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 关键能力的培养
- 格式:pptx
- 大小:13.86 MB
- 文档页数:7
试论学生体育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的培养摘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智力和提高人的技能能力水平,加强人的竞争意识,逐步提高并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最终有利于现代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能力;综合素质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中,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主要是为谋求身体的健康和维持运动能力而进行的体育实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称为身体锻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追求运动乐趣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范畴,而运动产生的娱乐也分为实际参与和体育观赏等形式。
不论是哪种实践,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作为支持,能力的高低对体育实践的效果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参与适合自身运动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从运动能力着手,培养学生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基本体能和一定水平的运动能力。
在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运动知觉”的培养,提高运动本体感觉的感知和认知,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技能时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运动环境。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历来是利用尽可能的练习时间和运动负荷,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还要同样程度地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一点,体育锻炼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知识和原理,为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娱乐的培养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就是在人们娱乐中发展起来的。
在以往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锻炼身体的意义和作用,而在某种程度上对体育能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作用有所忽视。
随着高校体育场地等条件的改善和现阶段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在学生对单调并且枯燥的体育课显示出厌烦或有所反感的情况下,体育运动乐趣中内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实践日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体育教学在逐渐改变以往较为沉闷的氛围,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
浅谈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和知识,对于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包括: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运动能力、体育健身意识、竞技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注重课程设计,打造趣味性体育课小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课程设计为基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有趣、发散、具体的课程,吸引一下小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体育课上加入趣味性质的小游戏,组织小学生跑步比赛、接力比赛、绳跳比赛、游泳比赛等,让小学生在健身中体验到快乐和刺激,增强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科学规划,精心讲解在体育课堂之中,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科学规划课程,讲解得精、准、细。
比如,在体育课堂中,老师要详细地讲解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例如,如何跑步、如何跳绳、如何游泳等等一系列的体育知识。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代表展示他们所学的技能,并在讲解中指导他们练习。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的理解程度与实践程度的差异,会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相应的影响。
因此,尽可能地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讲解学生体育健身的益处,让学生亲身体会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积极性。
并且,通过监测并记录身体锻炼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内容,提高体育运动的效果。
四、组织体育道德教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团队陷入到练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精神。
在运动比赛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学会尊重对手,认识到失败的可能性,并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寻找机会,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体育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健康素质和社会道德素养。
在体育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罗定市分界镇中心小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监测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体艺2+1、国家体制测试数据上报等工作,目的都是努力改善学生健康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在此基础上拟定本学科核心素养如下:1.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2.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
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养成锻炼的习惯,有良好的体能、健康的体质,能通过体制测试达到良好以上标准。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正确与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了解体育文化、懂得科学锻炼以及正确进行运动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精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并能科学掌握该项运动的比赛规则,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专业能力知识点总结一、体育专业的基本要求体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理论知识。
在学习体育专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 运动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包括良好的体能、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等。
这些都是体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
2. 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是学生在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时的理论基础,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
二、体育专业的核心能力除了基本能力外,体育专业还需要具备一些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1. 运动训练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能力,包括运动训练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运动训练工作时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
2. 运动教学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估等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3. 运动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管理能力,包括运动组织的管理、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运动设施的管理等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运动管理工作时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体育专业的实践能力体育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是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1. 运动技能: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包括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比赛技能等。
这些技能是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
2. 运动实践经验: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实践经验,包括参加各类运动比赛、训练和实践活动等。
这些实践经验是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经验,也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
DOI:10.16655/ki.2095-2813.2008-1579-689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①李奕明(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近些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对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困惑。
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核心素养提升提出几点操作策略,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形成奠定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 核心素养 关键 策略 学科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4(b)-0243-03 Key Points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LI Yiming(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Province, 4550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core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More and mo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confused in teaching.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er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ore literacy effectively, so as to lay mor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core literacy trai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Key Words: Sports; Core literacy; Key; Strategy; Subject近些年,国家重视对于全方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落实,基于众多的政策性文件要求各地方学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创新能力【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通过改变和创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源泉。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新一代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学生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发展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如何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创新贵在发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
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游戏创新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发现肯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精心培育。
例如:在跳绳活动中,学生基本掌握跳绳的方法技巧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创造其他用绳锻炼身体的方法,可自行寻找练习伙伴,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双人跳、一人摇绳两人跳,跳长绳、用绳跳高,拔河、开火车等练习方法。
学生对于这种活动的形式非常活跃,热情高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摘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遵循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进行培养。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
”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是对好奇心的推进,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创造的冲动,只有具有强烈创造冲动的人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创新。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
开展创新性教学,应当是全方位的,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围绕、体现和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防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则是学校体育等教育内的本质需要和实践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责。
体育学科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与学校体育的其他课程式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
如;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复合性、交叉性等,使体育学科成为多学科汇集的交叉点。
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摘要: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是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
本文就如何把握好这三要素进行了全面阐述,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方向,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要素运动能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及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续影响的、面向学生成长全程的必备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
其中,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是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要素,它集中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
为此,一线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三个要素,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是体能、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也就是说,它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能力,也包括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
当学生参与一项运动时,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在训练中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从而增强体育自信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好体能锻炼的计划,教会他们体能锻炼的方法,要求学生将体能与专项运动能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体能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强健的体格及充沛的体力。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战术能力方面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进行单项技术学习的同时,教师要以整体化和主题化的活动来实现技能的横向联系,达到结构化学习的目的。
教师还要积极从不同渠道获取重大体育赛事信息,对赛况展开交流和评论,了解各种运动项目的知识与规则,促使学生学会欣赏体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