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浩民小传
- 格式:docx
- 大小:17.71 KB
- 文档页数:3
《邓小平传》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伟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读他,就是在读一部传奇;读懂他,就是领略一部传奇,体味伟人的生平,感悟人生之精彩!邓小平的一生就是这样一部传奇,《邓小平传》,讲述一位崛地而起的农民的儿子与中国的传奇故事,一段从平凡到辉煌的奋斗史!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那种不甘于平庸的个性,那种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那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人身态度,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那种遇到挫折、困难绝不轻易放弃的性格。
一个又一个重要的点滴塑造了这个伟人崇高的形象,使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审视自身,发现不足,人中是在相比之时发觉自己的不足,有更高的要求,立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大的辉煌。
邓小平,这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
其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对幼年的小平有深刻的影响。
在那样的年代,其父亲有着不一样的认知,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相信年轻人需要更多的磨练。
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并通过1920法国求学培养独立闯荡、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怕吃苦不怕累。
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
虽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
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空,为中国带来了光明!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由明媚的阳光但也会有乌云密布,潮涨潮落;但正因为这些坎坷,我们的人生历程才显得愈加美丽,生命才可以画出美丽的弧线,才不至于以一潭死水的平静孤独的画上一个无所谓的平庸的句号,而是用生命中最美的色彩在全世界的认可下于天际之间画上一条美丽的弧线成功的人身上总有某些闪光点,让人看到希望绝不轻易放弃,给人以前进动力不断向前奋进。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他用一颗仁爱之心,先后捐资200万元,为无数贫困家庭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他就是濮阳慈善医院院长邓想民本期健康卫士为您讲述邓想民的济世人生。
爱的天空如果您有100万,您会做什么,100个人人也许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邓想民的回答是:用心做一份善事,用爱做一份承诺,我会用用它成立一份基金,承办一家医院,专门去救助那些贫困的看不起病的患者,因为我是一名医生。
2008年,邓想民向濮阳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医疗费用,资助了600名贫困乙肝患者,2011年5月12日,在我市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邓想民又认捐100万元设立了“想民骨病慈善基金”。
9月16日,随着濮阳慈善医院的正式挂牌成立,想民骨病慈善救助基金也与正式启动。
看者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濮阳慈善医院”六个镏金大字,以及亲自过来为慈善医院揭牌的各级领导,邓想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慈善与他而言已不仅仅只是一次善举,而是一项即将承载他半生心血和全部寄托的慈善事业,他的悬壶济世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今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邓想民出身于我市清丰县柳格乡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看父亲帮乡邻诊脉治疗的他,立志要当一个悬壶济世的好医生,而父亲经常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免费看病拿药的情景也深深的印在了邓想民的心里。
病人眼中的感激,父亲脸上的欣慰,以及四里八乡的乡邻对父亲的尊重,让邓想民从小就体会到了帮助别人自己内心所得到的快乐。
也为他以后从事慈善事业打下了基础。
1980 年,邓想民高中毕业后如愿考进了河南医学院主攻临床医学。
他说,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国粹有很多地方需要传承和发扬,但现代西医学发展更快,技术更先进,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所以他尊父愿在家里和父亲悉心研究中医,在学校则跟老师认真学习西医。
邓想民对医学事业的刻苦和执着以及他所秉承的中西医融合的大理念,使得他从学校到医院一直是同学和同事中的娇娇者。
