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素养是翻译的一道坎
- 格式:docx
- 大小:11.68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而高要求的工作,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语言精通、文化敏感、广泛阅读、审美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持续学习和尊重原著。
1.语言精通对于文学译者来说,语言精通是最基本的素质。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能够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并深入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译者不仅要懂得语言的准确含义和表达方式,还要能够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情感和风格。
因此,译者需要在语言修养上下足功夫,以便更好地为文学翻译服务。
2.文化敏感文化敏感是文学译者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尊重。
只有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
3.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文学译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译者可以丰富自己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理解,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同时,广泛阅读也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字表达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4.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文学译者必备的素质。
译者需要通过感受、理解和表达,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译者需要具备审美的敏感度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美学价值转化为目标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5.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支撑文学译者持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只有热爱文学、执着追求,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读者带来更高质量的作品。
译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个翻译任务,并愿意为提高翻译质量付出努力。
只有具备敬业精神,译者在面对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
6.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对于文学译者的素质要求同样重要。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译者与编辑、出版方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更好地体现团队效应。
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是一门复杂而且多变的技能,一些因素会对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翻译的因素:1.语言技能:翻译人员必须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
这包括对语法、词汇、句法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如果翻译人员在这方面的素养不够,就很难进行准确的翻译。
2.专业知识:某些领域的翻译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
例如,医学、法律和技术领域的翻译都需要对相关术语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翻译人员对特定领域不熟悉,可能会导致错误或不准确的翻译。
3.语言风格: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翻译人员在处理文本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以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性和准确性。
4.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习惯,翻译人员必须了解这些差异并进行适当的转换,以确保翻译的意思能够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5.时间限制:有时翻译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时间压力可能导致翻译质量下降,因为翻译人员可能无法仔细考虑每个句子和术语的选择。
6.语言变化: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词汇、习语和表达方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翻译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语言的发展趋势,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7.机器翻译: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许多翻译工作正在被自动化。
机器翻译可以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率,但通常无法达到人工翻译的准确度和适应性。
总之,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并考虑到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笔译译员软实力要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笔译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软实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流、处理问题和被他人接受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
在笔译工作中,软实力的要求非常高,下面是一些笔译译员软实力要求的描述:
1. 文化素养:作为一名笔译译员,了解和熟悉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是必须的。
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才能准确地翻译出各种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含义。
2. 沟通能力:优秀的笔译译员应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
他们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并能准确地转达给目标受众。
在翻译过程中,要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及时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3. 解决问题能力:笔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词义模糊、上下文理解不准确等。
