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汇总及练习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46
专题02 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梳理:生物圈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空气、温度等。
②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5、探究的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种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7、生态系统(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3)植物...。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4)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写法要注意:①由生产者为起点②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③不包括分解者(5)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越多.............。
(7)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了解生物圈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因素是A.水B.季节C.生物D.人类2.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D.若某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3.萝卜、葱、蒜等植物地上部分呈绿色,而地下部分呈白色,这是因为( )A.叶绿体只存在于地上部分中B.地上部分能见到光,形成叶绿素C.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营养丰富D.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呼吸旺盛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于地震、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因此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因素既有绿色植物,也有各种动物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开荒造田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6.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竹节虫拟态B.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于C.企鹅皮下具有厚厚的脂肪D.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7.鱼的背部颜色深,而腹部颜色浅。
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改变环境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B.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主要标志是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绝对稳定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D.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0.下列叙述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骆驼能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荒漠中B.很多植物种子具有休眠特性C.海豹有很厚的皮下脂肪D.森林能保持水土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1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城市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13.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物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1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一员。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到24℃以下时,蝉就停止鸣叫。
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蚯蚓数量B.光照条件C.温度D.土壤5.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
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6.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
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进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7.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8.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下图。
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9.用针灸疗法对100名感冒患者进行治疗,有42名患者的鼻塞、流涕症状明显缓解。
关于该实验能否证明针灸对感冒有治疗效果,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能,样本数量足够多B.能,实验观察指标具体明确C.不能,未设置对照组D.不能,症状缓解者数量太少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A.竞争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11.麦田里的稗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小麦争夺水、肥,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汇总生物圈,也称为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生物体的非生物环境以及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在地球上,生物圈分布在陆地、水域以及两者交接处。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对我们理解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汇总七年级生物学中了解生物圈的相关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简介生态系统是指改变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并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生物体能够在其中生存和发展的区域。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两大类:生物和非生物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以及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光照光照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平衡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2.温度温度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影响动植物的活动和分布,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水分水分是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大气成分大气成分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如二氧化碳、氧气等成分的浓度变化都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三、食物链食物链是由食物网中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的直接食物关系组成的线性序列。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揭示了大量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贯通关系生态系统中,许多生物之间不只有单独的食物关系,还存在着许多的贯通关系。
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五、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所有生物种类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能量和活动等多种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达到各自存在和发展,并使地球上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进化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状态。
了解生物圈备考习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这个圈层是()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2.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______等气体()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D.⑤④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B.温度C.水D.空气4.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都能适应环境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D.都能生长和繁殖6.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A.光B.水C.温度D.湿度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
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A.秋天植物落叶B.蛾类夜间活动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A.鱼儿离不开水B.蚯蚓能疏松土壤C.候鸟迁徙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A.灌丛B.草地C.水洼D.裸地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A.抵御动物侵袭B.生长的环境缺水C.生长的环境寒冷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12.黄巢的着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例如:对鲤鱼来说,生活环境不仅仅指鲤鱼生活的池塘,在同一个池塘里,不同时期,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鲤鱼的生活,都属于鲤鱼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分类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光 温度 水等。
(3)分析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考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常见实例光深海中无植物生长;山坡向阳面植物生长比背阴面好;藻类植物在不同深度海洋中的分层分布;猫头鹰昼伏夜出温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蛇、青蛙的冬眠;极地狐的耳朵小,沙漠狐的耳朵大水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中植物稀少,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空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1)实验思路: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
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非生物因素 ①阳光、水、土壤、温度、空气等 生物因素②杂草、蛇、蚜虫、瓢虫、蜘蛛、蝗虫等①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③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了解生物圈一、填空题1。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实验.地球表面上只有它的一薄层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把表面的一薄层叫做 .3。
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包括圈的底部,圈的大部和圈的表面。
上下厚度约为千米.4。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等。
5.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素,另一类是因素。
6.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和开始的。
7.生物与生物之间包括关系、关系、关系等。
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和流动。
9.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二、选择题1。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
草原生态系统2。
在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利用的是( )A.植物 B。
动物C。
细菌 D。
阳光3.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A。
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 B.都是以现成的动物为食C.都是以现成的植物为食D.都是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4。
下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5。
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A.大气圈B.水圈C。
岩石圈 D。
无法确定6.生物圈层的厚度大约有()A.10千米 B。
20千米 C.25千米 D.30千米7。
世界人口不能无限增加,否则人类就不能正常生存,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 )A。
空气 B.阳光 C.适宜的温度 D。
一定的空间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生物圈中哪种因素( )A。
季节B。
水 C.生物 D.空气9。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A.朵朵葵花向太阳 B。
树林能保持水土C。
候鸟迁徙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10。
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初二生物期中考试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总结对于初中年级的学习,我们要多掌握一些知识点,一起来看一下这篇初二生物期中考试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来做一下参考吧!1、知识点的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2、命题的方向:这部分知识是命题的热点,题型的类型也较多.主要考查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的认识,及食物链、食物网的正确写法,以及在给出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图示中,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3、解题思路点拔: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写法的正确认识是解题的关键.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由被吃的生物指向吃它的生物,线段不能代替箭头.另外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细菌、真菌).食物网是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对于食物网是由几条食物链组成的,是考查的热点.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有中途停止.完整的一个食物网并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温度、水等),及生物部分中的分解者(细菌、真菌).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生物期中考试了解生物圈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2X30=60分)()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带D、水分()5、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之间形成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相似,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 )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A、竞争B、合作C、共生D、捕食()10、小蚂蚁总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A、沙漠的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
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一定的影响()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中的水B、微山湖中的荷花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D、微山湖()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16、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 )17、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劳动者( )1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类的粪、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分解者B、没有消费者C、温度太低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19、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A、水→藻类→虾→小鱼→大鱼B、藻类←虾←小鱼←大鱼C、阳光→藻类→虾→小鱼→大鱼D、藻类→虾→小鱼→大鱼( )20、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针叶林生态系统( )21、下图表示一个常见的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有的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不可能减少D、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2、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的表面B、大气圈底部、水圈和岩石C、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2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农田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24、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6、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A、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27、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选择题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A.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2.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的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C. 帮助种子传粉、传播种子D.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共生关系B. 捕食关系C. 竞争关系D. 合作关系4.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 减少消费者的数量B. 平衡植物和动物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减少分解者的数量5.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B. 荒漠中植被稀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C. 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D. 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6.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 )A. 大气圈底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表面D. 大象体内7.生态系统中,属于食物链组成的成员是()A. 生产者消费者B. 生产者分解者C. 消费者非生物成分D.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8.稻田中的水稻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指的是()A. 稻田里的杂草等植物B. 稻田的害虫、蛙等动物C.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因素D. A,B,C的总和9.下列均属于植食性动物的一组是()A. 狮子、老虎、豹子B. 牛、马、羊C. 斑马、草鱼、鲤鱼D. 猪、鸡、狼10.生态系统是指()A. 所有生物的总和B.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C. 所有动物总和D. 生物的生存环境11.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 太平洋B. 赣江C. 吉安市D. 一群羊1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