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53
《运动训练学》教案
张远方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二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四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五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六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七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八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九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一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二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三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四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五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六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七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八周。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选择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项群分类:疲劳:填空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简答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体能训练意义:A.基础(技战术训练提高运动成绩)B.条件(大负荷高强度)C.保证(良好心理状态)D.保障(增健预疾延寿)体能训练要求:A.合理安排(体能.专项体能)B.有机结合(技战术.心理智能)C.主要内容(运动素质)D.意识兴趣(针对枯燥疲劳.有效培养)运动成绩因素: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A.表现(对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赛发挥)B.比赛结果评定(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运动训练原则:A.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目标,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式和手段)B.系统训练与周期排原则(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C.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D.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E.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三观教育,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训练当中如何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间的关系:特长技术(概念)在训练中。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运动训练学笔记重点一、运动训练学概述1.定义: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提高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应用科学。
2.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服务。
3.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有效的训练方法,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
二、运动训练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强度、量、难度等应逐步增加,避免过大的跳跃。
3.系统化原则: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应形成完整的体系,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超负荷原则:训练负荷应超过运动员的原有水平,以促使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
5.反馈与调整原则:及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
三、运动训练方法1.基本技术练习:针对运动员的技术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2.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3.战术训练:培养运动员的比赛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比赛水平。
4.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比赛稳定性。
5.恢复训练:通过合理的休息、营养补充、按摩等方式,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四、运动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全年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周期、阶段目标、主要任务等。
2.阶段训练计划:将年度训练计划细化为各个阶段的训练安排,明确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和任务。
3.周训练计划: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制定每周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天数、每天的训练内容和负荷等。
4.课时训练计划:根据周训练计划,制定每次课的训练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需求。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相互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的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1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体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术,来指导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
运动训练学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营养科学等多学科,从多个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运动训练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过程的学科。
它研究肌肉、心血管、呼吸、新陈代谢等系统在运动中的变化,以及体力训练对这些系统的影响。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中的能量消耗、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调整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表现。
第二,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在运动中的影响和运动心理训练的学科。
它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注意力控制、自信心、压力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运动心理学的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干预和心理训练等。
第三,运动技术学。
运动技术学是研究运动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它研究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要素和技术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运动技术学涉及到运动的动作分析、运动技术评价和运动技术训练等内容。
第四,运动训练方法学。
运动训练方法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训练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选取和组合不同的训练方法,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方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负荷控制、训练周期化、训练节奏等。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运动员发展其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竞技成绩,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和疲劳,促进康复训练。
此外,运动训练学还对普通人的健康锻炼和体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总之,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技术学和运动训练方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