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版年画的美学价值与传承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432.43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民间美术之美作者:岳婉琪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摘要:福建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众多传统年画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传统木版年画与其他年画不尽相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与美学价值,本文旨在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底蕴之美、艺术特色之美、文化内涵之美进行深入探究,并希冀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一中国民间美术瑰宝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漳州;木版年画;艺术;美学;文化传统木版年画在中国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及习俗文化的共同洗礼下,它兼具了北方年画的雄浑质朴与南方年画的清新秀丽之风格特色,在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作之中,凝结了传统手工艺人精湛的制作工艺与民众的审美观念,体现了漳州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特色之美、淳厚的闽南地域文化之美。
一、漳州传统木版年画概述(一)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历史起源发展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始于宋朝末期,年画一直以来被看作“年文化”的代表,南宋淳熙年间成书的《三山志》记载了“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廿八、四月八、端午、七夕、中元、重阳、冬至、岁除”这个主要的民俗节日;同时书中还写道:“书桃符置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
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
”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宋代时期,中原文化中的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已经传入了福建地区,这也为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漳州传统木版年画在明清及民国前期发展至鼎盛佳期,然而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新时代下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进程给予了不小的冲击,使之发展速度日渐滞后,时至如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始逐渐恢复对此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与保护传承。
(二)漳州传统木版年画的品种内容漳州传统木版年画题材繁多,种类各异,基于年画品种的不同,漳州传统木版年画有包括传统吉祥年画、风俗年画、灯画、纸扎画、还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常有的纸马画与各类神像画等等。
始于宋代入非遗题材丰富蕴喜气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漳州木版年画,因产于闽南著名的经济文化名城福建漳州而得名。
其始于宋代,兴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
它的内容多表现喜庆迎新、辟邪赐福、戏文故事,采用的制作工艺为木版套印。
它构图大方,色彩鲜明,喜以大红、朱红、淡红、纸本色和黑色等为底色,尤以黑底色年画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好用大红大绿设色,故对比明显,装饰效果极强。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版年画的题材亦极为丰富。
按题材和功用的不同,其可分为以下五大类:门神画与门画漳州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画与门画,是年节时需求量最大的年画品种,尺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通常大的门神画要在两张纸上分印,最大的单张尺寸有53.5某40.5厘米;小的门神画则在一张纸上印,且仅有18某20厘米大小。
为适应不同的需求,每种年画通常都有从大到小几种尺寸规格。
按制作工艺,此种年画分为“粗神”和“幼神”两大类。
在漳州的民间,老百姓都喜欢红色,且非常忌讳白色,故门神画和门画的底色用的都是红色。
其中于万年红纸上印制的,被称之为“粗神”年画;而于本色纸上印制的,一定要加印红色背景方可,并被称为“幼神”年画。
1.门神画门神类年画作为漳州木版年画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可分成武门神画、文门神画、财神画、送子门神画四类。
(1)武门神画意在驱逐鬼魔、镇守门庭、祈福纳祥的武门神画,一般在临街大门和宅院大门上粘贴,并分为“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两类。
此两类武门神在民间流传最广,是中国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漳州木版年画中的《神荼·郁垒》(图1),身披盔甲,戴虎皮冠,手执骨朵(金瓜锤),造型丰满古朴。
现存的几种“秦叔宝、尉迟恭”武门神画,深受民间戏曲中武将造型的影响,手持鞭、锏,背后多插有靠旗。
漳州的武门神年画也有骑马的造型,但较为稀见。
(2)文門神画文门神画主要有“加冠进禄”“簪花晋爵”等几个品种。
画中人物多一手持笏板,一手托爵、冠、鹿和牡丹花等物,并以朝官打扮。
漳州木版民间年画概述【简介】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过年前,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因为一年更换所以称作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溯源】年画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经常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无法入睡。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命令画工将他俩人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汉代民间已经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在唐代时由中原传入漳州。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
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画逐渐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比如曲文斋、多文斋等。
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年画作坊有20多家,产品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漳州一带历来以节庆制灯、贴年画为俗,是木版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业作坊称为红房,清代至民国初,漳州红房发展到二十余家。
