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培-…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培-…

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博士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指南

课程简介:

主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帮助博士生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荆学民教授刘东建副教授

主持人简介:

荆学民,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政治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文明”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先后从事哲学、政治学、传播学几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在信仰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我国研究信仰的著名专家之一,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对于政治传播的研究也引起学界关注。2011年上半年赴美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政治传播中的宗教因素”课题。

主讲博士生课程《政治传播研究专题》、《政治学研究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硕士生课程《政治哲学专题讲座》、《政治学理论前沿》、《西方宗教文化》、《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当代政治思潮》等;

近年主要学术成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广协高校传媒基地研究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信仰研究”、“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传播主体意识研究”等多项。先后在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类信仰论》、《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等多部学术著作。在《求是》、《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南开学报》、《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哲学动态》、《学术季刊》、《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求是学刊》、《人文杂志》、《中州学刊》、《晋阳学刊》、《学术论丛》等CSSCI以上权威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论点摘要8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8篇。

刘东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思政部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研究生)等。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发展理论、政治传播研究等。

拟请专家及介绍:

秦宣,现任教育部《教学与研究》主编,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人选,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国家级或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1995年7月到中央编译局工作至今,现任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局机关党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治理论和中国当代政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4部、合著6部、编著3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课题10余个。

孟建伟,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论科学的人文价值》等。

王新生,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长期关注市民社会研究,著述颇丰。

鉴传今,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主体的消解与复归》、《东方文化的解构与重建》、《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走向“沉沦”的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问题》等。

李文阁,博士,现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专著3部),有4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

杨光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

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兼任政治学系主任。

崔新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曾任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学会副秘书长。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会科学理论优秀人才“百人工程”。现任职于北京市委宣传部。

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讲座课程拟请专家计划主持人姓名:荆学民、刘东建电话:、

电子信箱:

课程要求及说明:

1、上课时间与地点: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1月(二至九周每周二下午13:30—17:00)

上课地点:新图书馆报告厅(二层西侧)(如有变动,请查阅研究生院网站)2、课程考核方式:

(1)出勤占20%

(2)课程汇报ppt演示(选题尽可能与课程期末论文选题保持一致):每人十五分钟,相关教师点评,占30%

(3)论文:每篇5000字左右,占50%

论文选题由学生自定,在不超出课程所涵盖的研究领域内鼓励与专家讲座的内容相关联(建议参考专家所推荐的阅读书目)。论文格式应以学术期刊网的论文发表格式为标准(含摘要、关键词、注释)。论文写作规范强调认真遵守学术道德,严格禁止剽窃抄袭,发现者后果自负。(详情请认真阅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手册)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30日,下午5点前

论文提交地点:研究生院作业提交箱

提交方式: 一式两份打印稿,附作业提交单(研究生院培养网站下载)

3、助教姓名:杨倩副教授林璐茜(研究生)

联系电话:

请同学们随时关注研究生院网页,对于课程有何期望、建议或意见同学们对于课程有何期望、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至:公邮:

附:课程阅读书目

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08月

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宗良、林勋建、叶自成主编:《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冯宋彻主编:《当代社会思潮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英)斯图亚特•汤普森著,贺和风、朱艳圣译:《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重庆出版社2008.7 〔美〕佩里•安德森著:《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0. 08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2010.6 《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06月

段忠桥著:《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段忠桥著:《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美)伯特尔·奥尔曼编,段忠桥译:《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之间争论》,新华出版社2000

(英) G.A.科恩(G.A.Cohen)著,段忠桥译:《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美】理查德曼著,彭锋等译:《哲学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李文阁著:《复兴生活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1

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培林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国传媒大学2010版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版〕: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 (专业代码:050337)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业务上,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中国播音学 2、世界华语传媒 三、培养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原则上必须在第一个学年内完成《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生进入具体科学研究工作前,须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计划。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对博士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在以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为主的阶段,应拟订周密的指导计划,及时研究和解决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此记录单可从该网址下载 https://www.doczj.com/doc/3219230287.html,。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和补修硕士生课程等共7类,具体见课程设置附表。 2、选课要求 ①第一外国语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②公共必修课、方法类课程、(跨)学科前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必修。博士生应必修所学研究方向指定的专业课。 ③同等学力的博士生必须补修2门以上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或指定研究方向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MBA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领域:工商管理 适用人员: MBA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2014年版) 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全面掌握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对文化与传媒业具有敏锐洞察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传媒与企业运营方向 本方向主要面向各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培养懂传媒的管理者。在进一步拓展其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文化传媒理论体系及应用,谙熟现代传播规律、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2、传媒经营与管理方向 本方向主要面向文化传媒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培养善管理的传媒人。在全面系统把握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经营管理知识,提升管理素养,提高经营现代传媒企业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1、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 2、入学考试:入学考试采用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办法。初试实行全国统考;复

