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访谈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22
《聊聊》是一本由著名主持人倪萍撰写的心灵成长访谈书籍,书中倪萍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引,与16位素人女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探讨了女性在生活、职业、婚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困惑与挣扎。
以下是本书的总结:一、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生活有多种姿态倪萍在书中强调,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人生有多种姿态。
她鼓励女性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面对,学会在风雨中负重奔跑,或在阳光下享受自在人生。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波折,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
二、女性应温柔地顺势而为,找到自己的选择在书中,倪萍与访谈者们探讨了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应如何选择。
她认为,女性应该温柔地顺势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别人的期望。
三、女性焦虑与摇摆:聚焦女性话题《聊聊》一书聚焦女性焦虑与摇摆,探讨了诸多女性话题。
倪萍与访谈者们就梦想、职业、婚姻、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选项供思考。
这些话题不仅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也让他们对自身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塑造温柔坚韧的女性形象在书中,倪萍塑造了一位具有温柔又坚韧力量的女性形象。
她鼓励女性在面对人生波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勇敢地面对困境。
这种形象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又彰显了女性的坚强,为当代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
五、人生经验分享:告诉女性“你可以怎么样”,而非“你应该怎么样”倪萍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女性“你可以怎么样”,而非“你应该怎么样”。
她鼓励女性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观念有助于女性摆脱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结:《聊聊》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女性心灵成长访谈书籍。
倪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与访谈者的交流,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有助于女性认识自己,更让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全球女性主义研究—中国2004年3月12日叙述者:李慧英 中央党校社会学系教授访谈者:张健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地点: 中央党校家属院 李慧英家录音转写:王平 陈琛张健(以下简称张):今天是很高兴,咱们继续进行这个口述史的这个课题。
那么,我们也希望能够从中向您学到您的这个成长的过程,这个女性主义在您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影响,您个人是怎样认为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哪,和它的这种行动,和在中国的发展。
李慧英(以下简称李):就是,我,我拿到你这个访谈提纲啊,我一边看一边想,我说,好像这些年来的感觉呢,就一直是在想着怎么搞课题,怎么样搞培训。
就在这些方面在做,但是很少反过来想,就是说,哟,我什么时候我去接触到,甚至就是喜欢上女性主义这样的一个思潮,而且呢,就是从…为什么会对它发生兴趣,而且呢,到底对于我的生活呀,包括对于自己的研究啊,都有哪些影响,过去好像还很少这样去想。
我觉得这一次呢,就是说等于给我一个机会,噢,重新去梳理自己,过去有一些...到底为什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什么会对它有一种情有独钟。
所以我就是想到的,谈到的生活背景啊,包括成长背景啊。
其实,我觉得如果追溯到个人的成长背景啊,应该说是在那种,我就是在一个无性化的年代里面长大的。
我觉得和我们现在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讲女性味十足啊,这样的一种背景,应该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张:您所讲的无性化年代,您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无性化的年代。
李:应该这样说吧,就是中国那个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呀,那时候呢,就是对男女的这种性别差异呀,很少去关注,而特别常常强调的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就是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要…也能做到。
所以呢,它常常用男同志做一个衡量女同志的一个标志。
常常讲男同志、女同志,那么作为一种标准,就是说不会强调你的那种性别上的差异,而是让你按一种,怎么说呢,就是说同一个标准,甚至男性标准来去要求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把女性的很多生理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给忽略掉了。
全球女性主义研究项目——口述史甲—访谈员 乙—陈明侠甲:陈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首先想请您讲一下您是如何理解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
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于我来讲,我个人认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我觉得对于我来讲,我更愿意提女权主义。
这可能跟我是搞法律的有关。
因为我觉得女权主义就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权利,而争取女性的权利并不是说她要去分男人的权利,而是争取她应该得到的权利。
