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节——变形推理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587.50 KB
- 文档页数:66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
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
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
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
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第三节概念的种类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第二节性质命题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第五章推理(上)——简单推理主要明确:1、掌握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
2、学会运用三段论。
3、掌握关系判断的关系推理第一节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一、推理概述1、什么是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例如:所有人都要守法;(前提)所以,(推理联项)你要守法。
(结论)2、推理的种类:推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
第一,根据推理的思维进程看,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及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第二,根据前提与结论联系性质的不同,也就是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不同,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其中,必然性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等;或然性推理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溯因推理等。
第三,依据推理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简单推理及复合推理等。
简单推理包括直言判断推理、三段论推理及关系推理;复合推理包括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及假言推理等。
此外,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应包括在复合推理中。
3、推理的正确性:一个推理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同时具备了两个条件:第一,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
第二,推理的形式是否有效。
二、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并导引出结论的必然性推理。
直接推理是以一个已知判断为前提,推出另一个新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
它是以一个已知的直言判断为前提,推出另一个直言判断为结论的直接推理。
它一般有: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和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两种类型。
三、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直言判断对当关系直接推理是根据同一素材的直言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一个已知的直言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
逻辑基础知识——形式推理形式推理主要考察逻辑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要求根据已知的人物、地点、事件和项目中的关系进行演绎,得出结论。
分为词项逻辑、命题逻辑和逻辑演绎。
这类题目,凭感觉选择成功率小,必须按照有关的逻辑理论和方法去做。
一、词项逻辑1.集合题型画“欧拉图”:先画固定部分。
再用虚线画不固定部分。
要善于分辨可能重合的部分和绝不会重合的部分。
(只能用来排除错误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一般验证不了)2.定义判断主要考察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应从定义本身入手分析和判断,不能凭借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
3.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从质分肯定和否定,从量分全称、特称和单称。
S-主项 P-谓项 M-中项 A-全称肯定 E-全程否定I-特称肯定 O-特称否定SAP-所有S都是P 反对关系 SEP-所有S都不是P从属矛盾关系SIP-有的S是P 反对关系 SOP-有的S不是P4.三段论结构比较三段论结构比较题,着重从中抽象出一般形式机构。
只需要考虑推理结构和形式,不考虑其叙述内容对错。
第一确定结论,第二确定S、M、P,第三写出AEIO的标准形式,第四对选项一一进行验证。
二、命题逻辑1.假言推理主要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分和运用以及命题间的推理关系。
(1)充分条件连接词:如果,则(就);如果,那么;只要,就;假如,就;要是,那;一,就;只要,必须;(要)。
不能不(一定要);每一个(所有);倘若,便;哪怕,也。
必要条件连接词:只有p,才q;仅当、必须p,才q;没有(不)p,没有(不)q;p是q的重要前提;p对q来说是必不可少的;p取决于q;除非p,否则不(则不、不、才)q。
(2)充分条件:仅有这条件就足以带来结果,无需考虑别的条件,即“有它就行”。
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结论一定不对,即“没它不行”。
所有必要条件加起来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如果是唯一的,那就是充要条件。
(3)充分和必要假言推理是条件的真假制约关系,不等于先后关系,等不等于因果关系。
算式的等价关系和变形归纳推理一、算式的等价关系1.1 等价的定义:如果两个算式在数值上始终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互为等价算式。
1.2 等价关系的性质:(1)自反性:任何算式与自己等价。
(2)对称性:如果算式A与算式B等价,那么算式B也与算式A等价。
(3)传递性:如果算式A与算式B等价,算式B与算式C等价,那么算式A 与算式C等价。
1.3 等价关系的应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等价变换可以将问题简化,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
二、算式的变形2.1 变形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算式等价关系的前提下,对算式进行变形。
2.2 变形的常用方法:(1)合并同类项:将具有相同字母和指数的项相加或相减。
(2)分解因式:将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
(3)约分: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简化分数。
(4)移项: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另一边,注意变号。
(5)添项或减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保持等价关系。
三、归纳推理3.1 归纳推理的定义:从个别性的事实出发,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3.2 归纳推理的类型:(1)完全归纳推理: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考察,从而得出结论。
(2)不完全归纳推理:只对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进行考察,从而得出结论。
3.3 归纳推理的应用: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观察特殊的算式变形,归纳出一般的变形规律。