《尘封档案》系列169:中国“盗宗”最后一个传人(上)1986年7月上旬的一个晴天,一个身材瘦削、脸色白皙的少年出现在辽宁省大连市胜利桥自然科学博物馆。
他,就是年方16岁的邓祥民。
邓祥民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工人家庭,查其祖上,门户里从来没有人习练过武功,也没有任何男丁女士偷盗过哪怕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的东西。
但是,到邓祥民这一代,因为他的这次纯因心血来潮之间而生成的东北之行,就出现了邓祥民这样一个日后震惊整个中国警方的独行大盗、罪恶杀手。
邓祥民是一个天生神童,这一点,无论是他自幼相处的邻居,读书时的老师、同学,还是传授他盗窃技艺的师傅,甚至后来承办案子的警方人员,都一致予以承认。
邓祥民自幼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聪明在于常人远远不及的悟性,也就是举一反三式的理解。
任何他所感兴趣的知识,只要一接触,稍稍有些理解了,他就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悟出那些对于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难以悟得出的那种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
不难想象,这种聪明对于他的学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因此,邓祥民的读书从来都是轻轻松松,别人都在捧着课本死记硬背,他却在阅读金庸的武侠书和日本的推理小说。
这年初夏,邓祥民非常省力地参加了中考,考完后,他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绩,就像一个全国大赛的长跑冠军有一天站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根本不会关心自己是否能够走完整座桥面一样。
按照他事先跟家长的约定,为了避开武汉那令人心烦意乱的溽热,决定到北方去走一趟。
当时邓祥民家的经济条件处于中等,家长还能拿得出这笔旅费,只是担心儿子的安全。
但邓祥民说服了家长,最后终于得以成行。
邓祥民的家长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就是这次赴北方的旅行,使邓祥民迈出了走向罪恶的第一步。
在这之前,邓祥民没有出过省境,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先乘坐京广线火车去了北京。
在首都待了几天,然后再去了沈阳,玩过沈阳后又来到了北方著名的海滨城市大连。
这天,邓祥民先去了大连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完博物馆后,又去海滨。
56岁的航天员邓清明的材料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向邓清明叔叔学习:坚持梦想,永不放弃》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邓清明叔叔的故事,哇,那可真是太让我震撼啦!邓清明叔叔都56岁了,还能追逐自己的航天梦想,这就像是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酷的马拉松比赛呢。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说起邓清明叔叔的时候,小伙伴小明眼睛瞪得大大的,说:“56岁啊,那不是都快当爷爷的年纪了吗?还能当航天员?”我就很不服气地说:“怎么不能呢?邓清明叔叔的梦想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一直在他的心头闪耀呢。
”邓清明叔叔在航天队伍里默默坚持了那么多年。
他肯定每天都在刻苦训练,就像我们在学校里为了考一百分努力学习一样。
他要学习好多好多关于航天的知识,那些知识肯定比我们的课本厚好多倍呢。
而且还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什么超重训练啊,模拟太空环境训练啊。
我想啊,超重训练的时候,身体肯定就像被一座大山压着似的,得多难受啊。
可邓清明叔叔从来没有放弃过。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特别难的题目,我有时候就想放弃了。
可是邓清明叔叔面对那么多困难,他怎么就能坚持下来呢?有一次,我在操场跑步,跑了两圈就气喘吁吁的,不想跑了。
邓清明叔叔在训练的时候,肯定要跑好多好多圈,而且还是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
他就像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不管风雨怎么吹打,就是稳稳地站在那里,朝着自己的目标生长。
我又跟小伙伴小红聊起邓清明叔叔。
小红说:“他等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机会上太空,不会很失落吗?”我想了想说:“肯定会有一点失落的,就像我们参加比赛,一直想拿冠军,却总是没有机会上台一样。
可是邓清明叔叔没有被这种失落打败啊。
”他把自己的每一次训练都当成是一次上太空的机会,一直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这就好比我们每次考试,就算知道这次可能不是正式的大考,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这样到了真正的大考的时候,才能有好的表现。
邓清明叔叔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爷爷种的花。
爷爷种了一盆兰花,刚开始的时候,那兰花长得可慢了,叶子也有点发黄。
