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版民间年画概述
- 格式:wps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民间美术之美作者:岳婉琪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摘要:福建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众多传统年画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传统木版年画与其他年画不尽相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与美学价值,本文旨在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底蕴之美、艺术特色之美、文化内涵之美进行深入探究,并希冀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一中国民间美术瑰宝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漳州;木版年画;艺术;美学;文化传统木版年画在中国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及习俗文化的共同洗礼下,它兼具了北方年画的雄浑质朴与南方年画的清新秀丽之风格特色,在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作之中,凝结了传统手工艺人精湛的制作工艺与民众的审美观念,体现了漳州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特色之美、淳厚的闽南地域文化之美。
一、漳州传统木版年画概述(一)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起源发展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始于宋朝末期,年画一直以来被看作“年文化”的代表,南宋淳熙年间成书的《三山志》记载了“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廿八、四月八、端午、七夕、中元、重阳、冬至、岁除”这个主要的民俗节日;同时书中还写道:“书桃符置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
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
”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宋代时期,中原文化中的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已经传入了福建地区,这也为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在明清及民国前期发展至鼎盛佳期,然而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新时代下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进程给予了不小的冲击,使之发展速度日渐滞后,时至如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始逐渐恢复对此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与保护传承。
(二)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品种内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题材繁多,种类各异,基于年画品种的不同,漳州传统木版年画有包括传统吉祥年画、风俗年画、灯画、纸扎画、还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常有的纸马画与各类神像画等等。
漳州木版年画市场调研报告漳州木版年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木版年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漳州木版年画市场的情况,本调研报告从市场规模、产品特点、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市场规模漳州市场作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拥有庞大的木版年画市场。
据统计数据显示,漳州市场每年的木版年画销量约达到600万张以上。
同时,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木版年画制作工坊和相关产品店铺,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二、产品特点漳州木版年画以它独有的风格和制作工艺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多样化:漳州木版年画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美女图像以及现代题材等。
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 制作精湛:漳州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独特。
它采用传统的木刻版画技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元素,画面色彩鲜艳、细节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3. 产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木版年画,漳州市场还涌现出一些创新产品,如木版年画书签、明信片、抱枕等。
这些产品不仅延伸了木版年画的应用领域,还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
三、消费需求漳州木版年画市场的消费需求较为稳定。
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需求始终存在,尤其是对于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木版年画更为热衷。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艺术品的购买力也在增加,为木版年画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四、发展趋势1. 与旅游结合:漳州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例如,在旅游景区设置木版年画工坊,向游客展示制作过程,并推出一些结合旅游景点的木版年画作品,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漳州,并促进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
2. 创新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产业应该注重创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加强与时代的对接。
漳州木版年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瑰宝
黄启根
【期刊名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5)002
【摘要】漳州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流远流长,从民俗意义到印刷工花,以及色彩、题材等等,都是其它地区罕见的.明末清初,漳州木版年画渡海落户台湾,并广泛与台湾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情感融合为一体.发掘和发展漳州木版年画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黄启根
【作者单位】闽南日报社,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27
【相关文献】
1.论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质——兼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比较 [J], 蓝达文
