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90
《高电压技术》复习纲要第一篇 高电压绝缘及试验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毁高压(HV ):10~220kV 超高压(EHV ):330~750kV 特高压(UHV ):1000kV 及以上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由于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有损极化(如偶极子极化、夹层极化等)引起的损耗,总称为电介质的损耗。
介质损耗角 δ 为功率因数角 φ 的余角,其正切 tg δ 又可称为介质损耗因数,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定义δ 为介质损失角,是功率因数角ϕ 的余角 介质损失角正切值tg δ ,如同εr 一样,取决于材料的特性,而与材料尺寸无关,可以方便地表示介质的品质1-4电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电介质电导主要为离子式电导,即电解式电导;金属电导主要为自由电子电导。
R 3i 3 CI 2 RI 2 3I 1I CRIItg =δ第二章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气体的电离形式:碰撞电离:气体放电中,碰撞电离主要是电子和气体分子碰撞而引起的 在电场作用下,电子被加速而获得动能。
当电子的动能满足如下条件时,将引起碰掩电离光电离: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分子的电离过程称为光电离 热电离:因气体热状态引起的电离过程称为热电离 负离子的形成:有时电子和气体分子碰撞非但没有电离出新电子,反而是碰撞电子附着分子,形成了负离子表面电离:气体中的电子也可能是从金属电极的表面电离出来的(逸出功:从金属表面电极表面逸出电子需要一定的能量,通常称为逸出功)汤逊气体放电理论:汤逊理论认为,当pS 较小时,电子的碰撞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造成的表面电离起着主要作用,气隙的击穿电压大体上是pS 的函数 流注气体放电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及空间光电离是维持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并强调了空间电荷畸变电场的作用汤逊理论适用于均匀电场,流注理论适用于不均匀电场巴申曲线:假设S 保持不变,当P 增大时,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缩短了,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电子积聚到足够动能的几率减小了。
⾼电压课件第七章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第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7-1 ⽆损耗单导线线路中的波过程先讨论单导线-地的等值电路,将线路看成是由⽆数个长度为dx 的⼩段所组成。
若每单位长度导线的电感及电阻为L 0和r 0;每单位长度导线对地的电容及电导为C 0及g 0,则长度为dx 线段的参数应为L 0dx 、r 0dx 、C 0dx 和g 0dx ,线路的等值电路见图7-1-1。
实际上,L 0、r 0、C 0、g 0这些参数都和频率有关,当线路导线发⽣电晕时尚与电压有关,但在分析波过程的基本规律时,可以假定它们都是常数。
这样就可以有下了⽅程:7-1-1将此⽅程式经过拉式变换可以得到:7-1-2其中)(u v x t q -是⼀个以速度v 向x 正⽅向⾏进的电压波,)(u vxt f +代表⼀个以速度v 向x 负⽅向⾏进的波。
由式7-1-2可得OOC L z =。
z 具有阻抗的性质,其单位应为欧姆,通常称z 为波阻抗,其值取决于单位长度线路的电感L 0和对地电容C 0,波阻抗z 与线路长度⽆关,即z并⽆单位长度的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损单导线线路波过程的基本规律由下⾯四个⽅程所决定:7-1-3它们的含义可以概括如下:导线上任何⼀点的电压或电路,等于通过该点的前⾏波与反⾏波之和,前⾏波电压与电流之⽐为+z,反省波电压与电流之⽐为-z。
有这四个基本⽅程出发加上便捷条件和骑⼠条件就可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了。
注意:从功率的观点来看,波阻抗z与⼀数值相等的集中参数电阻相当,但在物理含义上不相同,电阻要消耗能量,⽽波阻抗并不消耗能量,当⾏波幅值⼀定时,波阻抗决定了单位时间内导线获得电磁能量的⼤⼩。
7-2 ⾏波的折射与反射⼀、⾏波的折射反射规律若具有不同波阻抗的两条线路相连接,如图7-2-1所⽰,连接点为A。
现将线路z1合闸于直流电源U,合闸后沿线路z1有⼀与电源电压相同的前⾏电压波u 1q ⾃电源向节点A传播,达到结点A遇到波阻抗为z2的线路,根据前节所述,在结点A前后都必须保持单位长度导线的电场能与磁场能相等的规律,但是由于线路z1和z2的单位长度电感与对地电容都不相同,因此当u1q到达A点时必然要发⽣电压、电流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结点A出要发⽣薪风波的折射与反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得到u1f 与u2q的表达式。