但是在以前她的权利被剥夺了,所以呢,作为女权主义的运动者呢,她就起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让女性从下而上的把自己的权利能够通过运动,通过各种活动去争取得到。
所以我觉得女权主义(我很简单啦,也很直的),它就是一种为了争取女性所应该得到的权利的一种主张、行动,你说是主义也好,一种运动也好,一种理论也好。
我觉得是从理论到运动到实践的一个整个的过程。
我觉得这就是女权主义。
但是女权主义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情况以及各种情况不同,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不同、人群的不同、阶层的不同,所以女权主义有不同的派别。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想谈太多了,大家都非常清楚。
搞女性主义的人,或者说搞女权主义的人,她们都非常清楚和明白。
所以这个问题我不想说了。
我就是这样认识的。
甲:那您认为您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么?乙:对!我认为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我不回避这个问题。
甲:您的个人成长的背景、生活的历程、工作的经历,与您的女权主义的思想产生有什么关系吗?您的(女权主义)思想的萌芽?乙:怎么说呢,我觉得,要说的话,太多了。
因为我觉得我是出生在一个很封建的家庭里。
比如说我的大爷、我的爷爷家根本不许我们女孩子去读书。
所以我听我的姐姐和妈妈讲,我姐姐上学的时候,因为解放前,就是49年以前,学生也是穿校服的。
所以,如果我大爷从老家来到北京的时候,我妈妈是要拿着女孩子要穿的旗袍在大门口等着的,等着我姐姐她们下学回来换上衣服再进到屋里去。
我们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比如说有客人来了,是很讲规矩的。
关于“现代女性”的一个访谈二月28th, 2011 | Category: 访谈《明日风尚》约的一个对谈,话题是“现代女性”,对谈对象是台湾作家苏伟贞老师。
她最近在大陆出了一本书《时光队伍》。
----MING : 两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女性榜样,谈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女性才是理想女性?苏:我没有对去定义过什么时“女性”。
我曾经写过一本小说《沉默之岛》里面有个角色叫晨安,他真实的角色是男性,他在虚构的角色当中成为一个女性。
这个能够反应出我对角色的看法。
佛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最好的头脑是阴性和阳性合而为一的头脑。
”我想最好的一个角色是雌雄同体。
刘:我同意苏老师的看法。
我没有把自己是女人特别当回事。
当你问我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我立刻想到的是理想中的人是什么样的,不会对男性有一个标准,对于女性有另外一套标准,至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共同的标准。
就是一个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理想,有为这个理想奋斗的的激情。
苏:刚才谈到的“奋斗”两个字时,这两个字似乎是有一种痕迹,我很怕那种奋斗的状态,可能在大陆语言体系当中,“奋斗”这个词有一种很强烈的倾向。
刘:我的理解是奋斗并不是一定要为一个目标所左右,更多的是被你所做的这件事本身所吸引,然后投入进去,不被自己的性别意识所羁绊,我觉得这种状态是美的。
苏:常有人讲,看上去很不错的人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能动能静,能够沉静,遇事也积极争取。
刘:苏老师刚刚提到的雌雄同体,我想起一个朋友说,一个优秀的女人会有男性的特质,一个优秀的男人会有女性的特质,一个美好的人是比较中性化的。
苏:其实好看的女人都很英俊,像林青霞,她不是那么的纯粹的女性化的美,而好看的男的也有点妩媚。
不仅是内在也是外在形象上的投射。
我也喜欢葛兰,六十年代的香港女星,长得英气,唱歌跳舞都很好,但是我喜欢她温和的样子,看上去很从容,整个状态总是很开朗。
不像尤敏看上去有点忧郁症的样子。
刘: 从女性的长相来说,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样子很好看,因为有性感和孩子气这两种冲突的气质,结合起来很迷人。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学者对谈・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艾 华 李银河对谈者:艾华(Harriet Evans),博士,英国威斯特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讲师李银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时 间:2001年1月11日地 点:北京一、关于本质主义李银河(以下缩写为李):本质主义这件事在中国女界有争议。
我介绍过一点西方女权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
本质主义是有问题的,不能说某些性格必定属于某种性别,比如说,女人就是柔弱的,男人就是刚强的,女人就适合扮演辅助性的角色,男人就适合当领导。
似乎人的社会性别角色是由他的本质决定的。
批评本质主义的观点提出来以后,有一些反对意见,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说:如果使男女的界线模糊化,那妇女运动还怎么能存在。
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都不能成立了,还谈何运动?有这样的争论。
艾华(以下缩写为艾):本质主义还是挺复杂的,我基本上不太同意。
什么是女人的本质?男人本质又是什么?女人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种族、阶级、年龄、信仰、性选择等等,从某一种角度讲,有的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比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本质主义很难分清楚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因为很难划清分界线是什么,在哪里?我觉得遵从本质主义的观点,在策略上会出现一种危险:因为你说女人和男人之间有一种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很可能会不考虑甚至于会歧视比较边缘化的、不属于主流的女人,所以我总是从差异这个观点出发,不是从本质主义的区别出发。
李: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差不多,我也觉得差异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你提到在女人中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种族,我想到的还有传统看法中的所谓男性度和女性度。