一名优秀的笔译译员应该具备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4. 逻辑思维: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快速捕捉到原文的逻辑思路,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5. 保密意识:对于一些需要保密的文件或信息,优秀的笔译译员应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应该严格遵守保密协议,并保证所翻译的文稿不外泄。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笔译译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软实力。
文化素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和保密意识都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笔译译员所必备的软实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软实力,才能在笔译领域中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译者素质探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在翻译市场中,好的译者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译者素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
首先,好的译者应该具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深厚的语言能力,才能听懂、理解并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译者应该具有极高的语言敏感度,掌握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用词等基础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要精确把握原文的句意,不得漏译、误译或者错译。
其次,好的译者应该具有专业素质。
翻译领域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译者应该有所专长,具有行业或领域的背景知识,熟悉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行业文化,这样才能让翻译成果做到精准和专业。
另外,译者应该不断学习、积累知识,保持专业素质的提高。
第三,好的译者应该具有文化素质。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表达原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使得翻译成果更加贴近当地文化和习惯。
因此,译者应该有广博的文化素质,对两种或多种文化有所了解,包括文学、历史、宗教、艺术、政治等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本。
第四,好的译者应该具有管理能力。
随着翻译项目的日益复杂,译者需要和其他团队成员进行协作,以完成翻译任务。
因此,译者需要具有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保证翻译任务的高效完成。
总而言之,好的译者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除了语言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专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质的翻译成果,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翻译行业的发展。
文学翻译的困难和挑战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活动,旨在将源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形式、风格和韵味等转换成译入语言,使其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文学翻译中最为显著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不同民族和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导致源语言和译入语言之间存在无法完全对等的现象。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诗词、成语、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这些元素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文学翻译需要克服的重要难题。
2. 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等。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为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
例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古诗律诗等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英语等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也容易丧失其原有的韵味和效果。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同时使译文通顺、自然,是文学翻译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3. 情感传递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其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和认知差异,情感传递往往面临困难。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情感内涵,并在译文中寻找对等的情感表达方式。
这不仅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共情能力和审美素养。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是文学翻译的一大挑战。
4. 审美追求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时代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好原文的审美追求与译入语言读者的审美期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不少于500字)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的专业素质: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
翻译与语言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畅达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
没有良好的原语和译语功底,便无法透彻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础上完成高质量的译文。
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第二,译者要在广阔的知识面。
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结构越广越好。
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应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心理、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以及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差异;二是翻译工作所涉及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人文社科文章,必须懂得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每个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与自己的专门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著作,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翻译医学著作,至少要懂得一点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等。
