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教案(语文版初二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学案(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孙权劝学一、了解作者与《资治通鉴》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2、《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
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攽、刘怒、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宜,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
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了解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教案2作者: 加入日期:15-01-09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翻译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摩。
刮目:擦眼。
待:相看待。
3、议一议: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第22课古文二则祖逖北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掌握重点字句。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精髓。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领会文章精髓。
【教学设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文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
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以典故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新课探究】一、解题1.作者与《资治通鉴》介绍参见第41课时。
2.背景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晋王朝丧失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
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逖tì蹴cù恶(è)声睿ruì谘zī骁xiāo 廪lǐn 铠kǎi 楫jí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孙权劝学(内容简析: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三、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
(演示)(四)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
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一、教案简介2024年初中《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科目:初中语文教学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体会孙权的劝学精神。
2. 引导学生分析孙权劝学的理由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孙权劝学》的文意理解。
2. 孙权劝学的理由和意义。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孙权劝学》的文意,分析孙权劝学的理由和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提高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做法,让学生明白劝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孙权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孙权劝学的相关论文、案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孙权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二、讲解《孙权劝学》(15分钟)1. 讲解文本,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做法,让学生明白劝学的意义。
三、讨论孙权劝学的启示(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问:“你们认为孙权劝学对你们有什么启示?”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劝学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劝学计划,为期一个月。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孙权劝学精神的践行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执教者:本论坛老师唐苇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
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
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学生齐声:“不会”师:“为什么?”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
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能给别人树立榜样。
臣懂了,各位皇帝,你们懂么?”学生们快活地大声:“懂……了!”师:“那从《祖逖北伐》中皇帝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呢?”下课铃响。
师:“哦,各位皇帝累了,容臣告辞,明日上朝再来聆听。
”……第二天上课。
师:“我们接着上堂课的问题来讨论,如果一个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祖逖北伐》,他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先讨论五分种。
”学生讨论。
师:“谁来先说?”生:“要重用人才。
”师:“哦,哪重用唐老师吧,唐老师在唐朝就是人才了。
”学生哄笑。
师:“这种认识应该与文章有关系吧,文中有重视人才的内容吗?”生:“有,司马睿重用祖逖,派他北伐。
”师:“是这样吗?大家看书,谁看懂了谁举手。
”学生看书。
一生举手:“司马睿并不想北伐,是祖逖自己组织军队北伐的。
”师:“很好!读得细心。
其实,祖逖确也是人才,司马睿没有给他军队,没有重视他。
《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祖逖北伐》(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祖逖北伐》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祖逖北伐》文本,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讲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北伐的历史意义和价值;2.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方法:1. 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祖逖北伐的历史背景和文本;2. 集体朗读、诵读和演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分享、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北伐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文本阅读让学生阅读《祖逖北伐》的文本,并结合历史知识,了解祖逖北伐的原因和意义。
第三步: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北伐事件的历史背景、祖逖的背景和心路历程、北伐战争的进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并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四步:语文综合训练1. 集体阅读和诵读《祖逖北伐》,通过大声朗读、声音抑扬顿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节奏感;2. 集体讲解古汉语词语和文言文的语法、标点符号等细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
第五步:思考讨论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祖逖北伐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上是怎样的?2. 你认为祖逖北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3. 作为当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如何发扬祖逖北伐的精神?第六步: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有良好的探究精神和负责的态度;2. 能够理性分析课文和历史背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3. 对自己和组员的交流和讨论都有积极的参与和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祖逖北伐事件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卫国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古文二则》一、设计思路两篇小短文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祖逖北伐》表现了一代名将少年时代的胆识,让学生明白凡有所作为的人,少年时就胸怀大志。
两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时,应在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解自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重点诵读,揣摩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及特殊文言词语。
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法,也可采用诵读领悟法。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描写语言及抓住重点表现人物的方法。
2.认识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会名人少年时代的青云之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一: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等导入。
导入二:从人们所熟知的成语“闻鸡起舞”导入。
导入三:从作者司马光导入。
示例:请一位同学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后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史学家,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学里面的文章。
2.教学切入点①从课题“劝学”切入。
吕蒙学习为什么还要人劝?孙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劝导?吕蒙学习的效果从哪里可以看出?②从祖逖闻鸡起舞的目的切入。
《祖逖北伐》中祖逖为什么要闻鸡起舞?祖逖为什么北伐?课文中可以看出他做了哪些工作?3.重难点的突破:讨论法。
阅读的重难点:《孙权劝学》:学习是否一定要别人来劝?吕蒙不学习可以生存吗?孙权为什么要劝他读书?《祖逖北伐》:你如何评价祖逖?4.学法指导①自学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课文,翻译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再不明白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②诵读法。
诵读祖逖劝说司马睿的一段话,体会祖逖对形势的精当分析、对民心的准确把握以及带兵北伐的自信和决心。
③质疑法。
善于从课文中发现问题。
如:《孙权劝学》中最后一句写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是否偏离了《劝学》的主题?四、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写吕蒙和鲁肃的内容;课外阅读《资治通鉴》,了解祖逖后来的情况。
【关键字】设计《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拭目以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
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的韵味。
2、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教学方法: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竞赛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方法:1、自读质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讨论解决。
2、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3、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篇幅短小,在教学时应侧重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本课篇幅短小,且内容不难,因此,本课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在分组预习中学生通过参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合作探讨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启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预习要求:1、读熟课文,读通注释,读准字音。
2、能疏通文意,复述内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学习板块:检查预习情况,导入课题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布置大家回去预习15课《孙权劝学》,让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第22课《古文二则——孙权劝学》说课稿(语文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差不多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差不多要求。
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明白得、观赏和评判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作为新闻记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只是侧重点可有所不同。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存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
其清晰的叙事思路,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富有特色。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行,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存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本单元对古文的要求是〝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要当堂准确无误地背下来。
〞我想这一点可能是写法上有误,本单元并没有古诗词,只有这篇古文,但能让学生当堂背诵,也应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要求。
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的知识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
2、了解并积存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1、弄清文意,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虚心同意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由于本文篇幅专门短,层次清晰,书下注释较具体,学生已学过一些文言作品,因此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明白文意。
但部分词语并无讲明,如〝吴下阿蒙〞今天的意思,〝但当涉猎〞的〝当〞等,但今后学生经常会见到。
因此我把把握常用文言词语作为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另外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与背诵课文也应该多花功夫。
我把人物语气与个性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清晰了,文章结构在脑海中有印象了,背诵这一重点也应该能顺利完成。
22.古文二则第一课时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重点)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难点)4.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文中有关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吕蒙(178—220),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之战,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3.字音字形。
卿.(qīng)岂.(qǐ)孰.(shú)涉.猎(shè) 遂.(suì)4.词语解释。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 22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教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设想】1、朗读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最终实现美读课文的目的。
2、表演法。
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5、参与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开发】1、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鼓励学生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创设开心的学习氛围: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4、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引入正课。
《孙权劝学》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