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屈原
- 格式:pptx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2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高二语文组魏静《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所在专题的名称为“读其起书想见其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
学习本文,主要是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来把握其命运的沉浮,认识屈原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害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还必须要求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并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环节设置如下:第一课时,主要是以学生读为主,全文共十三段,我会请八个学生分别诵读,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帮他们纠正字音,纠正句读。
然后,再让学生小声默读,让学生找出概括屈原一生命运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然后再解读文章的一二两段,这两段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难点,所以主要是以学生讲为主,我适当地做些补充。
第二课时,解读文章第三段到第八段。
其中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最难的部分,所以主要以我讲解为主,讲完后让五个学生上黑板翻译句子,当堂检测教学效果。
四到八段主要是学生质疑,我答疑。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第三课时,解读第九段到第十三段,总结全文。
其中重点讲解第九段。
因为第十一段在必修五《渔父》中已经详细讲过了,所以在这里,我采取让几个学生站起来依次逐句翻译。
最后通过司马迁的评论来总结全文,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来概括屈原的伟大人格。
通过教授本课,我有如下三点反思:首先,文言文教学一般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在教授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并针对学生的回答积极点评,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021-2024年高考英语小作文真题全解全析专题01 2023年全国甲卷真题原文你们学校正举办主题为“用英文讲中国故事”的征文活动。
请你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内容包括:1.人物简介及事迹 2.意义或启示注意:1.词数100左右 2.题目已为你写好A Historical Figure in 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题解析2023 年全国甲卷应用文写作,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参加主题为“用英文讲中国故事”的征文活动。
内容有两个要点:人物简介及事迹,意义或启示。
该题考查了考生的英语写作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中国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
这一命题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讲述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写好此类文章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难点:一是人物选择:选择恰当的人物,完成人物的基本情况介绍。
屈原的历史故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楚国的兴衰,也见证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政治斗争中的破灭,最终选择了壮烈的自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他精通音乐、舞蹈、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而且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曾在楚怀王和楚庄王时期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为楚国的政治和外交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他的直率和坚持原则,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多次遭受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贬谪到了湘水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离骚》。
这部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诗中,屈原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对个人命运的悲凉与无奈,以及对理想国家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然而,屈原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他所忠诚的楚国在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的双重压力下,最终灭亡于秦国的统一战争中。
面对家国的覆灭和理想的破灭,屈原选择了在汨罗江投河自尽,以身殉国,成为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
屈原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诗歌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他的爱国情怀、政治抱负和文学成就,都为后人所称颂和传颂。
他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像屈原一样,热爱家国,追求理想,坚守信念,勇敢面对逆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懈努力。
屈原的历史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的步伐。
被读书所误和所害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一、前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因为被后人所误解和曲解,从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
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夸张和刻意渲染,也有可能是因为后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认识水平不够,导致对其言行和行为的理解不当。
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误解和伤害进行澄清和修复。
二、历史人物的误解和伤害1. 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他对我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孔子在后世被误解为保守、僵化的代表人物,甚至被指责为狭隘、排外的思想家。
这种误解和伤害导致了对孔子思想的扭曲和对其形象的贬低,不利于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2. 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然而,由于一些历史文献的片面性和后人对其诗歌作品的误读,屈原在后世被误解为一个悲观、消极的形象。
这种误解给屈原的形象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后人对其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奥古斯都大帝奥古斯都大帝是罗马帝国的一位伟大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罗马帝国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传记对奥古斯都大帝的评价存在偏颇,使得后世对他的形象产生了误解和伤害。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奥古斯都大帝被描述为一个冷酷、残暴的暴君,这种形象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给了他不当的评价和伤害。
三、文学形象的误解和伤害1. 西施西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着千娇百媚的形象。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的夸张和想象,西施在后世的形象被误解为一个贪婪、阴险的女人。
这种误解给西施的形象带来了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也影响了人们对她的真实形象的理解。
2. 哥白尼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对后世的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宗教的影响和对哥白尼理论的误读,他在后世被误解为一个异端、背教的形象。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1)发明:西汉早期(考古发现甘肃天水放马滩)。
西汉,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并存。
(2)改进: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原料易得、造价低廉、实用方便。
(3)外传:经阿拉伯人于12世纪传入欧洲(4)影响(两最):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战国:司南。
《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
(3)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4)指南针应用和意义: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促进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到来)。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商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应用:唐末宋初开始运用于军事。
武器:火药箭、火炮、火球。