著名者有裕泰作坊、胡庆堂、丰盛作坊、汝南作坊、联大作坊、彩文楼、洛阳楼、锦文年画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族系列作坊,比如锦源堂、永华堂、文华堂等。
颜氏家族在明代永乐年间从外省迁到漳州,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
颜家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逐渐发展为有画工、刻工、印工60多人的年画作坊,产品达200多种。
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
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董惠宁浅论漳州连环画形式戏曲故事年画漳州位于福建最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陆续南迁的客家移民,到唐垂拱二年(686)建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陈元光、王审知两次率大批军民入闽,中原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沉淀。
属于汉文化的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意想不到的在闽南这片僻壤里落地、生根、开花,并向周边辐射传播,影响波及港澳台。
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沁润下,将闽南民间乡土文化的审美情趣做为养分,通过民俗艺人的不断摸索、变易、创新、自我完善,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因此,漳州木版年画具有地域性、闽南乡土民俗、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地风格浸润的底蕴。
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这些主流木版年画产地相辉映,虽规模没有上述年画产地那么大,但几乎是同步发展,起步于宋代,而兴盛于明清。
漳州木版年画从民俗意义到印制工艺,以及配色、构型、形制都充满闽越地区古朴神秘的风格。
构图独具匠心,造型奇特,主题突出,画面极具装饰效果,其配色鲜明,雄浑中不乏典雅之趣。
多用红、黑等色底,视觉冲击强烈。
线条上汲取了北方木版年画的粗犷沉雄风格,又融合了江南年画的秀美雅丽特质,富有乡土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年画产地印制时都是先印墨线版,再印色版。
只有漳州年画是先印色版,再印线版。
因此漳州年画的套色印制技术操作难度更大。
一般采用五块雕板分五次套色印制,几乎不用手工渲染,具有独特的风格。
尤其是以纯黑作底色的年画,是其它年画产地所未见的独门绝技。
漳州年画内容多为喜庆、迎新、避邪等,从题材上分,除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所表现的神像、神童、仙女、瑞兽和各种吉祥物外,还有神话故事图,如《大圣练兵》(图1)、《魁星图》、《老鼠娶亲》(图2)、《南极仙翁对弈图》等等;有表现民俗的《端午龙舟图》(图3)、《九流图》;风俗节庆类年画有用于张贴花灯和反映世俗生活两大类;更精彩的是有喻世劝菩和愉悦功能的戏曲与历史故事年画。
课程篇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探究卢珍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第二实验小学)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公元686年开漳立州以来,对当时还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新修水利、开通商路、发展经济,让边陲小镇慢慢地发展壮大。
到了宋朝时期,木版年画开始成形,并且因为当时注重文化的发展,刻书的兴盛大大地推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清小说的风行加上海上商道的大力开发,让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迅速达到了鼎盛,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甚至远销海外,完成了文化输出。
因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自身独有的艺术气息以及艺术价值,让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成为众多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对象,收藏家的收藏对象。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非常丰富,首先从木版画本身来说,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美:不管是从整体的色彩饱和度来说,还是从线条刻画和表现形式上,抑或者是整体造型上都糅合了当地的传统风俗以及木版画独特的节奏鲜明的刻画方式,在表现的内容上涉猎广泛,从自然到社会,从动物到人类,从植物到神灵都有所涉及;在刻画方式上运用夸张的线条和跳脱的色彩,抽象又具体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人文特色,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和谐而又张力十足,正是因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其更具魅力和艺术价值。
第二,从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用途上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挂件装饰,还是一种精神寄托,在明清时期,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多糅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巫族文化,是善良单纯的人们祈求庇佑平安的方式,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我们不难看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因此不管是在文学上、艺术上还是精神上,漳州民间木版年画都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
二、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美术校本课程价值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是传统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历史的传承,流传到今天,经过了宋明时期的繁荣,也经过了晚清战乱的衰败,然而历史总是宽容的,在炮火与封锁中,在经济的衰败中仍然坚强地流传到现在。
天工|2023年第6期[摘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漳州木版年画成为保护和传承的对象。
探究非遗语境下漳州木版年画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充分挖掘漳州木版年画中的育人元素,既有利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漳州木版年画的育人价值,促进漳州木版年画自身、闽南民间美术乃至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育人;漳州木版年画;非遗语境[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6-007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马丹莹.非遗语境下漳州木版年画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究[J].天工,2023(6):78-80.马丹莹 厦门理工学院非遗语境下漳州木版年画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究作者简介:马丹莹(1994—),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的集中体现。