在同一种性别中,个体的差异也是挺大的,比如说有的女人比较柔弱,有的女人却特别强悍,特别有攻击性,男性度和女性度在女人当中也是有很多差异的。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缺少母爱,或者是她事业上进取心特别强,如果用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会觉得这个人不像个真正的女人。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1. 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致力于探索和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劳动、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等。
为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女性主义的核心原理和实践应用,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探讨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女性主义各个方面的研究,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3.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包括学术论文、书籍、报告和研究项目等,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
文献综述将提供对当前女性主义研究的总体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
3.2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可以获取广泛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公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问卷将采用随机抽样和目标群体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态度和看法,并为女性主义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3.3 访谈和观察通过与女性主义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女性主义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观察女性主义组织、活动和倡导行动,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地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分析。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男性特权、父权制度、种族和阶级的交叉影响等议题。
4.2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从兴起到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运动的过程。
摘 要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展了语言和性别的研究。
性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此性别不同于语言学家惯性思维中单纯语法概念。
准确地说,性别是一种性别身份,特别标定着某一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因为,语言学家在讨论男性和女性间权力话语问题的时候,他们倾向的视角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建构中的性别差异。
在有关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历史上曾有过三种派别学说: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从社会建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
他们不再以静态的观点来对待语言学中的性别研究,而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个体在具体社会活动中的话语、性别,以及语言在年龄、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差异性。
在社会构建框架中,Eckert & Mcconnel-Ginet(1922)的活动社团(Community of Practice)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
根据建构论的阐述: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性别不再是影响男女言语差异的唯一语言变量;随着社会活动的不同,言语表现中的性别差异也随着语境,社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言语者的性别与其社会身份、教育背景、职业特征等因素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可以得到揭示。
本研究从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做了分析,旨在发现不同性别的人在语用策略的使用上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研究数据采集于中文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杨澜对话录”和“实话实说”。
话轮和偏好结构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话语风格特征。
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展示了男女主持人在采访节目中的话语差异,并指出在访谈节目中所采用的任何形式的言语方式,都受到一定“礼貌顺应”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包括特定访谈情境的限制,观众的限制,还包括访谈者本身作为话语交流中一分子的限制。
语言的丰富变化性(尤其是插入语),并不是纯属巧合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冗词。
性别语言绝非分割语言而致的极端现象,而是语言内部的内在形式。
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概述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规律。
在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领域,社会学研究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其使用的理解。
一、定量研究方法在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中的应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分析性别与社会平等的普遍趋势和统计规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实验等定量研究手段,量化性别与社会平等的现象和变量,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到社会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认知和态度数据。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调查人们的性别角色偏见程度,进而分析性别角色偏见对社会平等的影响。