《高压电技术》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高压电技术》适用专业:2016级电力系统自动化(专科业余函授)辅导教材:《高电压技术(第三版)》常美生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内容:电介质的极化、电导与损耗。
要求:掌握电介质的极化;了解质的介电常数;掌握电介质的电导和损耗。
第二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内容: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气体放电过程的一般描述;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不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要求:了解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及电子崩;了解自持放电条件,掌握气体放电的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熟悉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及电晕放电;掌握沿面放电及污闪。
第三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内容:气隙的击穿时间;气隙的伏秒特性;气隙的击穿电压;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的电气特性。
要求:了解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第四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内容:固体、液体电介质击穿的机理;影响固体、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提高固体、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
要求:了解固体与液体介质的击穿和老化;掌握提高击穿电压的方法。
第五章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内容:绝缘预防性试验;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概述。
要求:掌握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泄漏电流的测量及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
第六章绝缘的高电压试验内容:工频高压试验;直流高压试验;冲击电压发生器基本原理。
要求:掌握工频高压试验基本内容;冲击电压发生器基本原理;直流高压试验基本内容。
第七章输电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内容:单导线线路中的波过程;行波的折射与反射;行波通过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行波的多次折反射。
要求:掌握波沿均匀无损单导线的传播;掌握行波的折射和反射;掌握波作用于单绕组时引起的振SF6气体荡、三相绕组的波过程及波在变压器绕组间的传播。
第八章雷电及防雷装置内容:雷电参数;避雷针与避雷器;接地装置。
要求:了解雷电参数和雷击过电压的基本分类;掌握各种防雷装置的基本原理和防雷性能;掌握防雷接地。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
波是指一种能够传递能量的扰动或振动。
在线路和绕组中,波的传播
是电磁波或电磁场的传播过程。
在线路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波传播:行波和驻波。
行波是指波沿着线路传播的过程。
行波可以是平面波或波列,其中平
面波是指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并且波前是平行的,而波列是
指波的波前是曲线的。
行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特性,例如电磁波在
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
驻波是指波在线路中的反射和干涉形成的波。
驻波形成时,波前和波
峰或波谷之间存在固定的空间间隔,这些区域被称为节点和腹部。
驻波的
形成与波的反射和干涉有关。
在驻波的波过程中,能量来回传播并在节点
处相互抵消,因此没有能量的传输。
驻波常见于终端开路或短路的线路中。
绕组是指由导线组成的线圈或线圈的一部分。
波在绕组中的传播也可
以是行波或驻波。
在绕组中,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绕组的各种参数,如线圈的自感和电容。
当频率较低时,波在绕组中的传播基本上是行波。
然而,当频率很高时,波在绕组中的传播会变得复杂,包括电磁波辐射和引入许多附加参数,如互感和电阻。
此时,驻波的形成也是可能的。
总结而言,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可以是行波或驻波。
行波是波沿着
线路传播的过程,而驻波是波的反射和干涉形成的波。
波的传播速度取决
于介质的特性和绕组的参数。
