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成语(熟语),类比联想课堂教学实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1 KB
- 文档页数:10
《汉字的联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汉字的联想》。
在此次活动中,本人从选学科、选课题、备课程、备学生、备材料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旨在努力呈现教育理念,获得评委专家点评。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力不从心。
现就本人的执教思路陈述给各位评委,肯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岐的优势,长期承担着人们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书法、篆刻等独特的艺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汉字的热情。
汉字是想像力的产物,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运用汉字构型创作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设计与创作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构型,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教材中选用了刻有文字的兽骨,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书法、绘画作品等,其用意是向学生展示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具有不同形式的用途,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汉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汉字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对汉字的认识还停留在符号阶段,但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汉字本身的形体及美观程度,他们喜欢模仿漂亮的字体,已经有了一种设计意识。
开设此课,就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应知: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特点,它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应会:能大胆地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方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欣赏评述、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亲自动手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撑握应知部分的知识。
教师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作,使学生运用基本的色彩知识和绘画技法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学习,了解汉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
《汉字的联想》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汉字乐园”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汉字的联想、趣味组字、形近字辨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汉字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方法,了解汉字的联想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联想方法进行趣味组字和形近字辨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汉字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形近字辨析。
重点:汉字的联想规律及趣味组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汉字联想的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日”字,让学生思考与“日”字相关的其他字。
2. 新课内容:讲解汉字的联想规律,展示趣味组字。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字与其他字的联系,如“明”、“晚”等。
(2)讲解形近字的辨析方法,如“日”与“曰”、“目”与“日”等。
(3)进行趣味组字游戏,让学生发挥联想,组成更多汉字。
3. 例题讲解:以“火”字为例,讲解汉字联想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火”字出发,联想到与火有关的字,如“炎”、“热”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形近字辨析和趣味组字。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与“水”字相关的其他字。
(2)辨析“火”与“炎”、“水”与“永”等形近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汉字的联想2. 内容:(1)汉字联想规律(2)趣味组字示例(3)形近字辨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与“心”字相关的其他字。
2. 答案:(1)例:快、慢、怒、怕等。
(2)木:表示树木、木头等;本:表示书本、本质等。
口:表示嘴巴、口子等;囗:表示围住、包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在形近字辨析环节,部分学生掌握程度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设计意图和依据】: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并 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 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 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 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 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意动用法的特点和规 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 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意动用法, 提高对文言句子 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实词的意动用法。
