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断面设计要点

纵断面设计要点

纵断面设计要点
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要点

教学目的:掌握纵坡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步骤

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Ⅱ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Ⅲ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化,

净空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2.2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6%。

4、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坡长的陡

坡夹短距离缓坡的坡型。越岭线不得设置反坡,以免浪费高程。

越岭线是指公路走向与河谷及分水岭方向横交时所布设的路线。两个控制点位于山岭的两侧,路线需要由一侧山麓升破至山脊,在适当的地方穿过垭口,然后从山脊的另一侧降坡而下的路线。垭口是分水岭山脊上的凹形地带,由于高称低,常常是越岭线的重要控制点。

5、山脊线和山腰线应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6、非机动车辆较多的路段,平原微丘区纵坡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不大于4~5%。

7、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下方采用较陡的坡为宜,顶部纵坡应适当缓一些。

(五)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择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在不过分增加工程数量的情况下,应选用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半径值,特殊困难方可用极限最小值。

(六)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两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曲率相同处连接),避免出现断背曲线,这样要求对行车是有利的

相邻两个反向竖曲线之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为好,特别是半径比较小时,更应这样处理,以便于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一般直坡段不应小于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也可以直接连接。

二、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及注意问题

1.准备工作:

(1)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

(2)绘出平面直线与平曲线资料,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

(3)将桥梁、涵洞、地质土质等与纵断面设计有关的资料在纵断面图纸上标明;

(4)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高程的控制点。

包括:

路线起、终点;

大中桥涵设计标高;

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

越岭垭口标高;

隧道进出口;

沿溪线的洪水位;

路线交叉点(包括平交与立交);

重要城镇通过点的规划标高;

山区断面填、挖“经济点”

注意经济点:如果纵坡设计线刚好通过该点,则在相应横断面上将形成填挖面积大致相等的纵坡设计,此时最为经济。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称为“经济点”。经济点是一个高程。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纵坡设计应尽量通过该点;

2)当地面横坡较陡,填方往往不易填稳,用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方法比砌筑坡脚、修筑挡墙经济,此时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标高为经济点;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采用全挖路基比填方修筑挡墙经济。

经济点通常可用路基断面透明模板在绘有地面线的横断面图上确定出来。自制“路基断面透明模板”。

3.试定纵坡:

原则: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大多数“经济点”。

通过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段线

在已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定线意图,对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最省的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定位置。

4.调整纵坡:

与选线意图对照调整

与技术标准对照进行调整

对照技术标准,检查纵坡度、坡长、纵坡折减、合成坡度及平面与纵面配合是否适宜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不符合要求时则应调整纵坡线。

调整方法是对初定坡度线平抬、平降、延伸、缩短或改变坡度值。。

5.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根据纵断面图上对应桩号填挖的高度,在横断面图上“戴帽”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图墙过大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线。

6.定坡:

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

逐段把坡度线的坡度值、变坡点位置(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一般变坡点的桩号为10的整倍数

公路的纵坡设计是在全面掌握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方案比较,精心设计才能完成。纵坡设计还要注意:(1)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合线形;(2)

回头曲线路段纵坡的特殊要求;(3)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即不宜设变坡点;(4)注意交叉口、城镇、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特殊要求。

7.设置竖曲线:

拉坡时已考虑了平、纵组合问题,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8.根据已定的纵坡和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及竖曲线半径,即可计算出各桩号的设计标高。路基施工高度=设计标高-原地面标高,当两者之差为“+”则是填方;为“-”则是挖方。

(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

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驼峰式纵坡。

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公路与公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

5、拉坡时如受“控制点”制约,导致纵坡起伏过大,或土石方工程量太大,经调整仍难以解决时,可用纸上移线的方法修改原定纵坡线。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导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平缓,避免产生突变。Ⅳ课堂小结

