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与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本质与现象举例本质与现象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是事物存在与特征的本质特性。
而现象是指事物表面呈现出来的形态或现状,是事物外部表象的表现。
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下面以不同领域的例子来说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1. 物理学领域:本质:物体的质量与引力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关系。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而引力则是物体受到其他物体吸引的现象。
现象:物体在地球上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的现象。
2. 化学学领域:本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是化学反应发生的本质原因。
现象:化学反应中物质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等现象。
3. 生物学领域:本质: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是决定生物体特征和功能的本质因素。
现象:生物体的外部形态、生长发育过程、行为特征等现象。
4. 经济学领域:本质: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
现象: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和调整。
5. 心理学领域:本质:人的思维与行为是心理活动的本质表现。
现象:人的情绪变化、行为反应等现象。
6. 社会学领域:本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现象: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的演化。
7. 历史学领域:本质:历史事件的发生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密切的本质联系。
现象:历史事件的发展、变革与演进。
8. 计算机科学领域:本质:计算机程序的算法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本质方式。
现象: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运算处理等现象。
9. 文学艺术领域:本质:作品的主题与情感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内涵。
现象:作品的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现象。
10. 哲学领域:本质: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本质问题。
现象:人的思维活动和存在形态的表现。
本质与现象是事物存在与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从现象中寻找本质,并通过研究本质来解释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理论是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简言之,它指的是它是一种方法,即通过审视事物的自身内在的本质以及外在的现象的关系,以达到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的目的。
实际上,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一种抽象性思考模式,用以捕捉和解释某种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关联。
因此,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试图探究这种关联,以更加清楚和有效地解释真正本质。
首先,讨论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材料原则、抽象原则和分析原则。
其中,材料原则指的是认识的材料的本原状态,而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建构出抽象的思维框架;抽象原则指的是得出结论的本体,即从实践的事实中抽象出本质的结构;分析原则指的是通过推论的方式解释现象,将它们与本质联系起来。
总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理论在研究这种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对材料本身的认识和对抽象现象的分析,以达到更清晰地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探索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本质。
它强调细节,力求从特定现象中揭示本质,而不是对现象进行总体性推论,这将有助于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本质。
此外,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事物组成的系统。
它描述了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聚焦个体物体,它关注被推理出来的本质如何影响物质的完整性和总体意义,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事物系统的结构和机制。
总之,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旨在揭示本质与现象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整个系统的构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事物全局状况的理解。
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一、引言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事物的现象是指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表面现象,而事物的本质则是指事物的真正属性和本质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案例分析,探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科学领域1. 电磁感应现象与电磁场的本质电磁感应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压等。
然而,电磁感应现象只是电磁场的一个表面现象。
事实上,电磁场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并且它具有有方向性的特征。
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是电荷的运动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2.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与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例如燃烧、腐蚀等。
这些化学反应的现象只是物质转化的表面现象。
事实上,化学反应是由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引起的。
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是物质转化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类型和速率。
3. 生物进化的表现与基因变异的本质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例如物种的形态、行为等的改变。
这些生物进化的现象只是基因变异的表面现象。
事实上,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引起的。
基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生物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三、社会科学领域1. 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例如GDP的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只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表面现象。