试由招生单位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 四、学习年限、学习方式与学分 1、本专业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两年。 2、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至第三学期修完。 3、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五、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附:课程设置表 2、讲座课: (1)共计3学分,8场讲座计1学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 2010年9月 第一条为激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勤奋学习、创新进取,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落实《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特制定本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 第二条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支持对象为全日制非定向培养研究生,不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以及各专项计划培养研究生。 第三条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常设奖学金,每年度评定一次,其评定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本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不适用于学院设置的其它各类专项研究生奖学金。 第五条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类别、等级设定、奖励金额及年度评选名额:1.学业奖学金分为博士学业奖学金与硕士学业奖学金两类; 2.博士学业奖学金设一等奖学金和二等奖学金; 3.硕士学业奖学金设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

4.研究生各类各等奖学金的奖励金额执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文件中规定的奖学金标准: ①博士学业奖学金:一等为年度全额学费+1.6万元、二等为年度全额学费+0.8万元; ②硕士学业奖学金:一等为年度全额学费+0.5万元、二等为年度全额学费+0.3万元、三等为50%年度全额学费。 5.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选名额,在划分类别、年级和专业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比例确定各奖学金等级以及数额。年度评选名额以学校研究生院当年下达名额数为准。 第六条凡申请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者,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2.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守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及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课程学习成绩优良,科研工作取得新颖性或创新性成果; 4.在规定的学制期间内(休学、保留学籍及延期毕业研究生不参加当年度的学业奖学金评定);

传媒.XXXX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传媒)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注:目前国家本科毕业证书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三类。 毕业时获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考生或专续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应届毕业考生,为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时获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考生,为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网络教育除外)。 报名时,如考生既是成人高校或专续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也有大专毕业证书且符合专科报考的所有条件,此类考生可以选其中一种类别报考: ①选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本科学历注册学号,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要以本科毕业当年度的时间、学历水平为准; ②选专科身份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学历水平为准。 ①、②不能同时填报。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 1.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外的其它专业学位(艺术、工程、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出版)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学术型硕士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的各项要求。

2.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第1、2、3、4、5各项的要求。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 ②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 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 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外,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各招生专业(领域)均接收推免生。具体接收办法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相关文件。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2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1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2011年9月25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教育网址:,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博士生中外文化研究课程指南

2016 届博士生《中外文化研究》课程指南 课程名称:《中外文化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为文科类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科学的理论方式课,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课(秋季),由中国传媒大学张鸿声教授、肖锋副教授主持。重点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前沿的相关文化主题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刻内了解人文学科前沿领域的学术概况,并通过方式论的学习,旨在培育扎实学风和科学标准的研究方式,全面提高博士生的科研水平与人文素养。 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必修,其它专业博士生可志愿选修。 本课程讲课专家组由国内人文学科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每期邀请一名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课。在课程内容上,既有对各个要紧人文学科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内容,也有借助实例关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并以此培育学生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式。要紧内容包括:文化学、文艺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及其研究方式等,强调权威性、全面性、开辟性和有效性。

课程目的: 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学术视野,面向文艺学、艺术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门类学生,所拟请专家学者均是相关人文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各自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当阻碍力,通过对不同专家讲座内容的有机设置与组合,形成全面、系统、前沿、有效的内容架构体系,使学生通过那个体系能够在较短时刻内了解并把握人文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概况和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紧跟相关人文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接触前沿的理论资源,维持对其相关领域最新课题、热点、难点和冲破的同步了解和接触,使学生学会科学、标准的研究方式,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讲课方式: 本课程以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尽力维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开辟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每次课程以主讲人的前沿研究功效为课程主题,由主持人简要介绍主讲人情形,主讲人讲座时刻操纵在3个小时左右,可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课。剩余时刻为学生与主讲人的互动交流时刻,能够由学生现场提问,也能够通过学生递问题单、主讲人回答的方式进行。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类别:学术型硕士 专业名称:文艺学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2017.6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版): 专业名称:文艺学 (专业代码: 050101) 一、培养目标 文艺学专业是人文学科之重要学科,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事实及相关艺术、文化活动,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总起来说是让在校期间的硕士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且具有应用于文艺实践的能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能够对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重要的文论家的文论思想、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古为今用。马列文论与文艺学基本理论方向要求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关注文艺实践,对文艺学与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与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升。西方文艺理论方向则要求能够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较为熟悉,能够较系统地分析西方文艺理论家的思想,评价其地位与影响。审美文化方向则需了解审美文化之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既可开展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探索,也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文艺批评方向要求能够对中外文艺作品、作家进行科学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与针对性,对于文艺创作与批评有建设意义。 二、培养要求 通过对文艺学学科及其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并能满足社会尤其是影视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政府机关、文艺社会团体及院校需要的文艺学方面高层次专门实践人才。使硕士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与计算机工具,在文艺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具有延伸与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方向应与招生目录相符) 0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0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 03西方文艺理论 04审美文化学 05文艺批评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要求与培养环节: 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与实习实践三个环节。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 三年制专业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二、三学期修完。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报告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素质教育,要求博士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治学态度严谨。 二、学习年限和培养环节的进度 1、博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到四年。原则上第二学期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至第六学期结束时博士生已完成课程学习、学科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但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按常规学制时间离校,待学位论文准备好后再申请回校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答辩需在六年内完成。 相关事宜请按照《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延期 答辩和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执行。 三、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求