2. 性别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分析性别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差异,进而研究性别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些数据可能包括薪资、就业岗位和教育水平等信息。
3. 性别歧视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模拟性别歧视的环境,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
例如,设计一项实验来观察招聘时的性别歧视情况,通过对参与者的评价和录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量化性别歧视的程度。
二、定性研究方法在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中的应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个体的经验、观点和行为,通过深入的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探寻性别与社会平等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动态。
1. 参与观察研究性别与权力关系通过对社会组织、家庭或工作场所进行观察研究,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不同性别群体的权力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性别与社会平等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2. 女性主义的访谈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女性与性别问题密切相关的个体,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经验。
这种方法可以为性别与社会平等研究提供丰富的个案和全面的视角。
3. 文本分析揭示性别权力结构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权力结构和性别歧视现象。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为使其研究对象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有关她们生活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方式。
为何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访谈感兴趣?半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调查方式重视参与者的自由交谈,是一种定性的信息收集方法。
它既有别于民族志调查方法---因为研究者不必长期参与被访者的生活中的活动;又有别于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因为它能捕捉到访谈中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即兴互动。
是否给予被访者详细阐明问题或讨论的机会,是区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标志之一。
开放式的访谈研究探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允许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
在这个角度上,它对旨在验证假设的定量封闭式访谈研究做出了补充。
女性主义研究者Patricia Sexton在她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研究中强调了研究方法间的这种差异:不幸的是,大量关于“工作和对工作的不满”的统计数字和推论很难让我们真正理解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她们如何对待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因此就很需要获得其个人资料:医护人员个人或群体生活写真、其真实状况的片断,其言谈观点——这些都是她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内容。
为获取这类材料,我试图获取大堆的有关其工作生活的统计数字与理论,具体方法是询问她们:你是谁?干什么工作?哪些问题困扰着你?你希望你所属的工会或妇女运动为你做什么?女性主义伦理学家Janice Raymond也偏好“提供开放式问题的半结构访谈研究”,因其“在最大限度提供了研究发现和描述”。
半结构访谈研究常以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 所开发的关于数据分析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为基础,该理论以归纳法来分析数据。
开放式访谈研究得出的非标准化的信息使得研究者能充分利用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
比如,心理学家Rae Andre报告,在她对29个家庭妇女和1个主持家务的男子进行的研究中,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回答数分布在12至30之间。
在探索中寻求追求职业幸福的女人——女性主义学者艾莉森·芭雷特访谈录作者:范秀丽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基金项目]201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2012NCW021)。
[作者简介]范秀丽,女,赤峰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范秀丽(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艾莉森·芭雷特是西澳大学艺术、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首先介绍她的身份背景和研究方向等信息,然后通过五个话题的访谈深度了解她的职业发展过程和对相关专业问题的诠释,最后总结她获得职业幸福感的经验,为提升职业女性群体的职业幸福感提供借鉴。
[关键词]艾莉森·芭雷特;女性主义;职业幸福感[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57-02本人于2012年在西澳大学艺术、人文与社科学院社会与文化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期间,我有幸和导师艾莉森·芭雷特(Alison Bartlett)一起探讨和学习,她以其亲善的言辞、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丰富的个人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尤其是她的职业幸福感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讨职业幸福感这一话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对话。
