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 格式:docx
- 大小:16.69 KB
- 文档页数:2
长恨歌王安忆读后感《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写了唐代末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沧桑。
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唐代世界,引人深思。
在小说中,王安忆通过对白居易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再现,展现了唐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白居易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但最终却被政治斗争所牵连,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而杨贵妃则是一个美丽而又富有爱心的女子,她深爱着白居易,但最终也无法逃脱宫廷政治的阴谋和算计。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被唐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所淹没,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白居易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再现,王安忆不仅展现了唐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更是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和命运让人深感悲凉。
白居易的坚韧和正直,杨贵妃的美丽和善良,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都是对唐代社会的一种反映,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
除了对唐代社会的描绘,小说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诗词,这些典故和诗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更是展现了王安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在小说中,王安忆通过对唐代文化的再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唐代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部充满了悲情与唯美的小说,通过对唐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再现,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唐代世界,让人深感悲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和命运让人深感悲凉。
通过对唐代文化的再现,王安忆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唐代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对唐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探索,值得一读。
摘要王安忆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在小说《长恨歌》中选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长恨歌》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三方面,以此探讨《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方法叙事结构叙事语言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Narratology, Wang Anyi adopted a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novel“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style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so a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Keywords: Wang Anyi;《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Narrative method;Narrative structure;Narrative language目录引言 (2)一、叙事结构 (2)(一)直线式的时间叙事 (2)(二)多重空间叙事 (3)二、叙事角度 (5)(一)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5)(二)独特的女性叙事 (6)三、叙事语言 (8)(一)委婉含蓄的叙事语言 (8)(二)陌生化语言 (9)(三)日常生活诗化叙事语言 (10)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小说是一门叙事艺术,分析小说叙事特色是剖析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方法。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上海女人王琦瑶的一生为线索,写尽上海四十年的变迁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安忆《长恨歌》主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思想主题:1.时间的历史《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
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她努力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趣味取向,于是她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那样平实、真切、普遍,给人亲切感。
2.生活与人生的困境尽管王琦瑶一直在为幸福奋斗着,但生活并不如意,与她有纠葛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剩下她孤独地活着,那么冷清寂寞。
而对于冷清与寂寞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否有配偶相伴,儿女相随,心与心间总会有着一定距离。
某个下午或黄昏,在某个地方独自站着,冷清与寂寞便如潮水般袭来。
3.悲剧美学《长恨歌》里的人物活得基本上都很辛酸,程先生将丽莉很努力地为所爱之人付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主角王琦瑶虽找到自己所爱,但康明逊还是拗不过世俗的力量离她而去,而与其它几个男人的纠葛也终以分手告终。
而对这一个个悲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让它达到悲恸的效果,而是自然而然地描述生活中的一连串不如意,让人淡淡地感伤,从而给人予真切感。
4.对幸福的追求王琦瑶一生尽管并不如意,但却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作为有着虚荣心的她为了物质上的'满足甘愿做李主任的“金丝雀”。
到了康明逊则是出于两情相悦而与康结合。
老年时与老克腊的畸形恋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出于对寂寞的排解。
而这几个男人中无论是哪一个都有对情欲的追求。
不管是出于爱情,还是对物质的追求,还是对寂寞的恐惧,或是对情欲的满足,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而言都是正常的。
尽管其中有着不可认同的成分,但总体上主人公还是敢于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尽管《长恨歌》有着众多的闪光点,但也有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读解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读解王安忆是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
其中,她的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段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女性的生活历程。
通过对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的追溯,王安忆在小说中呈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观念的演进,同时也展示了她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长恨歌》的主线叙述围绕着女主人公王嫣的一生展开。
小说从她的曾祖母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孙女,跨越了近百年的历史时期。
王嫣的家族经历了战争、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她们的命运也随之起伏变幻。
而小说着重刻画了王嫣与她的母亲以及她的三位叔叔之间的复杂家族关系,以及她们对爱情、事业和婚姻的追求和坚守。
首先,通过对女性化历史的揭示,《长恨歌》展现了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桎梏下,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妇女地位的提高,《长恨歌》中的女性逐渐摆脱了传统束缚,开始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王嫣的母亲海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位勇敢而有主见的女性,不仅积极追求自己的事业,还坚持为家族的利益而斗争。
以她为代表的一代女性,在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推动下,开始追求个性与独立,展示出了坚韧与智慧。