1、纵断面设计要点

2、纵断面设计方法及步骤

3、经济点

Ⅴ作业布置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复习课程

第五章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纵断面设计要点

第五节纵断面设计要点 教学目的:掌握纵坡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步骤重点难点:纵坡设计方法与步骤 经济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I复习提问 1?常见的平纵线形组合方式 2?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时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U导入新课 前面讲解了纵断面图的基本组成,纵坡大小的选择,坡长以及平纵线形组合的相关内 容,在这些基础上,进入纵断面设计的学习。纵断面设计时要注意对前面只知识的综合应用。 川讲解新课 一、纵断面设计要点 1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2.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 平衡 (一)设计标高的控制 1、平原微丘区,主要由保证路基稳定的最小填土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最小填土高度为60-80公分,一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少80 公分,不管是填方段还是挖方段。 2、丘陵地区,设计标高主要是保证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3、山岭区设计标高主要由纵坡度和坡长控制。 4、沿河线设计标高主要由洪水位控制,要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 5、高、一、二公路的最小净空高度为5米,三、四级公路为4.5米,考虑将来可能变化,净空 高应预留0.2米。 天桥标志牌 6、人行通道和农用车辆通道的净空最小值分别为 2.2和2.7米。 7、公路越铁路时,路线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铁路部门净空高度要求。 8、电力线、地下设施、水运航道地段,也应满足最小净高高度要求。 (二)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1 ?纵坡的极限值,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2.在受限制较严的地带,可有条件地使用纵坡极限值。 3.纵坡应力求平缓,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三)关于最小纵坡 1.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 2?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一般可争取到竖曲线最小长度的-5倍。 (四)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采用,而应适当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区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区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使路线起伏过大。 3、山岭重丘区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过短,纵坡不宜大于 4、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坡长的陡坡夹短距 6%。

第七章参数化横断面设计绘图

第七章参数化横断面设计绘图 7.1 横断面设计与绘图 主要功能:任意定制各种横断面类型、多级填挖方边坡、护坡道、边沟、排水沟,以及截水沟和路基支挡防护构造物,实现了横断面随意修改后的所有数据自动搜索刷新。针对不同公路等级和设计的不同需要,可随意定制横断面绘图的方式方法、断面各种图形信息的标注形式和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的横断面设计模块可以方便、准确地考虑各种情况下路基左右侧超填、因路基沉降引起的顶面超填、清除表土以及路槽部分的土方数量增减变化(直接在断面数量中考虑),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应用。 菜单:设计——横断设计绘图 命令:HDM_new 横断设计与绘图主对话框如图7-1所示,主要分为三部分:设计控制、土方控制、绘图控制。 图7-1 (1)设计控制 1)自动延伸地面线不足。

控制当断面两侧地面线测量宽度较窄,戴帽子时边坡线不能和地面线相交,系统可自动按地面线最外侧的一段的坡度延伸,直到戴帽子成功(当地面线最外侧坡度垂直时除外)。 2)左右侧沟底标高控制。 如果用户已经在项目管理器中添加了左右侧沟底标高设计数据文件(其格式参见后面数据文件介绍一章),那么“沟底标高控制”中的“左侧”和“右侧”控制将会亮显,用户可以分别设定在路基左右侧横断面设计时是否进行沟底标高控制,并可选择变化沟深或固定沟深。结合《文件编制办法》要求,纬地系统自V3.0版起便已经支持路基两侧沟底标高控制模式下的横断面设计,V4.6版此功能有了进一步完善,更加灵活方便。 3)下护坡道宽度控制。 此功能主要用于控制高等级公路项目填方断面下护坡道的宽度变化,其控制支持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路基填土高度控制,即用户可以指定当路基大于某一数值时下护坡道宽度和小于这一高度时下护坡道宽度;二是根据设计控制参数文件中左右侧排水沟形式(zpsgxs.dat和ypsgxs.dat)中的具体数据控制,一般当排水沟控制的第一组数据的坡度数值为0时,系统会自动将其识别为下护坡道控制数据。如果用户选择了第一种路基高度控制方式,系统将自动忽略zpsgxs.dat和ypsgxs.dat中出现的下护坡道控制数据(如果存在的话,其后的排水沟形式不受影响)。 4)矮路基临界控制。 用户选择此项后,需要输入左右侧填方路基的一个临界高度数值(一般约为边沟的深度),用以控制当填方高度小于临界高度时,直接设计边沟,而不先按填方放坡之后再设计排水沟。 5)扣除桥隧断面。 用户选择此项后,桥隧桩号范围内将不绘出横断面。 6)沟外护坡宽度。 用来控制戴帽子时当排水沟(或边沟)的外缘高出地面线,这时系统自动设计一段平台,再按填方放坡,“沟外护坡宽度”就指平台的宽度。 (2)土方控制(如图7-2所示) 1)计入排水沟面积。 用以控制在断面面积中是否考虑计入左右侧排水沟的土方面积。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 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 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其基本方程为: 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 (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计算图示 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 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 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 4、竖曲线的外距:E =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1)缓和冲击: 在凹形竖曲线上行驶重量增大;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当重量变化程度达到一定时,就会影响到旅客的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汽车的悬挂系统。 (2)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纵断面设计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3月27日1,2节 授课 方式 课堂授课 授课 学时 2学时 授课 题目 第12讲:竖曲线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竖曲线的作用、线形; 2.掌握竖曲线计算方法; 3. 掌握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重点:1.竖曲线计算方法; 2. 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难点:1.竖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授课内容摘要: 第4章纵断面设计 4.3 竖曲线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参考文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道路勘测设计》. 张雨化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教具课件PPT课件 习题 作业 作业:习题4-2,4-3 课后小结: No. 12