第三,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
一个翻译者可以不去过问翻译理论,但他决不会没能自己的翻译策略。
无论是哪个译者,他若是不去自觉地探讨翻译原理,其经历、学识、性格、审美观等也会无形中帮他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
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第四,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
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
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这项目工作倾注极大的热情,要耐得住寂寞,做好长期伏案工作的准备,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
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译员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职业。
他们不仅需要精通多种语言,还需要具备一系列其他的素质来保证翻译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以下是译员应该具备的一些关键素质:1. 语言能力:作为一名译员,最基本的要求是精通至少两种语言。
他们应该具备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习惯,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2. 文化敏感性:译员需要具备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他们应该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和礼仪等方面。
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才能确保翻译工作不会产生歧义或冲突。
3. 知识广度:译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无论是法律、医学、金融还是科技,译员都需要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以便准确翻译相关文本。
4. 分析能力: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清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
5. 时间管理能力:在翻译工作中,时间通常是一个紧迫的因素。
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保证质量。
他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和压力。
6. 高度注意力:译员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以便捕捉到原文中的细微差别和隐含意义。
他们需要仔细审查翻译结果,确保语义和语法的准确性。
7. 沟通能力: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客户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有效的交流。
他们需要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够清晰地解释翻译结果。
8. 忍耐力:翻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工作。
译员可能需要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复杂的文本和难以理解的内容。
他们需要保持耐心,并通过不断努力来克服困难。
9. 更新自己的知识: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译员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及时了解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培训和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10. 保守秘密:译员经常接触到一些敏感信息和机密文件。
汉译英是一项需要高素养的工作。
一个优秀的汉译英译者不仅需要精通汉语和英语,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翻译技巧。
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以下是一些提高汉译英译者素养的途径:1. 丰富的语言能力汉译英译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中文和英文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结构、句型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译者需要不断地积累词汇,熟悉各类语法结构和句型,掌握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惯用法,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译英译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3. 扎实的专业知识汉译英译者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时,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比如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的翻译中,译者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才能准确地翻译相关文档和资料。
4. 过硬的翻译技巧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译者的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汉译英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同时还需要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和背景进行合理的译文选择。
5. 持续的学习与实践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报纸、杂志和专业资料来不断积累知识和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翻译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和提高翻译水平。
译者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比如参与各种翻译项目、为专业机构或媒体翻译文章等。
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等方面。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译英译者。
6. 注重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在提高汉译英译者的素养过程中,翻译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翻译的技巧与要领。
翻译的十个条件泛瑞翻译仅仅热爱翻译是不够的。
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
作为年轻初学者,这直接反映在你的理解力上。
你现在才二十多岁,即使是读汉语或汉译的理论著作或论述,以至诗歌或散文,可能也还有理解障碍,这是因为你还没有较高深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
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是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分不开的,甚至影响你的判断力。
