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论语六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语》六那么七年级上语文册教案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那么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那么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详细见补充练习)(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1、用课文的原句答复下列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1)学而时习之(顺)(2)人不知而不愠(转)(3)温故而知新(顺)(4)学而不思那么罔(转)(5)默而识之(顺)(6)学而不厌(转)(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明确《论语》在文中的价值。
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4、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论语》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六条,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者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2 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 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 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1 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 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21《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二、朗读课文三、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而、殆、朋、说、立、矩”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2、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法学法】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
(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进作者1)、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丘仲尼春秋末期思想教育政治创始亚圣)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言行《孟子》《中庸》《大学》)2、顺畅朗读课文1)明字音愠(yùn)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有(yòu)2)知节奏3、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重点虚词】“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三种:顺接、转接和修饰。
表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在现代文中可以为“并且、而且、同时、从而,也可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可是、但是”。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字正音愠罔说——不亦说(悦)乎四、第一则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六则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
一章一卷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轴果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
以下是整理的论语六则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所有人借鉴与参考!《论语》六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学作品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通则;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学说指导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现代兴趣。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四、教学过程(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师】中华民族显现出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史,在它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令人瞩目深远的干扰,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殉教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奖得主在六位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公羊传,不能更何况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更何况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困惑走近孔子。
《论语》六则原文阅读(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年级语文第21 课《论语》六则教案21.《论语》六则教案一.教课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课目的1.联合书下讲解理解文章内容2.联系实质,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课重、难点1.在频频朗读中作独立思虑,联系自己的实质,以加深领会。
2.学习精巧的表达。
四. 知识剖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库房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行,天下乱臣子惧焉”。
( 8)“孔子葬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相而志,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于冢上,凡六年,而后去。
”(二)《》介:《》是一部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由若干篇章成,前后两章之不必定相关。
(三)文剖析:1.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 ng)吾身:人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乎?”解:《》孔子人一般称子,如仲由称“子路”,端木称“子”,曾参独称“子”,因此是孔子二或三弟子所,他曾受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 字皆有“多” ,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是偶合。
朱熹,重在学,“ ”指受之于,“ ” 熟之于己,而“忠”“信” “ ”之本。
从里能够看出古代治学的人特别重道德的涵养。
2.子曰:“由,女知之乎 !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
”解:对于段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子路盛服孔子,孔子批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色依旧充盈。
孔子又他:“⋯⋯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可以曰不可以,行之至也。
《〈论语〉六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
2、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
3、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
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罔(wǎng):迷惑不解殆(dài):危险何以(hěyǐ):凭什么是以:因此。
(是:这(代);以:因)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诲(huì):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