其次,《长恨歌》对日常化历史的描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
王安忆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将小说的场景和描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日常的家庭琐事、婚姻矛盾、情感纠葛等。
这些细节展示了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下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长恨歌》深入其中,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关注。
最后,《长恨歌》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见识和洞察。
(附录二)繁华落尽见真淳--王安忆的日常化写作王安忆把目光投注于日常生活实与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有关。
上海文学素有描写市民社会的传统。
此传统曾因抗战而一度中断。
1949年中共执政后,上海的建设每况愈下,都市的面貌保留三十年代的样子,而都市特色也在时间里褪色。
1990年四月,中共决意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上海得以重新出发,面向世界。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鼓吹改革开放,上海的投资与建设也随着增加。
上海开始在新的兴建中改头换面,黄埔江新建的建筑再度显示出上海恢复了活力。
市民社会与都市社会的发展遥相呼应而抬头。
文学由单一化、政治化转向世俗化和多样化,由符合政治的要求转向表达个人的追求。
市民社会浮出台面,人们怎么生活变成一件重要的事,而文学开始关注最实际的生活面,即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中国知识分子在过去常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
五四之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是政治的、启蒙的,在主流意识形态之下,日常生活的题材被忽视与遗忘。
1949年后,左翼文学大行其道,个体消融在党与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日常生活书写在历史叙事的主题面前变得琐碎、平庸。
但是这种情形到80年代之后有了改变,启蒙使命和人文主义关怀被商业大潮281所取代,官方的意识形态逐渐退出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在后工业社会里,知识分子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新的现实。
在商业经济社会里,都市地位提升了,个人从集体中挣脱出来,市民阶层受到重视,他们所崇尚的俗世生活进入了创作的视野。
平民群体的生活价值获得关注,创作与历史叙述开始分离,文学多元化的格局遂形成。
因此,有论者认为王安忆的都市题材频繁的出现,不仅是她个人兴趣的转移,也是呼应90年代文坛对于宏大叙事的反驳。
1在这背景之下,人们被压抑的欲望和思想得到空前的释放和表达,理想主义被击溃,物质欲望的伦理崛起。
在创作上,宏大的观念语式被俗世的审美文化所取代,日常生活重回作家的创作视野中。
(一)王安忆与日常生活面对外在思潮的变化,王安忆的态度是谨慎的,在多元缤纷的都市意识中,王安忆推崇俗世生活的价值。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长恨歌》达到了某种极致记者:首先祝贺你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完成于199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你在90年代的一部倾心之作。
几年来,《长恨歌》接连获得殊荣。
那么在完成创作5年之后,你本人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它在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王安忆:《长恨歌》确实写得很用心。
当时作家出版社计划出我和贾平凹的自选集,要求其中有一部新长篇。
在我开始考虑写什么时,这个题材就在脑海里出现了。
应该说,它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
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
譬如,当初张爱玲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故事,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小说。
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
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
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
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泄掉。
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
《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
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记者:你曾说写上海,最有代表的是上海的女性。
《长恨歌》就写了一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一生命运。
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声”与“色”作底子的,在王琦瑶的传奇故事中蕴含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长恨歌》后,你还写了《妹头》以及《富萍》等。
有评论家指出,你笔下上海的种种历史变迁都停留在日常状态,这一点你怎么看?王安忆:上海是座有意思的城市。
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无数故事,我还没有写完。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长恨歌》读后感(1):世间已无程先生看罢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到女性自然是命运崎岖的王琦瑶,而男性人物则是满腔痴情不得解,一生默默无闻的程先生。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从最初为王琦瑶拍照开始,程先生便对外表娇媚,气质恬淡的王琦瑶动了心,那个温柔的身影一旦走进了尘封的心灵,就再也不曾走出来过。
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程先生带着王琦瑶和蒋丽莉两个人,一个先生带着两位小姐约会。
程先生费尽心机想同王琦瑶套近乎,而一边的蒋丽莉却会错了意,阻挡在两人中间。
程先生为这尴尬的局面憔悴了面容,蒋丽莉反倒越发殷勤,希望程先生能够一改颓废的气象,振作起来,不知道这忧郁原是因她而起。
聪明绝顶的王琦瑶也不说破,只看两人的笑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的魅力暗喜。
程先生是个好男人,他不曾直接打破蒋丽莉的幻想,只是私底下和王琦瑶联系,可惜的是他这种标准的老实人并不是心比天高的王琦瑶们心甘情愿的归宿。
虽然为了王琦瑶的上海小姐竞选,程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也就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童话。
很自然地,上海小姐第三名王琦瑶乖乖地投入了手握重权的上海滩红人李主任的怀抱,从此开始了在“爱丽丝”公寓优越的金丝雀的生活。
我们亲眼目睹了真情实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在这十里洋场中的人也不免会被浮华之风慢慢地浸透了灵魂和身体,爱情是理想主义的幻象,而生活则是现实主义造就的囚牢。
程先生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像一团纸屑,被王琦瑶随意的抛弃在心门之外了。
一颗赤子之心,敌不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现实面前脆弱的表现。
繁华是旧繁华,梦是旧梦,然而王琦瑶不是旧王琦瑶了。
当大腹便便的她与早生华发的程先生相遇时,正是她生活困窘变卖旧货的时候。
是程先生鬓边的白发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十二年漫长的离别仿佛是对于自己潦倒生活的一个最好的解释,正在她急切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救星又出现了。
凭恨需停无他期——王安忆《长恨歌》解读■李小丽提到女性文学,势必提到张爱玲,但这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要比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要精彩和真实得多。
她的确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是写女性主题,同样是大上海背景下,但我却认为其格局要胜张爱玲一筹,其人物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就琐屑地叙述了那些穿着花裙子、背着书包、扎着小辫儿从院子里跑出来的女孩儿们是王琦瑶,在理发店做了流行发型去照相馆拍照的是王琦瑶,做了新衣裳和朋友挽着手上影院去的是无数个王琦瑶。
在那个喧闹繁华的旧上海,每几个女孩子里都有一个王琦瑶。
在那个年代,王琦瑶是普遍性的存在,她的一言一行、一喜一哀都代表着旧上海众多的女孩子。
王安忆的起点总是很高,但也因此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既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个性,又要时刻注意这个人是代表了一群人的状态,即使是在表现个性的时候也不能抛开时代的普遍性。
王琦瑶是个孤独的个体。
尽管她身边从来不乏朋友和追求者,但她从未真正地融入某段感情,即使对方是真心相待。
当无数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的美貌倾倒,她看似站在顶端光芒万丈,将男人们玩弄于股掌之上,实际上只有她是在最底层挣扎,被轻视,被谩骂。