2.发展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J], 徐运北
3.发展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J], 徐运北
4.“中国民间文艺发展趋势研讨会暨2015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审稿会”在山东
工艺美术学院举行 [J],
5.中国工艺美术奇葩——漳州木版年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漳州年画Zhangzhou New Y ear Posters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其主要品种有:1、门画,如:《神荼郁垒》;2、门顶画,如:《狮衔剑》;3、中堂画,如:《和合仙》;4、独幅画,如:《老鼠娶亲》;5、连环画,如:《孟姜女》;此外还有博古、动物图,原共计200 余种,现存65 种。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
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
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有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富有拙朴风格和乡土韵味,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设色好用大红大绿,对比明显,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木版年画中用黑底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为其它年画产地所没有,堪称年画中的一绝。
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
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
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纸张选用"闽西玉扣",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
色纸必须先由"纸房"预染。
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是中国年画中的精品。
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
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
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画面效果十分明朗。
版材多选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全部采用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
漳州年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福建的年节风俗大约是从晋代开始随迁入的中原人口传入。
南宋淳熙年间成书的《三山志》记载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廿八、四月八、端午、七夕、中元、重阳、冬至、岁除等13个主要民俗节日。
同时在“桃符·钟馗”条下写道:“书桃符置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
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
”可知宋代时,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都已传入福建,门神画成为当时年节时必需的商品。
福建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与传统雕版印书业息息相关。
福建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
唐宋以来福建书院和寺院的繁盛,推动了对雕版印书印经的需求;福建山高林密,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也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福建雕版印刷早在宋代就以其独特的图文并茂样式著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
宋代建阳“麻沙版”书至今为世人所重,“建安(今建阳)派”是明代重要的版画流派。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福建民间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明代初年,漳州有“曲文斋”、“多文斋”等书坊兼营年画。
清代“康乾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更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存的漳州年画雕版也以清代雕版为主。
清代漳州木版年画在题材上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从侧面展现了清代丰富的民俗生活场景。
清代到民国时期,漳州的年画作坊发展到20余家,著名的有香港路的颜氏“锦华堂”作坊、“裕泰”作坊、“丰盛”作坊以及专营年画的“汝南”作坊;东门街的“联大”作坊、“同盛”作坊;厦门路的“游文元”作坊;台湾路的“彩文楼”、“洛阳楼”;联仔街的“锦文”画店等。
漳州木版年画不仅在闽南、闽西地区与广东的饶平、梅县、海南以及台湾销售,还远销到仰光、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颇受当地民众青睐。
漳州最大的木版年画作坊首推颜氏家族的“颜锦华”老店。
据同治年间刊刻的《颜氏族谱》记载,颜氏家族原籍山东曲阜,其先祖颜洎于后唐时入闽,因平闽粤有功,封建德侯,为福建颜氏始祖。
19清朝-书画-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沉雄,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又兼具闽南本土古朴神秘的东南沿海风格,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设色好用大红大绿,对比明显,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有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
印厚的地方,有重量感、凸凹感,大红大绿,大俗大雅;印薄的地方,底色散透出来,空灵又虚幻抽象,不发闷透气,十分古趣。
薄色与厚色重叠,可称“软硬兼施”,色调丰富、神秘、奇幻、意外。
在黑色底纸套印彩版时,还大胆用金、银印线压色,富丽大气,金碧辉煌,为其他地区罕见,堪称绝顶。
《关帝君像》:清代雕版,纵36厘米,横22厘米。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漪境内)人。
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故后人称为“关公”。
道教亦尊关羽为神圣帝王。
宋宣和五年(1123)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明万历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雍正、乾隆均御封,并制定了祭祀关圣大帝礼仪,多奉为保护神。
图中关帝君面带笑容,独坐神椅,右有周仓手抱青龙偃月刀。
此图作为民间神像供奉。
现仅存黑线版。
2009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幸运封获奖纪念边纸图案·关帝君像清版漳州木版年画《关圣帝君与观音菩萨》原图《老鼠嫁女》:清代雕版,纵28厘米,横44厘米。
老鼠嫁女是我国年画中的常见题材,闽南民间以农历正月廿五日为“填仓节”,当晚有奉老鼠为“谷神”,不许点灯,好让老鼠娶亲的习俗。
此幅画中老鼠抬花轿,敲锣打鼓,红灯高照,热热闹闹,前导以蟾蜍为坐骑,更添几分神秘气氛,但右上方的新郎——猫,却一口把敲锣的老鼠吃掉。
