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社会局势的变动,赫尔巴特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死板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催生”,这一思想针对关注民主和教育、生活与教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
由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民国时期的实业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界的留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他们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此之前中国对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已经大肆宣传,杜威的到来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热潮。
尽管在此之后由于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杜威的影响力在中国不如从前,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未消失在大众眼前,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时,要注重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教育背景,国内教育学家不断将思想演变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2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对教育是什么的首要的回答。
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要具有生活意义,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第二,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生长,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生长和发展,教育为人的生长提供指引方向。
生活与生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杜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即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是从心理学来对教育进行他的阐述。
最后,“教育即经验改造”。
上述两个观点表明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是生长生活的过程,那在这一观点之中,它实际上也是对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这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作者:吴若云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摘要】杜威创造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育思想,并影响了一个世纪的人,影响着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遥远的东方之国的教育。
五四运动后,杜威来到中国,教育思想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提倡。
学生陈鹤琴、陶行知等也将其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大陆上付诸于实践,文章将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为例,阐述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教育;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创立者,也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精神领袖,认为美国的传统教育已经脱离了社会的发展,也脱离了儿童的实际所需要的教育。
所以在当时他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为思想武器有力的批判了传统教育阻碍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传统教育思想不同的新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改造”包含了三个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包含了“儿童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思想观念中,杜威突出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尊重儿童的发展。
同时也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自从五四运动后杜威主义思想在中国大陆蔓延。
早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杜威的学生中国教育家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积极宣传其思想,中国教育家们在这时深受杜威的影响,纷纷对中国教育现状分析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些很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无论成功与失败,总之,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教育历史上,早在夏商周时期教育工作已经是国家的的重要事务,这时的教育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教育并不是很普及,仅是官府或者是贵族弟子能进入学堂,完全是“学在官府”的局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时,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和“学在官府”的局面。
实用主义思想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1919年4月杜威来华,并停留了两年多。
在弟子胡适等人的陪同下到国内各地学校参观,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诸多建议,并且传播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受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制度上,1922年新学制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制定并且实施,其中深受杜威影响的学者如陶行知对学制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学制的内容也富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新学制的七项标准及学制不同阶段的具体改革。
二是在教育理论上,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所提出来的;“活教育”理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儿童五指活动”,在儿童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做”为基础的的学生主动学习,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都体现了实用的思想。
三是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上的影响,如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修制,实施综合性课程,高中采用分科制,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提倡采用白话文课本,儿童文学编入小学教材,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将学校与社会,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卡特计划等教学方法传入中国,注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性。
四是对人物和思潮的影响,如蔡元培提出的教学的自助性教学原则是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工读主义思潮是受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的影响;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衔接。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中国成了一股新潮,给了国内教育不一样的思考方向。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它不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而是能够改变国家和个人状况的有力武器。
我们也开始探寻中西方教育之间的差距,重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进和摸索,不再忽视儿童也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过于注重“以儿童为中心”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制改革上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即“教育之真义”要“以儿童为本位”“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这基本上成了新学制的具体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用了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
所谓“以儿童为本位”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即反对以任何外在的目的把儿童塑造成某一定型的人格,主张一切从儿童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所谓“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也就是对杜威“智能个性论”和“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学说”的概括。
并于1922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学制”。
这个“新学制”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壬戌学制”。
从这个对从20世纪中国的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看,可以说“壬戌学制”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格局,为中国结束旧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新学制的标准和内容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
学制所依据的标准、学制内容都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学制所依据的标准是:①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可以说,这几条标准充分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七条中,第①、④、⑤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③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的反映。
