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案-14古文二则-沪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9.23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经典古诗词,掌握其中的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简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阅读并理解同年级段的简单文言文,提取关键信息。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授学生利用上下文和语境猜测词义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书包、网络资源等),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
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以及生字新词的掌握。
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古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活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山水风景、古代建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明确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 知识学习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然后通过多次重复达到背诵的目的。
生字新词教学:重点讲解生字新词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其用法,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意境与情感理解: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境和情感表达。
3. 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提供同年级段的简单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其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名篇《聊斋志异》中的两则故事:《评猫》和《柳毅传书》;2.通过阅读古代故事,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2.理解古文中的典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评猫》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2.理解古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小组讨论:询问学生是否养过猫,了解他们对猫的认识和观点;2.朗读《评猫》故事,让学生先感受故事的整体情感;3.解读比喻和夸张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对猫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同学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评猫》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故事情节;5.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6.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古文《评猫》的主题和领悟。
第二课时:《柳毅传书》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2.理解古文中的对话和描写;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1.预读活动:展示故事背景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2.朗读《柳毅传书》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对话理解:分角色朗读,并逐句解读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活动;4.描写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古文中的描写语言,想象故事中的情景;5.学生表演: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展示《柳毅传书》中的经典场景;6.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柳毅传书》中的主题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两则故事,旨在让学生接触并理解古代文化。
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故事中的比喻、夸张、对话和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古文,并促进思考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2019最新整理-(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文二则 3一、认知目标:1.运用“读、议、说、背、悟”的方法自学古文《莲》,解释全文。
2.学生自主上机选择有关莲的古诗,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配上合适的图片,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莲花形态和品格喜爱。
2.激发学生上网浏览,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能力目标:1.能背诵这则古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古文、图画的欣赏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运用“读、议、说、背、悟”的方法自学古文《莲》,解释全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古文、图画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上网浏览,自主探究的兴趣。
五、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文二则》中的另一则古文《莲》。
(板书莲)2.现在就请大家上网欣赏有关莲的图片。
3.看了以后,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4.那古文又是怎么来介绍莲的呢?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5.今天我们要用学习《菊》的方法来自学《莲》。
6.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古文的?板书读、议、说、背、悟(二)学习古文:1.读,要读通、读熟,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在议议时,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字义的。
(利用课后注释、插图、字典或请教他人的方法来理解字义。
)那这节课我们又多了电脑这个好帮手,除了那几个方法外,你还可以在屏幕上点击文字,帮你解决问题。
然后同桌两人互说句意。
下面,我们就在电脑的指引下自学完成前面3步。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给以点拨。
3.质疑问难。
在字词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精卫填海》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⑴在学生自由读,老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诵基础上,学生能够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⑵学生能借助“小卡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感受。
⑶借助温馨点击,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熏陶。
⑷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诗,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讲故事。
学习重点:⑴依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诵,并读出神韵。
⑵了解精卫事迹的同时,心得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
学习准备:教师需要广泛浏览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老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⑴同学们,教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
现在,我来考考你,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师: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答复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⑵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⑶联络自己读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师:大家回顾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老师引导。
(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神韵。
二、初读《精卫填海》,了解神话故事。
⑴自由朗诵,读精确。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20页,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诵,教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3分钟左右)师:同学们,读完了吗?你读了几遍?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话,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谈,难读,生字多)师:我们都感到了它的僵硬、晦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赤壁之战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相关词汇与表达,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2.理解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学习相关词汇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准确运用赤壁之战的相关词汇。
2.理解赤壁之战的战略与策略。
教学准备1.教科书《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3.相关课件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赤壁之战》,一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
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古诗,复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步骤二:学习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1.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给学生展示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资料,并简要介绍。
2.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有什么样的背景?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重要性。
步骤三:学习赤壁之战的战略与策略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中的战略与策略。
通过使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战略与策略,并解释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赤壁之战中,刘备和孙权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这些策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最后曹操被击败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战争中的策略与战术。
步骤四:学习相关词汇与表达1.针对赤壁之战的相关词汇,统一学习解释其含义并进行相关词汇的拓展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词汇的运用活动,如造句、朗读等,巩固词汇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步骤五:情感教育和延伸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电影片段等,展现赤壁之战的英雄气概和激情。
2.鼓励学生表达对赤壁之战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进行小组或整个班级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