希望能够从中理解她是如何在职业选择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获得持续不断的快乐体验的。
经艾莉森·芭雷特教授同意,现将访谈内容编译发表,以飨读者。
一、艾莉森·芭雷特简介艾莉森·芭雷特(Alison Bartlett)是西澳大学艺术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澳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席和英语与文化研究系主任,西澳大学性别研究在线学术期刊Outskirts的主编。
目前,她还是澳大利亚女性及性别研究协会的主席、澳大利亚文化研究协会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协会的会员。
她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母性身体与母乳喂养、纪念澳大利亚女权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的目标与影响、当代澳洲文学和女性主义教学法。
「访谈」一位印度女性主义学者的确信与怀疑──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访谈采访、整理:蒋亦凡说明:这篇访谈的删节版曾于2011年1月23日以“印度仍缺少思考中国的材料——对话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为题发表于《南方都市报》,访谈录音的英文抄录稿此前经过了尼南贾纳教授的修订。
由于相信删减的部分对一些读者来说可能具有价值,故特此将访谈全文发表于网络。
特此感谢《南方都市报》编辑宁二的支持!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是上个月在上海举办的“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论坛”的印度学者中唯一的女学者。
她是印度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曾积极参与印度的女性主义政治,为妇女解放贡献思想武器。
同时,她也是印度的文化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在1980年代从英语言文学学科出走,用新的武器追问社会的文化前提。
尼南贾纳在12月11日的演讲与其他几场演讲偏重立论不同,而是充分基于经验研究,且满载着方法论意义。
她所介绍的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开展的研究通过展示这个第三世界加勒比岛小国上的印度裔族群对自身“印度性”的着意建构,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用一个跳开以“西方-印度”为轴心的比较框架来反观印度自身在独立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经历,去批判印度偏狭的大国世界观。
她在上海美术馆的演讲后与几位中国学者的对话,谈不上顺畅。
中国学者的兴趣在于追问事实,求证印象,或是类似“那么你说应该怎样?”的“规范性问题”(用本次论坛的学术策划、台湾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兴的话来说)。
而尼南贾纳寻求的是开拓新的思想空间,于是她只能一再地说,“我只是开始对话,我还没有答案。
”这篇访谈大体可被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她作为文化研究学者的“确信”——确信中印两大社会应该行动起来,积极地创造开展交流和达至理解所必须但又仍然缺失的文化条件。
后半部分则是她犀利的女性主义目光中的“怀疑”——逐个揭示了印度诸多发展模式和解放话语中的“悖论”。
创造中印间相互的文化吸引力蒋:在您12月11日上海演讲中,您谈到存在着一种参与“Chindia”(“China”和“India”的合成词,表示两者因为相似和相关,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作一个整体,主要在经济领域被讨论和使用)这一概念的文化生产的全球性兴趣,而您并不认为这种兴趣会转化成中印双方的共同的文化实践。
Fe m i n is m,Sexua te R i ghts and the Eth i cs of Sexua l D i fference:An I n terv i ew w ith L uce I r i garayL iu Ya nAbstract:Luce Irigaray is a leading French phil os opher and fe m inist theorist,and direct or of the Phil os ophy Depart m ent,Nati 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of France.She criticizes the patriar2 chal culture constructed by male subject,exposing how this culture secures a sexual ethics based on male p rivileges.She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ut onomous fe male subject,independ2 ent of male subject,thus achieving sexual equality based on the res pect of sexual differences.She moves on t o call f or the res pect of othe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constructi on of har moni ous community.Her rep 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Speculum:O f the O therW o m an(1974),This Sex W hich Is N ot O ne(1977),A n E th ics of Sexual D ifference(1984),Thinking the D ifference:For a Peaceful R evolution(1989),I,You,W e:To w ard a Cu lture of D ifference(1990),I L ove to You: S ketch for the Possible Felicity in H istory(1992),To B e Tw o(1997),B et w een East and W est: F ro m S ingula rity to Co mm unity(1999)and S haring the W orld(2008).This intervie w was con2 ducted in the written f or m fr o m Oct ober2009t o January2010.I n the first part,Irigaray discusses