②、⑥则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民主性思想。
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界的教材也产生了影响中国旧式教育的教材受“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方针所限,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几乎以“千年不变”的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在充满学究气的陈旧教材中接受着“千年不变”的教育。
杜威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杜威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其中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进步教育理念以及对教育管理的贡献,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杜威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并分析他的教育观点在中国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提出的进步教育理念,主张将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是有效教育的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有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学习体验。
在中国,杜威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他提倡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杜威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传授。
他的思维导向教学方法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并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的发展。
通过引入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杜威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能力。
这一观点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了重视,通过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3.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杜威的教育观点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实施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措施,提高教育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中国在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中,吸纳了杜威的理念,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三、杜威对中国教育管理的启示杜威的教育观点为中国的教育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育管理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
但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但它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杜威;教育体制改革;教育; 知识杜威是西方著名的教育思想大师,是一位激励人们广泛地去思考教育目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家。
中国人关注和研究杜威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极为罕见。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他亲自到中国讲学,其停留时间之长,所到地域之广,宣扬自己学说之系统,产生影响之广泛,是其他任何一位外国思想家、学者都望其项背的。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平民教育运动,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导致和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展开,这场运动是民主思潮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杜威所倡导的平民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了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民众接受现代知识的武装,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和坚强个性。
杜威宣扬,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就必须发动一场平民运动,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平民身上,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平民运动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它大大提高了下层老百姓读文识字的能力,也开创了工农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建设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废除小学读经;初等教育中男女可以同校;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堂;允许非高等师范类学校私人办学;缩短修业年限等。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
杜威及其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是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教育学科建构的影响。
1917年-1937年出版的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是教科书)达42种,其中“不少人是以杜威的教育理论或桑代克的教育原理为建构教育学的理论基石或参照对象的”。
此后,虽然经历了三四十年代教育民族化和解放以后对杜威、胡适思想的大批判,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仍以观念潜流的形式不绝如缕。
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关于杜威实用主义的研究出现复兴之势,杜威文集整理出版,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我国则从90年代重新评价杜威以来,研究开始复苏,2001年以后研究论文大增,其中有关杜威教育哲学、教育理论者最多,占论文总数的3/4以上。
二是对于中国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的影响。
五四之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广泛传播与影响终酿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并成为当时中国各种教育思潮的母潮之一,在其他各种教育思潮中几乎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看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子,甚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就是其他教育思潮的直接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家自不待言,许多实际教育工作者也言必引杜威,实在中国教育界进行了一次现代教育学派的普及推广活动,在观念上开始动摇了原先甚少质疑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的神圣地位,儿童中心主义、活动课程等为中国教师打开了一扇眺望教育教学新世界的窗口。
三是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
在学校课程与教学层面,就是为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实验大开方便之门;在学制层面,就是给予1922年“新学制”的制订、实施以及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以直接而密切的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影响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内赢来一片赞誉之声,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在阐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历史脉络,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对各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旨在“以史为鉴”,结合本国的国情,探索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思想。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影响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并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与教育实践经验之后对杜威理论进行整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理论。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等,其中杜威由于其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关于教育的著名论断,以及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
罗蒂在早期的《哲学和自然之镜》中(1979)把杜威思想看成是哲学发展的未来图景之一。
在新近的《建设我们的国家》(1997)中又把杜威和惠特曼看作美国民族的骄傲。
罗蒂说,杜威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把“真的”或“对的”这样的评价术语不看作标明与先前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看作满意地表达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哲学根据,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它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之“经验”的不断重组,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并使社会得到不断的改良和进化。
与以“经验论”为基石的改良主义发展观相契合,杜威一反传统教育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忽视,特别注重儿童的活动本能和兴趣需要。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是什么啊,百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受到诸多外国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它们大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使得中国的近代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外国烙印”。