假如一个出色译本是这样一种概括和抽象的产物,而你读不懂,你就有可能归咎于翻译不好。
相反地,你也有可能把一个译得不大准确却似乎好懂的译本,当成好译本。
在汉语或汉译里,你觉得似懂非懂的,一个老练读者看来,却是明白的。
你把似懂非懂的东西译成似懂非懂的东西,在你看来没问题,但有经验的人一看就是误译。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其他领域都有神童或早熟的天才,翻译领域里没有。
一个译者三十五岁能出版一部自己后来不汗颜的翻译作品,已算是个幸运儿。
我自己就不是这样的幸运儿。
虽然你的阅历和理解力会增加,但不见得就能因此而自动在十年后以至二十年后变成一个具有高度理解力的出色译者。
有不少譬如二十年前就做譬如诗歌翻译的人,翻译质量原本就低,二十年后其外语水平几乎从未提高过,数量却不断增加。
而他们都不自知。
这是一个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自己外语水平低而不知道自己外语水平低,或装作不知道,因而不知道需要去提高。
一个勉强的类比是,在文学创作中,很多人水平奇低,却一辈子乐此不疲。
对这样的热爱或热情,我是持严重保留态度的。
有鉴于此,我想给你一个建议:要自强不息,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但又鉴于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我提出以下四点,作为你全面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的指针。
一、大量阅读汉语著作。
现在你也热爱创作,因此,这应该不是问题。
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你的阅读量将会大增。
二、大量阅读汉译著作。
一般来说,热爱创作的人也热爱汉译著作,因此,这也不是问题,尤其是随着你创作力提高,你对汉译著作的胃口也将提高。
三、就你而言,大量阅读英语文章和著作。
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在中文翻译中,需要注意以下文化因素:
1.礼貌和尊重:中文翻译中,应保持尊重的语气和礼貌的用词,尤其
是在商务或正式场合的翻译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敬语。
2.禁忌词汇:中文有一些敏感或禁忌的词汇,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小心。
比如,与政治、宗教或敏感历史事件相关的词汇可能需要避免直接翻译,
或使用文雅的说法。
3.婉转表达:在中文中,常常使用婉转、间接的表达方式来避免直接
否定或冲突。
在翻译时,要注意传达文化上的含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字
面意思。
4.身份和地位:中文社会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称呼、对待和措辞上。
在翻译中,要注意准确传达原文中的称呼和身份差异。
5.谚语和成语:中文中有很多谚语和成语,这些短语通常有特定的文
化背景和意义。
在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境和意义,尽量寻找对应
的表达方式。
6.节日和传统习俗: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中
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翻译中,要注意传达节日祝福、习俗和文化内涵。
7.形象和象征:中文中常常使用一些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比如以动物、颜色或物体代表其中一种含义。
在翻译时,要注意传达原文的形象或象征
意义。
总之,在中文翻译中,除了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外,还要考虑
到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翻译的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翻译达人教你如何提高翻译能力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在任何行业,从事什么工作,不进步很可能就会退步。
而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而翻译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经验。
翻译达人觉得,译员想要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应该在一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自身基本素养所谓基本素养,是指除了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外,还需要具备一下三方面的素养,即一定的外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
这不仅是作为一个翻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一个翻译的基本要求。
素养决定高度,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这三方面的素养越高,越能顺利的完成的翻译工作。
关于外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平时多做一些翻译训练。
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多阅读好的文章书籍,平时多写作,多联系修改文章,加强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而在学科方面,要做到精通本职业相关知识,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2、在实践中成长翻译是意向具有创造性的义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只有在不断地翻译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而想通过看书或者看别人的译文就想提高翻译能力,完全就是纸上谈兵。
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但是却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停滞不前。
只有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知道自己对于哪方面比较薄弱,对于翻译掌握了多少。
可以将自己的译文与其他人的疑问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理解正确,表达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出不足。
随着翻译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以找一些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来翻译。
关键是靠坚持和积累,循序渐进,自己的翻译水平一定会有提高。
3、向他人学习和勇于创新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要虚心的想别人请教,或者当两个人的翻译有所不同时,也可以互相探讨一下,取长补短。
另外经常阅读一些翻译技巧的书,有主意翻译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别人的译文,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译员可能也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翻译版本。
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译员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素质的工作,为了胜任这个角色,译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1. 语言能力:译员必须精通至少两种语言,包括母语和目标语言。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不同语言之间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 文化理解:译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他们需要了解每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习俗,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3. 专业知识:译员需要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熟悉各个领域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法律、医学、科技还是金融,译员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4. 逻辑思维: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逻辑表达。
