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翠竹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20
《井冈翠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井冈翠竹》这篇课文;(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井冈山的自然风光和翠竹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能力;(3)学会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感受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资源,保护生态。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井冈翠竹》;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了解井冈山的自然风光和翠竹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能力;3. 学会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井冈翠竹》的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井冈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井冈山的自然风光;(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井冈山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井冈翠竹》,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与同桌交流分享。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井冈翠竹的特点和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赞美之情;(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自己曾经见过的翠竹或竹林景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5.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2)学生自选片段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建议。
井冈翠竹原文井冈翠竹,又称井冈山翠竹,是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所生长的一种绿色植物。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于世。
井冈翠竹生长在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山区,常年被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气候湿润,这些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它的壮丽和美丽。
井冈翠竹的叶子呈染绿色,叶片细长柔软,犹如柳叶般婀娜多姿。
每一片叶子都密密麻麻地生长在竹秆上,整齐地排列着,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这种翠竹自然生长,没有经过任何人为修剪和整理,却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它的独特之处。
井冈翠竹的竹节也是其独特之处。
每一个竹节上都有明显的纹路,看起来像是竹子的指纹,给人一种自然而又神秘的感觉。
这些竹节层层叠叠,相互交错,呈现出一种富有层次感的美丽。
有人说,井冈翠竹的竹节好像是山间风吹雨打的痕迹,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成果。
井冈翠竹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它的颜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井冈翠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绿色,从浅绿到深绿,从明亮的绿到深沉的墨绿,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它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所创造的,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井冈翠竹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它还具有许多独特的功效和价值。
井冈翠竹的叶子和竹节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润燥、安神定志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此外,井冈翠竹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独特的形态和鲜艳的颜色,使其成为园林景观中的宝贵资源。
人们将井冈翠竹栽培在花坛中、庭院中、公园中,给人们带来一片翠绿的海洋,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井冈山地区,每年还举办一系列井冈翠竹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
井冈翠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井冈山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井冈翠竹正是井冈山的象征物之一。
井冈翠竹顽强地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象征着井冈山人民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困境中奋发向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井冈翠竹阅读答案《井冈翠竹》这篇散文依次写了毛竹的样子,那大家怎么做这篇文章的阅读题呢?本文是为大家收集的井冈翠竹阅读答案,欢迎参考借鉴。
井冈翠竹阅读原文①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再看不到山野间那一丛丛火焰般燃烧的热烈景象.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②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③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h*,容器)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这最后的一刻,似乎不像起始那样有序,但却变化万千,极其壮观.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风忽忽闪闪,挟着水花和雾气,在峡谷间游荡.其实,在瀑布的中段,瀑流的下落就起了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④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飞龙瀑布则在五指峰下的水口.150米高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沿着石砌小道往下走,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在山谷轰鸣.待走到瀑布近前,更觉得气势不凡.瀑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上一叠,似乎是斜刺里冲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势不可当;下一叠,则如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⑤在瀑布的上方,所看到的情景却完全不同.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水流十分平静,从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节奏欢欣而舒缓.可是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它们平静的生涯已经走到尽头,于是就这样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也许它们谁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⑥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⑦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井冈翠竹阅读题目(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1俯|瞰|():2驰|骋|():3|瞬|间():(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请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作简要分析.(3)有人将文章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文字做了如下的改写,你认为改写得有没有道理,请作简要分析.原文:有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改文:有的,直流到底,有的慢慢落下,有的溅上岩石又流下去,还有的……(4)仿照文章第⑥自然段中“|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这句话的形式,仿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例句中加粗的词语.井冈翠竹阅读答案(1)kanchenshun(2)按空间顺序来写的(3)原文比改文写得好,原文描写生动形象,让人有一种亲眼所见的感觉,而改文并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但是语句太过直板、单调,本文是写景的,如果用这样的句子只会是文章的败笔.(4)倘若没有野火的焚烧,倘若没有顽强的生命力,自然也便没有春风吹又生的活力.。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启发孩子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方面,课本教材的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阐述一份关于《井冈翠竹》的教案设计,以便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井冈翠竹》的内容和寓意;2.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方法,认识到翠竹婆婆及其故事的深远影响;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预习环节引导学生预习《井冈翠竹》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的情感价值和意义。
(二)观影环节引导学生观看《井冈翠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深入感受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语言表达的技巧、场景氛围的营造等各个方面。
(三)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井冈翠竹》的原著,让学生实际操作,深刻理解故事的主题、寓意和价值;掌握作者的写作技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表演环节让学生分组,通过向导师请假,申请到校大礼堂或小剧场等场地,组织学生排演话剧《井冈翠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景和感受。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具体地理解翠竹婆婆形象的描写和表达,而且可以表现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作文环节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感悟,自由涂鸦,线条和颜色随意,画出自己心底所想的翠竹婆婆;要求学生在课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写出画中翠竹婆婆的形象、特点及内涵,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一)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先行感受翠竹婆婆的形象和内涵,为后来阅读原著和表演话剧打下基本认识。
(二)互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力,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进展的过程中,有机会互动交流,以利于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文化内涵。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井冈翠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井冈翠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学习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对作者想表达的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1.以问答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知道竹子吧?竹子在中国有什么寓意和象征意义?”2.学生讨论后,引出今天的话题:《井冈翠竹》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词语‘路途’‘筱箦竹’‘白茅地’等,掌握课文中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了解怀念故乡的情感。
3.加深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第二课时引入视听欣赏两则短小精悍的文本,分别是:1.泰戈尔的《竹林七贤》临行贴士须眉削清狂草,花箬披肩翠黛。
吴山青似碧琉簪花时岂绝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学习重点1.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并结合今天的课文《井冈翠竹》,思考翠竹与其他文本中的竹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引入1.询问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今天的课文,我们今天来学习阅读《井冈翠竹》的正文部分。
学习重点1.通过听读交织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提高语音语调和阅读流畅度。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人生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课时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今天的课文《井冈翠竹》的结尾。
学习重点1.学习理解课文的结尾,掌握课文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理解的“竹”,并以此来总结和概括课文表达的主旨。
3.培养学生简洁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井冈翠竹》的主题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接下来,可以逐步向学生推荐更多类似类型的文本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或小文章,来加强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井冈翠竹课文_井冈翠竹教学设计课文《井冈翠竹》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
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
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
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