4.3 竖曲线 第12讲:2学时 4.3.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 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所设置的一段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ω表示,即 ω=α2-α1≈tgα2- tgα1=i2-i1 竖曲线的作用: (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 适感。 竖曲线线形:圆曲线 二次抛物线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 要求:抛物线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在 变坡点两侧是不对称的,但两切线长保持相等。 由于在纵断面上只计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斜线不计角度而计坡度。因此,竖 曲线的切线长与曲线长是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切线支距是竖直的高程差,相邻两 坡度线的交角用坡度差表示。

CASS中针对于有坡降的任意断面设计参数功能使用

CASS软件任意断面设计参数功能的使用 测量A361一.任意断面功能使用 1.【工程应用】菜单-【断面法土方计算】-【任意断面】, 在弹出的“任意断面设计参数”对话框中: 在“选择里程文件”下,指定上一步中生成的“里程文件.hdm ";如:\Program Files\CASS70\DEMO\里程文件.hdm; 在“横断面设计文件”下,指定本例在“桌面”中保存的“横断面设计文件1.txt ”;如:\Program Files\CASS70\DEMO\横断面设计文件.txt ” 然后输入中桩设计高程,并添加单段设计参数,如下图

说明:底宽2.5米,坡比为1:1.5,渠底到下坡砼上面高差为2.88米,堤宽2.5米 最后,点击【确定】按钮。 2. 弹出“绘制纵断面图”的设置对话框,在此处设定纵断面图的绘图参数: 在“断面图比例”中,默认横向1:500,纵向1:100; 在“断面图位置”中,单击“···”按钮,用鼠标在绘图区空白处指定纵断面图左下角坐标,返回“绘制纵断面图”对话框。 而在“绘制标尺”、“距离标注”、“高程标注位数”、“里程标注位数”、“里程高程注记设置”、“方格线间隔”等绘图参数,本例均为默认值; “断面图的间距”:如果有多个纵断面图生成时可指定纵断面图生成时每列生成个数,行列间距;本例只有单个纵断面图该项为灰色不能指定。 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可在指定的位置自动生成纵断面图,之后注意命令提示行显示“指定横断面图起始位置”,鼠标再次在绘图区空白区域点击,各个里程处的横断面图就自动生成。

3【工程应用】菜单-【断面法土方计算】-【图面土方计算】,鼠标框选生成的所有横断面图后回车,命令行提示“指定土石方计算表左上角位置”时,鼠标单击绘图区空白区域,可生成土方计算表格,如图: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道路纵断面设计步骤: 一、平面线形规范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 用业主给你的平面总图用鸿业—平面—平面规范输入道路参数进行检查,检查线形是否满足规范,如不满足用鸿业—平面—导线法线型设计—基本型缓和曲线进行设计(参数可以从规范上查到); 二、道路纵断面图设计:检查道路纵断面设计时是否会出现高程差特大或不满足要求等情况,涉及到是否需要改线(使用鸿业来完成) 1、地形 地形识别:地形—自然等高线—快速转化—先单击一条地形线—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同类型的线—回车; 离散:地形—自然等高线—离散—回车(离散间距为10/20 可自行调节,不调也行。 自然标高离散点:文本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如果是属性块的情况:属性块定义—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回车—按提示进行下一步。 标高检查:在自然标高离散点里选择标高检查,选择任意高程点文字(按all表示全部选择)—根据提示输入最大最小标高—检查