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更加频繁,广大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和渗透,也使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挑战,“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1],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心理、信仰、道德观念和愿望的输出和表达,也从很多方面体现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民间美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民间木版年画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亦具有相当重要的保存、研究和文化育人价值。
漳州年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福建的年节风俗大约是从晋代开始随迁入的中原人口传入。
南宋淳熙年间成书的《三山志》记载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廿八、四月八、端午、七夕、中元、重阳、冬至、岁除等13个主要民俗节日。
同时在“桃符·钟馗”条下写道:“书桃符置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
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
”可知宋代时,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都已传入福建,门神画成为当时年节时必需的商品。
福建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与传统雕版印书业息息相关。
福建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
唐宋以来福建书院和寺院的繁盛,推动了对雕版印书印经的需求;福建山高林密,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也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福建雕版印刷早在宋代就以其独特的图文并茂样式著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
宋代建阳“麻沙版”书至今为世人所重,“建安(今建阳)派”是明代重要的版画流派。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福建民间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明代初年,漳州有“曲文斋”、“多文斋”等书坊兼营年画。
清代“康乾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更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存的漳州年画雕版也以清代雕版为主。
清代漳州木版年画在题材上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从侧面展现了清代丰富的民俗生活场景。
清代到民国时期,漳州的年画作坊发展到20余家,著名的有香港路的颜氏“锦华堂”作坊、“裕泰”作坊、“丰盛”作坊以及专营年画的“汝南”作坊;东门街的“联大”作坊、“同盛”作坊;厦门路的“游文元”作坊;台湾路的“彩文楼”、“洛阳楼”;联仔街的“锦文”画店等。
漳州木版年画不仅在闽南、闽西地区与广东的饶平、梅县、海南以及台湾销售,还远销到仰光、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地,颇受当地民众青睐。
漳州最大的木版年画作坊首推颜氏家族的“颜锦华”老店。
据同治年间刊刻的《颜氏族谱》记载,颜氏家族原籍山东曲阜,其先祖颜洎于后唐时入闽,因平闽粤有功,封建德侯,为福建颜氏始祖。
文化与传承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103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创新转化探索EXPLORATION OF MODERN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HANDICRAFT—TAKE ZHANGZHOU WOODBLOCK NEW YEAR PICTURE AS AN EXAMPLE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何文巍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内容难免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失去年画原本的吸引力。
而传统年画艺人对于木版画的题材和形式的一味守旧,对于新技术、新观念在传统木版年画中的应用存在抵触心理,使得现今漳州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代需求脱节,难以吸引新生代购买者的目光;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漳州木版年画并不缺少技艺精湛的印制和雕版传承人,但其传承人依旧按照过去固有的形式以及习惯进行印制与雕刻,脱轨于当下的市场需求与动态,使得漳州木版年画这一具有巨大潜力以及商业、艺术价值的品牌显得无人问津。
如今,3D 打印正逐渐进入寻常人家以及公众视野,同时在绘图以及印制方面,各类型专业、大型的打印机扫描机占据了主要的市场,手作印制的局限性在于其效率以及精度方面无法于专业机械进行抗衡,而在题材以及艺术形式上缺乏创新后,漳州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更是进一步受到挤压。
3创新转化在传统手工艺占据主导的上个时代,当时社会还不具备大批量工业生产的科技技术,因此许多如漳州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美术都具有成本低廉、需求量大、所耗费材料少的优点。
而这些优点放置于当下社会流行的主流设计文化中便不难发现,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与当代的低碳、简约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而传统手工艺所使用的原材料通常取材于当地,且种类繁多,放之四海皆可寻得,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民间工艺美术通常较少使用名贵材料。
部分工艺美术制品甚至取材于回收材料以及废弃材料的再改造所制作。
这些材料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民间工艺师的技艺之精湛,化腐朽为神奇。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探究作者:卢珍珍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6期摘要: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站在保护的角度上还是传承的角度上,都应该对其进行推广和学习。
而将漳州木版年画引入小学美术课程,则是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华历史进程中的璀璨文化珍宝,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微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初步解析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小学教程的开发方法。
