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文二则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5
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注释:- 弈:下棋。
-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 通国:全国。
- 善:擅长,善于。
- 诲:教导。
- 其:其中。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 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 援:引,拉。
-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之:他,指前一个人。
- 俱:一起。
- 弗若:不如。
- 为:因为。
-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 曰:说。
-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 译文。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3. 主题与启示。
- 主题: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 启示: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东游:向东游历。
- 辩斗:辩论,争论。
- 故:原因,缘故。
- 以:认为。
- 去:离;距离。
- 日中:正午。
-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 及:到。
-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14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下册笔记
一、《咏雪》
1. 课文简介
《咏雪》是元朝文学家陈与义所作的诗歌,赞美了雪这种自然现象的
美妙和神秘。
这首诗采用五绝句的形式,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场景,描绘了雪对大自然的贡献和影响。
2. 课文内容
雪花飞扬,草木凋零。
山林、田野、城郭、建筑,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
雪视万物为,披银颜,弥漫四野。
繁华变淡然,浩气转清气。
乱象平息,宁静到来,形势翻转,世间豁然开朗。
雪的纯净美丽,无穷无尽,令人陶醉。
3. 课文赏析
这首诗歌以雪花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
陈与义从自然的角
度出发,赞美了雪花的美丽和神奇,同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反思和敬
畏之情。
二、《观沧海》
1. 课文简介
《观沧海》是明朝文学家文征明所作的七绝诗。
这首诗借助“海”这一
自然意象,表达了人生和历史的无常和变幻。
2. 课文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课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沧海的描绘和咏叹,表达了文征明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人借助海洋这一宏伟壮阔的自然景观,烘托了历史和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在描绘海洋的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