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隋燕

一、考点阐释

“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

(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

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

三考试形式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

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B项书写全部正确。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

①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驳回。(吹毛求疵)

②“豪强”和“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沆瀣一气)

③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④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贪得无厌)

3、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用到某个成语、熟语。

例: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2004全国卷丁)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打破沙锅问(纹)到底②追根究底

4、作为名言名句默写形式出现。(略)

5、最常见的考察方式——选择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5年浙江卷)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正确选项B。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分析这些成语内部的词或语素开始,还要看在句中的具体语言环境。)

总结:正确运用成语(熟语)首先要在平时苦下功夫,要懂得一些基本知识,以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出处、感彩,同时还要注意它在使用中的变通情况。成语(熟语)运用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人的语言文化修养,因此,高考中考查成语(熟语)运用的这道题也就不仅仅是一道纯粹的知识性题目。高考正是要通过这一道题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修养, 从92年到05年连续十二年都设置了这道题。

四、熟语——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熟语的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1 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活到老,学到老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

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

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

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交友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

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民俗: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饥时饱,必送命

6)道德情操:仁义值千金人穷志不短

7)行为规范: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一失足成千古恨8)世态人情: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善恶美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自然气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死不如赖活寻(等)死不如造反

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

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

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2 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阎王爷嫁女——鬼才要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1)会意型。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

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比如:“ 驾车——谁赶(敢)”“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

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驾车——谁敢”,用“谁赶”对“ 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

(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

(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 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

话”“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想象)等等。

(3)深具悬念性。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成语:一目了然解甲归田痴心妄想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3 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

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

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

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成语:置若罔闻阿谀奉承李代桃僵

惯用语:耳边风拍马屁替罪羊、背黑锅

五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

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

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

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

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 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目前尚无严格统一的界定,四类专用词典收录词语互有交叉,所以在学习中不能过于钻牛角尖去划分类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