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管理)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
- 格式:docx
- 大小:707.93 KB
- 文档页数:5
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当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制造业的一股蒸蒸日上的革新动力的时候,菲利普·克劳士比写下了《质量免费》这本畅销书。
在20世纪80年代,《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大约40%的企业要就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求教于菲利普·克劳士比的咨询公司。
他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名气之所以如此之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能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质量管理思想方法的问题表达出来。
这种能力无疑是他40多年管理经验积累的结果。
生平及简历克劳士比,1926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
毕业于西部保留地大学,参加过朝鲜战争。
1952年,克劳士比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条生产线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担任马西·玛丽埃塔公司的质量经理时,他提出了“零缺陷”概念,此后,他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担任副总裁和质量经理长达14年。
1979年出版的《质量免费》展现了克劳士比的个人兴趣所在,正是这些个人兴趣促使他离开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创办了PCA并开始教授企业质量管理原理与实践。
1985年,他的公司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美元。
1991年他自PCA退休,另行创立了一家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协助目前与未来的公司主管成长的Career IV公司。
2001年8月,克劳士比去世。
主要思想克劳士比强调质量既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不可衡量的。
质量是战略上必需的,是能够被量化而且其底线也是可以被提高的。
对克劳士比来说,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形成的“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只是失败的明证而不是成功的保证。
质量控制的目标应该是按时满足所有要求,在第一次,也在每一次。
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而不是放在检验和返工上。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思路不是含糊不清的。
在他看来,质量的好、坏、高、低都是无意义的抽象概念,质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满足要求”。
所谓“满足要求”是指产品应该满足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做出的规定。
克劳⼠⽐零缺陷管理克劳⼠⽐的零缺陷管理零缺陷(Zero Defects)管理,由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师、"零缺陷"之⽗的美国质量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Philip B. Crosby)'于1962年⾸次提出的。
⽬录1 克劳⼠⽐零缺陷管理的简介2 克劳⼠⽐零缺陷管理的原理2.1 零缺陷管理的质量定理2.2 克劳斯⽐质量免费理论3 克劳⼠⽐零缺陷管理的核⼼4 克劳⼠⽐的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4.1 原则⼀:什么是质量?4.2 原则⼆:质量是怎样产⽣的?4.3 原则三:什么是⼯作标准?4.4 原则四:怎样衡量质量?5 零缺陷管理与MQM、精益⽣产⽅式JIT、ISO9000之间的关系6 零缺陷管理在中国7 零缺陷管理案例分析[1]8 相关条⽬9 参考⽂献克劳⼠⽐零缺陷管理的简介菲利浦·克劳⼠⽐在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零缺陷运动。
后传⾄⽇本,在⽇本制造业中全⾯推⼴,使⽇本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并且达到了世界级⽔平,继⽽扩⼤到⼯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Zero Defects)"⼜称⽆缺点ZD,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来进⾏经营管理,⽣产者、⼯作者要努⼒使⾃⼰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质量标准⽬标⽽奋⽃。
它要求⽣产⼯作者从⼀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作做得准确⽆误,在⽣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的要求来合理安排,⽽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第⼀次把事情做对并符合承诺的顾客要求。
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保证产品质量和⼯作质量。
克劳⼠⽐有⼀句名⾔:"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 is free)。
之所以不能免费是由于"没有第⼀次把事情做好",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从⽽形成了"缺陷"。
当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制造业的一股蒸蒸日上的革新动力的时候,菲利普·克劳士比写下了《质量免费》这本畅销书。
在20世纪80年代,《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大约40%的企业要就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求教于菲利普·克劳士比的咨询公司。
他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名气之所以如此之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能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质量管理思想方法的问题表达出来。
这种能力无疑是他40多年管理经验积累的结果。
生平及简历克劳士比,1926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
毕业于西部保留地大学,参加过朝鲜战争。
1952年,克劳士比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条生产线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担任马西·玛丽埃塔公司的质量经理时,他提出了“零缺陷”概念,此后,他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担任副总裁和质量经理长达14年。
1979年出版的《质量免费》展现了克劳士比的个人兴趣所在,正是这些个人兴趣促使他离开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创办了PCA并开始教授企业质量管理原理与实践。
1985年,他的公司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美元。
1991年他自PCA退休,另行创立了一家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协助目前与未来的公司主管成长的Career IV公司。
2001年8月,克劳士比去世。
主要思想克劳士比强调质量既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不可衡量的。
质量是战略上必需的,是能够被量化而且其底线也是可以被提高的。
对克劳士比来说,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形成的“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只是失败的明证而不是成功的保证。
质量控制的目标应该是按时满足所有要求,在第一次,也在每一次。