在这些印记中,杜威及其教育理论影响甚至风靡中国近代教育几十年,可谓热闹之极。
这种热闹为我们今天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足堪品味的深沉意蕴。
杜威,20世纪世界教育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于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盛行一时,对中国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杜威的许多重要著作,在当时被译为中文,尤其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更是作为师范院校和教育系科的教育学教科书及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被广泛使用。
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也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热门词。
胡适曾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从1912年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开始,到1919年杜威来华之前,杜威的教育思想已在我国有所介绍。
1919年4月30日,杜威夫妇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学术团体的邀请,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到1921年7月11日,离开中国。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杜威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冲击、震撼着中国的教育界,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当代的很多教育界人士大都从积极的角度来分析、阐释杜威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影响,但是,在这些肯定声音的背后,笔者认为我们也应抛却热闹的历史的光环,进而客观分析和杜威相关的这段中国教育历史。
一、对传入背景的再认识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几乎吹遍中国的神州大地之前,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日本的教育影响之下,当时日本受西方影响而兴起的新教育运动及其思潮,对我国民初的教育产生了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后这个邻邦弹丸小国狼子野心的日渐暴露,随着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国人尤其是一批觉醒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认识到;日本是“破坏东亚平和,吞并中国领土之戎首”,“日本是比欧美帝国主义更为残酷的帝国主义”。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马莉(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现实意义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当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杜威来中国访问并讲学,随后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大力宣传,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传播。
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
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
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
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的”,他还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经验,经验就是整个世界。
①杜威在他们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做出了新的发展。
不仅接受了皮尔斯“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也采纳了詹姆斯的“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坚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有用。
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关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对此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却远不能满足。
这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点相似。
所以积极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现状从中做学教育改革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的实用主义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
[1]接下来我将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反思以及实用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整体转型,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1]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新移民潮的到来,美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且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即城市工业文明。
然而,美国肌体的各个部分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各种社会问题在美国社会泛滥开来:农业问题、城市生活问题、贫民窟、商务和政治腐败、种族偏见以及贫富悬殊等。
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教育同样受到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与现代化的美国不相适应。
教育如何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界人士和社会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
杜威就成长于这样一个时代,作为教育家。
杜威深知,工业化在为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然而当时的美国教育现实却是,从欧洲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学校同社会生活相脱节,学校成为为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的场所,学生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
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摘要]20世纪初叶以来,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后得以广泛传播,杜威的职业教育在思想、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平民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根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优势,在给现代美国职源分析业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得以广泛传播有着极为深来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为我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刻的社会背景。
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社会激烈震荡、各种供了思想营养,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历史更新时期。
这一时期,一战的爆发使育思潮与职业教育运动,而且对此后中国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减弱了对中国的经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控制,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因此,民族工业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发展的实业界急需与其相适应的人才,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集中表现为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生活实用。
普通教育学生失学率、辍学率居高不下,能完成普通教育者也因没有专门技能而无法谋生;实业学校又偏重理论而轻视实习,学生因职业技能太差而不受实业界欢迎,出现了实业界急需人才而实业学校学生不能就业的尖锐矛盾。
实业教育急需改革,这正是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传入并产生影响的历史契机,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本身所具有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学校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本质特点,与19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实用的精神高度吻合,顺应了当时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此外,杜威的中国弟子,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黄炎培等人,在中国教育界身居要职,宣扬与实践实用主义精神不遗余力,一时使杜威思想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主导潮流。
杜威的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王亚丽引言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五四”运动时传入中国的,当时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五四运动,率先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步入改革的道路征程中还开展了一场思想启发和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以科学民主作为主題,是对传统制度的批判活动,同时反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开放了人们的思想和个性。
要完成这些思想任务,就需要合适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指导。
然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正好满足和符合,成为了这种解放运动的思想指导,推动了思想运动的开始。
杜威的民主政治观念也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张非常吻合。