事实上,生产力发展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相互作用引起的。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质量。
2. 社会变革与权力关系的本质社会变革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例如经济制度的转变、政治体制的改革等。
然而,社会变革只是权力关系的一个表面现象。
事实上,权力关系是社会变革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
3. 文化传承与意识形态的本质文化传承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延续,例如语言、宗教、艺术等。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同内容和形式相近而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
要认识事物,首先就应当把本质和现象区别开来,切忌把现象当作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因此它成为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表现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
它是事物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
现象和本质是客观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又对立又统一的。
现象是表面的,显露在事物的外部,能为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内里的,它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托勒密的地心说: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
这就是被太阳东升西落的假现象所引导。
天文学家哥白尼,搜素大量资料,运用抽象思维通过现象分析,总结出日心说。
从而人们才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的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产物,本质是在同他物关系中的产物。
同一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现象,每一现象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外部表现。
水的本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内部关系,而水的液、固、气三态则是水的本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的的现象。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现象。
价格去上下波动变化,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列宁所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是自己的本质,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最初只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创造出来的。
唯心主义者否定了现象,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
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现象反映本质。
因此要通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怎样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呢?到社会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大量真实的现象资料,对现象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反复实践思考,不断深入事物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本质到现象的深入,充分发挥抽象思维,通过现象资料科学分析,事物的本质会逐渐暴露出来。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贯穿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现象是指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事物表面的形态、状态和变化等,而本质则是指事物存在的实质、性质以及内部规律等。
那么,现象和本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将通过举例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万有引力。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人们才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月亮围绕着地球旋转等等。
这个现象的发现来源于日常的观察,但是牛顿通过这个现象的研究找到了其本质。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证明了它是一个普遍的自然定律,从而为研究其他诸如行星运动规律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正确理解现象有助于发现本质,并且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其次,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网络打折促销。
很多人会觉得这种促销活动非常有诱惑力,每次都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心心念念的物品。
而事实上,这个现象的背后所追求的本质其实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则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优惠价格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现象和本质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本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探究一个现象的本质。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社会阶层分化。
这个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不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而其背后的本质则与社会制度、人们的财富、教育程度以及政治立场等方面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理解一个现象的本质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通过对一个现象的多方面观察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本质。
综上所述,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正确理解一个现象需要通过深入探究它的本质来实现。
只有通过对现象和本质的多方面观察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自考摘要:一、引言1.探讨本质与现象关系的背景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本质与现象的定义及关系1.本质的概念2.现象的概念3.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三、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阐述3.实例分析四、本质与现象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意义2.指导实践的意义3.提升认识水平的价值五、结论1.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的总结2.对认识与实践的启示正文:的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关系的内涵与意义,以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结构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质与现象的定义。
