻璃制成,用手摸可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铅笔、头发、指甲等,看看放大镜中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出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以及它的使用方法)生:(观察活动)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能将观察对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放大镜不能与被观察的物体离得太远,观察时,可将放大镜在物体与人眼之间适当移动,使看到的物体较清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