就在这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了影响,直到今天,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汲取着杜威教育的精华。
我国的很多方面都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等。
其中在教育方面影响尤为重要。
在此我仅仅追溯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基础教育方面的发展史实,论述一下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影响。
在完成这篇毕业论文过程中,我对杜威先生充满了崇敬之情,同样我国基础教育更是占满了我的的心中,我会努力学习杜威思想,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理论性的思考,在此,我谈一谈关于杜威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1.1“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学校生活。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接近儿童日常的生活,不仅仅要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好奇心;还应该与学校课外的社会生活相一致,更要与现代教育教学的变化的趋势一致,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这样更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的另一个学说,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总体说来,杜威实用主义学说本身包含着显而易见的合理因素。
“五四”时期的中国正需要利用这一崭新的思想来改造传统教育的痼疾。
其次,从中国当时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来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抨击传统伦理道德,反对迷信,鼓吹个性解放,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成为时代最强音。
实用主义的风行一时,恰恰是因为它满足和适应了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需要。
当时杜威在中国所宣扬的美国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与“五四”新知识界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企盼追求一拍即合。
尤其是其重行动、实效的哲学精神,强调假设、怀疑的方法论以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气魄正是当时进步思想界的价值取向。
艾思奇在30年代评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时,曾有一段类似的分析。
他说:“新的思想方法之出现是在‘五四’的炮声发出后,实验主义的治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与传统迷信针锋相对。
”他还说“五四”时期“胡适所标榜的实验主义占了时代的上风,其他哲学思潮自然未尝没有介绍,但对于传统的推翻,迷信的打破,科学的提倡是当时的急务,以‘拿证据来’为中心口号的实验主义被当时认作典型的科学精神”,“实验主义……在当时,作为与传统迷信抗战的武器,还不失为历史推进的前锋。
”二、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
1、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学制改革过程的关键环节。
这次学制改革是一个由全国教育会联合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过程,从1915年湖南省教育会提出动议到1922年最终完成,历时7年。
其中,有两次会议是具有关键意义的。
一是1919年的第五次会议,一是1921年的第七次会议。
这两次会议都明显反映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9年10月10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次会议在太原举行,杜威出席了该次会议。
会议通过了“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议案,充分体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该建议案指出:“从前教育,只知应如何教人,不知研究人应如何教。
今后之教育,应觉悟人应如何教,所谓儿童本位教育是也……。
故今后之教育,所谓宗旨,不必研究、修正或改革,应毅然废止。
”这里的废止教育宗旨,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本能、个性充分发展的建议案,充分反映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生长论”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
1921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次会议是新学制草案的决定性会议,时正在中国进行教育调查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孟禄抵临会场,着力宣扬实用主义观点和美国优点,“对会议进行,贡献颇多”“其言论主张直接影响于会议,间接影响于今后全国教育者,实非浅鲜。
”这次决议案确定了6项学制标准,形成新学制的基本框架,为最终形成新学制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新学制的标准和内容。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
学制所依据的标准、学制内容都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学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一)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可以说,这几条标准充分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七条中,第(一)、(四)、(五)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的反映。
(二)、(六)则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民主性思想。
从新学制的具体内容看,新学制“六三三”分段法,从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注重天才和特殊教育,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都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明显影响。
(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
这主要反映在杜威弟子及其他学者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改造上。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之前,中国的新教育理论主要是从日本引入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
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兴起后,中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运用实用主义理论来说明教育问题,并逐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
作为教育思想热烈传播者,杜威的弟子蒋梦麟不仅仅停留在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理阐述上,还十分注意运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去观察和分析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
对于“学生自治”这一养成学生独立精神和团体生活的自动行为,蒋梦麟看来是“教育即生活”的体现,办学者应给予热情鼓励和提倡。
胡适则在治学方法上深受杜威思想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显然就是脱胎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陶行知19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1917年归国后便投身教育事业。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1919年提出“教学合一”到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陈鹤琴虽不是杜威及门弟子,但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陈鹤琴191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便从事教育工作,从1919年任南京高师教授到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再到1940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他不断进行实践上的开拓和理论上的创新。
“和杜威一样在创造理论,也创造方法。
”把从杜威及其美国老师那里学来的理论改造为“活教育”理论。
(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这些主张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课程、教材和教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程方面,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修制,并把初中课程分为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和体育科6大门类,实施综合性课程。
高级中学则采用综合中学制,分设普通科与职业科等等。
这些都反映了实用主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注重教育生活性及重视儿童个性发展的主张。
在教材方面,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全国教育联合会等民间团体纷纷建议小学应改用白话文课本,稍后北京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初级小学各科课本一律须用白话文编写。
同时期儿童读物大量出版,儿童文学编入小学国语教科书等。
无疑受杜威的平民主义观、儿童中心观的影响。
实用主义对教学法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其突出地体现在设计教学法等教学新方法传入中国并流行一时。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H·Kilpatrick)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该方法于“五四”后传入中国。
首先在江苏一带试行,为俞子夷等大力提倡。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曾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
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该方法创始人克伯屈访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介绍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的推行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在当时中国学术界占据了支配地位,成为“五四”以后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最主要影响。
其影响深度正如香港教育学教授福斯特指出“中国教育体系受到哥伦比亚大学控制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