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6页word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天问》赏析(一)_3000字《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
”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
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
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
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
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
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
《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
”《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屈原《天问》赏析2017-05-30《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
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
(《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博。
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
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此篇在篇幅上仅次于《离骚》。
作者借助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以提问求解的方式,通过对古代社会具有至尊意味的“天”的责难发问,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旷代未有的磅礴气势,将深湛的思考、大胆的怀疑和执著的探索指向生存世界的各个层面,融合他“参差历落,圆融活脱”文学运思,创作出令人千古称羡的华彩篇章。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精神与理性品质,以及具有明显批判性的历史意识,由此在艺术上获得了非常独特的感染效果。
同时,篇中所包含的大量神话、传说和史事,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古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冥昭瞢闇,谁能极之?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冯翼惟像,何以识之?迷迷濛濛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明明闇闇,惟时何为?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的体制传为九重。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天问读书笔记第一次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
《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
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
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
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
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
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
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你的爱国情怀我们将一直延续下去。
以下文字仅用于测试排版效果, 请使用时删除!“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晋江的万石山,因有摩尼光佛而香客、游人接踵而至。
你若来过晋江草庵,或许会知道摩尼光佛就趺坐在这古寺中。
它一眼望去,小小的庵门亮起一个小世界,那两株为陪伴它而等候数百年的圆柏,于沧桑中潜生奇崛、苍劲的虬枝,照焕岁月的光芒。
天问原文及赏析天问原文及赏析原文: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天问》赏析(二)《天问》赏析(二)《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
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作者或一句一问,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
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
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
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
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
屈原的代表作[天问][散文]展开全文一首七言藏头诗,引出主题:[屈原天问]:屈子思想盖中华原缘上古诸神话天下家国心乃大问道宇宙学中霸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代表作[天问][.屈原[天问]摘要如下: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屈原发问道: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
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
是谁开始把它建筑?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屈原的《天问》的解读,是一种宇宙论的解读方式,《天问》显示屈原的生存困境。
《天问》之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然哲学思想体系.《天问》是史诗的雏形。
屈原不是要对《天问》进行回答,而是要追问那些背后。
在这种意义上,《天问》是一部史诗的流产。
屈原一路追问,混杂神话英雄传说,却有问无答.世人都是有着天下情怀,唯屈原有着家国情怀,这在当时是非常特别的。
《离骚》就像解读《诗经》一样,都被政治化的解读。
《离骚》还包括生命线、爱情线和事业线。
若只将它进行政治化的理解,这样会将《离骚》由多面体变成单面体,而丧失了其独立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作者思想的“奇”,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天问》赏析(二)《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句,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
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作者或一句一问,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个问题,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
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
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
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
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
《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精选文档《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闪烁智慧之光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史记》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刘向的《新序?节士》亦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足见屈原才智过人,品行高洁,曾深得怀王信任。
但是屈原的特立独行,尤其是抗秦问题上的坚决,使秦国甚为惶恐,于是张仪使楚,重金贿赂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郑袖等人,合而谋之,向怀王进谗言诽谤诬陷。
就这样,屈原因怀王的不明之怒而流放于外,从此便离开了那庙堂之高的权力中心,来到江湖之远的汉水与沅湘一带,在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坎坷途上,不仅创作出了名震文坛的《离骚》,还创作出了享誉千载的《九歌》、《九章》与《天问》等作品,使其从一位“与王图议国事”的仕子,进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我们仰望夜空,看到那浩瀚的天宇,首先想起来的便是屈原《天问》中的句子。
《天问》可以说是界于《离骚》与《九歌》之间所崛起的另一座文学丰碑,是屈原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在那长期流放的日子里,现实世界的艰辛坎坷,精神世界的忧愤迷惘,使他在无可奈何地等待与企盼中打发这虚度的年华,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国家日趋衰微而不能匡扶,佞臣当道而不能“清君侧”,朝廷昏聩而听不进良臣诤言,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愁苦之中,只好转而向天发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①《天问》不仅表现了屈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极大关怀。