完后删除全部的无效点即可。 2、平面 中心线定义:选择中心线定义—回车手动选择图上的中心线—回车按提示完成即可。 桩号 定义桩号:选择定义桩号的中心线,先选择一条中心线,输入all表示选择全部同类型的线性—回车—按提示进行下步操作。 自动标注桩号:在桩号里面自动标注桩号—选择标注的线性—按提示即可。 还可以进行标注桩号设置 线转道路:为了使生成的土石方量准确,按提示完成即可。 超高加宽设计:

根据图在桩号代号右侧单击横断面形式,出现下图 选择左右对称,选择板块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等,单幅路表示没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双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没有两侧分隔带;三幅路是指有中央分隔带,有两侧分隔带;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 1、假定条件 1.1 该地区为丘陵地形,地表主要为草植被覆盖; 1.2 植被下面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以灰黑、灰白泥岩、粉砂岩、泥质沙岩为主。厚度在6.6~31米之间。 1.3 本区属于自然区Ⅰ类划分,即大陆性亚寒带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雨季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84cm,4、5月份发生雪融期潮湿状态的临界高度为56cm。 2、设计要求 2.1 根据平面定线的结果结合本次给定的条件设计两个断链之间的纵断面图; 2.2 根据地面平曲线设计起点和中点的纵断面,选择填方材料并说明理由;2.3 绘图比例尺纵坐标为1:100,横坐标为1:5000,用A3纸绘制; 2.4 规范设计格式、设计步骤、设计内容; 2.5 所需材料:第一次的作业A3纸 笔记、参考书(露天矿线路工程、张达贤)。 3、纵断面设计原则 3.1 纵断面设计应服从上位依据(总规、控规、可研、初设等作业批准的高程),根据所处的工作阶段取得可靠地定线依据; 3.2 满足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满足等级要求; 衡; 3.4 路基稳定,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84cm; 3.5 保证市政管线的埋设、使用。管线覆土最小厚度0.7m。有时排水管控制了道路高度。 4、设计步骤 4.1 准备工作 在平面路线图上标注里程桩和百米标及其所处高程。 本次设计总里程1575.2m,跨高程3.27m;共设置15个百米桩、27个里程桩,其中K0 K1 K2 K4 K6 K7 K8 K10 K12 K13 K15 K16 K18 K19 K20 K22 K24 K25 K26为整桩,K3 K5 K9 K11 K14 K17 K19 K21 K23 K27为特殊加点桩。 4.2 标注特殊控制点 1)路线起、终点,引起地形起伏大的变坡点; 2)标注控制点: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用高程表示) 3)线路的起始点、导向线交点、地形边坡点、竖曲线的起始点(竖曲线的ZY-YZ)。 4)平面圆曲线的ZY-YZ点。 采用定直线等分定理将控制点、里程桩、变坡点、起终点、百米标的高程反映到纵断面图上。 4.3 试坡 Liumr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 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 纵断面设计原则 2.1 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纵、横断面数据准备与纵断面设计绘图

纵、横断面数据准备与 纵断面设计绘图 4.1 纵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 纬地系统开发了专门的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程序,推荐用户使用它们进行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特别是对于横断面地面线数据),以便将许多类似键入手误、桩号不匹配、桩号顺序颠倒、格式不符等错误排除在数据录入阶段。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均为纯文本文件格式,用户也可以使用写字板、edit 、Word 及Excel 等文本编辑器编辑修改,但请注意保存为纯文本格式。 菜单:数据——纵断数据输入 命令:DATTOOL 纵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1所 示,系统可自动根据用户在“文件”菜 单“设定桩号间隔”设定按固定间距提 示下一输入桩号(自动提示里程桩号), 用户可以修改提示桩号,之后键入回 车,输入高程数据,完成后再回车,系 统自动下增一行,光标也调至下一行, 如此循环到输入完成。输入完成后,用 鼠标点击最后一行的序号,选中该行, 点按图标工具中的“剪刀”,便可删去 最后一行多余的桩号。当用户需要在某 一行插入一行时,先将光标移到该行,再点按图标工具中的“插入”按钮。系统会自动检查用户输入的每一桩号的 顺序,错误时会自动提示。 输入完成,点击“存盘”按钮,系统便将地面线数据写入到用户指定的数据文件中,并自动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纵断面数据格式请参见数据文件介绍一章的相关内容。 图4-1