(资料《武经总要》)(3)影响:火药在欧洲的运用,推动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带动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4.印刷术的进步⑴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活字印刷术:①发明: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端午节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而在端午节的传说中,屈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端午节的传统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屈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屈原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人。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重要的官职,但当他看到楚国逐渐衰落并被强大的秦国侵略时,他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屈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在端午节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选择投江自尽的行为,被视为是为了保护国家而做出的牺牲。
其次,屈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博知识的人物。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才华卓越,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
在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的才情和知识也得到了体现,他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
此外,屈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在传统的端午节故事中,屈原的自杀被视为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屈原的悲剧性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悲剧。
端午节作为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也传达了对这个悲剧故事的悼念和追思。
最后,屈原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人物。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国家分裂的时代。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受到影响的个体,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他的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符号之一。
总之,屈原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物,他的形象在端午节的传统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渊博知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他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悲剧色彩和时代性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通过纪念屈原,也在缅怀那个悲壮的时代。
九年级下册《屈原》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及舞台说明的作用2.理解独白的内涵和作用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作品主旨,联系创作背景,把握剧本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剧本,欣赏专业诵读《雷电诵》2.在比较中了解戏剧的特性,体会舞台说是有的作用,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坚贞不屈,不畏强权、坚持正义、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和风骨。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戏剧知识:1、通常指剧本。
广义的戏剧文学包括所有形式的剧本在内。
狭义的戏剧文学则专指话剧剧本。
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2.剧本的组成:一般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4.戏剧文学的分类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三、屈原介绍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系祖国。
楚国国都被秦攻破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2、专题片《屈原》3、关于楚辞4.走近作者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三、作品创作背景:1、《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第11课渔__父(一)作者简介屈原:洞中苦读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
家人虽多次劝阻,他仍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背景链接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常识整理1.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楚辞》《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1.左思立志,坚忍不拔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
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
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
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
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
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主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2.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
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
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
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
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分析】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加诸肉体的痛苦都无法战胜灵魂对自由的追求。
【主题】“对自由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理想与牺牲”。
3.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第三单元评历史人物,明时代责任“历史人物纵横谈”发言提纲及写作(技法指导+单元作文+高考链接)发言提纲是为写作发言稿,或参加某会议发言而准备的简短提要。
教材任务原题展示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
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
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
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
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最终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文章。
发言提纲写法指导发言提纲的写法首先,深入阅读相关史传资料,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新五代史·唐本纪》,为他们梳理一份简要的传记,以求相对全面地了解人物。
其次,在史料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可以从以下一些问题切入思考:1.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从哪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2.他对于历史有怎样的价值、意义或影响?3.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客观评价这个人物?4.有的人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有的人能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样的不同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5.从立身处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怎样的经验或教训?最后,要认真撰写发言提纲。
发言提纲,有助于廓清认识,梳理思路,并在发言时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
【撰写提纲】1.确定主题,也就是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如“想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需要耐得住寂寞” “论前后一贯之不易——谈后唐庄宗李存勖”等;2.列出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每一个分论点下要概述用以支撑的史料;3.阐述结论。
注意:1.不要写成人物形象分析文章,2.一定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3.一定要自己的独特认识。
教材原题写作示例思路点拨该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以“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的形式,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其中涉及的人物生平,分析其成败得失,学习从历史角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同时,落实人文主题的学习,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取精神力量,或从人物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