本质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属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则是事物表现在外的特征和形象,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的。
二者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接下来,我们讨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本质与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原理。
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通过把握本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其次,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这一原理具有提升认识价值的作用。
通过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关系,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
现象和本质的定义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
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
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形象具体化
就物质运动的形态看,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构成力学运动的本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构成化学运动的本质;同化和异化的矛盾构成生命运动的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构成社会运动的本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构成认识运动的本质。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事物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是由事物的各个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
作文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现象是指表面上的事物或现象,而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在属性或本质特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现象所迷惑,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现象所困扰。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工作中的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压力管理。
只有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
有些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而那些能够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另外,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行为方式上。
有些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人往往只顾眼前的得失,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思考。
而那些能够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我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现象与本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需要认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只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一、现象和本质天空颜色与天气变化晴空万里,一片蔚蓝,霎时浓云密布,一片灰黑。
天空的颜色真可谓是变化万端。
那末,天空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天气变化有什么关系?原来,我们看到的天空颜色,是太阳的光波射进大气层后,碰到空气分子和浮思在空中的细小灰尘,发生散射后形成的。
按散射理论,散射光的颜色与散射点的质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质点愈小,散射短波的能力愈强。
在可见光波中,蓝色和紫色光波长最短。
晴朗无云的天气,达时空气分子是极细小的质点,光线越到它们时,披散射成蓝色光和紫色丸。
因为人跟对紫光的感觉不太敏锐,所以看到天空是蔚蓝的。
当天空中灰尘、水滴很多时,散射光就包括各种颜色,互相混合,使天空呈现乳白色。
当天空有云时,云中的小水滴能散射光波的全部波长,所以看起来就成为一片片的白絮。
而当云中水滴大,数量又多时,散射出来的光线就少,因此天空就呈现灰黑色或黑色。
在日出日没时,太阳很低,光线通过大气层的路途很长,这时,包含各种颜色的散射光中,波长较短的紫、蓝色光沿途减弱的程度比红、黄、橙等色要多,所以天空多呈现红、黄色。
天空颜色还与空气透明度有关。
空气的透明度是随着空气中水气、尘埃而变化的。
不同空气团含有不同程度的水气和尘埃,因此透明度就不同,天空出现的颜色也不一样。
如果太阳或天空呈现血红色,就说明空气湿度大,空中水滴多,是阴雨天的先兆。
天空或太阳呈黄色或土黄色,表明空中含尘埃多,可能是远处大风扬起的尘沙,这预示着本地区也将受到大风的影响。
正由于天空的颜色,反映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能够通过对天空颜色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太阳在早晚与中午有大小、运近之分吗?《列子》中记载着一个有名的故事:孔子东游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一个小孩认为早晚时的太陀离地近,因为它大一点;另一个小孩说中午的太阳要离地近,因为它热一点。
问孔子,孔于也不知道谁讲得对。
早晚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时要大一点,中午时又比早晚要热,这是我们一直可以感到的现象,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小孩说得都好象有些道理。
实际上他们都为假象所欺骗,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近代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早晚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直径都是139.2万公里,当然没有什么大小差别。
早晚的太阳看起来好象比中午的太阳大,那并不是因为它真大一点。
而是我们的一种心理上的错觉。
太阳在地平线附近的时候,因为有地面上许多熟识的东西(如山川、房屋、树木)和它比较,所以显得大一点。
中午时,太阳以大得无比的天空作背景,所以显得小一点。
第一个孩子由于不懂得这是一种“光错视”的结果,为假象所迷惑,从而得出了错误结论。
那末,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的大小。
即“角直径”的变化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的。
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在一年中地球离开太阳有时近一点,有时又远一点。
我们离太阳的距离以一月初为最近,七月初为最远,两者之间相差为500万公里(地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
在这不同的日期,我们看到的太阳确有大小,不过角直径的相差也只有百分之三,所以一般人不会注意到一月份的太阳看来比七月的太阳略大一点。
但无论在哪一天,我们用仪器量一量就知道,中午的太阳的角直径和早晚的太阳的角直径一样大。
不过中午的太阳离开地面上观察者所站的那一点是比早晚的太阳稍微近一点,距离的差数等于地球的半径。
但是中午的太阳热一点并不是因为它近一点。
地球的半径仅仅只有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十万分之四,这一点点距离的差别对热度影响极小。
热度不同的原因是:中午的太阳是垂直地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早晚的太阳则是倾斜地穿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中午的太阳所经过的空气的厚度,比早晚的太阳经过空气的厚度小,光线受空气的吸收也就少。