四、算式的等价关系与变形归纳推理的综合应用4.1 利用等价关系判断算式是否相等:通过比较两个算式的等价关系,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4.2 利用变形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特殊的算式变形,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方法。
4.3 应用实例:解决方程求解、不等式证明等问题时,运用等价关系和变形归纳推理,简化解题过程,得出正确答案。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算式的等价关系,掌握算式变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判断以下两个算式是否等价?若等价,请证明;若不等价,请说明理由。
第五节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教学内容:命题的质、命题的位;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性质命题的换质法推理;性质命题的换位法推理;性质命题的换质位法推理;教学重点:换质法、换位法、换质位法推理及其规则;教学目标:掌握各种变形推理;正确运用变形推理的规则进行推理;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案例导入:张三请客吃饭,客人分两拨来到。
第一批来了,他烟茶伺候之后,看看时间不早了,但还有些客人没有来,于是蹦出一句“该来的没来”。
客人听后,颇感诧异,如坐针毡,借故离去。
稍后,第二拨客人也来了,他看到刚离去的那些客人,也是很奇怪,随口说了一句,“不该走的走了”。
在座的客人听后也坐不住了,纷纷走了。
请思考:到底是客人太敏感呢,还是张三说话有问题?一、什么是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1、什么是命题的质命题的质是命题的联项,包括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两种。
2、什么命题的位命题的位即命题的主、谓项的位置。
在SAP中,主项S在A的左边,谓项P在A的右边;而PAS中,P在A的左边,作主项了,S在A的右边,作谓项了。
3、什么是命题变形直接推理性质命题的变形直接的推理就是在确保命题意思不改变的前提下,换个表达方式,一般是改变原命题的质,即把联项由肯定的改成否定的,否定的改成肯定的;或是改变原命题的主项与谓项的位置;或者是即改变联项又改变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推理。
变形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换质法、换位法、换质位法。
二、性质命题的换质法推理(一)、定义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原命题的质,即把肯定变为否定,把否定变为肯定;并以与原命题谓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作为谓项。
(二)、换质法的规则1、只改变原命题的质(联项),不换量。
“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
2、将原命题的谓项换成与其矛盾的概念。
“P”换成“非P”;“非P”换成“P”。
3、主谓项位置不变。
(三)换质法的推理有效式根据上述规则,A、E、I、O四种直言命题都可以换质,有四对有效式:①SAP├┤S E P__②SEP├┤SA P__③SIP├┤SO P__④SOP├┤SI P__①SAP →SEP__如:一切非正义战争都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一切非正义战争都不是得人心的。
考研逻辑之变形推理逻辑是联考综合必须要考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2015年的考研学子来说,首先必须要了解逻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逻辑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我将以一系列的文章为广大的会计硕士和审计硕士谋点福利,让考生能够领略到逻辑的乐趣和简易性。
【笑一笑】唐家山屋后发现了一窝鸡蛋,唐三和唐四都争说是自家母鸡下的,只好请唐二来评理。
唐二问:“老三,老四,你们家母鸡啥颜色?”唐三:“麻色的。
”唐四:“黄色的”唐二问:“那鸡蛋啥颜色?白色的吧?我们家鸡生的都是白色的,这是我家的蛋啊”【学一学】抛开唐二把鸡和鸡蛋的颜色混为一谈的推理错误外,我们可以看到,唐二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我家鸡生的蛋都是白色的,所以所有白色的蛋都是我家的蛋。
这涉及到逻辑中的换位推理。
通过调换性质判断主谓项的位置而得到结论的判断变形推理。
规则是:(1)不得改变前提联项的质;(2)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结论中不得周延。
(是否周延为是否断定了概念的全部外延。
)唐二的推理就违背了规则(2),所以是不成立的。
除换位之外,性质判断的换质、换质换位和换位换质都有其一定的规则和解题的技巧。
【想一想】从“这架飞机上所有乘客都是阿拉伯人”可推出以下结论,除了A. 有阿拉伯人是这架飞机上的乘客。
B. 并非这架飞机上有乘客不是阿拉伯人。
C. 这架飞机上有乘客是阿拉伯人。
D. 并非这架飞机上所有乘客都不是阿拉伯人。
E. 有阿拉伯人不是这架飞机上的乘客。
解析:显然,以题干的判断为前提,进行换位推理可以得到A选项;进行矛盾关系推理可以得到B选项;进行差等关系推理可以得到C选项;进行反对关系推理可以得到D选项;E 选项是推不出的,所以是正确选项。
通过上述讲解,学生应该对于逻辑的相关知识有点了解和理解,希望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把逻辑当成乐趣,在乐趣中学习逻辑。
同时静下心来理解和学习逻辑的相关知识,在真题的练习过程中学习逻辑,夯实基础提升逻辑方法和技巧,希望考生逻辑学习日渐进步。
演绎推理第五章演绎推理(⼀)[学习提⽰]本章介绍推理的基本知识,具体介绍了演绎推理中的直⽅判断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弄清推理的定义、组成以及推理的分类,明确什么是合乎逻辑的推理;掌握直⽅判断直接推理的⽅法,学会正确运⽤直⾔判断变形推理的公式和规则;掌握三段论的定义、构成、规则,三段论的格和式以及各格的特殊规则和作⽤,学会运⽤三段论的⼀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去检验三段论推理的形式是否有效;掌握关系推理的性质和种类,区别正确和错误的关系推理;掌握⼏种常见的模态推理。
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个⽅⾯的知识。
第⼀,推理的基本特征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基本含义。
第⼆,在直⾔判断变形推理中,根据规则,SAP只能换位为PIS,⽽不能换位为PAS;SEP只能换质位为P IS,⽽不能换质位为P AS;SOP不能换位,SIP不能换质位。
第三,遵守三段论的⼀般规则,是三段论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遵守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是三段论有效的必要条件。
第四,根据三段论的有关知识,如何把⼀个省略三段论恢复成完整的形式,并检查其是否正确。
第⼀节推理的概述⼀、什么是推理推理是根据⼀个或⼏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个新判断的思维形态。
前⾯我们学习了概念和判断,懂得怎样由概念组成判断,⽤判断表达⼀个反映事物某种情况的完整的思想。
但是,⼈类的思维活动往往表现为⼀个过程。
形成概念的过程,作出判断的过程。
⽽反映⼀个思维过程则需要由判断组成的推理。
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的新判断是推理的主要特征。
⼆、推理的组成由上⾯的例⼦可以看出,推理是判断组成的。
组成推理的判断有两种:⼀种是已知的作为推理出发点的判断,叫前提(或理由),⼀种是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
但是,并不是任何⼏个判断凑在⼀起都能组成推理。
已知的判断(前提)与要推出的新判断(结论)之间必须有⼀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这种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推理形式,简称为论式。
每种论式都有⾃⼰的具体要求,称为推理规则,任何推理过程都表现为按⼀定推理规则把前提和结论排列成⼀定推理形式(即论式),否则,就不能算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