the devel opment of fe m inis m world wid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other2daughter relati onshi p and l’écriture fém inine(fe m inine writing)in relati on t o sexuate rights.I n the second part,Irigaray discusses man2nature relati ons and the relati onshi p of her theories t o the O riental culture.The in2 tervie w,above all,centers on a sexual ethics based on the res pect of sexual difference acr oss cul2 tures and acr oss regi ons.Key words:Luce Irigaray fe m inist theory sexual difference sexual equality sexual ethics Author:L i u Yan is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re2 searcher at Research Center of Foreign L iteratures and Cultur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510420).Her acade m ic interests include gender studies,Sino2American lit2 erary and cultural relati ons,and modern dra ma.Among her publicati ons are The Influence of Chi2 nese Culture in Am erican L itera ture(Hebei Peop le’s Publishing House,1999),A S tudy of M oth2 erhood in M odern W estern P lays(China Books Press,2004),and The P roble m of Cultural Identi2 ty in the Post m odern Context(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08).标题:女性主义、性别化权利与性别差异的伦理学:露丝・伊里加蕾访谈录内容摘要:露丝・伊里加蕾是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哲学部主任。
关于女性生活、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访谈调研一、关于年龄1、请问对于年龄这个敏感的词汇,你是怎么理解、看待的?答:女人十八一枝花,三十就烂茶渣,所以年龄对我们女孩来说很重要咯。
2、岁月给你以怎样的历练或者是自省?答:岁月沧桑,生活逼人,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3、在不断增长的年岁的过程中,你是怎样保持或者是增加自己的魅力的?答:不断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的提高文化素质修养。
4、你觉得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哪个更重要?答:心理年龄更重要5、你觉得什么样的女性是知性女性?答:持家有道,相夫教子。
二、关于工作1、你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女性去做?答:推销化妆品,卖衣服等等2、你觉得工作在女性的生活中的比重是多少?答:50%3、你认为工作是见证生存的方式么?答:是之一。
4、你觉得对于失败,特别是工作上的失败,对于生活、家庭、爱人会有怎样的影响?答:没收入,会增加家庭的负担,还有心情不好,也会吵架,搞得感情会变淡咯。
三、关于时尚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生活?答:只要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就是有品质的生活了,这是对我来说的。
2、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品味与其他人不同?答: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并恰当的表现出来。
3、在你心中,时尚是什么?答:时尚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组成了一个缤纷世界。
4、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去关心流行的趋势?答:网络,电视,报纸,收音机等等。
四、关于消费1、你是怎样看待品牌与价值的?对于心仪的品牌而价格比较高的时候,会怎样选择?答:1、品牌代表着一种地位、一种独有的专利。
看情况而定,手头松就买,手头紧就不要了。
要量力而为。
2、你觉得消费与身份认同是什么样的关系?你是怎么样感受品牌与品牌附加值的?答:现在社会是很现实的,你消费能力强,你的身份就越高,一般用钱衡量。
品牌可以让我知道商品的真正面目,是传递信息最直接的方法。
3、品牌产品消费场所的气氛、布置、格调会影响您对品牌的态度好恶么?答:会的。
女性主义的访谈研究读后感女性主义的访谈研究,采用使用半结构式的访谈调查,以便研究者更好的与这些受访者更自由的交谈,以便更好的即兴互动。
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偏爱的访谈方式除了出于那些主张定性研究方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访谈方式向研究者们提供了让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来对往事的回忆。
因为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妇女以矫正对几个世纪以来对妇女的种种想法的完全忽视,或一向让男人作为妇女的代言的做法。
因为受访对象是各个层次的,包括文化程度,种族,生活背景,职业等等的差异,所以访谈时除了使用语言交流,更要用非语言的交流,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更好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对一对职业夫妻(双方都有职业)采访时,女方往往愿意娓娓道来,而南方往往只是简短作答,这点来看,半结构式访谈尤其适用于女性研究。
在进行女性访谈的时候,主题广泛而且多样,对暴力经历性虐待等等调查受访者之间在采访中得到的信息存在很多差异。
所以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上应该避开标准化模式,女研究者对女性的访谈,传统的研究方式强调客观,有效,个别进行。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现在我们应引导与被访者多次沟通交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可以采用自我披露(我感觉访谈中进行自我披露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女性的方法),如果想更完善更真是顺利的研究被访者,首先必须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被访者才能真是的反映出你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使访谈变为“真是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询问”。
