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3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中国作文网()作文素材 > 写作基础重点点难梳理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基础知识对策(六)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一天,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叫《我的家》。
一位叫小军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家有我的爸爸、妈妈和我三人。
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
但偶尔爸爸妈妈也会同室操戈。
爸爸总是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这段文字可谓精彩之极。
从成语的规范使用上来看,可以说是个个成语都使用不当。
如果抛开规范性要求,那么,文段中的成语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诙谐、幽默的意趣。
当然,高考中,就“正确使用熟语”而言,可不能这样随便使用。
作题时,在熟语选用上要严格遵守熟语使用原则,因为它主要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既然强调“正确”,自然要按照有关原则使熟语使用规范。
既要“规范”,就要了解熟语的特点,即熟语来自古代汉语中文化典籍、诗词文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词素(文字)固定,结构固定,意义固定,感情色彩固定,大家不能随便去书写,去调整,去望文生义,去傅演感情色彩。
所以,要想正确使用熟语,就要“勤读、勤查、勤积累”,牢固掌握熟语的文字、结构、意义、感情色彩等,这是基础。
成语是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如:【全国卷Ⅰ】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重点点难梳理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一、考点介绍《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四、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二、名校试题1.(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从当前来看,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波澜不惊的悄然变革,无视或忽略不计显然会贻误发展机遇,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未雨绸缪。
B.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宣传,老百姓对成龙和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功夫之王》早已耳熟能详了。
昨天,这部众人期盼已久的电影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C.原本想在上海滩遏止住连败的颓势,但积重难返的防守问题又让自己和伤口被撒了把盐——三连败,这就是力帆昨天下午在上海浦东体育场的遭遇。
D.德国近三年来失业率持续走高,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政府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2.(山东省青岛市2008年高考一模试题,语文,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公司出现了优秀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力资源本不丰厚的公司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B.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约束下生活,就会少一分天真,少一分自由。
我愿我的生活是挥洒自如的,如行云般随意舒卷。
C.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他们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精讲——成语熟语(有答案解析)【考纲解读】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高考题引路】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答案D【试题分析】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指引起人们的注意。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音乐,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
瓜田李下:比喻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望文生义。
久假不归:出自《孟子》“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执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后亦指迷途不知返。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答案C【 A.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
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望文生义。
B.闲言碎语:没有根据的话或与正事无关的话。
C.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D. 良莠不齐:莠指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隋燕一、考点阐释“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
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
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三考试形式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选B项。
B项书写全部正确。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
(吹毛求疵)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
(沆瀣一气)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贪得无厌)3、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例: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2004全国卷丁)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①打破沙锅问(纹)到底②追根究底4、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
(略)5、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年浙江卷)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正确选项B。
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
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
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
)总结: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出处、感彩,同时还要注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
成语(熟语)运用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
高考正是要通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2年到05年连续十二年都设置了这道题。
四、熟语——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熟语的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1 口耳相传的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活到老,学到老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交友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民俗: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饥时饱,必送命6)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人穷志不短7)行为规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一失足成千古恨8)世态人情: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9)善恶美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10)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
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死不如赖活寻(等)死不如造反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
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
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2 巧设悬念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阎王爷嫁女——鬼才要歇后语可分两大类:(1)会意型。
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
比如:“ 驾车——谁赶(敢)”“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 驾车——谁敢”,用“谁赶”对“ 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
(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
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 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想象)等等。
(3)深具悬念性。
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
如“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成语:一目了然解甲归田痴心妄想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
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3 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它们的感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