博士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指导教师应按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博士生本人的知识结构、科研特长和科研的需要,指导博士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必读书目、科学研究计划。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经二级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主任审核批准后报送研究生处 备案。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既是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管理部门对博士生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审查的依据。 四、课程设置和管理要求 课程设置 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课、数量分析方法课、学科前沿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政治理论课一一文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工科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社科学院为该课主办单位。该课是全校或者外请各学科教授、专家以讲座形式授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完整准确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2、外语课 外国语语种为:英语、日语、俄语。 外语课必修语种应与博士生入学考试语种一致。

《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课程指南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博士生前沿课 2010级博士生《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课程指南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研究专题讲座》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为文科类博士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前沿选修课,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课(秋季),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主持。重点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前沿的相关主题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概况,旨在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形成扎实学风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 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必修,其它专业博士生可自愿选修。 本课程授课专家组由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并适当邀请著名媒体机构的管理者参与授课,以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专家为主,每期邀请一位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 在课程内容上,既有新闻传播宏观问题、理论问题的研究内容,也有具体业务问题及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及相关子学科、媒介理论、媒介批评、媒介经营等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等,强调权威性、全面性和开创性。 课程目的: 本课程以面向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广告学、传媒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所拟请专家学者都是传媒领域的知名学者,各自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当影响力,通过对不同专家讲座内容的有机设置与组合,形成全面、系统、前沿的内容架构体系,使学生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

解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概况,旨在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紧跟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保持对新闻传播领域最新课题、热点、难点和突破的同步了解和接触,使传媒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比较高的研究视野与平台。 授课方式: 本课程以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努力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开创性和权威性。每次课程以主讲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课程主题,由主持人简要介绍主讲人情况,主讲人讲座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剩余时间为学生与主讲人的互动交流时间,可以由学生现场提问,也可以通过学生递问题单、主讲人回答的方式进行。 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以出勤情况、专题汇报、期末结课论文三项内容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 1、出勤情况(占20%) 选修本课程的博士生在每次讲座时签到,期末根据出勤情况给出成绩。如出勤少于4次课,不给成绩。 2、专题汇报(占20%) 在期末时间段(具体时间待定)进行课程专题综述汇报,学生任选课程中的一次讲课内容作为综述主题,以PPT演示(每人十分钟)所选主题内容及个人的研究成果。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评述人的陈述作出评价并给出成绩。 3、期末结课论文(占60%)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 (二○一一年七月修订) 为吸引优秀生源,激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勤奋学习、创新进取,为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机构 第一条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业奖学金的全面管理,指导检查学业奖学金的评定和落实情况,审核各学院学业奖学金评定小组的评定结果。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条学院组建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组,制定本单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的实施细则,负责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具体评定过程。各学院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组成员人数应为奇数,由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学术影响力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代表组成。 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等级设定和标准 注:(1)表一中学费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年1.2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年1万元。 (2)表一中,硕士类别比例指占除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以外的全部参评全日制非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 (3)表一中所列等级、比例、奖学金标准受当年国家政策和招生情况的影响,可能上下浮动,如有微调,以当年规定为准。 三、学业奖学金的申请条件 第三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奖励对象为新定义的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取消原来非定向、定向、委培、自筹四小类和计划内、计划外两大类的现行录取类别划分,将学历教育的研究生重新划分为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和定向培养研究生。非定向培养研究生是指个人人事档案转入我校的研究生)。 委托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培养研究生不参加学业奖学金评定。 第四条在规定的学制期间(休学、保留学籍及延期毕业研究生不参加当年度学业奖学金评定)。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2)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代表性成果清单及其证明材料 代表性成果为申请人攻博期间获得的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相关的、并能反映学位论文水平的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 证明材料只提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专著封面和版权页复印件;获奖证书或专利证书复印件。与之无关的其余材料一律不要提供。 (3)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绩单(学院研究生教务出具即可) 篇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的培养应强化素质教育,要求博士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邓 小平理论。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项目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治学态度严谨。 二、学习年限和培养环节的进度 1 、博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到四年。原则上第一、第二学期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学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 、至第六学期结束时博士生已完成课程学习、学科综合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但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按常规学制时间(三年)离校,待学位论文准备好后再申请回校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答辩需在六年内完成。 相关事宜请按照《关于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延期答辩和有关