关键词: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民俗文化;美术课程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公元686年开漳立州以来,对当时还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新修水利、开通商路、发展经济,让边陲小镇慢慢地发展壮大。
到了宋朝时期,木版年画开始成形,并且因为当时注重文化的发展,刻书的兴盛大大地推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清小说的风行加上海上商道的大力开发,让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迅速达到了鼎盛,不仅在国内影响甚大,甚至远销海外,完成了文化输出。
因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自身独有的艺术气息以及艺术价值,让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成为众多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对象,收藏家的收藏对象。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非常丰富,首先从木版画本身来说,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美:不管是从整体的色彩饱和度来说,还是从线条刻画和表现形式上,抑或者是整体造型上都糅合了当地的传统风俗以及木版画独特的节奏鲜明的刻画方式,在表现的内容上涉猎广泛,从自然到社会,从动物到人类,从植物到神灵都有所涉及;在刻画方式上运用夸张的线条和跳脱的色彩,抽象又具体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人文特色,让整个画面看上去和谐而又张力十足,正是因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独特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其更具魅力和艺术价值。
第二,从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用途上来说,它不仅是一种挂件装饰,还是一种精神寄托,在明清时期,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多糅合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巫族文化,是善良单纯的人们祈求庇佑平安的方式,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漳州木版年画融入地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研究一、引言漳州木版年画是起源于漳州市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年画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因此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源”。
近年来,漳州木版年画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二、漳州木版年画的介绍漳州木版年画是以手工彩绘为主要手段的年画形式之一,它的作品通常都是在木版上刻出图案,然后再用颜料为其上色而成。
漳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画面通常都很鲜艳,很有当地特色,而且每幅画都有着独特的寓意,这是它与其他年画的区别之处。
三、应用于地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研究1. 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漳州木版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其艺术形式和技法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热情。
通过学习漳州木版年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从而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 漳州木版年画在美术鉴赏课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把漳州木版年画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可以将漳州木版年画作为美术鉴赏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漳州木版年画的传统手工艺术,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同时,也可以将漳州木版年画作为课程中的创作元素,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和表达,体现其个性特点和创意。
3. 建立漳州木版年画的课外活动除了在美术鉴赏课上学习和应用漳州木版年画之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木版年画的制作学习和比赛、参观漳州木版年画的展览会等等,从而推广漳州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结语漳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今天,推广和传承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形式,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在美术鉴赏课和课外活动中应用漳州木版年画,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艺术价值,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艺术体验。
小全张《漳州木版年画》
赏析资料:漳州木版年画因产于福建漳州而得名。
始于宋,兴于名,盛于清。
其制作采用木版套印的工艺,多展现喜庆迎新、辟邪赐福两大类内容。
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色彩鲜明,造型朴实,既有北方年画的简洁粗犷,又有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
漳州木版年画以大
红、朱红、淡红、纸本色和黑色为底色,其中黑底色年画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印出的年画浓丽凝重,如织锦般绚烂美丽,为我国木版年画中特有的佳品。
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连环构思的装饰美。
漳州木版年画用连环画的构图表现神话传说、戏曲内容和历史故事,图文并茂,感染力强。
这类的构图,在取景上做到中心突出,抓住主要人物与情节,图文并茂,使读者一目了然。
如“荔枝记”上下本,表现了闽南传统戏曲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每幅画均有文字说明。
构图的布局为:中间上方为一个主要情结的大画面,这格式的下方分割为二个较小的画面,大画面的两边各有三个画面组成,由此完成一个故事的表现。
纵观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的连环画构图,大多均以一个方格(或长方形格)一个画面的形式出现。
相比之下,而漳州木版年画的连环画构图装饰性更强。
二、造型特征漳州木版年画的造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夸张变形。
它追求平面的美感及装饰效果,注重整体造型和形象外轮跨线的美,舍弃自然物象中的一切反锁的细节,则所谓不滞于物,又为物传神,达到艺术上的洗练概括。
漳州木版年画的线与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一样,在整个造型中起着重要的骨架作用。
不同的是,它既不是北方年画那种传统的线描及注重疏密变化的长线条,又少却了一味的休弱纤巧之弊。