4.2 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 菜单:数据——横断数据输入 命令:HDMTOOL 横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2和图4-3所示,系统提供两种方式的桩号提示:按桩号间距或根据纵断面地面线数据的桩号。一般用户选择后一种,这样可以方便地避免出现纵、横断数据不匹配的情况。在图4-3的输入界面中,每三行为一组,分别为桩号、左侧数据、右侧数据。用户在输入桩号后回车,光标自动跳至第二行开始输入左侧数据,每组数据包括两项,即平距和高差,这里的平距和高差既可以是相对于前一点的,也可以是相对于中桩的(输入完成后,可以通过“横断面数据转换”中的“相对中桩→相对前点”转化为纬地系统需用的相对前点数据)。左侧输入完毕后,直接键入两 次回车,光标便跳至第三行,如此循 环输入。输入完成后点击存盘将数据 保存到指定文件中,系统自动将该文 件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横断面数据 格式请参见数据文件介绍一章的相 关内容。 图4-3 另外,当项目管理器中未指定横断面数据文件或横断面输入工具中新建横断面数据文件时,V4.6以后版本的横断面输入工具可直接读入德国的Card/1 软件所

纵断面最小坡长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纵断面图的内 容; 2.理解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确定所考虑的因素,在纵断面设计中能正确运用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及缓和坡段、纵坡折减等 重点:《标准》对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 难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缓和坡段。 第一节概述 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 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纵坡度i表征匀坡路段 坡度的大小,用高差h与水平长度l之比量度,即 (%) l h i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 (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前,应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平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沿线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所谓控制点,就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控制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这类控制点主要有: ①路线起、终点;②越岭哑口;③重要桥涵;④最小填土高度;⑤最大挖深;⑥沿溪线的洪水位;⑦隧道进出口;⑧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⑨铁路道口;⑩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

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第二类是属于参考性的“控制点”,叫经济点。对于山岭重丘区的公路,除应标出控制性质的“控制点”以外,还应考虑各横断面上横向填挖基本平衡的经济点,以降低工程造价。横断面上的经济点有以下三种情况: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基本平衡的标高,纵坡通过此标高时,在该横断面上挖方数量基本等于填方数量。该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a)。 2)当地面横坡较陡时,填方往往不宜填稳,有时坡脚伸得较远,采用多挖少填甚至全部挖出路基的方法比砌石护坡经济,这时多挖少填或全挖路基的标高为经济点,如图b)。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宁愿全部挖出路基或深挖,该全部挖出或深挖路基的标高为其经济点,如图c)。 当地面横坡很陡,必须作挡土墙时,当采用某一设计标高使该断面按1m长度计施工的土石方与挡土墙费用总和最省,该标高为其经济点。设计时“经济点”通常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来确定,如下图所示。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步骤

给水管道平面及纵断面图设计流程 海南天鸿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培训文件 (最后修订时间:2010.07)一、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1、设置->设工程名【在HySzGxWork下创建本工程数据储备文件夹】 2、设置->出图比例【施工图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实施方案纵断面图出图比例为1:2000】 3、设置->文字大小【一般取3】 4、设置->标注小数位【一般取3】 5、设置->图框设置【A0~A4图框均不要“对中线、标尺线、会签栏”,全部不打勾,然后保存设置】 6、设置->管道规格【这里我们主要调整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的相关数据即可(以1.0Mpa管道为准),确定保存后,需重启鸿业市政管线程序生效】 7、设置->管线标注->管长管坡

8、设置->纵断表头->给水->用户

①这里选择设计路面标高类别是为了方便做纵断面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纵断面图上的地面标高 ②%%145在stedi字体中显示为千分号 ③节点大样及管道平面的行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阶段做调整 9、设置->纵断标注【施工图桩号间隔:50 实施方案桩号间隔:100】 备注:其中步骤1、2、4、8、9在不同工程不同设计设计阶段中有不同设置,每次均需重新设置。