她从来不曾是人生的赢家,也从来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的选择只能对少数真正关心她的几个人伤心难受,对多数人来说,这个貌美的花瓶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玩物,就像她“三小姐”的称号,本就可悲。
“大小姐”“二小姐”总是闺门紧闭,鲜有抛头露面,于大多数人而言,她们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是真正的大家小姐,不敢抱有无畏的幻想。
而“三小姐”就刚刚好,较旁人多了些美貌娇羞,又不似“大小姐”“二小姐”那样虚幻不真实,却是大多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努力一把可以得到的,何况这位“三小姐”又是这样的亲民接地气。
有没有真心疼惜她的人呢?自然也是有的。
第一个便是蒋丽莉。
少女时代的友情真的是该再纯洁不过的,捧着一颗热腾腾的真心,恨不得将整宿地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讲女儿家的小心思。
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后感(10篇)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后感 1上段时间在图书室里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
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
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
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__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
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
人物也是相对__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
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
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
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
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
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
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__,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__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__,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
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
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
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__社会的__,一九四九年的成立,__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
弱小者,如王__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
长恨歌王安忆读后感长恨歌王安忆读后感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王安忆的《长恨歌》,大家阅读了?长恨歌王安忆读后感1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
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
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
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
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
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
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
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
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
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
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
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
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
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
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
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
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
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达到了某种极致
记者:首先祝贺你获得本届茅盾奖。
《长恨歌》完成于199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你在90年代的一部倾心之作。
几年来,《长恨歌》接连获得殊荣。
那么在完成创作5年之后,你本人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它在你的创作历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安忆:《长恨歌》确实写得很用心。
当时作家出版社计划出我和的自选集,要求其中有一部新长篇。
在我开始考虑写什么时,这个题材就在脑海里出现了。
应该说,它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
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
譬如,当初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
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
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
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
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泄掉。
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
《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
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
记者:你曾说写上海,最有代表的是上海的女性。
《长恨歌》就写了一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一生命运。
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声”与“色”作底子的,在王琦瑶的传奇故事中蕴含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
《长恨歌》后,你还写了《妹头》以及《富萍》等。
有评论家指出,你笔下上海的种种历史变迁都停留在日常状态,这一点你怎么看?
王安忆:上海是座有意思的城市。
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着无数故事,我还没有写完。
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
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
我写《我爱彼尔》,关心的是现实生活中东西方如何接触的问题,这也是开放后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
这个观念我也是逐步形成的。
以前写《叔叔的故事》时,我也是把主观想法端出来写的。
记者:你曾谈过关于小说的理想,所谓的“四不政策”: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特殊化,不要独特性。
这种想法到今天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一部好小说的因素是什么?
王安忆:没有改变。
说一部好小说应该直指人心,那是从灵魂的角度而言的`。
我比较关心技术的层面,小说还是要写故事,故事还是要在假定的前提下,做真实的推理。
情节发展要合乎逻辑,人物要生动,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听,觉得这些太老套了,太一般了,但这的确是小说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我们最难做好的。
生活对一个作家而言很重要。
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露露的描,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的状态。
写实是一种陷在许多规矩限制中的写作。
许多经典小说在假定的前提下,按照逻辑精确设计人物和情节,这是作家创作中所获得快感之一,同时也是需要功力的一种劳作。
我在年轻时候也容易喜欢一些情绪化、浪漫的东西,现在我真心赞叹那种上乘的写实功力。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富萍》等短、中、长篇,约5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
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其作品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