《尘封档案》中国盗宗最后一个传人——邓祥民(2)在接下来的一周之中,成都和重庆以及其他川内小中城市的工商管理部门接待了数以百计的昔日扒手、回头浪子,这些人中有的现在已经成为闻名全川的殷实老板了,但是,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始终还记着李小咪。
李小咪牺牲10年以后,有一次当李小咪的亲属去一家饭店用餐后,老板坚决拒收餐费——他就是曾被李小咪找过,在李小咪牺牲后立志改邪归正者中的一位。
对于重庆铁路公安处来说,对于李小咪的牺牲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怎么去对李小咪的父母报告这一噩耗?那对夫妇,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老革命、我党的高级干部、中国的大艺术家,一个是闻名全川的大记者、高级知识分子,两人都已年迈,特别是李小咪的父亲李少言,当时已经73岁,身体不是很好。
公安处领导经过反复商量,决定派乘警队指导员李清贵赴成都,在成都铁路局领导的指导下妥善进行此事。
李清贵抵达成都后,先去找了李小咪的妹妹、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李咏玫。
李咏玫惊悉哥哥牺牲的消息后,悲痛异常,但她考虑到父母那边的情况,还是强忍悲痛,愿意配合铁路警方做好此事。
1991年9月2日,李小咪牺牲后的次日,已经获悉噩耗的李小咪的妹妹、弟弟、妹夫和李少言的司机罗红齐聚于李宅。
李小咪的母亲侯文川见气氛异常,便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连问数遍,李小咪的妹夫何建培才吞吞吐吐道:“小咪抓罪犯时受了点伤……”在这之前,侯文川曾经接到过一个奇怪的电话,来电人没有自报姓名,只是问了句:“周明才局长在不在你们那里?”当时,侯文川就觉得奇怪:周明才是成都铁路局公安局副局长,平时跟她家没有来往,怎么会问在不在这里?现在,侯文川听女婿这样一说,心头涌上一阵不良的预兆:小咪究竟怎么啦?于是,她马上走进画室,将情况告诉了李少言。
李少言说:“不要慌!干公安工作,受点伤的难免的,别看得那么严重,先问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天晚上,李清贵和另外几名铁路警方的警官登门了,还有一位医生,带着急救药具。
李清贵悲痛而又紧张地向李少言、侯文川报告了噩耗,征求对处理李小咪后事的意见。
一代伟人永垂不朽——《邓小平传》读书笔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邓小平等于伟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以前我们一直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何处,我只是听到赞美的套话,也只能反复的引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今,我不再幼稚地看待这个问题了,读了《邓小平传》后,我对邓爷爷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不但知道他为我们所作的巨大贡献,还更多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与经验等等。
《邓小平传》这本书更多的是从侧面记载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来反映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书的开篇介绍的是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
书中记载到,“毫无疑问,邓文明非常关注国家政治,他所参加的哥老会当时正参与四川的保路运动。
他让他的儿子和弟弟到法国去的行为就是关心政治的一种体现。
对他来说,了解四川和整个国家所发生的事情并不难。
到了20世纪初,大多数城镇都有了电报局,大量地方报纸和杂志的发行是当时的一个特色。
村中父老相传,他到茶馆里喝茶的时间很多,而茶馆正是交流地方和国家新闻的中心”。
邓文明是一位爱国人士,所以他送儿子去法国这一举动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个做父亲的远大抱负、爱国心以及他对整个世界形势的了解。
他把期望寄予邓小平身上,希望他将来能对祖国有所作为。
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在钢铁厂做散工,睡眠颠倒,饮食无常。
今天从煤车向下运煤,明天则搬运钢板。
一会儿推铁屑,一会儿又要去拉钢条。
工作一天,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浑身象散架一样,茶饭不思。
特别是上夜班,对不满17岁的邓小平来说,更是苦不堪言。
后来邓小平离开钢铁厂,在饭馆当招待,在火车上,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扛水泥,以及做清洁工,清扫垃圾等。
总之,邓小平不论轻活,重活或脏活,累活,也不论杂工,临时工,邓小平碰到什么就干什么,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所得收入勉强糊口。
我想这样的经历对他为日后的革命事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革命是艰苦的,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又怎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责呢。
邓小平就是在这种贫困、不安定的环境下投身政治活动的。
