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 格式:ppt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3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2.探索并了解角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3.会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过程与方法:1.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形成与初步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观察、折叠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规范的数学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主动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互相激发灵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基本作图工具.【学生准备】笔记本、基本作图工具等.教学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基本图形“线段”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我们之前学过的另一个基本图形“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对称轴是怎样的直线?【活动内容】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处理方式]学生实验:通过折纸的方法作角的平分线;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通过探究,学习新知: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新课教学:探究活动1角平分线的性质【活动内容】(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按要求继续前面的折纸活动,并与同伴交流.折纸要求:1.在折痕(即∠AOB的角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2.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点D是折痕与OA边的交点,即垂足;3.过点C折OB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E,点E是折痕与OB边的交点,即垂足;4.将∠AOB再次对折.【问题】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折痕CD与CE能重合吗?改变点C的位置,CD与CE还相等吗?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小组交流展示成果.(教师动画展示)已知:如图∠AOC=∠BOC,CD⊥OA,垂足为D,CE⊥OB,垂足为E,CD与CE相等吗?试说明理由.解:因为CD⊥OA,CE⊥OB,所以∠CDO=∠CEO=90°.在△CDO和△CEO中,∠CDO=∠CEO,∠COD=∠COE,OC=OC,所以△CDO≌△CEO.所以CD=CE.(教师板书)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符号语言:因为OC平分∠AOB,CD⊥OA,CE⊥OB,所以CD=CE.[处理方式]学生动手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性质.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形象感受角平分线的性质.【即时训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图所示.1.因为OC平分∠BOA,所以CD=CE.()2.因为CD⊥OA,CE⊥OB,所以CD=CE.()3.因为OC平分∠AOB,CD⊥OA,CE⊥OB,所以CD=CE.()注意事项:角平分线性质中的距离,对应的必须是垂线段,不能认为是任意线段.探究活动2尺规作角的平分线对这种可以折叠的角可以用折叠方法得到角平分线,对不能折叠的角怎样得到其角平分线呢?下面我们探究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已知:∠AOB.求作:射线OC,使∠AOC=∠BOC.作法:(1)在∠AOB的两边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交于点C.(2)分别以D,E为圆心,以大于12(3)作射线OC.则OC是∠AOB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这样作的道理吗?想一想:在作图的过程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学生交流后得到:OD=OE,CD=CE.△COD和△COE全等吗?全等的依据是什么?[处理方式]教师口述作法步骤,学生根据教师的口述完成作图过程.不要求学生写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作图的过程中哪些线段相等,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明确这样作的道理.[知识拓展]“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句话逆过来说“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也是正确的.课堂总结:1.角的轴对称性: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3.尺规作角平分线.检测反馈:1.如图所示,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的最小值为()A.1B.2C.3D.4答案:B2.如图所示,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PA=PBB.PO平分∠APBC.OA=OBD.AB垂直平分OP答案:D3.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于E,且AB=6 cm,则△DEB的周长为()A.4 cmB.6 cmC.10 cmD.不能确定答案:B4.如图所示,MP⊥NP,MQ为△MNP的角平分线,MT=MP,连接TQ,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TQ=PQB.∠MQT=∠MQPC.∠QTN=90°D.∠NQT=∠MQT答案:D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27页习题5.5知识技能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127页习题5.5数学理解第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以∠AOB的顶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再分别以点C,D为圆CD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E,过点E作射线OE,连接C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心,大于12()A.射线OE是∠AOB的平分线B.△COD是等腰三角形C.C,D两点关于OE所在直线对称D.O,E两点关于CD所在直线对称2.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A.4B.3C.6D.5【能力提升】3.如图所示,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在M,N两处参加植树劳动,现要在道路AB,AC的交叉区域内设一个茶水供应点P,使P到两条道路的距离相等,且使PM=PN,请你通过尺规作图找出这一P点(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拓展探究】4.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30°,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BE,则BE 平分∠ABC,你能说明理由吗?【答案与解析】1.D(解析:根据角的平分线作图步骤可以得到答案,A,B,C 都是正确的.)2.B(解析:因为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所以DF =DE =2.又因为S △ABC =S △ABD+S △ACD ,AB =4,所以7=12×4×2+12×AC ×2,所以AC =3.故选B.)3.解:如图所示,P 点即为所求.4.解:因为在△ABC 中,∠C =90°,∠A =30°,所以∠ABC =90°- ∠A =60°.因为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EA =EB ,所以∠ABE =∠A =30°,所以∠EBC =∠ABC - ∠ABE =30°,所以∠ABE =∠EBC ,即BE 平分∠ABC.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折纸操作,从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悟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和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经历观察、类比、归纳等过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实践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角及角的平分线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在本课时中,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操作和实验关注不够,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时,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合作探究,对需要指导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多地关注学困生. 