文化研究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化研究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个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跨学科领域。自2013年开始,文化研究院开始单独招收博士生。研究院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 1.热爱祖国,有志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专业基础扎实,精通一门外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接受高水平的跨学科综合训练, 具有研究创新能力。 3.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之一:当代文化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导师:陶东风,邱运华 本方向特色与优势:关注西方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动态,注重运用西方文化理论聚焦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可能。依托文化研究院的跨学科平台,寻求建构文化研究的本土范式。 (2)研究方向之二:当代西方艺术与文化理论 本方向导师:汪民安 本方向特色和优势:致力于研究当代西方文化与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代表人物与核心观念,关注西方艺术的最新动态,深度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实践过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博士生基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总学分不低于20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5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四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必修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研究方向课(3学分)、选修课(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立足于国家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注重前沿性、交叉性,重在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博士研究生生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基础性课程与前沿性探索性课程的衔接和区别。提倡学生多上选修课,鼓励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课。 第一类、公共必修课(全校统一开设)

最新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精品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 养方案 ........................................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类别:学术型硕士 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2017.6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版): 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 (专业代码: 0302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政治学理论系统知识,掌握政治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前沿信息;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独立进行工作;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方向应与招生目录相符) 政治传播 三、学制与学分 1、学制要求与培养环节: 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三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三个环节。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二、三学期修完。

四、课程设置及相关要求 1、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附表 2、凡以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课程,研究生必须向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提交电子版论文稿,上传到

https://www.doczj.com/doc/3219230287.html,/Login.html,接受论文原创性及学术规范的审核;如任课教师要求,研究生也须向任课教师提交打印版论文稿。研究生的学期论课、作业、考题、答卷等材料由各开课单位负责保管,保管时间至研究生毕业后两年,以备检查与调用。 3、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并达到相应要求。 五、考试要求 1、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均需按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必修课程的考核一律采取论文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2、学术活动、专题讨论、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的考核,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根据平时完成作业(包括艺术实践的数量与质量、专题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的情况进行,并由指导教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记入学习档案。 3、考核(考试或考查)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以百分制记分。考核不及格应当由本人写出补考申请,经导师同意后,允许补考一次。整个学习期间,补考不及格超过一门或无故不参加考试者,取消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资格。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文艺学 专业代码:050101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2017.6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版): 专业名称:文艺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有为科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2. 业务上,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高度综合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能够对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论与美学思想,能够对重要的文论家文论思想、美学家美学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古为今用,进行创造性地转化。文艺理论与文艺美学方向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关注文艺实践,能够对文艺学与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升,深入地研究文学、艺术学的特征与规律。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方向要求能够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知人论世,密切把握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与文艺思潮的关系,对于现当代文艺思潮的变化与发展,既要有历史的眼光,又要有现代的意识,通过研究,能够对于当下文艺的创作与批评有建设意义。 3.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纯熟地进行该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并具有相当的外语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 02.文艺理论与文艺美学 03.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环节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必须在第1个学年内完成,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总体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年。 博士生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如下:

导师指导记录表

导师指导记录表(总2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 (2015-2016学年第__学期) 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组):_______________ 培养层次:硕士□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9月 1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及相关说明 记录单下载处: 使用指南 1.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第十二条及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第十七条,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习的指导和检查,每两周至少一次,适用各层次所有研究生的培养,特制定《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 2.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以下途径,提供研究生培养进程相关记录: o关注培养进程和变化 o提供成就记录 o记录指导过程、要点 o确定并解决问题 帮助导师和学生了解讨论概要,并跟踪培养进程(每次指导交流前,要确 定上次目标的完成情况)。 帮助导师评价其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帮助学校评估研究生培养整体条件的质量和标准。 帮助学校监督每个学生的学术研究进程。 为学生提供记录其学习评价的机会,根据提交论文的既定时间评估自己的 学业进程。 记录困难和问题,例如,意见不一,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警告(正式及非 正式)和投诉等。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供所有培养单位使用,导师和学生应共同参与,双方签字。每次应当填写完整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原件交由研究生教学秘书转所属专业指导小组组长审阅并存档,复印件由导师和学生分别保存。 3.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认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记录单》。 4.对某些学科来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的日常联系是十分常见的。本表格 并不涉及这种非正式的联系和交流,但一切正式指导交流情况都应当记录在本表格上。 2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打算 依照《关于公布<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实施方法(试行)>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舞高年级优秀博士生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差不多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进展潜质,情愿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刻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阻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举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打算申请表》 (2)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代表性成果清单及其证明材料 代表性成果为申请人攻博期间获得的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并能反映学位论文水平的成果,如学术论文、专著、专利、奖励等。 证明材料只提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封面、名目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专著封面和版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