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他/她们足够自信足够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欢迎参考!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1故事一:从Facebook出走的员工——YouTube创始人很早很早的时候,Facebook还只有不到15名员工,那时有个叫SteveChen的家伙干了几个星期以后决定这地方不适合他,想走人,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做视频那块儿。
当初雇佣他的MattCohler就劝他不要走,“你在犯一个可怕的错误你知道吗。
Facebook前途无量!而外面已经有一坨视频网站了。
你这么做的话会后悔一辈子的!”Chen没有听进去,还是一意孤行地走人了,然后创办了一个叫YouTube的公司。
SteveChen就是陈士骏。
故事二:千万不要鄙视农民工——他造出了兰博基尼Ferruccio以前是个造拖拉机的农民,他造得很成功,赚了很多钱,成了意大利最有钱的人之一。
他有辆法拉利,老是给他制造点小状况。
到底他也是技工出身,于是决定自己修修看。
结果打开车盖一看,他发现法拉利用的离合器跟他自己拖拉机上那款怎么长得一模一样呢。
那可是法拉利啊,居然用这种劣质零件?于是Ferruccio一怒之下冲到摩德纳的法拉利总部去投诉。
恩佐·法拉利一贯高傲,这次也不例外,对着Ferruccio说这跟车没关系,问题出在他这个“农民”自己身上。
Ferruccio一听气爆了,立马发誓要造出一辆能打败法拉利的车。
他苦心研究,后来果然报了这个仇,他造出的车以动力享誉世界,着实给了法拉利迎头一击。
知道这个老Ferruccio姓什么吗?他姓兰博基尼(Lamborghini)。
故事三:靠赌场活下来的公司——FedEx联邦快递1965年,FredSmith还在耶鲁上学时,有篇研究美国物流的经济学作业要写。
那会儿,美国货运商大多都专注于用卡车或者客运飞机的空间运送大件物品。
Smith觉得搞一个有专用飞机来更高效运送小件物品的公司能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邓小传第四章身处险境读后感悟你说邓小平同志当时得多不容易啊,嗯……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那样的险境中,估计早就慌得六神无主了。
我这人啊,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平常遇到点小事儿都可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好比上次我在菜市场,发现忘带钱了,那一瞬间就感觉天要塌了似的,你说搞笑不?跟人家邓小平同志面临的险境比起来,我这简直就是小儿科中的小儿科。
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啊,在这一章里,邓小平同志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不管是来自敌人的明枪暗箭,还是当时复杂的局势压力。
他却始终那么坚定,就像一棵屹立不倒的大树。
我呢,有时候连自己的想法都坚持不了几天。
比如说我想减肥,刚开始信誓旦旦地说每天只吃蔬菜沙拉,结果没到三天,看到红烧肉就走不动道了,唉。
这章里描写的那种紧张氛围啊,我感觉就像看悬疑电影一样,心一直揪着呢。
我就在想啊,邓小平同志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信念才撑过来的呢?我猜啊,他肯定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世界,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我以前读书的事儿了。
我以前读书可挑剔了,只喜欢看那些轻松的小说,什么历史传记之类的根本不碰。
哎我这真是错过了好多好东西啊。
后来慢慢开始接触这些传记类书籍,才发现原来里面有这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东西。
这就像我以前只爱吃甜的,觉得辣的东西一点都不好,后来尝试了一次麻辣火锅,哇,才发现原来是自己见识短浅了。
我也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毕竟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
我这就纯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的感悟。
我想啊,如果大家都能读一读这一章,说不定会和我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也许你会从邓小平同志身处险境却坚韧不拔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去克服自己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说你正在为找工作发愁,或者和家人闹别扭了,想想邓小平同志面临的那些巨大挑战,咱们自己这点事儿是不是就显得没那么难了呢?。
【六年级作文】追忆邓老太爷
邓老太爷的故事,是前几日,我与父亲品茶漫淡时知道的。
今天,我来写下这个故事,在清明之际,我用它来表示对老太爷的敬意。
邓叔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可能是1928年。
这位老人一辈子
都很朴实,但他受到旧社会的折磨。
一九四零年,日本侵略者来到太爷家,把所有东西洗劫一空,不管是值钱的或不值钱的,连一把铁锹也不放过!最后放了一把火,把太爷和二爷抓去当壮丁了。
十几岁时,这两名儿童在张家口的一个集中营被抓获,他们在那里被沉重的手铐和鞭
子抽打。
遭受不人道的折磨。
每天为日本人工作,挖战壕,建碉堡,真是不人道!
太爷终于在一天晚上,趁着日本兵都睡着了,靠着夜色的掩护,带着二爷逃出了这个
地狱。
逃跑后,兄弟俩相互依赖,一路处于危险之中。
因为这一带有很多土匪,他们害怕被
日军抓回去,所以师傅不敢走大路,只好绕道而行。
因为白天更危险,所以你应该小心不
要迈出一步,在白天和黑暗中继续前行。
我们只能吃树皮和杂草来满足饥饿。
三天三夜之后,他几乎崩溃了。
最后,老人走回北京,这是一种生活!
