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110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Food Analysis)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代码: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是根据食品的特点,利用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对食品的品质和卫生进行分析检验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和食品安全的一门科学,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副产品等)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及污染与残留物及掺假等指标进行检测。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以食品中一般成分分析为主,兼顾食品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分析。
本课程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历史与发展方向。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在食品工业与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
4.熟练掌握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主要内容:第一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性质、性质第二节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第三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及其发展方向第二章食品分析检验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食品分析检验的国内外标准与法规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分析检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3.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方法,会处理实验数据。
4.熟练掌握样品的概念,样品预处理的原理。
主要内容: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2 分析方法的选择3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三章水分的测定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水分测定的新方法及其发展。
2.理解食品中水分测定的重要性。
3.掌握重量法的原理及操作。
食品分析与检验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在食品分析与检验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组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对于评价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的应用。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几种:生物测定法、光谱法和色谱法。
其中,生物测定法主要是通过测定食品中的氮元素含量来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凯氏氮法、造浆法和改良Kjeldahl法等。
光谱法主要是通过根据蛋白质的特征光吸收谱测定其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色谱法是通过分离和检测蛋白质的各种成分来测定其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过滤层析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对于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和生物传感器方法。
其中,色谱法是目前最主要的氨基酸定量方法,其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气相色谱法通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分析,具有高分离能力和分析速度快的优势。
生物传感器方法是一种新兴的氨基酸测定方法,通过利用生物传感器对氨基酸的选择性响应来测定其含量。
生物传感器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反应快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可以评估其蛋白质营养价值和食品质量。
其次,氨基酸是判定食品蛋白质种类和品质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食品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可以评价蛋白质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此外,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还可以用于食品的伪标问题的检验,如检验食品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衍生物。
综上所述,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从而评价食品的品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2013.3.25组员:***实验目的:(1)会测定食品中粗蛋白的含量。
(2)明确常见的食品蛋白质含量,以及测定原理。
实验原理:将被检样品加入浓硫酸,以硫酸铜,硫酸钾为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食品中蛋白质分解为氨,并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通过碱化蒸馏,使氨分离出来,用硼酸吸收形成硼酸按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标准盐酸的体积,通过换算系数,可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仪器:凯氏烧瓶、可调式电炉、定氮蒸馏装置试剂:①硫酸铜CuSO4.5H2O ②硫酸钾③硫酸(密度为1.8149g/L)④40g/L 硼酸溶液⑤混合试剂;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g/L亚甲基蓝乙醇溶液,用时按2:1的比例混合。
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标定0.1000mol /L 盐酸标准溶液微量蒸馏按下式计算:X=⨯⨯⨯⨯-10010m c0.014)(0V V F 100⨯式中 X 食品中蛋白质质量分数,%;V 滴定试样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V 0 空白试验时消耗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C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 0.014 氮的毫摩尔质量,g/mmol; m 试样的质量,g;F 氮换算蛋白质的系数。
注意事项:①本实验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因样品中常含有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以及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故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
②为减少实验误差,所有试剂溶液应用无氨蒸馏水配置。
③消化过程要不断转动凯氏烧瓶,以利于附着在烧瓶上的固体残渣被洗下,促进其消化;同时为防止造成氮损失,不要用强火,应保持缓和沸腾。
④样品中含脂肪或糖较多,消化过程中易产生大量泡沫,为防止泡沫外溢,在消化开始时用小火加热,并时时摇动,并可以加入少量辛醇、液体石蜡或硅油消泡剂,并控制热源强度。
⑤一般消化至呈透明后,继续消化30min即可,但对于含有特别难以氨化的氮化合物的样品,如含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或脯氨酸等时,呈较深绿色。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复习题一、填空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是氨基酸;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氮素;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测定其中的含氮量。
2.凯氏定氮法测定N元素含量时,样品与浓硫酸,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其中碳和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N最终转化为硫酸铵。
3.测定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剂是硫酸;消化时,凯氏烧瓶应倾斜45度角;温度控制时应先低温消化,待泡末停止产生后再加高温消化;消化结束时,凯氏烧瓶内的液体应呈透明蓝绿色;蒸馏过程中,接收瓶内的液体是硼酸;蛋白质测定所用的氢氧化钠的浓度是45%左右;所用的指示剂是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
将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加入硼酸溶液中,溶液应显暗红色。
4.测氨基酸态氮时,加入甲醛的目的是使氨基的碱性消失;氨基酸态氮含量测定的公式是X=c V×0.014×100/m 。
二、判断:1.(√)凯氏定蛋法测蛋白质含量时,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40°C2.(×)凯氏定氮法测氮含量时,消化中采用K2SO4作为催化剂。
3.(√)牛磺酸是一种氨基酸。
4.(√)氨基酸分析仪检测牛磺酸时,因为牛磺酸与强酸性树脂结合力不强,首先被洗脱下来。
三、单项选择题1、凯氏定氮法只能测粗蛋白的含量是因为样品中常含有 A 、 D 、 E 、以及 F 等非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故结果为粗蛋白质含量。
A 核酸、B无机氮、C 尿素、D生物碱、E含氮类脂、F含氮色素2. (D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蒸馏前,若加碱后消化液呈蓝色,此时应。
A. 不必在意,马上进行蒸馏B. 增加消化液用量C. 加入适量的水D. 增加氢氧化钠的用量四、简答题1.粗蛋白答:粗蛋白是食品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既包括真蛋白又包括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后者又可能包括游离氨基酸、嘌呤、吡啶、尿素、硝酸盐和氨等。
2.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结果计算为什么要乘以蛋白质的折算数?消化中K2SO4和CuSO4分别起什么作用?答:凯氏定氮法测得的是样品中N元素的含量,而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15~17%,只要乘以相应的折算系数就可以计算粗蛋白的含量,样品不同,折算系数有所差异,要视具体原料不同,选用不同的折算系数。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
蛋白质测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比色法:常用的比色剂有布鲁姆甘蓝G、伯胺蓝、硫酸铜-法明斯试剂等。
比色法的原理是蛋白质与比色剂形成复合物,复合物的颜色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
2. 生物学方法:通过测定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如酶活性、免疫反应等来定量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3. 尿素-二元酸法:通过加入细胞膜清洗液中的尿素和二元酸,并利用这两种化合物对蛋白质的溶解性,然后根据其溶解度定量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氨基酸的测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比色法:在酸性条件下,氨基酸与2,4-二硝基苯肼、2,4-二硝基苯胺等发生磺酰化反应,形成淡棕色的产物,比色法根据产物的吸光度来定量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2. 二级结构破坏法:通过加热和高浓度酸的处理,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破坏,进而测定其中的氨基酸含量。
3. 比重法:在油水分离流程中,用比重法分离出有机相,然后加入酸性溶液,
氨基酸与酸反应,形成有颜色的产物,根据产物的吸光度来定量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食品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食品分析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能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的基础理论、仪器分析的原理。
能够结合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根据食品分析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要会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环节由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课堂讲授内容由教师讲授和部分学生讲授组成。
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授课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根据兴趣查找资料,自由选择主讲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并总结。
学生没有选择的内容由教师讲授。
在课堂讲授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讨论教学时间可灵活掌握。
教师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学生结合各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性质进行准备,实习期间在企业化验室的学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进行讨论,也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临时拟定讨论题目。
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包括后面课堂内容需要准备的作业和课后作业。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2、教学要求: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检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及使用;了解食品检验记录单、报告单的内容,填写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