学习难点 : 结合语境辨析实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练习,开展讨论。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教学实录师:2013 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等。
(二)高考题型第一种类型:选择题第二种类型:翻译题(2009年高考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解析】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二、授课过程师:意动用法(解说),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看看其特点:1、吾从而师.之(把他当作老师)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师生归纳:意动用法就是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形/名+宾】=【以】+宾+【为】+动翻译形式:“以⋯⋯为⋯⋯”、“认为⋯⋯是⋯⋯”、“把⋯⋯当作⋯⋯”师: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2、运用本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它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其用法及名词活用的规律教学难点:对知识的归纳及迁移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及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之名词活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内容,我们首先走进生活,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大家看看手中的学案。
二、点击生活师:学案上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网络上的广告用语,“QQ音乐,音乐你的生活”。
大家想一下,这个音乐是什么意思?生:听音乐生:使……音乐师:我们平时说的音乐是名词还是动词啊?生:名词。
师:使你的生活充满音乐,这是名词的什么用法?生:使动。
教师: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歇后语。
大家判断一下,这个路人是什么意思?生:路上的人。
师:如果,“路上的人”前面加上一个“在”呢?生:变成了在路上的人。
师:路上本是一个名词,现在是在路上的人,名词作状语。
师:我们来看看第三个例子。
老师刚才提问了陈锦希同学,这个路人是什么意思?如果锦希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很可能会说:“你等一等,让我百度一下。
”大家都会用的百度,这个百度本来的词性是什么?生:名词。
师:但是这里作了什么词?生:动词。
百度一下,就是搜索一下。
师:非常准确师:来自于生活中的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地,也会呈现在我们的题目中。
接下来,我们对接一下高考,看看高考中词类活用是怎样体现的。
在十多年前,词类活用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
而今天呢?它不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时也会把某些实词作为词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我们刚才在解决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共同原则就是:以今律古。
《读名著,学成语》课堂教学实录导课:师:同学们好,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指黑板)读题。
生齐读:读名著,学成语师:怎么学?老师想采用(指板书)走进名著,聊聊故事,评评人物的方式学习,有兴趣吗?生:有【一】走进名著话成语(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激趣认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语字数上的变化,体会成语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猜猜乐游戏,老师说成语,看看你想到了谁?三头六臂生1:哪吒。
师:哪吒闹海,如雷贯耳。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从《西游记》这本书中知道的。
师:真是火眼金睛。
老师再说一个六字成语,仔细听了:过五关斩六将生2:关羽。
我是看《三国演义》认识的。
师:了不起,大名鼎鼎的关羽。
老师再说一十个字的成语,可要屏息凝神听好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生:武松。
我是从名著《水浒传》中读到的。
师:真是见多识广。
武松打虎名不虚传。
哪吒、关羽、武松这些人物分别出自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我国的古典名著很多很多,谁能用一个含“海”字的成语来比喻?生:浩如烟海的名著师:请你上黑板板书。
成语成语,顾名思义就是……(出示多媒体文字)生(读):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定型词组或熟语。
师:成语一般有哪些来源?生1:来源于历史故事。
生2:寓言故事。
生3:神话传说生4:古典文学名著。
师:你们说的真棒,成语的内涵丰富,除本义外,还有比喻义,形容义,并包含浓厚的褒贬修辞色彩。
我们看一个例子:(出示多媒体成语古今义演变趣话:例:桃之夭夭)生(齐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原形容桃花开得茂盛而美丽,褒义;今演变为“逃之夭夭”,形容逃得很快,贬义。
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茂盛的桃树上开满了红艳艳的桃花,多美呀。
可是它摇身一变,却逃之夭夭了。
谁能用逃之夭夭说一句话?生:小偷偷了商店的东西后逃之夭夭了。
师:聪明,还有什么情况会逃得很快?生:他打碎了别人的花盆害怕别人知道,就逃之夭夭了。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P导入新课:师:导入新课:话说龟兔赛跑后,兔子输了不服气,提出再次比赛,结果兔子还是输了,请同学们猜想乌龟是如何赢得比赛的?生:发言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老师也想了几种可能,大家来看一下。
师:刚才我们猜想时都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师:今天就让我们:放飞思维的双翼(白粉笔)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师:大家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目标师: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