二、绘制平面及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 1、布置管线 采用pl命令布置管线,线段及小幅度曲线均可,尽量直线段越长越好,可减少节点量,减轻后续的工作量。 布置完管线后,利用x命令打散管线,给水->定给水管 2、管道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定义给水管线桩号 平面->管线桩号->桩号标注设置【通常常用千米桩号、左侧标注->小桩号侧标注,施工图整桩间隔50,实施方案整桩间隔100】 平面->管线桩号->自动标注管线桩号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一、填空题 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2、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的。 3、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和()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即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是指:高速、一级公路为 ()标高;二、三、四级公路为()标高。 5、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的控制,()和()的决定。 6、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且坡长不得()最小坡长的规定值。 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使以接近()和 ()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 8、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 9、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 10、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主要反映在路线()图和 ()表上。 二、选择题 1、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A 路基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 2、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A 路面中线标高 B 路面边缘标高 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行车时间和离心 力 C 行车时间和视距 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 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 5、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 A 0% B 0.3% C 2% D3% 6、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 上坡 B 下坡 C 平坡 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A 汽车动力性能 B 公路等级 C 自然因素 D 排水要求 8、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行程来规定的。 A 3-6s B 6-9s C 9-15s D 15-20s 9、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D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0、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的整数倍桩号处。 A 5m B 10m C 20m D 50m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竖曲线采用()。 A 二次抛物线 B 三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D 双曲线 12、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路线()设计成果。 A 平面 B 纵断面 C 横断面 D 平、纵、横 三、名称解释 1.公路的纵坡度

2[1].纬地(纵断面设计)解析

十.设计向导说明及步骤 说明:设计向导的作用 “设计向导”命令位于“项目”菜单下,该功能引导用户快捷、方便地设置项目类型、公路等级、标准路基宽度、计算不同形式的超高与加宽过渡,以及快速设置填挖方边坡、边沟排水沟等等设计控制参数。用户在按照设计向导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设置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四个文件:超高设置文件(*.sup)、路幅宽度文件(*.wid)、设计参数控制文件(*.ctr)、桩号序列文件(*.sta),并自动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在新版Hint5.6中,用户可以根据项目需要,通过在“设计向导”中输入分段桩号,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段不同公路等级、不同标准路基宽度、或不同的超高加宽过渡方式的项目分段进行设计,而不象以前需要将一个项目分为几个项目来分别设计,大大简化了有此需求的用户的操作使用。 注意:设计向导只是一个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本项目各种控制参数的一个工具,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中“设计向导”只需运行一次。对生成的超高加宽等四个文件,用户均可利用纬地数据编辑器打开文件按照其格式进行修改设置,或者利用“数据”菜单下的“控制参数输入”命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变化。用户如再次运行设计向导,系统会提示本项目的超高设置等四个文件已存在,继续运行可能会覆盖用户已经编辑修改好的文件。当然如果用户确实需要通过重新运行“设计向导”由系统自动生成某几个文件,而不希望覆盖原来已编辑设置好的文件,也可以继续运行设计向导,只是注意在运行到最后一步时,对生成的四个文件的名称进行修改,这样就不会覆盖原来的文件了。新生成的这四个文件会自动加到项目管理器中,替换掉原来的四个文件,用户可以在“项目管理器”的文件管理中选中某个不需要替换的文件,重新指定原来的那个文件即可。 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应用 纬地道路系统在国内首先建立起基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纬地路线与立交设计专用标准数据库(即公路技术指数表.mdb),此文件位于C:\Hint40目录下。在新版Hint5.6中,此文件升级为技术指标2004.mdb,支持目前最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设计向导在计算生成项目的超高和加宽过渡等文件时,即自动调用此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如项目的超高或者加宽取值不是按照规范规定的标准设置超高或加宽,纬地系统允许用户对技术指标2004.mdb中的相关指标进行修改,或者扩充增加一些非标准的公路等级指标(如有些地方使用的准四级公路标准等)。此技术指数表为Access文件格式,如图2-1所示。

纵断面设计说明

第3章路线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物、地质等情况,考虑路基排水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曲线线形组合关系进行设计。 3.1本路段纵断面概况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纵坡所作规定如下: 1.最小坡长:150 m 2.最大纵坡:6.0% 3.纵坡长度限制:i=3% 最大坡长1200m i=4% 最大坡长1000m i=5% 最大坡长800m i=6% 最大坡长600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 极限值:1400 凹形竖曲线半径(m): 一般值:1500 极限值:10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当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上述最大坡长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上述规定。 长路堑路段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坡。 本路段共设变坡点3个,最大纵坡-4.54%,最小纵坡 0.52%,两个凹形竖曲线及一个凸型曲线,半径均满足要求。 3.2纵坡设计 3.2.1设计的基本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采用极限值。