通过研究波的传播和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
电磁波在线路和绕组中的特性和性能,从而应用于电路和电磁设备的设计
和分析中。
⾼电压第七章线路及绕组中的波过程第⼆篇电⼒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电⼒系统中各种电⽓设备的绝缘在运⾏过程中除了长期受到⼯作电压的作⽤(要求它能够长期耐受、不损坏、也不会迅速⽼化)外,由于种种原因还会受到⽐⼯作电压⾼的多的电压作⽤,会直接危害到绝缘的正常⼯作,造成事故。
我们称这种对绝缘有危险的电压升⾼和电位差升⾼为“过电压”。
⼀般来说,过电压都是由于系统中的电磁场能量发⽣了变化⽽引起的。
究其原因,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系统外部突然加⼊⼀定的能量(例如雷击导线、设备或导线附近的⼤地)⽽引起的,或者是由于电⼒系统内部,当系统参数发⽣变化时,电磁场能量发⽣了重新分配⽽引起。
因此可将过电压作如下分类。
电⼒系统过电压包括:雷电(⼤⽓)过电压、内部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直击雷电过电压、感应雷电过电压内部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暂时过电压【⼯频电压升⾼、谐振过电压】不论哪种过电压,它们作⽤时间虽然很短(谐振过电压,有时较长),但其数值较⾼,可能使电⼒系统的正常运⾏受到破坏,使设备的绝缘受到威胁。
因此为了保证系统安全、经济的运⾏,必须研究过电压产⽣的机理和物理过程、影响因素,从⽽提出限制过电压的措施,以保证电⽓设备能够正常运⾏和得到可靠地保护。
第七章线路及绕组中的波过程本章要求:过电压的定义和分类⽆损单导线中的波过程:波动⽅程,波阻抗和波速,波的折射与反射,彼德逊等值电路,⾏波通过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波的多次折反射。
冲击电晕对波过程的影响:变压器绕组中的波过程:等值电路的建⽴,电压的初始分布与稳态分布,最⼤电位包络线,⼊⼝电容,三相变压器绕组中的波过程。
波的传递及电机绕组波过程简介电⼒系统中各个元件都是通过导线连接成⼀个整体,⽽电⼒系统中的过电压绝⼤多数是发源于输电线路,在发⽣雷击或进⾏开关操作时,线路上都可能产⽣以流动波形式出现的过电压。
过电压在线路上的传播,就其本质⽽⾔是电磁场能量沿线路的传播过程,即在导线周围空间逐步建⽴起电场E 和磁场H 的过程,也是在导线周围空间储存或传递电磁能的过程。
第一章1‐1极化种类产生场合所需时间能量损耗产生原因电子式极化任何电介质 10-15 s 无束缚电子运行轨道偏移离子式极化离子式结构电介质 10-13 s 几乎没有离子的相对偏移偶极子极化极性电介质 10-10~10-2 s 有偶极子的定向排列夹层极化多层介质的交界面 10-1 s~数小时有自由电荷的移动1‐4电导形式 电导率金属导体 (自由电子)电子电导 γ很大气体,液体,固体 (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杂质电导、自身离解、杂质、离子)离子电导γ很小ρ很大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移动;电介质通常不导电,是在特定情况下电离、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出来的带电质点移动导致。
1‐6由于介质夹层极化,通常电气设备含多层介质,直流充电时由于空间电荷极化作用,电荷在介质夹层界面上堆积,初始状态时电容电荷与最终状态时不一致;接地放电时由于设备电容较大且设备的绝缘电阻也较大则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导致不同介质所带电荷量差别大,绝缘电阻大导致流过的电流小,界面上电荷的释放靠电流完成),放电速度较慢故放电时间要长达5~10min。
补充:图中C1 代表介质的无损极化(电子式和离子式极化),C2 —R2 代表各种有损极化,而R3则代表电导损耗。
图1-4-2中,为泄漏电阻;为泄漏电流;为介质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电容;为流过的电流;为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容;为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等效电阻;为流过支路的电流,可以分为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
lk R lk I g C g I g C p C p R p I p p C R -pr I pc I g J 。
为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容性的;为漏导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阻性的;为有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度,它由无功部分和有功部分组成。
容性电流与总电容电流密度向量之间的夹角为lk 。
J p 。
J pc 。
J pr 。
J c 。
J 。
J δ,称为介质损耗角。
介质损耗角简称介损角δ,为电介质电流的相角领先电压相角的余角,功率因素角ϕ的余角,其正切δtg 称为介质损耗因素,常用%表示,为总的有功电流密度与总无功电流密度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