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而不是放在检验和返工上。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思路不是含糊不清的。
在他看来,质量的好、坏、高、低都是无意义的抽象概念,质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满足要求”。
所谓“满足要求”是指产品应该满足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做出的规定。
他还认为出现次品的主要责任在管理人员,而不在工人。
产品质量的标准最初就是由管理人员定下的。
什么是零缺陷管理零缺陷概念的产生: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Crosbyism)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
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Materials Inc.)的奥兰多事业部,又称零缺点。
1962 年该公司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确保质量”与“按期交货”的矛盾,首先在制造部门实施零缺点计划,获得了成功。
第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零缺点计划,并增加了消除错误原因建议这一重要内容,从而使无缺点计划更加完善。
1964年初,美国国防部正式要求军工系统的企业普遍采用零缺点计划,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相继实施零缺点计划。
1965年5月,日本电气股份公司首先在日本开展了零缺陷管理,称为零缺陷运动。
日本一协会还专门向美国派遣了“零缺点计划”考察团,并组织了推进零缺点计划研究会。
仅一年多的时间。
在日本开展零缺点运动的公司就有100多家。
零缺陷管理简称ZD。
亦称“缺点预防”,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
是以抛弃“缺点难免论”,树立“无缺点”的哲学观念为指导,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
零缺点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点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
”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缺陷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当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制造业的一股蒸蒸日上的革新动力的时候,菲利普·克劳士比写下了《质量免费》这本畅销书。
在20世纪80年代,《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大约40%的企业要就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求教于菲利普·克劳士比的咨询公司。
他在管理咨询领域的名气之所以如此之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能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质量管理思想方法的问题表达出来。
这种能力无疑是他40多年管理经验积累的结果。
生平及简历克劳士比,1926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
毕业于西部保留地大学,参加过朝鲜战争。
1952年,克劳士比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条生产线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担任马西·玛丽埃塔公司的质量经理时,他提出了“零缺陷”概念,此后,他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担任副总裁和质量经理长达14年。
1979年出版的《质量免费》展现了克劳士比的个人兴趣所在,正是这些个人兴趣促使他离开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创办了PCA并开始教授企业质量管理原理与实践。
1985年,他的公司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美元。
1991年他自PCA 退休,另行创立了一家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协助目前与未来的公司主管成长的Career IV公司。
2001年8月,克劳士比去世。
主要思想克劳士比强调质量既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不可衡量的。
质量是战略上必需的,是能够被量化而且其底线也是可以被提高的。
对克劳士比来说,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形成的“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只是失败的明证而不是成功的保证。
质量控制的目标应该是按时满足所有要求,在第一次,也在每一次。
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而不是放在检验和返工上。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思路不是含糊不清的。
在他看来,质量的好、坏、高、低都是无意义的抽象概念,质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满足要求”。
所谓“满足要求”是指产品应该满足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做出的规定。
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零缺陷(Zero Defects)管理,由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的美国质量管理学家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于1962年首次提出的。
克劳士比零缺陷管理的简介菲利浦·克劳士比在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
后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全面推广,使日本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并且达到了世界级水平,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Zero Defects)"又称无缺点ZD,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目标而奋斗。
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来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符合承诺的顾客要求。
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克劳士比有一句名言:"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 is free)。
之所以不能免费是由于"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从而形成了"缺陷"。
美国许多公司常耗用了相当于营业总额的15%~20%去消除缺陷。
因此,在质量管理中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成本,其结合点是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Do it right at first time),亦即人们在每一时刻、对每一作业都需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
只有这样,那些浪费在补救措施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可以避免,这就是"质量是免费"的含义。
克劳士比还总结出质量管理的四条定理,其中定理一强调"质量是符合标准",定理三指出"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的"。
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班组》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1926年6月18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灵市.曾参与二次大战和韩战.他先后任职于克罗斯莱公司、马丁玛瑞塔公司、ITT和ASQ,担任质量部初级技术员、质量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质量经理、质量
总监、副总裁、总裁.
