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翠竹
- 格式:docx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5
井冈翠竹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摘要:
1.井冈山的背景介绍
2.井冈翠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的表现
正文: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之一。
在这里,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被人们称为“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是一种生长在井冈山区的竹子,其特点是颜色深绿,质地坚硬,生命力顽强。
在井冈山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井冈翠竹不仅起到了保护土壤、水源的作用,更是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象征。
在描述井冈翠竹的文章中,作者通过严谨的文章结构,紧扣中心的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井冈翠竹的形象和特点,赞扬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
文章首先介绍了井冈山的背景,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环境,接着详细描绘了井冈翠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深刻的理解。
最后,文章再次强调了井冈翠竹的重要性,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总的来说,井冈翠竹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象征。
井冈翠竹原文井冈翠竹,又称井冈山翠竹,是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所生长的一种绿色植物。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于世。
井冈翠竹生长在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山区,常年被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气候湿润,这些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它的壮丽和美丽。
井冈翠竹的叶子呈染绿色,叶片细长柔软,犹如柳叶般婀娜多姿。
每一片叶子都密密麻麻地生长在竹秆上,整齐地排列着,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这种翠竹自然生长,没有经过任何人为修剪和整理,却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它的独特之处。
井冈翠竹的竹节也是其独特之处。
每一个竹节上都有明显的纹路,看起来像是竹子的指纹,给人一种自然而又神秘的感觉。
这些竹节层层叠叠,相互交错,呈现出一种富有层次感的美丽。
有人说,井冈翠竹的竹节好像是山间风吹雨打的痕迹,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成果。
井冈翠竹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它的颜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井冈翠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绿色,从浅绿到深绿,从明亮的绿到深沉的墨绿,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它的颜色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所创造的,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井冈翠竹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它还具有许多独特的功效和价值。
井冈翠竹的叶子和竹节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润燥、安神定志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此外,井冈翠竹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独特的形态和鲜艳的颜色,使其成为园林景观中的宝贵资源。
人们将井冈翠竹栽培在花坛中、庭院中、公园中,给人们带来一片翠绿的海洋,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井冈山地区,每年还举办一系列井冈翠竹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观,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
井冈翠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井冈山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井冈翠竹正是井冈山的象征物之一。
井冈翠竹顽强地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象征着井冈山人民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困境中奋发向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井冈翠竹阅读答案《井冈翠竹》这篇散文依次写了毛竹的样子,那大家怎么做这篇文章的阅读题呢?本文是为大家收集的井冈翠竹阅读答案,欢迎参考借鉴。
井冈翠竹阅读原文①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再看不到山野间那一丛丛火焰般燃烧的热烈景象.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是瀑布.②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③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当然各有好处.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h*,容器)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象.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这最后的一刻,似乎不像起始那样有序,但却变化万千,极其壮观.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风忽忽闪闪,挟着水花和雾气,在峡谷间游荡.其实,在瀑布的中段,瀑流的下落就起了瀑布里,景象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象.④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飞龙瀑布则在五指峰下的水口.150米高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沿着石砌小道往下走,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在山谷轰鸣.待走到瀑布近前,更觉得气势不凡.瀑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上一叠,似乎是斜刺里冲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势不可当;下一叠,则如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⑤在瀑布的上方,所看到的情景却完全不同.透过稀疏的树丛,面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水流十分平静,从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跳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节奏欢欣而舒缓.可是它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它们平静的生涯已经走到尽头,于是就这样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也许它们谁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⑥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⑦六月,在井冈山旅行,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井冈翠竹阅读题目(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1俯|瞰|():2驰|骋|():3|瞬|间():(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请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作简要分析.(3)有人将文章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文字做了如下的改写,你认为改写得有没有道理,请作简要分析.原文:有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改文:有的,直流到底,有的慢慢落下,有的溅上岩石又流下去,还有的……(4)仿照文章第⑥自然段中“|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这句话的形式,仿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例句中加粗的词语.井冈翠竹阅读答案(1)kanchenshun(2)按空间顺序来写的(3)原文比改文写得好,原文描写生动形象,让人有一种亲眼所见的感觉,而改文并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但是语句太过直板、单调,本文是写景的,如果用这样的句子只会是文章的败笔.(4)倘若没有野火的焚烧,倘若没有顽强的生命力,自然也便没有春风吹又生的活力.。
井冈翠竹课文_井冈翠竹教学设计课文《井冈翠竹》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
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
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
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
(2)介绍作者:袁鹰。
(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学生认读并组词。
(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
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
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
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粮食封锁委员稠密派遣摇撼殷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1)学生谈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句中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搭、做、盛、蒸、摆”。
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②出示:“血雨(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笋)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
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1.总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1.形近字组词2.根据意思写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