2.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 3.纵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纵面线形的组合,在纵面线形的组合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过于频繁,由于纵面线形连续起伏使纵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距不良。 (2)避免“凹陷”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3)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 (4)纵坡变化小时,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5)纵面设计时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相协调,尽量作到“平包竖”,“竖包圆”。 4. 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做到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过程造价。 3.2.2纵坡设计步骤 1.加桩及地面标高的读取 关于地面高程的读取,采用等高线内插法读取,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点绘地面线 根据各中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在规定图纸或计算机上点绘地面线,具体采用的比例分别为:横向(里程方向) 1:2000 ,纵向(高程方向) 1:200。同一张图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高程坐标系,以有利于绘图。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坡度、坡长、以及土壤地质说明。 3. 标注纵断面控制点 本路段的主要控制点有:起点、终点、两座中桥。在起点和终点处的填挖值均为0。 4. 试坡 按满足控制点,照顾经济点的原则,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能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的位置。 5. 调坡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基本相符。根据初定变坡点的位置,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特别是注意陡坡与平曲线、桥头接线等的地方是否一致,如不符合,将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同时考虑选线的意图。

AU-Civil3D的纵断面设计(1)

当我们设计完路线之后,就要进行纵断面设计了。 Civil3D的纵断面可以分为快速纵断面和一般纵断面。快速纵断面是一种临时纵断面,当你存盘的时候,它会自动消失。并且快速纵断面的编辑功能很弱。快速纵断面相当于草图,在设计的时候做为快速参考之用。一般纵断面有非常强大的编辑功能和标签标注功能,供我们实际设计纵断面的时候应用。 无论哪种纵断面,Civil3D都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纵断面图(Profile View),一个是纵断面线(Profile)。纵断面线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纵断面,原始地面线等。而纵断面图包括了纵断面各种标注的栏目,纵断面的网格,标尺等。所以,标签就可以对这两种对象进行标注。 Civil3D有一个概念是和传统软件有很大不同的,在Civil3D中,可以同时设计多个路线、纵断面,而传统的以文件为中心的设计软件,一般一次只能操作一条路线,设计纵断面等。因此,在使用Civil3D的时候,这种设计的思路就更加灵活,当然有时也会让人感觉有些困惑。Civil3D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从简单到异常复杂项目的,并且有多个土木专业在一起协同工作。关于这个观点,先记下了,后面会慢慢阐述。 快速纵断面 创建快速纵断面,可以使用这个命令。

可以对于PL线,放坡要素线等获得快速纵断面。我们经常使用的是PL线,实际上,放坡要素线的作用会更大。首先放坡要素线的编辑命令要比PL线丰富,另外随时可以基于放坡要素线进行放坡设计或者添加到曲面中做为特征线,而这些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是非常有帮助的。 使用2D PL线创建的快速纵断面如下图。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是,这个快速纵断面是自动更新的,当你修改PL线的位置,快速纵断面也是实时变化的。 如果使用3D的放坡要素线或者3D PL线,除了有地面线以外,快速纵断面还会包含放坡要素线的高程在纵断面上的投影。

简析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常见问题

简析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常见问题 摘要:城市道路是服务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的运营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近期做的一城市道路工程实际,对纵断面方案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案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对,以供参考并共勉。 关键词:道路纵断面;问题;方案;总结 Abstract: urban road is service of urban life and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it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good or ba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a recent city road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design scheme of longitudinal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cheme than a concrete analysis, for reference and mutual encouragement. Key words: longitudinal road; Problem; Project; summary 纵坡的存在对汽车尤其是载重汽车的运行速度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在纵坡较大的上坡路段,载重车爬坡时需克服较大的坡度阻力,车速下降,载重车与小汽车的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安全不利。纵断面设计方案的合理与否,不仅对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景观、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影响较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道路占地面积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因此,设计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1在纵断面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1 第一个问题就是注意道路标高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的配合,刚开始做道路设计时并没有意识到踏勘现场的重要性,去了现场后只是走马观花的匆匆看一遍了事,直到在纵断面设计时无从下手才真正意识到勘察道路周边环境等的重要性。纵断面拉完坡后要根据路面横坡反推出到这些特征物时的高程,否则出现道路设计高出地下室很多或者挖出行道树树根等情况就很麻烦了,要不厌其烦地反复、逐个计算出这些特殊点的高程,以保证设计的安全性。 1.2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进行新建道路设计时,一定要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进行,道路纵坡坡度大于或等于3%,纵坡的坡长要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表1纵坡坡段最小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