听到这,我问道,父亲接着讲到:“后来,太爷凭着自己的内气和能力在村子里生活
了下来,这才有了一代代的血脉传承。
”
听了师父的故事,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防止敌人
再次摧毁它。
我心中的英雄写人作文我心中的英雄写人作文(通用21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英雄写人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心中的英雄写人作文篇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千古咏诵的英雄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做到这一点,真可谓是真英雄也。
从古到今,我最佩服的是大青天包公。
他不仅仅是一位铁面无私的丞相,还是个服务人民,为人正直的英雄。
包公一生从来没有接受半点贿赂,有一次一个人犯了罪,他为了能打赢官司,送给包公三箱白银和一只玉金猫座,但都被包公一一回绝了,他是那么正直!包公的铁面无私更加表现在他对亲人中。
他的叔叔和别人在外面打架,包公把他的叔叔重打了三十大板。
包公不仅铁面无私,而且救济灾民,收养孤儿,在当地被人们视为英雄,更是我心中的偶像。
我们做人不正要像包公那样吗?无独有偶,河南舞钢市八台镇副镇长吕净一,从1996年开始和曾经一手提拔过他的贪心官李长河较劲。
几年后,尽管恶者最终受到了处罚,但吕净一也丢官、失业、入狱、这些事搞得他家破人亡。
调查他的人都说:“这吕净一真是干净啊。
”甚至同监都感叹:“吕净一在狱中没有叹过气,精神还好,真叫有骨气!”虽然自己落难了,但吕净一对妻子说:“穷时不寻亲,落难不寻友,你要注意不要因我们连累亲友,我们都要谨言慎行。
”包公和吕净一把英雄的赞歌从古唱到了今,唱响了中华大地,唱亮了每一个人的心堂:他们不循私枉法;他们不为财而所惑;他们刚正;他们坚韧;一身正气直冲云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正义和责任感,更看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勇气和骨气。
我崇拜他们,更坚信自己,将来的自己,一定会成为这样的英雄!我心中的英雄写人作文篇2浩瀚的宇宙,神秘而宁静。
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向往的地方。
如今,有人圆梦,有人却变成了不是“主角”的英雄。
邓浩民小传------哈尔滨杰出人物邓洁民,原名邓居文,1890年6月15日,出生于宾州厅城里(宾县宾州)。
祖籍河北省乐亭,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五。
1886年全家闯关东来到宾州厅城里,父亲邓辅庭初作货郎,后开设致诚大车店。
邓洁民少时在家乡读私塾。
1903年经李广增通事介绍,随修喜先生学习俄文。
1905—1908年任哈尔滨道台衙门俄文通事,获五品顶戴。
1909—1911年到北平汇文学校读书。
1912年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被编入乙班。
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学习,与邓洁民接触较多。
1914年邓洁民参加留美公费考试被录取,由于吉林省教育厅经费不足改为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
当时乐亭同籍李大钊也入早稻田大学,两人同学法政。
1914年爱国报人邵飘萍因报纸被袁世凯查封,逃亡日本就读东京法政学校,邓、李、邵交往甚笃。
1915年吉林同乡王希天到日本留学,与邓洁民结识成为莫逆之交。
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约,留日学生无比愤慨反对卖国条约。
邓洁民和李大钊两人同被推举为留日学生总会负责人,起草并发出呼吁全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通电。
1917年6月,邓洁民从日本回国度假,由于经济问题,遵照母命中止学业,在哈尔滨俄商吴鲁生洋行担任俄文翻译。
邓洁民在天津南开求学时,和周恩来是志趣相投的学友,经常促膝谈心,辩难析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周恩来曾两次跋涉几千里到哈尔滨看望邓洁民。
第一次是1917年去日本留学之前,周恩来到哈尔滨来帮助邓洁民规划筹建滨江东华学校;第二次是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来哈尔滨向老朋友辞行,同时讨论怎样办好滨江东华学校。
邓洁民思想比较进步,赞成列宁主张,向往走俄国人的道路。
他精通俄文,可以直接阅读俄文书刊。
每当报上刊登列宁的讲演,他总要向别人宣讲。
他认为旧的不破坏,新的就不能建立起来。
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旧习俗。
他还与孙中山有过往来。
20世纪初,哈尔滨教育落后,人才匮乏。
邓洁民决心从振兴教育入手,目的在于“孕育东华之人文,用以引起国人对于东华之大注意。
此时以教育奠基础,以人才莳其子,异日企业发达,拓殖日辟,社会改进,政治刷新,愈将于此望发展焉。