这年画表现了老百姓畏鼠恨鼠的心理,所以在画中表现了老鼠偷吃鸡、偷吃鱼场面,但在锣上书写“金”字;红灯上书写“状元及第”,又表现了民众祈福的愿望,所以嫁鼠包含有把老鼠逐出家门的意思,嫁鼠于猫更包含了杜绝鼠患的愿望。
此幅为漳州年画代表作。
2009-2《漳州木版年画》4-4·老鼠嫁女2009-2《漳州木版年画》小全张边纸图案·老鼠嫁女福建漳州2009年《漳州木版年画》邮票首发纪念戳·老鼠嫁女清版漳州木版年画《老鼠嫁女》原图《狮头衔剑》:清代雕版,纵34厘米,横45厘米。
始于宋代入非遗,题材丰富蕴喜气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漳州木版年画,因产于闽南著名的经济文化名城福建漳州而得名。
其始于宋代,兴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
它的内容多表现喜庆迎新、辟邪赐福、戏文故事,采用的制作工艺为木版套印。
它构图大方,色彩鲜明,喜以大红、朱红、淡红、纸本色和黑色等为底色,尤以黑底色年画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好用大红大绿设色,故对比明显,装饰效果极强。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版年画的题材亦极为丰富。
按题材和功用的不同,其可分为以下五大类:门神画与门画漳州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画与门画,是年节时需求量最大的年画品种,尺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通常大的门神画要在两张纸上分印,最大的单张尺寸有53.5×40.5厘米;小的门神画则在一张纸上印,且仅有18×20厘米大小。
为适应不同的需求,每种年画通常都有从大到小几种尺寸规格。
按制作工艺,此种年画分为“粗神”和“幼神”两大类。
在漳州的民间,老百姓都喜欢红色,且非常忌讳白色,故门神画和门画的底色用的都是红色。
其中于万年红纸上印制的,被称之为“粗神”年画;而于本色纸上印制的,一定要加印红色背景方可,并被称为“幼神”年画。
1/ 101. 门神画门神类年画作为漳州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可分成武门神画、文门神画、财神画、送子门神画四类。
(1)武门神画意在驱逐鬼魔、镇守门庭、祈福纳祥的武门神画,一般在临街大门和宅院大门上粘贴,并分为“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两类。
此两类武门神在民间流传最广,是中国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漳州木版年画中的《神荼·郁垒》(图1),身披盔甲,戴虎皮冠,手执骨朵(金瓜锤),造型丰满古朴。
现存的几种“秦叔宝、尉迟恭”武门神画,深受民间戏曲中武将造型的影响,手持鞭、锏,背后多插有靠旗。
漳州的武门神年画也有骑马的造型,但较为稀见。
(2)文門神画文门神画主要有“加冠进禄”“簪花晋爵”等几个品种。
漳州木版年画知多少作者:闽风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08期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神奇的历史与传说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于病榻上常闻鬼哭神嚎之声,恶梦连连,无法入睡。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为安抚其心,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站立于宫门两侧。
结果宫中平安无事。
李世民深感两位大将的辛劳,心中感念,命画工将两人描摹于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坊,原主要分布于漳州市城区,其产品不仅在闽南,省内各地和广东岭南一带销售,还远销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缅甸等。
这里的木版年画艺术源远流长,史料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
漳州木版年画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
到了明代,木版年画逐渐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比如"曲文斋""、多文斋"等。
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年画作坊有20多家,产品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闪亮的艺术文化瑰宝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饾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年画的品种题材丰富,从形式上分,有用于祈福、财神、将军、送子、辟邪等不同类别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
其中“祈福型”的主要有“加官进禄”、“簪花晋爵”等内容。
此种内容的年画多贴于正厅大门,意在祈祷官运亨通、福星高照、家族兴旺、金榜题名。
“财神型”的主要有“财神献瑞”、“春招财子”、“招财公”等内容。
此种内容的年画多贴于厢房门,有双扇门的,也有单扇门的,按需粘贴,意在祈祷财源茂盛、富裕吉利。
漳州木版年画作者:何也来源:《福建文学》2015年第12期一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之所以在很长历史时期大行其市,除了强大的民俗需要外,大概与它传说般牵扯上皇家也不无关系。
关于神荼、郁垒二神自商朝开始说法就有多种,至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将神荼、郁垒神像贴在门上当门神的习俗。
梦寐不宁的唐太宗让秦叔宝、尉迟恭两位武将的画像成为镇宅门神时,年画的主要功能一直都是驱鬼辟邪。
到了大宋王朝,年画进入木版年画时代。
漳州木版年画有点出人意外。
在当时漳州这座小城应是远离经济、政治中心的边地,却和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这些地方几乎同步,都是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
这个意外,与陈元光、王审知两次率大批军民入闽,以及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陆续南迁的客家移民——将中原文化直接融入有关;与史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福建的雕版印刷技术当时领先全国有关。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的鸿篇大著在漳州印刷出版,可谓宋时漳州雕版印刷的一件盛事。
明中叶以后,随着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和其它商业手工业一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加上被称为福建历史上“四大商港”之一的漳州九龙江月港的兴起,漳州木版年画适逢其时,表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
”(顾炎武语)从十五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漳州成了“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
明初严令“海禁”,但月港“山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反而成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
——这是我们从各种文字资料上读到的当时漳州的空前盛况。
可以说由于月港的崛起,风起云涌的海上贸易为漳州木版年画创造了外销机遇。
当时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播区域,比同期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只大不小,它不但在当地,在闽西南、岭南一带广受欢迎,还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2018.06141方志研究LocaL RecoRds studies·摘要:木版年画是我国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体现出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地方历史人文的一面镜子。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传承至今,是我国木版年画中的优秀品类。