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生:发言师:小结并投影。
P知识梳理师: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知识梳理。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根据刚才的知识我们来判断一下哪些诗句用到了联想,哪些句子用到了想象。
师:P出示简单区别想象与联想生:发言师:看来大家掌握了联想和想象的要点。
那么,联想和想象有哪些要求呢?生:让我们在课本上找一下吧。
师:哪个同学找到了,给大家读一下。
生:发言。
师:板书(红粉笔和黄粉笔)联想要自然恰当想象要合情合理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师: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
让我们来训练一下吧。
P联想和想象训练(一)下列事物你能联想到什么?生:(思考片刻后发言)玫瑰——康乃馨——牡丹——明月——柳枝——鸽子——绿色——师:点击大屏幕出现。
师:同学们联想得真好。
师:下面我们来看P(二)请你仿例,最多用三个词使已知的两个词联系起来。
例:1、天空——茶参考:天空→土地→水→喝茶2、草稿——超市3、肥皂——手表4、手机——篮球师: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怎样连接?师:谁能给大家说一下。
生:逐一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
看来,我们的思维之门真的被打开了。
师:真正考验我们集体智慧的时候到了。
P(三)根据下列两种情况,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一二大组完成情景一;三四大组完成情景二)情景一:教堂囚犯歌声情景二:广场女郎歌声师:同学们前后四人交流一下。
《汉字的联想》精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有趣的汉字”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汉字的联想、形声字的认识和运用、通过汉字联想进行故事创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字的联想方法,提高对汉字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形声字进行识字和词汇拓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字的联想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形声字的识别和运用,通过汉字联想进行故事创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画有不同汉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汉字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汉字的联想方法,举例说明。
(2)介绍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并运用形声字。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汉字联想进行故事创编。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汉字联想和形声字的运用。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汉字的联想》2. 主要内容:(1)汉字联想方法(2)形声字的认识与运用(3)汉字联想故事创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汉字联想的方法,写出三个词语。
(2)运用形声字,造一个句子。
(3)编写一个以汉字联想为主题的故事。
2. 答案:(1)示例:春天、花朵、阳光(2)示例: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
(3)示例:小明的汉字书丢了,他运用汉字联想找到了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汉字联想的方法,提高了对汉字的兴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形声字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联想,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汉字联想方法的掌握2. 形声字的识别与运用3. 汉字联想故事创编的实践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汉字联想方法的掌握1. 多样化的联想方式: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同音字等方面进行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关于2023课堂教学实录范本(7篇)关于2023课堂教学实录范本(7篇)课堂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
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甚至更多的学生。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于2023课堂教学实录范本,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2023课堂教学实录范本(篇1)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
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生:非常。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
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儿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生:(一个接着一个说)狼真想吃小羊。
狼可想吃小羊。
狼极想吃小羊。
狼特别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生:狼心里想:看,小羊长得肥乎乎的,他的肉一定又嫩又香。
要是捉住他,我就能美餐一顿了!生:狼心里想: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
嗯!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图,说一说。
生:狼嘴里的口水往下滴。
生: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两眼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说的有意见:眼不会转,应该说眼珠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他说的还有意见:他前面说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后面又说滴溜溜地转,怎么又动了呢师:你们的意见提得好,说话用词要准确,前后不能矛盾。
