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弹力有无及方向判断
- 格式:ppt
- 大小:698.50 KB
- 文档页数:6
弹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及应用曾庆波弹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的性质力之一,很多物体往往受弹力作用。
受力分析时弹力方向的确定是同学们学习的一个难点。
下面就如何确定弹力的方向,为同学们做一简要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1. 根据物体形变的方向判定。
物体受到的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例1. 如图1所示,分析物块所受弹簧弹力F的方向。
图1解析:弹簧在物块重力作用下竖直向下被拉长(形变方向竖直向下),则木块(受力物体)所受弹簧(施力物体)的弹力F方向竖直向上(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2. 根据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判定。
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施力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例2. 如图1所示,分析物块所受弹簧弹力的方向。
解析:使弹簧发生形变的外力是物块的重力G(方向竖直向下),则物块受到的弹簧的弹力F的方向与物块所受重力G的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
3.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定。
例3. 如图2所示,一轻质杆架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端固定一重力为G的球,并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球受到的杆的拉力。
图2解析:对球受力分析知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因球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条件知,球必定受到斜杆对它的竖直向上的弹力。
4. 判定弹力方向时常见的几种典型情况:(1)轻质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即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轻质杆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的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注:例3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4)面与面接触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如图3所示。
图3(5)点与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指向受力物体。
如图4甲、乙所示。
图4(6)球与面接触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即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如图5所示。
图5(7)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即在两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方向,可以是拉力或压
力。
弹簧秤的弹力只能是拉力。
2.轻绳(或橡皮条)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能为拉力。
3. 点与面接触时的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 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 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 球与球相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过接触点的分切面,通过两球球心而指向受力物体。
7. 轻杆可受拉力也可受压力作用,可沿杆也可不沿杆。
弹力的方向应视题意而定,常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来判断。
《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专题03 弹力、摩擦力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目录题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1)题型二弹力分析的“四类模型”问题 (2)题型三“活结”和“死结”与“动杆”和“定杆”问题 (4)类型1“活结”和“死结”问题 (4)类型2“动杆”和“定杆”问题 (5)题型四静摩擦力的分析 (6)题型五滑动摩擦力的分析 (8)题型六摩擦力的突变问题 (10)类型1“静—静”突变 (10)类型2“静—动”突变 (10)类型3“动—静”突变 (11)类型4“动—动”突变 (12)题型七力的合成与分解 (12)题型八力合成与分解思想的重要应用——木楔问题 (14)题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解题指导】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弹力产生条件——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假设法:假设两个物体间不存在弹力,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没有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接触面上的弹力方向判断垂直于接触面垂直于平面【例1】(2022·重庆市万州南京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所示,静止的小球m分别与一个物体(或面)接触,各接触面光滑,A图中细绳沿竖直方向,则小球m受到两个弹力的是()【例2】如图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墙角,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于图示位置,需加一水平力F,且F通过球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球一定受墙面水平向左的弹力B.铁球可能受墙面水平向左的弹力C.铁球一定受斜面通过铁球的重心的弹力D.铁球可能受斜面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弹力【例3】如图所示,小车内沿竖直方向的一根轻质弹簧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
当小车与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B.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C.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D.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题型二弹力分析的“四类模型”问题1.轻绳、轻杆、弹性绳和轻弹簧的比较拉伸形变、压缩2.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 (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高中物理《弹力》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中物理教案:《弹力》高中物理教案:《弹力》高中物理教案:《弹力》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形变的概念,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可以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才能目的1、可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进步判断分析^p 才能.教学建议一、根本知识技能:(一)、根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假设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改变形变.(二)、根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p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确实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详细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如所示的简单图示:2、注意在分析^p 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展受力分析^p ,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详细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p .第三节弹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二)、新课教学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可以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分析^p 讨论,总结.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7、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一样.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弹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弹力有无判断及方向的判断一.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一是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二是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即有形变)。
接触是前提,挤压是关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是弹力存在与否的标志。
但是,实际上除弹簧、橡皮筋等物体产生弹力时形变较明显外,大部分物体产生弹力时形变是微小的,肉眼很难观察出来。