他们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翻译。
5. 时间管理: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他们需要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以保证翻译质量和交付时间。
6. 注意细节:译员需要对细节非常敏感,并且非常注重细节的准确性。
他们需要仔细阅读原文,确保每一个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准确翻译,避免漏译、错译或歧义。
7. 沟通能力: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他们需要理解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并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想法。
8. 自我学习能力:译员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和专业素质。
他们需要持续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9. 保密意识:译员需要具备严格的保密意识,保护客户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他们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并严格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
10. 耐心和耐心:译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耐心和耐心,因为翻译工作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需要耐心地解决问题,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质量。
翻译中国文化需要注意什么翻译中国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背景信息非常重要。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了许多特定的概念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翻译中需要理解和传达的重要内容。
2. 语言: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方言和口语。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保准确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独特性。
3. 礼仪:在中国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称谓和敬称,以及避免使用可能冒犯他人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4. 象征和比喻: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象征和比喻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需要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含义,并适当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以确保文化差异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5. 文学和诗歌: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学和诗歌传统而闻名。
这些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意义,同时适配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习惯。
6. 图像和符号: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与图像和符号有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传统的画作、书法和印章等。
在翻译中,需要理解这些图像和符号的意义,以便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7. 文化差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在翻译中,需要意识到这些差异,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解释。
例如,中国和西方对时间、个人空间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标准。
总之,翻译中国文化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理解,不仅包括语言的技巧,更涉及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的传递。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准确地传递其独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口译人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口译以及笔译都属于翻译之中的一种形式,但是口译绝对要比笔译所要去的现场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一些,虽然很多人好不容易通过了口译考试,不过也并不能证明自己就一定可以把现场翻译工作做好,虽然考试技巧很重要,因为只有成功跨过了这个门槛自己才有机会迈进到翻译领域之中,不过对于口译来说,更加重要的其实是翻译工作者丰富的时间经验以及基本功底,再加上好的心理素质,那一起听本人说一下成为口译人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吧。
第一、基本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里面就包括了英汉基本功要求、文峰把握要求以及专业词汇把握要求,下面分开讲述。
1、英汉基本功要求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口译翻译人员,肯定需要对中文有很好的运筹帷幄能力,另外就需要拥有非常深厚的听力基本功以及英语口语能力。
有一些翻译人员不注重中文的学习,因此在后期的工作以及考试的时候就会暴露出非常多的一些问题。
像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一句话,很有可能就贵因为口译人员对汉语把握的不足,导致最后翻译成为“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其实正确的翻译结果却是“Tastes differ”。
2、文风把握要求不管是中文或者是英语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文风特点,而且文风特点不一样他们的表达特点也是不相同的。
口译人员一定要熟悉英语、汉语的各种文风形式的具体表达特点, 这样才可以在转换英汉语言的时候做到不犯低级错误,并且让翻译出来的作品文风可以和原文字文风保持一致。
3、专业词汇把握要求像我们中国有很多一些特定的术语,大家在口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他们的表达方式,像“温饱工程就可以翻译成Decent-Life Project”、像“乱收费、乱摊派就可以翻译成“imposition of arbitrary quotas and service charge”、像“火锅就能够口译成Chafing dish”等等。