生:我补充:狼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办法。
生:我再补充: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主意。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生:狼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心里想:我饿得肚子咕咕叫,恰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
要是捉住他,我一定能饱餐一顿。
想着,想着,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两眼直盯着小羊。
师:好谁能先说狼的表现,再说狼心里想的。
生:狼看小羊正在小溪边喝水,眼珠滴溜溜地乱转,嘴张着,血红的舌头翻卷着,口水顺着嘴角流淌。
他心里想:这只小羊可真肥啊!我正饿得心慌呢,哈!今天我可以吃个饱了。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3篇《成语故事》课堂实录1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主要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括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到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作包括的意思。
本篇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一个成语故事会,讲讲自身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对策:给学生充沛自读课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僧”、“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拆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
活用成语(熟语),类比联想课堂教学实录(类比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
)类比联想,其媒介是事物间的相似、类似点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成语的不同含义。
2、能够依据话题,选择成语作为话题作为材料教学工具:多媒体本课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高考话题作文专题。
有了话题,定了中心,下一步该怎样寻找作文的材料,并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呢?今天介绍一种方法:活用熟语,包括成语,类比联想。
大家都知道家喻户晓的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怎样运用它,挖掘它内在的意蕴,为我所用,为文章中心服务。
板书示意图:意义成语意义成语意义成语观点成语(边说边解说)一个成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观点,挖掘出不同的意义。
一个话题作文主题、观点也可用不同的成语来说明它,甚至可以从成语本身出发,展开类比联想,找出与该成语内容相似的、相关的事物。
这样,通过联想,发散思维,有效地拓展思路,丰富了文章内容。
现用“狐假虎威”这一成语说明,师生探讨如下:师:“狐假虎威”这一成语原本是什么意思?生:(查字典)依借别人势力欺压人。
师:能否提出新的见解?生:狐狸很聪明,懂得借用老虎的威力保护自己。
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种狐狸聪明的事?生:借花献佛生:借刀杀人生:君子善假于物师:“善假于物”这一项又可以类比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师:(启发):听说女生宿舍准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了,这是借什么?算不算是善假于物?生:草船借箭生:草刿论战师:曹刿借什么?生:借士兵的力量攻击敌人师:我们连江开发区建设借什么?生:借钱师:借谁的钱?生:外商师生:招商引资师:“狐假虎威“原义是借老虎的势力欺压人,类比联想,试一试找写例子说明。
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生:领导特权司机板书示意图:教师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实例简洁解释什么叫“类比联想“师:如果现以“假借”为话题写文章,哪些成语可以用呢?生;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生:借途灭虢师小结:大家可以看出,抓住“狐假虎威”中“假”这一关键字翻新展开,同一个成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甚至有相反的意义,这就为作文材料开辟了一个非常有用的途径。
接着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拓展发散开来,这样文章内容也就相对充实起来了。
现在请阅读文章《我有理由鄙视更赢》,看看其中是怎样活用成语的。
师:这里用了哪个成语?生:惊弓之鸟师:“惊弓之鸟”愿义是什么意思?生:形容受过惊吓,遇到类似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师:这个成语还可以说明什么?生:有,还可说明更赢箭术高强,观察力强,聪明师: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众生:不,文中用的是更赢残忍、缺乏爱心、险恶这个意思师:从哪一点看出更赢有这些?生:大雁已经受伤,他还用空弦吓它,没有半点同情心。
教师投影网上消息《警察与花牛》:警察与花牛一头花牛跟其它许多牛排着队进入屠宰场时,趁人不备,跃过栅栏逃到大街上。
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到这头在大街上逃命的牛,礼貌地给它让道,使它有路可逃。
在后面追赶它的警察没掏枪,更没开枪。
直到它跑得体力不支的时候,一个警察才冲上去把它的头抱住,还笑着吻了它几口。
后来,这头牛被送到公园而非屠宰场。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
(从横向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思路)师小结:这是从人物性格特点入手,翻新成语师:这篇文章为什么选用了“惊弓之鸟”残忍的一面?生: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教师堂上启发)生:执法者滥用职权,要求执法者要重情理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写这篇文章?作者首先是看到社会上那些草菅人命的事,在我们“人权”已入宪的今天还时有发生,说明执法者处事执法缺乏爱心,违反“人权”宪法。
为了表达这一观点,而联想到“惊弓之鸟”中那只惊恐的大雁,再想到险恶的更赢。
师:(补充)“惊弓之鸟”这一成语家喻户晓,本文恰在平常处求新,这就是活用的魅力。
现在,对成语不同意义的理解,我们有了初步的印象。
那么,具体到一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成语呢?比如:根据话题“责任”,我们看看哪些成语可以作为材料。