访谈者在询问的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压力的,因为他们在采访受访者所经历的痛苦远远超出研究者的想象,研究者以一种感同生受来看待这种痛苦。
访谈方法就是随着语言,随着个人的思维逻辑展开,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交流中问一些问题,来慢慢弄清被访者所表达的含义。
研究者对被访者要进行“复查”(就是所谓的回访,二次调查),这样可以更彻底更完整准确的调查结果。
通过倾听女性的声音,理解妇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体系的成员身份,并建立只有通过敏感的访谈才能获得各种现象的分类,其实最后女性主义访谈研究者更是揭示了在此之前被人们忽视或者误解了的社会现实。
女性主义访谈研究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已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为使其研究对象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有关她们生活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方式。
为何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访谈感兴趣?半结构式访谈或非结构式访谈调查方式重视参与者的自由交谈,是一种定性的信息收集方法。
它既有别于民族志调查方法---因为研究者不必长期参与被访者的生活中的活动;又有别于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因为它能捕捉到访谈中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即兴互动。
是否给予被访者详细阐明问题或讨论的机会,是区分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标志之一。
开放式的访谈研究探究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允许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
在这个角度上,它对旨在验证假设的定量封闭式访谈研究做出了补充。
女性主义研究者Patricia Sexton在她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研究中强调了研究方法间的这种差异:不幸的是,大量关于“工作和对工作的不满”的统计数字和推论很难让我们真正理解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她们如何对待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因此就很需要获得其个人资料:医护人员个人或群体生活写真、其真实状况的片断,其言谈观点——这些都是她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内容。
为获取这类材料,我试图获取大堆的有关其工作生活的统计数字与理论,具体方法是询问她们:你是谁?干什么工作?哪些问题困扰着你?你希望你所属的工会或妇女运动为你做什么?女性主义伦理学家Janice Raymond也偏好“提供开放式问题的半结构访谈研究”,因其“在最大限度提供了研究发现和描述”。
半结构访谈研究常以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 所开发的关于数据分析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为基础,该理论以归纳法来分析数据。
开放式访谈研究得出的非标准化的信息使得研究者能充分利用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
比如,心理学家Rae Andre报告,在她对29个家庭妇女和1个主持家务的男子进行的研究中,对于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回答数分布在12至30之间。
这一结果的产生是来自他们的知识程度之差异,或是因为这些有酬受访者不愿意去深究那些似乎令他们感到不快的问题。
有一次,一名访问者过于沉浸于被访者的故事中以至于忘了提问题。
在其他一些时候,访问者决定打断对方,插问某个问题。
时间紧,还常常不可避免地被打断,这也是访问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访谈有时只得在被访者卧室里进行,坐在床上谈(但即使如此,访谈也还是会被打断)。
Rae Andre未因为访谈中产生的此种偏差而将得到的信息看作是低质量的;她认为这是源于现实的有价值的反应:如果原本进行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根据我们的抽样访谈推断出所有人的情况,或者是为了在个人的看法之间进行比较,这些访谈中出现不规则情形就会显示出我们方法上有问题。
而事实上,我们这个项目只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记录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可能持有的各种观点和价值观而已,而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就感到被访对象,访问方式和场合的多样性是有益的。
很幸运,她的助手们在报告访谈过程时没有隐瞒访谈中遇到的这些偏差情形。
对于那些行为为研究者所厌恶的研究对象,女性主义研究者们也采取了这种开放式的访谈法。
以Diana Scully的对性行为和女性的看法的研究为例。
她调查了114名因对成年妇女或二十岁以下的女孩施暴,分别被囚于弗吉尼亚的七个一级或二级监狱中的强奸犯,这些人都自愿参与这项研究。
“向他们提供的问卷长达89页,其中包括……30页开放式的问题,意在深入了解他们对自己、对自己的罪行及对受害者的看法。
”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偏爱访谈方式,除了是出于那些主张定性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反对实证主义批评的贡献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如下原因:访谈方式向研究者们提供了让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研究者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对往事的回忆的途径。
就对妇女的研究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以这种方式去了解妇女可以矫正对几个世纪以来对妇女的种种想法的完全忽视、或一向让男人作为妇女代言人的做法。
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尽了全力,她们/他们仔细记下妇女们的话并对其进行精心分析。
比如,Mary Belenky及其同仁采用了“深访/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妇女的认知情况。
