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不少于500字)。

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翻译与语言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源语文字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畅达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源语与译语功底,便无法透彻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础上完成高质量的译文。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第二,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结构越广越好。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应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心理、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以及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差异;二是翻译工作所涉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人文社科文章,必须懂得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每个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与自己的专门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著作,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翻译医学著作,至少要懂得一点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好的翻译应该是一个杂家。

第三,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有人说,翻译者只管翻译就行了,用不着去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那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这种认识有点偏颇。其实,一个翻译者可以不去过问翻译理论,但他决不会没有自己的翻译策略。无论是哪个译者,他若是不去自觉地探讨翻译原理,其经历、学识、性格、审美观等也会无形中帮他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比如说,在进行英译汉翻译时,一个英语基础好,汉语表达较弱或性格比较拘谨的人,就可能比较喜欢字对字的直译,而汉语基础较好,生性比较自由的人,则可能比较喜欢“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译法。我们认为,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第四,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仔细的工作,需要译者付出艰巨的劳动。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这项工作倾注极大的热情,要耐得住寂寞,做好长期伏案工作的准备,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

2.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不同文体的笔译技巧(如应用性、政论性、文学性文体等,不少于1000字)。

翻译技巧与一定的问题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和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和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

(1)文学翻译技巧

文学的文本特征十分明显,覆盖的范围虽然丰富却容易辨认。它包含了任务传记和古今小说,游记札记和艺术散文,电影电视及各种戏剧脚本,以及古典与现代诗歌,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歌词作品。

文学翻译要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生活映像或心理映像,在翻译是就必须揭示出原作的风格,揭示出原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而文学的风格不只反映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上,还反映在作者的语言上。所以在进行文学翻

译时,与翻译实用文体不同,不是把内容传达正确就可以,还要尽力传达原作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味道,语言的活力等等。文学翻译的关键是要做到“神”、“形”统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究、理解和体验,努力感受它的“神韵”,要充分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这样有利于在翻译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总体思想,不致在翻译中变形。在实际翻译中,有的译者对原作局部进行有意的改动,造成整体风格的改变,这是由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驱使的。理想的状况是不要有改动。

②要注重细节的翻译,包括关键字词句的翻译,“传神”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注意它们在此语境下的意义,还要广泛联系上下文,做到在整个作品中意义的连贯,不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传达原作的字句声色是“传神”的关键。要保留原作的情味与风格,就得尽量保持原作的句法。林语堂讲究字神句气,“字神”即“一字之逻辑意义之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原作的字句是原作的基础,是原作的外部形式,通过原作的“壳体”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精神气质,就得讲究“练字”、“遣词”,字斟句酌是文学翻译者的基本功。

③要把握作者的行文特点,妥善处理作者特有的表现手法,如意识流。在以往的翻译中,有的翻译家把原作中本来比较混乱的意识流翻译得很通畅明晓;有的则将原本混乱的意识流翻译得也很“混乱”,这是由他们翻译时的策略选择决定的。所谓的策略选择,指的是文学翻译中选择“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用通俗的语言讲,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总是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异化与归化,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如巴金先生所言: “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译”。的确,翻译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异化与归化的运用都应保持一定的限度。当运用异化法时,这一限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语语言文化的限度,而是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度。也就是说,译者在运用异化法的时候,既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越译语读者的接受限度。采取归化译法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归化过头的倾向。所谓归化过头,不是不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不顾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一味追求译文的通顺和优美,甚至在译文中使用一些具有独特的译语文体色彩的表达手段,读起来颇像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一样。这样的译文,虽然往往会博得一般读者的喜爱,但是可能会产生“文化误导”的副作用。

文学翻译中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是诗歌翻译,有人曾说过“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因为诗歌更集中地体现了语言与细想内容的完美结合,二者的完全传达难度非常大。因为文化心理的差异,诗歌写作传统的差异,在翻译中即便将原诗歌的思想内容传达出来,可是也往往以牺牲语言的美为代价,反之亦然。所以诗歌翻译需花费更多的精力,也更需要译者有语言天赋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协调化翻译中的音律、顿步、押韵等问题。

(2)应用文体翻译技巧

应用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应用文体翻译没有文学翻译的要求严格,它在翻译中主要任务是传达内容,达到最实际的交际目的,而对语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