所以,才感到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太阳热。
现象虽然反映本质,但不是完全一致,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对立。
第二个小孩不懂得这一点,因此他的回答也是不科学的。
动物与地雷预报寻找地震前的前兆,一直是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研究方法。
地震和地下微弱震动、地形变化、地应力、地磁,重力\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的化学成份等变化有一定关系。
能否利用动物来进行地震预报呢?《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地震,“当地震前一月间,大量鱼类均浮水面,近地震前数日,河水大涨,河鱼千万自跃上岸”。
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
震前“牛惊外逃,不进圈;狗吼叫嚎吠,鸡乱叫,狠成群,野雀乱叫乱飞”。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震前两个多小时,天津市人民公园根据东北虎、大熊猫、耗牛、泥锹等十种动物异常反应成功地发出了预报。
又,在震前几天,海鸥及酱色等六种海鱼有异常反映。
1975年3月4日海城7.3级地震。
震前明显反应的有二十四种动物,尤为突出的是,震前一个多月就发现冬眠的蛇从冰天雪地里爬出来。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7.8级地震。
震前异常表现的动由有几十种,其今尤以鸡,大牲口,羊,鱼等九种较为普臣。
牛马驴骡不进棚,挣脱经绳惊慌跑,狗咬主人惊挠门,鸥不进窝高处栖,夜间惊闹撞出笼,老鼠发呆乱一团,成群舷家惊慌逃,猫抓主人乱闹,家鱼跳出水缸,池鱼漂浮乱审,大白天黄鼠狠成群背着小黄鼠狼搬家,见人也不怕。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震前,接娃鱼爬到地上来,象小孩啼哭一样嚎叫。
这些记载说明动物的异常反应往往是地震的前兆。
但并不是所有动物的异常反应,都是地震的前兆,因为动物的活动特点是与外界环境及本身的生理状况相联系的。
动物得了病或处在发情期、外界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动物行为异常。
因此,排除这些因素的于扰,确定动物的异常是对地震前兆的反应,还是由于其它因素所引起,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水池中的含氧量降至2毫克/升时,就会引起色的浮头现象,含氧量低于0.4毫克/升时,鱼就会死亡。
水被污染也会出现鱼的异常现象或死亡。
另外,有些情况看起来是异常的,但对该种动物的大致环境进行仔细的实地考察,就会发现并不异常,这种例子也不少。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环境条件,采取必要的手段,认真仔细地进行调查分析,区别真相与假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绝妙的特技变色龙由于它善于变化皮肤颜色,素有伪装之王之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也常把一些善于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分子冠以变色龙的“雅号”。
变色龙大名避役,属爬行纲避役科。
它原来身体是灰黑色的,表皮上没有鳞片,全身布满象獭哈膜皮一样的凸包。
如果将变色龙的一个侧面朝着太阳,20分钟后,它就被晒得黝黑,但是另一侧的阴影处却留有浅褐色略带绿色的斑点。
要是将它放入不透光的小盒,然后移放到室温为25℃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打开盒子,它会变成绿色。
再合上盖子,拿它放到室温为10℃的仓库里,稍过片刻,变色龙就成为浅灰色了。
有人作过观察,在一昼夜内,变色龙可以变六、七种左右的颜色。
一般说,深夜是黄白色,黎明是暗绿包,阳光照着的时候能发出光泽,发怒的时候能出现斑点。
变色龙在自然环境里,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服色”,这是它们祖祖辈辈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草岭幼虫的伪装狼披着羊皮混入羊群的故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民间传说。
然而在自然界中,确实也有动物善于将自己装扮成与它所要捕食的对象完全一样的形态,而后潜入捕食对象行列进行捕食的情况。
草蛤幼虫的伪装就是一个实例。
在赤杨树树枝上,生息着一种赤杨棉蚜虫,它会分泌出一种白棉片状的蜜蜡(锁链状酮脂纤维)缠绕在自身表面。
爬上赤杨树枝的蚂蚁,则吸取蚜虫身上的蜜。
为了保持蜜源,蚂蚁担负着保护蚜虫不受侵犯的责任;一旦发现损害蚜虫的入侵者,蚂蚁就会把它咬住,并把它驱逐出去。
但是混杂在蚜虫群中捕食蚜虫的一种草岭幼虫,却很少被蚂蚁发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草酚幼虫的身上也缠有部蚜虫身上一模一样的白色棉片,其形状大小甚至动作都酷似蚜虫,连人眼也很难分辨。
草始幼虫身上缠绕着白色棉片,并不是它自身固有的,而是从蚜虫身上取来的。
如果用小钳子把草岭幼虫身上的棉片取掉,它那灰色的皮肤就会全部显露出来,蚂蚁一看到,马上就围上来咬住它,并把它从树枝上丢下去。
但是,人们在试验中观察到,只要把去掉棉片的草岭幼虫放回蚜虫群,草蛉幼虫就立即用它的大腭摘取蚜虫的棉片覆盖在自己身上,不到二十分钟,它就能伪装很又和蚜虫一模一样。
蚂蚁有时也会产生怀疑,有意去碰碰它来加以检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发现,常常被它蒙混过去。
二、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在西边降落。
这一现象给人的感觉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
公元二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按照层次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
就是因为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看作是本质。
这种错误的宇宙现在欧洲统治了一千几百年。
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客观规律。
日心说这一个反映了事物本质的认识,粉碎了错误的地心说,使人们从神学的禁钢中解放出来,并指导和帮助人们更好地观测和研究宇宙中的天文现象。
从而进一步得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人们还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的等等。
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后来牛顿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
1846年,当人们根据日心说理论的计算而准确地发现太阳系的第八颗大行星海王星时,哥白尼的日心说终于得到完全的证实。
这与1543年所发表的《天体运行论》相比,已经是对太阳系的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了。
从眼底变化看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医生总是让有些患者去眼科查查眼底。
这样做,是否意味着高血压与眼底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项?为了能够清楚地阐明这个问题,需先从眼底谈起。
眼底是指眼球里面的部分,在人体中它是唯一能够看清楚血管的地方。
而且眼内血管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身血管(尤其是肾血管和脑血管)的情况。
所以,眼科医生只要借助于检眼镜,就可以从瞳孔中(有时需用药放大)直观地窥见视网膜上动脉和静脉血管的状况,有时还可以透过视网膜见到脉络膜血管情况。
那末,眼底上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才能为医生提供诊断高血压的依据呢?总的说来,早期和轻度的高血压患者,其眼底和正常人的眼底一样,只有多年的高血压患者,才出现眼底变化。
如果单纯只有高血压而无血管硬化,眼底变化则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痉挛,血管变细,严重的病例(如恶性高血压、肾功能有显著障碍者),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甚至视神经乳头水肿。
这类眼底变化称为“高血压性眼底病变”。
如果病程较久,血压又长时间的过高,则可引起全身性小动脉硬化。
此时在眼底中可以看到小动脉硬化现象,视网膜小动脉的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的地方,因静脉受压而出现类似“中断”的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