《天问》赏析《天问》赏析《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
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作者或一句一问,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
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
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
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
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
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
《天问》:屈原的旷世奇想
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闪烁智慧之光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史记》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刘向的《新序?节士》亦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足见屈原才智过人,品行高洁,曾深得怀王信任。
但是屈原的特立独行,尤其是抗秦问题上的坚决,使秦国甚为惶恐,于是张仪使楚,重金贿赂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郑袖等人,合而谋之,向怀王进谗言诽谤诬陷。
就这样,屈原因怀王的不明之怒而流放于外,从此便离开了那庙堂之高的权力中心,来到江湖之远的汉水与沅湘一带,在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坎坷途上,不仅创作出了名震文坛的《离骚》,还创作出了享誉千载的《九歌》、《九章》与《天问》等作品,使其从一位“与王图议国事”的仕子,进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我们仰望夜空,看到那浩瀚的天宇,首先想起来的便是屈原《天问》中的句子。
《天问》可以说是界于《离骚》与《九歌》之间所崛起的另一座文学丰碑,是屈原哲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在那长期流放的日子里,现实世界的艰辛坎坷,精神世界的忧愤迷惘,使他在无可奈何地等待与企盼中打发这虚度的年华,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国家日趋衰微而不能匡扶,佞臣当道而不能“清君侧”,朝廷昏聩而听不进良臣诤言,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愁苦之中,只好转而向天发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①
《天问》不仅表现了屈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极大关怀。
他昂起一颗抗争的头颅,本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与勇气,对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事件提出了大胆质疑与盘根究底式的追问。
一口气对宇宙、天地、社稷、人事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确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创举。
尤其是关于“遂古之初”的宇宙的由来,即时间开始之前的宇宙状态,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尽管科学技术已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我们真切地去面对时,依然是无言以对,找不到任何可信的解释。
不过,我们的先哲在屈原的《天问》之前,就作过许多这类的探究。
如庄子的《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巫咸?菰唬骸袄矗∥嵊锶辍L煊辛?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② 这里所不同的是,《庄子?天运》中是问而有答,而屈原的《天问》则是一问到底,显得更为大气磅礴、婉转幽丽。
此外,在《淮南子》一书中也有多处记述: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大昭。
道始于虚?H,虚?H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天文训》)
“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
”(《?m真训》)
可见,《天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结果,是春秋后期知识阶层对天体构成的普遍关注的使然。
屈原在问完天体宇宙等自然现象之后,从“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起,立即转移到国家社稷的问题上,直问夏、商、周的兴衰与存亡之事: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何顺,而赐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③
认为夏商之灭,原因是暴君听信奸佞谗言,坑害忠良贤能,颠倒黑白事实,不顾百姓生死,最后导致民心向背、国破家亡。
这里无不带有以古喻今,借古鉴今之意,目的是希望楚怀王、顷襄王从历史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远离身边的奸佞小人与乱臣贼子,振作精神,招募贤良,重振楚国威风。
关于屈原的《天问》,有人指出其意即是“问天”。
王逸《楚辞章句》:“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当时放逐江南,长期身处困境之中,借问天以抒情志,借人事以发幽愤,以质问的形式引述历史,表达自己始终如一的政治见解,其意与《离骚》可谓是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王逸在《天问序》中所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F,仰天叹息。
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h?妫?及古圣贤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屈原的心中积压了太多的不平,太多的愤懑,只有“问天”才得抒发出来④。
屈原的《天问》不仅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传说故事,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一份重要文献,而且也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角,使人们从情感世界的低吟浅唱,从现实世界的政治角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耕耘劳作之中开始直起腰杆,仰头张望那虚幻浩瀚而又奥妙无穷的天空,从而将文学引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维度之中,开始了文学对自然的探问与对人生的考究。
没有屈原的《天问》,就很难想象后来文学作品里“一粒米蒸世界,半边锅煮乾坤”的博大气度;没有屈原的《天问》,也无法想象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的幽深厚重。
鲁迅于《摩罗诗力说》中对屈原的《天问》这样评价道:“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正是屈原的这种质疑天宇的胆识开创了湖湘文化的先河,也预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民族之不屈精神。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我们的现代科技已将人类推入到了一个奇妙无穷的数字时代,我们的飞船早已进入太空,可是,我们回过头来,静心地去品读屈原的《天问》,发现我们这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竟是这样的缓慢,人类的认知水平与屈原时代相比较,竟然没有多少质的变化。
于此,我想起印度奥修大师的一种观点,他说世界分为可知和不可知两部分,不可知的则永远不可知,学习与探索只能让我们将可知中的未知的东西转化成已知,仅此而已。
不过,屈原于《天问》中所呈现的琦玮?h?嬷?事,惊世绝俗之论,穷究宇宙人生本原的勇气,却正是我们当今科学领域所不可或缺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05A06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7YBB202)。
注释:
①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②雷仲康译注.庄子[M].书海出版社,2001.
③崔富章等注释.楚辞[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④郭维森.屈原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杨金砖教授,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馆长)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
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