漳州木版年画是以曲中求畅、圆转多姿、互相贯气的用线方法,并且在造型上,粗细线条表现得更为明显,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形成它独特的涌现规律。
门顶画“狮咬剑”图的画面上以曲线形式高度概括、夸张了狮子的鬃毛,曲中求畅,线条粗细变化大胆有规律,曲线向外流动并充满画面。
给人以活泼、运动的感觉。
狮子嘴巴张开,露出整齐的牙齿咬着一把宝剑,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大有叱咤风云之势。
观其形,似狮非狮,在艺人的创造下,揉进了人格化的东西。
那粗细有规律的曲线条,显示了强有力的动感,具有均衡美、节奏美、曲线美,是理想化的造型。
为了使狮子变得更可爱,艺人们还在狮子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添加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
在这里,艺人们追求的不是自然形态的逼真,而是用理想化、人格化来表现他们审美情趣。
在门神的造型上,把“神”从庄严的天国拉回现实世界,还原为“人”。
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究摘要:本论文探究了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论文提供了一些教学实践建议,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漳州木版年画。
关键词:漳州木版年画;中学美术;美术教育,应用与探究引言: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寻找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论文旨在探究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潜在价值。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木版年画对中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提供教学实践建议,以便教师能更好地运用漳州木版年画,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文化认知,同时推动该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这对中学美术教育领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漳州木版年画的概述(一)艺术特点和历史渊源漳州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福建漳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包括明快鲜艳的色彩、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生动传神的形象和寓意深远的主题。
这些特点使得木版年画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辨识度。
(二)历史渊源以及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漳州木版年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民间信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社会风俗等元素,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祝福的向往。
作为一种具有民间性质的艺术形式,木版年画传承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感,代代相传,成为漳州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艺术家创造力和技巧的结晶,也是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
通过木版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达的深度。
同时,木版年画也具有文化教育和美育的功能,可以激发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木版年画,中学生不仅能够增长艺术知识,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探索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激发中学生创造力与家国情怀的关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对中学生创造力与家国情怀的激发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漳州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发现漳州木版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对中学生的创造力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以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实事求是的方式,从漳州木版年画对中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漳州木版年画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学美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漳州木版年画、中学美术教育、创造力、家国情怀一、漳州木版年画的历史与艺术特点(一)起源与发展漳州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末年,福建省漳州地区的民间艺人开始运用木刻技术制作年画。
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特点1.色彩鲜艳且富有对比,以红、黑、绿三种基本色彩为主。
2.画面构图注重平衡和对称,追求整体效果和装饰性。
3.注重细节的刻画,运用线条和装饰性花纹丰富画面。
4.通过夸张的姿态和面部表情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个性和特点。
5.融入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和传统价值观念,展示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三)发展与创新艺术家们不断创新和探索,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创意的作品。
参与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与其他艺术形式交融,为漳州木版年画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漳州木版年画的历史与艺术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推广漳州木版年画,为其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二、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一)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漳州木版年画逐渐受到中学美术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被纳入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之中。
一些漳州地区的中学已经将木版年画作为选修课或专题课程,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
(二)漳州木版年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1.中学美术教师通过讲解漳州木版年画的历史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