【总页数】1页(P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 [J], 文滨
2.克劳士比中国峰会劲吹“质量零缺陷”思想 [J],
3.倡导『零缺陷』的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斯比 [J], 梁红霞
4.“零缺陷”之父菲尔·克劳士比 [J], 无
5.浅谈克劳士比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 [J], 陈明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零缺陷百科名片零缺陷创始人零缺陷概念的产生: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
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目录基本信息零缺陷管理零缺陷思想演变的阶段零缺陷思想的发展因素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原理Crosbyism 的思想表述零缺陷灯塔树立零缺陷管理的理念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零缺陷管理(Zero Defect Management)、零缺陷(Zero Defects,ZD)、无缺点、缺点预防、零缺陷品质管理、零缺陷管理哲学(Crosbyism)编辑本段零缺陷管理零缺陷管理最早应用于美国马丁-马瑞塔公司的奥兰多事业部。
1962 年该公司为提高零缺陷产品的可靠性,解决―确保质量‖与―按期交货‖的矛盾,首先在制造部门实施零缺点计划,获得了成功。
第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零缺点计划,并增加了消除错误原因建议这一重要内容,从而使无缺点计划更加完善。
1964年初,美国国防部正式要求军工系统的企业普遍采用零缺点计划,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相继实施零缺点计划。
1965年5月,日本电气股份公司首先在日本开展了零缺陷管理,称为零缺陷运动。
日本一协会还专门向美国派遣了―零缺点计划‖考察团,并组织了推进零缺点计划研究会。
仅一年多的时间。
在日本开展零缺点运动的公司就有100多家。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在美国,许多公司常将相当于总营业领的15%到20%的费用用在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售后服务、退货处理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上,所以真正浪费的原因是没有在客户端抓需求,而是退居后端抓―服务‖和救火。
零缺陷管理手册解读”零缺陷”一、”零缺陷”的创始人菲利浦·克劳士比创立”零缺陷”理论的菲利浦·克劳士比于 1926 年 6 月 18 日出生在美国西维吉尼亚的惠灵市,1949 年毕业于俄亥俄足医学院。
在美国海军服役三年后到克莱斯勒公司当了一名质量技术员,开始了他的质量管理生涯。
1955 年他进入马丁公司(制造飞机)工作, 1957 年担任质量经理并首创了”零缺陷”的概念。
1964 年美国国防部授予他优异服务奖章,并认可克劳士比创造的”零缺陷”概念。
1965 年克劳士比担任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质量副总裁,在实践中完善了他的”零缺陷”理论。
1979 年克劳士比当选为美国质量协会的总裁,并于同年创立克劳士比学院为全世界培养质量管理人才。
2001 年 8 月 18 日克劳士比这位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在美国北卡来罗那州的高地市辞世。
美国《时代》杂志称赞他是”美国质量福音的传道者,本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引发了美国企业界的质量革命,并让他们分享他永恒的理念”。
美国《秘书》杂志说:”克劳士比是全球最知名的工商界哲学家,是他推动了全球的质量运动。
”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总裁蒂姆·邓力威说:”克劳士比的观点非常简单明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这早已传遍全球,世界也因它变得更加美好。
”二、什么是”零缺陷”所谓”零缺陷”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人们常说”错误总是难免的” ,正是”难免论”这个低标准使做错事成为司空见惯。
过程中的”常见病” 、”多发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影响了公司的成功。
这些错误就是”缺陷” 。
传统管理将处理缺陷而发生的费用看成是经营活动正常成本的一部分。
未推行质量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企业处理缺陷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
克劳士比是敢于创新和反潮流的质量管理工作者。
他认为,任何业务工作都是一个过程。
只要在过程的初始就把握了顾客的全部要求(明示的和隐含的);这些要求全部被传达到所有工序;全部工序都确认了这些要求;管理者为各工序准备了必要的资源,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从而实现”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