(学生讨论,练习)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师:请类比联想,我们学过那篇课文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生:《触龙说赵太后》师:两者如何挂钩?触龙尽到一个匹夫的责任。
师;还有呢?生:烛之武退秦师生: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例举启发,不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信陵君的”窃符救赵里面有没有责任?生:“疾恶如仇”这一成语也有师:说说理由,成语与观点是如何挂上钩生: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敢站出来说话,敢斗争师:很好,我们有一个熟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也有一份责任在里面。
(师生共同讨论,认识到,随着时尚的嬗变,城市中的一些家猫变成了主人的娇宠之后,许多家猫已然失去了捕鼠之功能;无奈之际,看门狗就负起了“拿鼠”的职责了。
接着,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剪报中找出现实例子证明。
)生:镜头之一;南京武警士官董如国伙同无业人员于2003年9月27日一起抢劫出租车,将司机杀死。
生:云南盈江县派出所所长黄正发,抓捕到过境的毒贩后,竟然向毒贩索取了七万八千元人民币后,放鼠出境/教师小结:这些违法事件得以破案,都缘起于爱管闲事的平民百姓。
教师出示一成语“龟兔赛跑”,练习提出不同的观点。
生1;体现出乌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生2:兔子因骄傲而导致失败师:能不能提出新的观点。
生:乌龟太笨了。
师;乌龟为什么笨?生:它不应该跟兔子比谁跑得快,应该扬长避短。
众生:比谁慢。
跟刘翔比100跨栏,怎么比?(众生笑)师:乌龟这一次为什么胜了?生:幸运。
师:靠运气取的,投机取巧,把成功寄托在别人失误上,是很被动的。
图示:锲而不舍骄傲自满龟兔赛跑扬长避短投机取巧教师出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主题,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成语作为材料左证。
生:龟兔赛跑,锲而不舍师:现在先给你们两个成语——盲人摸象,庖丁解牛。
要求与主题挂钩(师生讨论)师:“盲人摸象”本来的意思是什么?生:贬义。
看事物不全面,只了解一点点,就轻易下结论。
师:现在要表达出脚踏实地的观点,如何联系(教师引导)生;有了实践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有实践?生:他们确实摸了,相对于浮躁的人来说,他们的确做了一点实在的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说,他们脚踏实地了。
生:庖丁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也须花几年的工夫去摸索。
这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教师小结:从成语故事的情节或者某一环节上,找出它与我们要表达的意义的依据,就可以翻新成语。
师:还有那些成语可以用上呢?生:勾践灭吴生:韦编三绝师:找一些有代表性、典型的例子,使人眼睛一亮。
从相反的角度入手。
生:揠苗助长生:守株待兔(师:守株待兔,至少有耐心。
小学学过的小猫钓鱼也行。
(众生笑)生:笨鸟先飞。
师:尽可能提出新奇的成语,而且要跟主题挂上钩(众生讨论)图示如下:盲人摸象庖丁解牛笨鸟先飞勾践灭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观点)守株待兔韦编三绝揠苗助长师:时间差不多到了。
布置课后作业,用“反思“为话题,尝试选一些成语来证明。
教师总结;活用成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从成语中某一关键词、成语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于平常处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力求翻新;再根据话题,确定主题,选用一个或多个成语(熟语),然后类比联想,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
本节课到此为止,下课!同学们再见!附:我有理由鄙视更羸——由“惊弓之鸟”说到人“惊弓之鸟”是一个熟耳能详的成语。
出自《战国策•卷第十七•楚四》,亦作“惊弦之鸟”、“伤弓之鸟”。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他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慢慢地飞过来,边飞边鸣叫。
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大王不信,只见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见随着“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掉了下来。
魏王称赞更羸有本事。
更羸解释说,我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更羸说:“这只鸟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伤。
飞得慢,是受过箭伤的,伤口没好;叫声悲,是因为失群、孤单。
它一听到弦响,以为又有箭射过来了,十分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更痛不堪忍,便惊慌地掉下来了。
”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当作更羸娴熟的射技和丰富的射击经验的颂歌传流千古的。
但我却觉得有一种堵心的感觉。
“惊弓之鸟”令人同情,但听空弦而落地丧命,实在不可取。
受伤、失群,固然是很悲哀的事,但因此过于伤心、过于恐惧则大可不必。
每一个人都会有挫折,甚至失败,如果因此而心有余悸,胆小怕事,成了“惊弓之鸟”,那不是比那只大雁还要可怜吗?再说更羸,作为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应该把箭头对准强敌如熊罴虎豹,与强敌较量,才更能体现出你的本领高强,而你去吓唬一只受伤失群的孤雁,算什么英雄?这不是太残忍了吗?这个故事,暴露了射箭能手更羸的阴鸷酽黑冷酷的人性恶一面。
古代的故事,处处照出今天人的不堪。
直到今天,人性恶的这一面还在不断出现,有些手执公权的人就像手执弓箭的更羸。
今年2月26日的凌晨2时,佛山市大江村“执法人员”,收10元卫生费就收走了湖南籍外来工阳和生的一条生命。
去年,南京市玄武区邓府巷拆迁办的一些拆迁人员采取一系列强制的野蛮拆迁行为,于去年8月22日,逼得投诉无门的被拆迁户主翁彪自焚抗议;还有震惊高层的孙志刚在深圳被收容致死案……在这些滥用公权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更羸的影子,看到了人性恶的渊源及演变,他们哪有一点“执政为民”的味道?“人权”入宪,是中国一大进步,也是国民幸事。
我们有权呼吁公权使用者:做人要厚道。
厚道,就是待人要诚恳,宽容,不刻薄。
做人厚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待人处事的起码标准,也是做人的底线。
因此,我有理由鄙视恃强凌弱的更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