摘要:在外语编辑所需的各种素养中,除去必备的外语能力外,余者最重要的就是中文素养。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编辑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编辑更是亟需具备跨文化意识,因此新型外语人才应具相当的中文素养,也已经在外语教学界形成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出版物中出现的不少舛误甚至硬伤,文责虽属作者,但其背后,都与外语编辑的中文素养缺失有关。
关键词:外语编辑;中文素养◎李振荣何为“素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释曰:“经常修习涵养”;《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的中文“素养”一词对应的英文为“a ccomplish men ts”;《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素养”的解释是“Someth in g successful or impressive that is achieved after a lot of effor t and ha rd w ork”①,均说明“素养”之得来绝非一日之功。
换言之,就是“钢铁不是一日炼成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一名外文系学生,如果说其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受制于他的教育背景尚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成为一名外语编辑后还不注重培养自身的中文素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们知道,编辑的工作主要是同文字打交道(当然,现今编辑的工作除了案头以外,策划与营销也占了很大比重。
但总体上,审稿编校仍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在外语编辑所需的各种素养中,除去必备的外语能力外,余者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中文素养。
窃以为,当前外语编辑加强中文素养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见出: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编辑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考诸近代出版史,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外语编辑,当为清末的王韬。
他从1849年起,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图书编辑与译文加工工作达13年,与英国人合作编译了《西国天学源流》《格致新学提要》《泰西著述考》等多种书籍。
从书目来看,王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译介与编校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著作为主。
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1.语言能力:翻译者必须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他们应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文本,并能够将其流畅地转化成目标语言。
2.文化理解: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语言之外的文化特征、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翻译者必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源语言文本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并能够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3.专业知识: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不同领域的文本使用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都有所不同,翻译者应该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例如,医学翻译需要有医学背景,法律翻译需要对法律系统有所了解。
4.准确性:翻译者必须追求准确性。
他们应该致力于将源语言文本的意思准确地转化成目标语言,并尽量避免误译或漏译。
翻译者需要有时间进行校对和修改,以确保其翻译的准确性。
5.忠实性:翻译者需要忠实于源语言文本的含义。
他们不应在翻译过程中随意改变或扭曲原文的意思。
翻译者需要有能力把握原文的语气、风格和文体,以便在目标语言中传达相应的意思。
6.翻译技巧:翻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并能够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解决难题。
7.时间管理能力: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他们可能需要在严格的截止日期内完成翻译任务,因此必须能够高效地规划时间和完成工作。
总之,翻译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专业知识、准确性、忠实性、翻译技巧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以确保他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中文素养是翻译的一道坎《文汇读书周报》第1596 号第六版“访谈” (2015 年12 月28 日发行)中文素养是翻译的一道坎——访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兼《外国文艺》杂志主编吴洪本报记者蒋楚婷——“阅读即是解读,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的经历完全相同。
糟糕的读者就像糟糕的译者:在该按大意译时却抠字面,该抠字面时却按大意译。
在学习如何阅读时,学识固然宝贵,但不及本能重要。
有些饱学之士偏偏是蹩脚的译者。
英国著名诗人、评论家W • H •奥登的这段话谈论的是阅读,却也折射出翻译的诸多问题。
这段话出自奥登散文集《染匠之手》的序章“阅读” ,此次CASIO 杯翻译竞赛的英文原文即选自“阅读”的第一段落。
奥登用隐约相连的警句隽语描摹阅读的方方面面,轻盈、清澈、亲切,完全体现他作为二十世纪最受推崇诗人之一的无往不利的文思和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
与之相应的,本次竞赛的俄语翻译,原文选自俄罗斯作家叶尔马科夫•德米特里•阿纳多利耶维奇刊登于《我们现代人》杂志的短篇小说,作者现为俄罗斯作家协会成员,曾获“ B •舒克申”文学奖。
小说述说了季莫费耶夫卡的村民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乡村入侵者的反抗,对旧日生活的缅怀,以及深藏于心底的对美好家园的捍卫的故事。
由于与沪江网联合进行预热,本届竞赛所收到的稿件创历届之最,达到了一千零二十九份。
其中,英语组八百三十八份,俄语组一百九十一份。
然而,一等奖仍是空缺,无论是英语组还是俄语组,评委都没有找到非常满意的译作。
这至少说明,数量的增多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翻译人才的紧缺、译著水平的下滑似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社会上对“烂译”的吐槽也不绝于耳。
那么,作为旨在培养翻译兴趣、发掘翻译人才、已经举办了十二年的CASIO 杯翻译竞赛的主办方,对此现状又是怎么看的呢?日前,记者采访了CASIO 杯翻译竞赛的资深评委、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兼《外国文艺》杂志的主编吴洪。
中文能力决定译文的高下读书:从人数上说,这次翻译竞赛是创了新高;但从质量上说,这次一等奖又是空缺,这已经是连续两届一等奖空缺,您能分析一下这一状况吗?吴洪:一等奖的空缺实际上已经成了“常态” 。
十二届的赛事,产生一等奖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一届的一等奖还是在评委们“怜悯心” 的驱使下硬给的。
究其原因,一是参赛的选手在原文的理解和中文的运用上多多少少有些欠缺。
理解到位的中文功底差,中文老到的理解又有失偏颇,顾此失彼,离完美总是差口气。