”这段写在东华校“缘起”中的文字,完整地说明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
经过与当时在哈尔滨的南开校友霍占一、留俄学生张西曼、哈尔滨晨光报记者于芳洲及赵郁卿、白一震等五君子共同谋划,拟定先办中学。
他向工商界发动集资建校,还举行过募捐义演,演出新剧《实业魂》,这是话剧传入哈尔滨的开端。
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正式成立,邓洁民任校长。
东华办学以南开为楷模,拟定的学校章程中指明本校以“培植社会中坚人才,兼重德、智、体三育,养成精神,陶铸济世能力”为宗旨。
以“洁爱”二字为修身纲领,提倡面必净、发必
理、衣必整、钮必结、肩须平、背须直,“不傲不暴不怠,而和而静而庄”。
由学生组织的社团有:青年会、爱国会、崇德会、演说会等;由师生合组的社团有:国文学会、英文学会、新剧团、体育会等。
在所学课目中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世界史、世界地理、簿记等都采用英文课本,以英语讲授,提倡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这在哈尔滨是独树一帜的。
东华学校当时是哈尔滨唯一的一所私立中学,由于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新,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而蜚声哈尔滨。
1919年4月,东华学校举行成立周年纪念会,滨江道尹和在哈的校董都来校讲话,肯定了办校成绩,表示继续支持。
东华学校的建立正当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哈尔滨作为“国际城市”成为残俄势力及协约国干涉军的后方供应基地,同时也是“红色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之地,是国内革命志士前往苏俄取经的中转站、联络点。
邓洁民以东华学校为据点,在上述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8月,马骏来哈尔滨住进东华学校,邓洁民把校长室隔出一半供其居住;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前,曾来哈尔滨住进东华学校客舍,并在校内发表演说;1921年1月张太雷去苏俄路经哈尔滨,经李大钊介绍来东华学校,邓校长帮助张太雷办理护照签证等事宜。
1922年9月,经孙丹林推荐,邓洁民出任北平警官高等学校校长。
该校学生成分复杂,不交学费,随意旷课。
邓洁民主持校政后,立意整顿,引起部分学生不满。
12月4日,部分学生迫令校长游街,邓洁民为此辞去校长一职。
1923年初,经母校(汇文)校长刘芳介绍,邓洁民任北平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将军的家庭教师,每周两次教冯玉祥俄文和法学。
冯玉祥引荐邓洁民任“国务院参事上行走”,领取干薪。
警校的事虽然遭受挫折,但邓洁民兴办教育的初衷并没改变。
从1923年初开始,他和友人就酝酿创办北平国际大学。
拟定了《北平国际大学缘起》,在邵飘萍的帮助下,从4月18日起在报上连续刊登。
《缘起》提出:国际大学以谋国际间文化沟通,促进国际亲善,并图中华大学教育根本之改进为宗旨。
大学部设文、法、商三科,专门部设外交、铁道、财政等科。
为便于西人来华求学,设立语言班和文学专科。
《缘起》同时提出将集合有力分子为创办董事,担负起大学责任,还宣布国际大学定于5月1日正式成立。
后经确定薛笃弼、周梦贤、王育芝、薛之衡、李彦青、王怀庆等6人为国际大学创办董事,公推邓洁民任校长。
1924年9月19日,国际大学在北平交道口前园恩寺胡同十六号正式开学。
秋天,商得冯玉祥将军支持,以北平西郊万寿寺作为校舍,国际大学与万寿寺住持商定,以每年500元的租金租用。
12月初,全校迁入。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19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北平国际大学举行创办二周年纪念及银行、外国语、新闻学等3专修科学生毕业典礼。
校庆纪念活动结束不久,发生了万寿寺住持控告邓洁民校长事件。
5月15日新闻界朋友邵
飘萍等获悉,段祺瑞政府的法院对寺僧控告所谓邓校长侵占庙产这一民事案件,拟作刑事案件处理,要下拘票逮捕邓校长到案。
邵飘萍等当即火速通知邓校长暂避。
邓洁民及长女坐邵所备的汽车赴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与等在那里的友人共商办法,大家建议邓洁民隐姓埋名去天津外国租界避风,同时筹款准备去苏联。
当晚,邓洁民与女儿搭火车去天津,避居于法租界长兴楼,化名马天民。
鉴于北平方面对邓洁民的迫害未平息,有可能通过租界工部局拘捕引渡。
6月18日,一条“邓洁民忧国自杀,在大沽口投海”的假消息见报。
而此时邓洁民在天津正积极作赴苏准备,但所得款项远不足以支付赴苏旅费,其亲手创办的国际大学也于8月关门停办。
邓洁民极度抑郁忧愤,致使患了肝癌。
1926年4月16日,这位年轻的“教育救国”实践者,马克思、列宁的追随者在天津病逝,年仅36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
邓洁民被誉为年轻的教育家、哈尔滨市六大历史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