虽然她们/他们也用了一些目的在于检验先前的研究结果的(封闭式的)问题,但其余问题都是开放的。
因为较之检验我们先前的假设是否正确这一点,我们更想听听妇女会用自己的话说些什么,尤其是因为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一些处于弱势的被遗忘了的妇女, 很难得有学者来了解研究这部分妇女的认知学习,身份转换,以及道德观念等情况。
我们采用归纳法, 倾听妇女的心声和想法,这样就有可能使我们自己开始听到那些从未被人听到过的和想像到过的声音。
出于这一目标,研究者们遵循了以下模式:每一场访谈都以如下问题开场:“回顾往事,对你来说近几年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逐步过渡到以调查对象自己的生活足迹来提出一些关于诸如个人形象、重要关系、教育与学习、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决定、道德问题上的两难境地、个人变化和成长方面的叙述、感受到的促使变化产生的因素及阻碍成长的因素、对未来的看法,等等。
我们提问时尽量使问题范围广阔,但能被各个层次的对象所理解,我们希望所有的被访对象,包括文化程度较低的和反应较慢的女性,都能用自己的话作答而不会感到回答问题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新西兰社会学家Bev James则提出,访谈时光使用语言是不够的,“除了用语言,还应辅以非语言交流,因为"处于较低阶层的妇女,其痛苦和不满常常不能通过语言清楚表达,而却能通过发笑等初级方式来表达。
其他一些女性主义思想家则强调访谈对于访问者的重要性,认为半结构访谈尤其适用于女性研究者。
去询问人家怎样想怎么感觉,这是女性擅长的事,至少在当今西方社会是如此。
美国老年学家Kathy Charmaz 认为,访谈有赖于传统的“女性角色”技巧——“一种被动的、开放的、接受的、理解的方式……了解对方的感觉并作出反应,而且能谈论敏感话题而不会使对方受到惊吓”。
但是社会学家Rosanna Hertz 对于这一模式对研究过程产生的影响表示关注。
在对双方都有职业的夫妻进行的访谈报告结尾,她写道:我问他们对事情的感觉时,女方往往愿意娓娓道来,而男方往往只是简短作答或表示从未考虑过他们是怎么感受的。
不知是否因为我自己是个女人,对人们行为时的感受比较关心,导致我多多少少对女人对这些感受的表达能力强于男人这一点多少有些敏感。
访谈法也符合很多女性既要避免控制他人, 又能同他人建立起一种联系的兴趣。
这种避免对研究对象产生控制的主张体现在Hilary Graham关于使对象“积极参与”和“就其生活构建信息资料”的理念中,也体现在Robin Gregg决定允许研究对象采用假名的做法上。
以上提到的Bev James 将女性主义观点用于深访,小组讨论,以及参与观察中。
她试图既建立起与被访者间的联系而同时又避免“研究对象对研究者产生疏离”。
同样,小组讨论使研究对象能在研究项目中发挥较大的能动性,这一点符合她“开发更加平等的研究方法”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些采用深谈形式的女性主义者称其方式为“现象学的访谈”,即谈话由谈论自己生活经历的研究对象掌握主动权,几乎用不着事先准备访问题目。
Margarete Sandelowski和Christine Pollock 对妇女的不育经历进行了一番现象学方式的研究,“我们试图理解:对于自认为不能够或曾经不能够受孕怀孩子的女人而言,不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她们这项研究中“头几次访谈时,除了‘告诉我,在你想要孩子的时候却怀不上孩子会有什么感觉?’这一问题以外,没有事先准备任何其他问题。
”在项目进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们讨论她们对前一阶段对研究对象访谈内容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目的在于:理清原始访谈所获信息资料,确保它们的有效性……以对前段所获资料的分析得出的主题为基础,研究者将这些主题综合之后,拿来询问被访者:看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她们自己不育的具体情况。
所得到的结果会被加以分析并包含在最终的报告里。
Christine Webb对子宫切除术后恢复健康的妇女进行的访谈研究也有效使用了这种“以妇女的经历引导”的女性主义和现象学方法,不过她还做了些补充。
她希望“描述妇女接受这种手术的经历和她们对接受这种手术的看法,并把重点放在她们想获得的有助于其接受这个过程的信息上。
”女性主义现象学访谈方式既要求被访者有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力,又要求访问者有克制和倾听的技能。
社会学家Pauline Bart和Patricia O’Brien解释说,仔细倾听能引导访问者在访谈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这样就能使访问者、研究本身紧跟被访者走。
他们曾调查过94名18岁及以上的女性,其中遭人强奸者43人,对方未遂者51人,用的是人口统计变量、非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问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对这些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决定在新主题出现时将其与原先的问题结合起来:由于研究具有探索的性质,当出乎研究者事前预料的新话题冒出来的时候,新问题就要跟上;比如,关于乱伦,对儿童性侵犯,及女性生活中的其他暴力问题,还有关于她们是更在乎自己别被杀致残,还是更在乎自己别被强奸之类的问题。
研究者越仔细地倾听女性的声音,得到的关于强奸和反抗的资料就越多越相近,越真实。
女性主义访谈的广泛性和差异性已进行过的女性主义访谈,其主题广泛而多样,包括家务,怎样做母亲,宗教体验,暴力经历,性虐待,性骚扰,对幽闭症的感受,对堕胎和育儿方式的选择,等等。
由此,女性主义访谈的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
访谈的具体细节也大大不同。
对于每一项访谈,访谈者都必须考虑访谈的时间长度、次数、问题的个数和序列、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还是两相结合、被访者是否有机会向访问者提问、访谈是否要标准化、以及在一些具体主体上的道德尺度。
其他实际细节的差异也很大——访谈在何处进行、由谁起决定主导、用什么方式记录(笔记、复选框、录音或录像)?是由主要研究者还是由受雇的访问员来主持访谈?该由受雇的访问员还是被访者来对资料进行分析?谈话时面对面进行还是电话进行?都该有什么人参加?是对单个人还是对一群人进行访问?在谈之前就让访问者和被访者互相认识是否合适?是否能给被访者看研究结果并对其表述加以修改?对这些问题,女性主义调查者的回答各种各样。
甚至在如何称呼访问者和被访者这个问题上都达不成一致。
访谈是否就是交谈?被访者是参与者、研究对象还是信息提供者?种种差异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既植根于主流研究原则,又对后者有某种抗拒。
使用“参与者”这样的非传统术语来替代“研究对象”是个信号,表明研究者是在女性主义框架中操作,而这个框架有定义和重新命名的权力。
避开标准化模式能使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而非方法——推动研究的进展,同时也鼓励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