二. 弹力有无的判断接触不一定存在弹力,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两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弹力有无的判断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 定义法:对于形变效果明显的情况,可由形变情况直接判断弹力的存在与否。
如弹簧、橡皮筋等产生弹力的情况。
2. 假设法:假设相互作用的物体间有弹力,看被研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则不存在弹力,否不存在弹力。
3、拆除法:从想象中去拆除摸个接触的物体,看被研究物体的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有,若不改变则无常见弹力方向一、平面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例1 如图1所示,将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物体受的弹力。
解析:物体和地面接触属于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N的方向垂直地面,如图1所示。
图1 二、点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平面例2. 如图2所示,杆的一端与墙接触,另一端与地面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AB受的弹力。
解析:杆的A端属于点与竖直平面接触,弹力N1的方向垂直墙面水平向右,杆的B端属于点与水平平面接触,弹力N2的方向垂直地面向上,如图2所示。
图2 三、点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过切点的切面例3 如图3所示,杆处在半圆形光滑碗的内部,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受的弹力。
解析:杆的B端属于点与曲面接触,弹力N2的方向垂直于过B点的切面,杆在A点属于点与平面接触,弹力N1的方向垂直杆如图3所示。
图3(1)四、平面与曲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例4 如图4所示,一圆柱体静止在地面上,杆与圆柱体接触也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受的弹力。
弹力弹力知识点包括弹力知识点梳理、物体间弹力的产生及有无的判断方法、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等部分,有关弹力的详情如下:弹力知识点梳理1.形变与弹性形变(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形状或体积__发生改变,叫作形变。
(2)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__恢复原状__,这种形变叫作弹性形变。
2.弹力(1)概念:发生__形变__的物体,由于要恢复__原状__,对与它__接触的__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__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__,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物体间弹力的产生及有无的判断方法1.产生弹力必备的两个条件:(1)两物体间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2.判断弹力有无的常见方法:(1)直接判定:对于发生明显形变的物体(如弹簧、橡皮条等),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由形变直接判断。
(2)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通常用以下方法来判定:a.假设法: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b.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不能维持原来的力学状态。
如将侧壁、斜面用海绵来替换,将硬杆用轻弹簧(橡皮条)或细绳来替换。
c.状态法:因为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吻合,所以可以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相应的规律(如二力平衡知识等)来判断物体间的弹力。
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但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则它们一定接触。
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与引起物体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类型方向图示接触方式面与面垂直于公共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点与面过点垂直于面指向被支持物体点与点垂直于公共切面指向受力物体且力的作用线一定过球(圆)心轻绳沿绳收缩方向轻杆可沿杆伸长方向收缩方向可不沿杆轻弹簧沿弹簧形变的反方向特别提醒(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确定它们方向的关键是找准它们的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
弹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常见的弹力如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并确认它们的方向.3.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确定弹力方向.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学会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定.2.弹力大小的计算以及胡克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新课导入观看射箭比赛的视频。
箭矢是如何被射出去的?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与此相似的情景?(弹弓)那么这些现象中隐藏了什么原理?由此引入新课箭矢与弹丸的发射都是因为它们受到了一个向前的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新课教学一、形变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海绵受力而被压缩。
演示实验3:粉笔被用力折断。
演示实验4:气球受力被压扁。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都是把微小的形变放大以便于我们观察,称为放大法.综上所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弹簧、气球、海绵)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粉笔)二、弹力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确定弹力的方向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
弹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和大小计算专题1.弹力有无的判断“四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4)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否发生形态的变化,若发生形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点评: 在分析弹力时要先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弹力的方向可用如下方法判定:(1)若接触面之一为平面,则弹力一定垂直于该平面.(2)若接触面之一为球面,则弹力一定过球心.(3)若接触面为曲面,则弹力一定垂直于曲面的过接触点的切面.(4)若接触处之一为直线,则弹力一定垂直于该直线3理想模型中的弹力比较:①轻绳:质量不计、松软、不可伸长的绳,绳中各处的张力大小相等;轻绳对物体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压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瞬间,拉力可以发生突变.②轻杆:质量不计、不可伸长和压缩的杆;轻杆既能对物体产生压力,又能产生拉力,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瞬间,拉力可以发生突变.③弹性轻弹簧:质量不计、弹力与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方向.对物体能产生拉力,或压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瞬间,拉力不能发生突变.例1:如图所示,将甲图中与小球接触的斜面去掉,小球无法在原位置保持静止,而把乙图中的斜面去掉,小球仍静止,故甲球受斜面的弹力,乙球不受斜面的弹力例2.斜面光滑时:A、B间存在弹力,不光滑时:当fm≧mgsinϴ无弹力,\当fm﹤mgsinϴ ,时有弹力例3.斜面光滑时:杆中无弹力不光滑时:若µA= µB杆中无弹力若µA﹥µB杆中有弹力,且为压力若µA﹤µB杆中有弹力且为拉力。
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方向及有无
一、典型例题
例题1:如图所示,用细绳悬挂的小球与光滑斜面相接触,并保持静止,甲中细绳倾斜,乙中细绳呈竖直方向。
判断图甲、乙中小球是否受到斜面的弹力作用?
例题2:如图所示,有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并和光滑斜面AB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
方法总结:
“假设法”,即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不存在,看被研究的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运动状态则有弹力;若不改变运动状态则无弹力!
二、练习题
1.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请在下列关于木箱和地面受力的叙述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木箱不受弹力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木箱也发生了形变
C.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木箱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也发生了弹性形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判断A物体是否受到B、C的弹力的作用?
3.判断A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若有,画出图中物体A所受的弹力的方向.
三、练习题答案
3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