宋代漳州木版年画独具特色,构图大胆,造型美观,色彩多样,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宋代漳州木版年画的装饰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对宋代漳州木版年画产生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宋代;漳州木版年画;装饰性;语言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6-0141-03在宋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出现于漳州地区,到明清时期逐步发展完善,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用它来表达美好的心情。
漳州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分出了阳版和阴版不同的制作方式。
其阴版属中国独创。
漳州木版年画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技法,其工艺过程也具备独特属性。
在雕版线条方面,重视线条的多样性和组合性。
在色彩方面,崇尚对比性和简单化。
在构图方面则追求大方,着力于造型的夸张。
一、漳州木版年画的装饰性构图在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构图形式。
不同的构图形式体现出匠人不同的创作思路和理念。
第一,展开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有着规范的顺序性,通过展开式构图能够更好地凸显作品,此后逐步演化出了横条式和竖条式。
这种构图形式强调在一个图中讲述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故事性,让匠人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创作和发挥。
《魁星图》就是这种构图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不同的空间和层次,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构图艺术的享受,展现出匠人在构图上的独到和精准。
第二,空间式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也比较常见,漳州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图就是典型的空间式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讲究的是“满”与“空”的和谐共处,既讲究占满整个版画空间,运用背景色带来更多的与作品内容相符合的感受,也讲究局部空间的“空”。
漳州木版年画融入地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研究一、引言漳州木版年画是起源于漳州市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年画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因此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源”。
近年来,漳州木版年画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二、漳州木版年画的介绍漳州木版年画是以手工彩绘为主要手段的年画形式之一,它的作品通常都是在木版上刻出图案,然后再用颜料为其上色而成。
漳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画面通常都很鲜艳,很有当地特色,而且每幅画都有着独特的寓意,这是它与其他年画的区别之处。
三、应用于地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研究1. 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漳州木版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其艺术形式和技法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热情。
通过学习漳州木版年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从而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 漳州木版年画在美术鉴赏课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把漳州木版年画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可以将漳州木版年画作为美术鉴赏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漳州木版年画的传统手工艺术,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同时,也可以将漳州木版年画作为课程中的创作元素,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和表达,体现其个性特点和创意。
3. 建立漳州木版年画的课外活动除了在美术鉴赏课上学习和应用漳州木版年画之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木版年画的制作学习和比赛、参观漳州木版年画的展览会等等,从而推广漳州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结语漳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今天,推广和传承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在美术鉴赏课和课外活动中应用漳州木版年画,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艺术价值,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艺术体验。
(1)木偶:漳州布袋木偶已经一千年了,大家都喜欢它。
布带袋木偶作为家乡的特色工艺品,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木版年画: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将画刻在木版上,用纸张拓印而成的画。
(3)剪纸:漳州的剪纸有一千年了,漳州人心灵手巧,剪纸图案精巧细腻。
以前逢年过节时人们都剪纸贴窗花。
(4)棉花画:棉花画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工艺品,它以棉花塑造各种物品,你看,棉花塑造的树干挺拔自然,小鸟栩栩如生,它曾远销国外,为我们中国赢得很多荣誉。
(5)草编玩具:草编玩具是利用家乡的稻草来编织的工艺品。
漳州木版民间年画概述
【简介】
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过年前,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因为一年更换所以称作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溯源】
年画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经常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无法入睡。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命令画工将他俩人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汉代民间已经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在唐代时由中原传入漳州。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