但从现状看,似乎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显得更突出一点。
作为全国性的翻译赛事,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其次,大部分选手都是初涉译坛的新手,缺乏经验。
相信经过不断地磨练和学习,翻译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
读书:说到中文水平,您在评点这次参赛作品时也指出,很多译文不对照原文,会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对于这点,我特别赞同。
近些年看的很多翻译著作,书本身非常好,但译文实在有些莫名其妙,让人读不下去。
这又牵涉到翻译“信达雅”的问题,前一阵又老调重弹地掀起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同意见的争论还蛮激烈的。
对此,您怎么看?吴洪:我个人认为,译文的不知所云根本还是两个问题:一是对原文没有理解,只好照字面来译;估计连自己也一头雾水。
再一个就是忽略了中文的功能,或者说缺乏贴切地使用中文的能力。
前一种关系到“信” ,后一种涉及到“雅”。
现在有些涉及翻译理论的讨论,“信达雅” 是一个,“直译意译”也算一个。
其实,翻译是语言的转换,其首要目标是让不懂外语的读者能理解原作。
如果读者看不懂你的译文,那么,谈什么“直译”的理论也好,“信达雅”的标准也罢,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像这次译文点评里举出的例子那样:MYGOD ! MYGREAT -GRANDFATHER ! MYUNCLE ! MYENEMY !MYBROTHER !MYIMBECILE BROTHER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照直译成:“我的上帝!我的曾祖父! 我的叔叔!我的敌人!我的兄弟!我的傻瓜兄弟! ”对照英文看译文,似乎都译对了;但离开原文后,读者看到这样的译文又怎么能够理解?其实,这些感叹语是表达作家们把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时的某种心情或感受,也许是惊奇,也许是赞叹,也许是鄙视,也许是忿怒,等等。
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对应这些意思的中文来译呢?比如:“顶礼膜拜!祖师爷级!棋逢对手!不分伯仲!低能庸才!”——两种译法孰优孰劣,顿分经纬。
对翻译理论的讨论涉及到学术问题,这里不便展开。
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糟糕翻译的托词。
读书:所以说,中文水平的下滑是导致当下外语水平越来越高,但翻译质量却每况愈下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吗?吴洪:中文水平是原因之一,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文学素养(对文学翻译而言),翻译经验,翻译态度等等。
所谓外语水平高和优秀的翻译是不能画等号的。
一个好的译者需具备以下几个素质:良好的外语水平和中文功底,较高的文学素养,一定的翻译经验和技巧,认真的治学态度,还有就是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所以,在当下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缺少这样“面面俱到”的翻译人才也就不足为怪了。
读书:CASIO 杯翻译竞赛已经举办了十二届了,你们出版社会不会有意识地培养得奖者成为你们的译者?有成功的例子吗?吴洪:会。
有很多历届的得奖者后来成长为我们出版社的译者。
比如,翻译了《十一种孤独》《年轻的人在哭泣》《闪亮的日子》《金钱:绝命书》的陈新宇是第三届优胜奖获得者,翻译了《寻找莎士比亚》的韦春晓是第五届优胜奖获得者,翻译了《哈里发的神殿:卡萨布兰卡的365 天》的步朝霞是第七届优胜奖、第八届三等奖获得者,翻译了《记忆残留》《骰子人生》的陈正宇是第七届优胜奖获得者,翻译了《魂断阿寒》《秒数五厘米》的季丽晔是第七届日语二等奖获得者。
不能把翻译稿酬低的责任一味推给企业读书:还有一个不断提起、从未解决的问题,就是翻译稿酬的问题。
翻译稿酬低一直被诟病,现在有所提高吗?你们一般是给译者稿费还是版税?如果书的销量好,出版社会奖励译者吗?吴洪:翻译稿酬偏低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病症找到,但是无解。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稿费的标准设置和书价、出版社的成本构成等一系列因素是有关联的,大幅度提高的话就会引起书价的上涨、出版企业难以为继等情况。
目前普遍的标准大约在每千字七十至八十元,比十年前提高了约百分之五十,也在国家新出台的稿酬标准指导意见范围内;当然离“意见”的上限有距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市场机制、光向出版社喊话是不行的,需要来自行政的政策支持。
比如说,稿费八百元以上就要征百分之十四的税,这个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政策一直没有调整。
是不是国家层面也应该想些具体的扶持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企业?毕竟这也是提升全民文化的大事。
另外,不管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可以选择两种报酬形式:按字数的稿费制或按销售数的版税制。
一个例外是,如果原作是有版权的(还未进入公共领域),那么出版社会只签稿费制的翻译合同。
两种形式各有利弊,译者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作选择。
不少译者考虑到印量低、销售数据难以掌控的因素,往往会选择稿费制。
我个人倾向于版税,它能比较公平地体现译者和出版社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原则。
另外,稿费标准里还附有一个印数稿酬,即每有重印,译者就可以享有一定比例的印数稿酬。
这个比例是:每十万册的印数稿酬等于再拿一笔稿费。
读书:其实说到翻译稿酬,如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译者抱怨翻译稿酬太低而不愿意翻译图书;另一方面,有很多翻译爱好者志愿加入字幕组翻译国外影视剧,或者在网上晒自己翻译的作品,这好像跟钱又没关系。
对此,您怎么看?吴洪:那是一些文学青年的兴趣爱好,互联网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今年翻译比赛的二等奖获得者在发言时也有提及。
会后我特意表扬她有译者的潜质,但她回答说,随心而起的兴趣是有,但正儿八经地译一本书却不愿意。
也许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一种“玩心态”吧。
读书:在发掘培养年轻译者的同时,翻译还是要靠稳定的中坚力量的。
据我所知,以前大学教授是翻译的主力军,但如今,很多教授宁愿做项目也不愿翻译书,或者直接把书扔给自己的研究生翻译,自己署个名。
你们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吴洪:我们的译者中不少是大学老师。
这种情况是有的。
原因是,翻译既和大学教师的学术考核没有关系(学校只认论文,不认翻译成果),也与稻粱谋的需要于事无补(稿费低)。
所以,还愿意搞翻译的老师主要还是兴趣、专业使然吧。
经典重译必须严禁抄袭、炒作和溢美读书:最后想谈一下经典重译的问题,从《老人与海》到《小王子》,再到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冯唐重译泰戈尔的《飞鸟集》,经典著作似乎成为众人垂涎的翻译目标。
但与此同时,这些新的译作却遭到激烈的吐槽甚至抨击,网上类似“被翻译糟蹋的名著”这样的帖子不计其数。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重译作品的优劣,想请您谈谈随着时代的进步,语境和审美的不同,翻译是否应该与时俱进的问题。
吴洪: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从必要性来讲,一种情况是不得不为。
尤其是进入公版的经典作品,许多出版社都一哄而起。
如果原有的译本有独家版权的限制,其他出版社就必须出新的译本,这也是有些作品为什么会有二三十个译本的原因。
另一种情况是,原有的译本年代久远,正像你说的,在语境和审美标准上确实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又或者原有的译本多有谬误,这些都是有必要重译的。
但重译必须严禁两种做法:一是拼拼凑凑,甚至做些抄袭;再一种便是借重译之名,沽名钓誉,大肆炒作,标榜自己是最最权威、最最准确的译本。
呼吁读者千万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