步骤六: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和加深记忆。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文二则一、《金缕衣》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的基本含义。
2.掌握古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3.能朗读、背诵《金缕衣》。
教学重点1.理解古文的基本含义。
2.能够熟练背诵《金缕衣》。
教学难点1.掌握古文中常见的修饰性语言表述。
2.掌握古文中的修辞技巧。
教学准备1.活动PPT。
2.电子版教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并通过比对显现古文的独特魅力。
学习(25分钟)•讲解古文中基本语法和词汇,并辅以例句和练习,深入学生实现对古文的认知。
•分段讲解《金缕衣》,分析所使用的修辞和表现巧妙的修饰性语言。
•引导学生朗读古文,并解析朗读技巧。
合作探究(2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小组朗读、分析和理解古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在小组内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互相分享意见。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掌握古文的常见语法与词汇。
2.理解古文中的修饰性语言及修辞。
3.能够熟练朗读、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重点1.掌握古文的常见语法与词汇。
2.理解古文中的修饰性语言及修辞。
教学难点1.掌握长句型与复杂的分句,并理解其句意。
2.熟练运用古代词汇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1.活动PPT。
2.电子版教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创作的美感与趣味,并预热学习氛围。
学习(25分钟)•讲解古文中的常见语法与词汇,并辅以例句和练习,深入学生实现古文的认知。
•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使用的修饰和修辞,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中的美感之处。
•引导学生朗读古文,并掌握朗读技巧,针对古诗与现代诗进行对比。
合作探究(2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小组内分析与理解古文,并完成分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长句意及组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间分享意见。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二则并背诵。
4、懂得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2.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学习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媒体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琅琅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30、古文两则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古文,注意停顿借助工具,理解字义连词成句,说说句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介绍作者及《读书有三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出示古文及停顿),生自由读。
4、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三、研读课文(一)《读书又三到》(出示古文和译文)1、理解词语“尝”:(出示句子)句子中“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几个义项,请你看看应该选哪一个?说说句意。
2、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
(1)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
不理解的字可以看看注解或查查字典。
(2)交流。
重点理解:“此”、“却只”、“决”、“亦”(3)一人读古文,一人解释。
A 当学生讲到第二句时(出示句子),教师加以补充。
师:作者这句写出了心、眼、口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推断。
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古文二则一、认知目标:1.运用“读、议、说、背、悟”的方法自学古文《莲》,解释全文。
2.学生自主上机选择有关莲的古诗,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配上合适的图片,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莲花形态和品格喜爱。
2.激发学生上网浏览,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能力目标:1.能背诵这则古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古文、图画的欣赏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运用“读、议、说、背、悟”的方法自学古文《莲》,解释全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古文、图画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上网浏览,自主探究的兴趣。
五、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文二则》中的另一则古文《莲》。
(板书莲)2.现在就请大家上网欣赏有关莲的图片。
3.看了以后,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4.那古文又是怎么来介绍莲的呢?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5.今天我们要用学习《菊》的方法来自学《莲》。
6.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古文的?板书读、议、说、背、悟(二)学习古文:1.读,要读通、读熟,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在议议时,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字义的。
(利用课后注释、插图、字典或请教他人的方法来理解字义。
)那这节课我们又多了电脑这个好帮手,除了那几个方法外,你还可以在屏幕上点击文字,帮你解决问题。
然后同桌两人互说句意。
下面,我们就在电脑的指引下自学完成前面3步。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给以点拨。
3.质疑问难。
在字词上还有什么问题吗?4.交流文意。
哪一组愿意来汇报学习情况,先告诉大家谁读谁解释,其他同学听好,有什么补充或意见?5.检查背诵情况。
说得真不错。
这篇古文从名字,种植、开花的季节,荷叶以及茎、实等几方面介绍了莲花,下面我们试着背一背。
自己轻声背。
我们一起来看着屏幕背一背。
(三)拓展阅读:1.中国人特别喜爱莲花,给它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如:莲花仙子,水中芙蓉。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范文导读:本文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长篇电视剧吗?这三国指哪三国?这里边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能跟大家说说吗?《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由于各效其主,为了领土的大小,他们之间进行了无数次的生死搏斗。
每一次战役都充满了智慧的较量与实力的比拼。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1、出声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完成情况:读准下列词语:率领周瑜调兵遣将渡江计策波浪滔天眺望帷幔芦苇遮天蔽日硫磺缆绳丢盔弃甲(记忆字形,献策,解释“计策”)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课题的含义。
4、检查学生的对课题的理解:(1)“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2)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5、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话告诉大家)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成语:以卵击石(用在什么场合)(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文二则莲_沪教版古文二则(莲)[教学目标]1、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
1、师: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古文《菊》,感受到了菊那傲霜独放的高贵品格。
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被人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
板书:莲2、媒体出示莲花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中又是如何介绍莲的呢?媒体出示课文:莲4、媒体出示:莲花也叫荷花。
在暮春时节播种,花朵在盛夏时节开放。
荷花的叶子,大的如盘子,小的像铜钱。
荷花的茎横生在淤泥里,它的名字叫藕,它的果实叫莲子。
藕和莲子,都是可以吃的。
5、结合图片,理解关键句。
(1)媒体出示句子: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2)媒体出示荷叶和铜钱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荷叶大的像盘子一般,而小的又如铜钱。
朗读句子。
(3)媒体出示句子: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
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4)媒体出示藕和莲子的图片。
师:这就是莲花的茎,也叫藕,还有它的果实莲子。
藕和莲子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佳肴。
实际上,莲花全身都是宝,花可供观赏,花、叶、茎、实还可以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齐读句子。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莲花的?板书:花叶茎子2、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学生背诵。
3、师总结:古人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荷花的美,荷花用途很广,更多的是因为荷花象征高洁,文人们以这种高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五、拓展作业。
1、师: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
老师选择其中的两首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赤壁之战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之战背景和经过;•认识到赤壁之战的意义;•学习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二、教学内容赤壁之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赤壁之战背景;•认识到赤壁之战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他们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问答法:以“赤壁之战”为话题,让学生相互问答。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学生个别或小组思考讨论。
•讲授法:老师简要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教学过程任务一:了解历史背景•讲述赤壁之战历史背景和经过。
•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任务二:学习文学作品•学生朗读《赤壁赋》、《草木皆兵》两篇文章。
•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赋》、《草木皆兵》所描写的情景和人物形象。
任务三:分析历史事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赤壁之战的各个阶段,了解胜利的原因和背后的策略。
•学生归纳各项策略。
任务四:课堂讨论•老师主持讨论,汇总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1. 性质•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应该以讨论的方式为主,以发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
2. 方法•讨论法:小组内讨论,课堂上共同分享思路。
3. 内容•学生对于赤壁之战的理解,归纳各项策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讨论法、问答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快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文化的认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开展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