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画逐渐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比如曲文斋、多文斋等。
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年画作坊有20多家,产品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漳州一带历来以节庆制灯、贴年画为俗,是木版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业作坊称为红房,清代至民国初,漳州红房发展到二十余家。
著名者有裕泰作坊、胡庆堂、丰盛作坊、汝南作坊、联大作坊、彩文楼、洛阳楼、锦文年画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族系列作坊,比如锦源堂、永华堂、文华堂等。
颜氏家族在明代永乐年间从外省迁到漳州,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
颜家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逐渐发展为有画工、刻工、印工60多人的年画作坊,产品达200多种。
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
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抗日战争时期,漳州的许多木版年画作坊纷纷倒闭。
富有远见且实力雄厚的颜家便先后将各家的木版年画木雕底板收购下来,集于一家,使这个的传统民间艺术珍品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抗战胜利后,颜家的木版年画已经垄断了漳州的市场,还远销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漳州地区乡间逢
年过节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渐渐消失,木版年画市场衰弱,年画作坊大多停业。
漳州木版年画离开了年画市场后一直藏在深闺。
直到1957年.颜家传人颜家镜先生印制了一套漳州古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参加了在前苏联举行的东欧各国民间艺术展览。
1986年颜文华先生又印制了一套古木版年画参加福建省美术展览会,福建工艺美术界为之惊叹不已,各报刊杂志也争相介绍。
【艺术特色】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其主要品种有:1、门画,如:《神荼郁垒》;2、门顶画,如:《狮衔剑》;3、中堂画,如:《和合仙》;4、独幅画,如:《老鼠娶亲》;5、连环画,如:《孟姜女》;此外还有博古、动物图,原共计200 余种,现存65 种。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
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一般要骑马或插旗。
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既有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又有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富有拙朴风格和乡土韵味,流露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设色好用大红大绿,对比明显,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漳州木版年画中用黑底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为其它年画产地所没有,堪称年画中的一绝。
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
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
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纸张选用闽西玉扣,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
色纸必须先由纸房预染。
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是中国年画中的精品。
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
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
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画面效果十分明朗。
版材多选梨木,也采用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全部采用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
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红房则专指印制年画的作坊。
作坊老板一般兼任画稿和刻版工作,或二者居一,也用雇工干杂活。
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
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
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纸张选用闽西玉扣,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
色纸必须先由纸房预染。
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独具一格,是中国年画中的精品。
漳州木版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平日常见的题材有五谷丰登、莲生贵子、四季花开、财神以及戏曲人物故事等。
避邪镇宅类的常见内容有秦叔宝和尉迟恭、镇宅老虎、狮头等。
另外,还根据季节、年节的需要,制作不同题材的作品。
比如过年时专用来贴窗门的福禄寿喜、春牛图、八卦图等。
清明时节专供祭扫的彩色冥纸。
五月端午节有龙舟图。
中秋节有贴花灯的吉祥图案。
日常的吉祥喜庆故事图案更多,常见的有老鼠娶亲、昭君和番、陈三五娘等。
还有带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性年画葫芦迷。
神话、通俗文学、连环画等也经常成为题材。
【传承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意识逐渐消除,民间民俗活动因之而发生变化,依托于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画观赏性增强,而趋吉避邪的实用性减弱,由此造成年画市场的萧条。
随着原来民间年画市场的萎缩,从事漳州木板年画生产的人员大大减少,政府应尽快制订具体措施加以抢救。
面对木版年画的境况,漳州市文化部门也多次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划拨场地抢救木版年画,收藏雕版。
颜文华老人并不希望祖传的年画失传。
他的哥哥颜文庄擅长雕版,哥哥去世后他的5个儿子以及孙子们继承了祖上的雕刻手艺,现在有三四个后辈尤其善刻,而颜文华的后代也继承了印刷技术。
但让他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印刷的场地和市场的需求,多年来木版年画没有新的雕版问世,会雕刻雕版的也大都改行。
漳州的文化专家认为,虽然现代的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手工印刷那种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却是难以替代的。
年画是一种祈求,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传统的民俗。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间风俗的改变,木版年画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只要重新挖掘它的内在的艺术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木版年画仍然能够受到社会的重新认同。
---摘自《中国工艺美术品网》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