再教设计:今后应该大胆让学生讲解并且板书,真正落实到纸上,扎根到心底,才能真正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学习理念.。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三) 同步练习题A组(基础题)一、填空题1.(1)已知等腰△ABC中,AB=AC,∠B=60°,则∠A=______.(2)在△ABC中,∠A=∠B=60°,且AB=5 cm,则BC=______cm.2.(1)如图,在等边△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CE,则∠BCD+∠CBE=______.(2)如图,在△ABC中,∠B=60°,AB=AC, BC=5,则△ABC的周长为______.3.(1)如图,将边长为6 cm的等边△ABC沿BC方向向右平移后得△DEF,DE,AC相交于点G.若线段CF=4.5 cm,则△GEC的周长是______cm.(2)如图,在△ABC中,BC=16,BO和CO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OD∥AB,OE∥AC,则△ODE的周长为______.4.如图,已知直线l∥l2,将等边三角形如图放置.若∠α=30°,则∠β=______.二、选择题5.如图,l1∥l2,等边△ABC的顶点A,B分别在直线l1,l2上,则∠1+∠2=( ) A.30° B.40°C.50° D.60°6.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O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OD∥AB,OE∥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A.7 B.6 C.5 D.47.如图,AD是等边△ABC的中线,AE=AD,则∠EDC的度数为( )A.30° B.20° C.25° D.15°8.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 )A.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B.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D.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解答题9.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为AC的中点,DE⊥AB,DF⊥B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10.(1)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P为BC上一点,△APQ为等边三角形.求证:AB∥CQ.(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E=CD,AD,BE相交于点P,BQ⊥AD于点Q,PQ=3,PE=1.①求证:AD=BE;②求AD的长.B组(中档题)一、填空题11.如图,在△ABC中,AB=AC,D,E是△ABC内两点,AD平分∠BAC,∠EBC=∠E=60°.若BE=6 cm, DE=2 cm,则BC的长为______.12.如图,点P是∠AOB内任意一点,OP=5 cm,点M和点N分别是射线OA和射线OB上的动点,∠AOB=30°,则△PMN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13.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①AE=CD;②BF=BG;③BH平分∠AHD;④∠AHC=60°;⑤△BFG是等边三角形;⑥FG∥AD.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个.二、解答题14.如图,过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边上一点P作PE⊥AC于点E,Q是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接PQ交AC于点D,求DE的长.C组(综合题)1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E是BC边上任意一点,∠AEF=60°,EF交△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参考答案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5.3.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三) 同步练习题A组(基础题)一、填空题1.(1)已知等腰△ABC中,AB=AC,∠B=60°,则∠A=60°.(2)在△ABC中,∠A=∠B=60°,且AB=5 cm,则BC=5cm.2.(1)如图,在等边△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CE,则∠BCD+∠CBE=60°.(2)如图,在△ABC中,∠B=60°,AB=AC, BC=5,则△ABC的周长为15.3.(1)如图,将边长为6 cm的等边△ABC沿BC方向向右平移后得△DEF,DE,AC相交于点G.若线段CF=4.5 cm,则△GEC的周长是4.5cm.(2)如图,在△ABC中,BC=16,BO和CO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OD∥AB,OE∥AC,则△ODE的周长为16.4.如图,已知直线l∥l2,将等边三角形如图放置.若∠α=30°,则∠β=30°.二、选择题5.如图,l1∥l2,等边△ABC的顶点A,B分别在直线l1,l2上,则∠1+∠2=(D) A.30° B.40°C.50° D.60°6.如图所示,在等边△ABC中,O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OD∥AB,OE∥AC,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A.7 B.6 C.5 D.47.如图,AD 是等边△ABC 的中线,AE =AD ,则∠EDC 的度数为(D) A .30° B .20° C .25° D .15°8.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D) A .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 B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C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D .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三、解答题9.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D 为AC 的中点,DE ⊥AB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且DE =DF.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DE ⊥AB ,DF ⊥BC , ∴∠AED =∠CFD =90°. ∵D 为AC 的中点,∴AD =DC. 在Rt △ADE 和Rt △CDF 中,⎩⎪⎨⎪⎧AD =DC ,DE =DF , ∴Rt △ADE ≌=Rt △CDF(HL). ∴∠A =∠C.∴BA =BC.∵AB =AC ,∴AB =BC =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10.(1)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B =AC ,P 为BC 上一点,△APQ 为等边三角形.求证:AB ∥CQ.证明:∵△ABC 和△APQ 都是等边三角形, ∴AB =AC ,AP =AQ ,∠BAC =∠PAQ =60°. ∴∠BAC -∠PAC =∠PAQ -∠PAC , 即∠BAP =∠CAQ.在△ABP 和△ACQ 中,⎩⎪⎨⎪⎧AB =AC ,∠BAP =∠CAC ,AP =AQ ,∴△ABP ≌△ACQ(SAS). ∴∠ACQ =∠B =∠BAC =60°. ∴AB ∥CQ.(2)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AE =CD ,AD ,BE 相交于点P ,BQ ⊥AD 于点Q ,PQ =3,PE =1.①求证:AD =BE ; ②求AD 的长.解:①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 ∴AB =AC ,∠BAC =∠C =60°. 在△BAE 和△ACD 中,⎩⎪⎨⎪⎧BA =AC ,∠BAE =∠C ,AE =CD ,∴△BAE ≌△ACD(SAS). ∴AD =BE.②由ΔBAE ≌ACD ,可知∠ABE =∠PAE.∵∠BPQ =∠BAP +∠ABE =∠BAP +∠PAE =∠BAC =60°,BQ ⊥PQ , ∴∠PBQ =30°,∴PB =2PQ =6. ∴BE =PB +PE =7,∴AD =BE =7.B 组(中档题)一、填空题11.如图,在△ABC 中,AB =AC ,D ,E 是△ABC 内两点,AD 平分∠BAC ,∠EBC =∠E =60°.若BE =6 cm, DE =2 cm ,则BC 的长为8_cm .12.如图,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OP =5 cm ,点M 和点N 分别是射线OA 和射线OB 上的动点,∠AOB =30°,则△PMN 周长的最小值为5_cm .13.如图,已知△ABC 和△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下列结论:①AE =CD ;②BF =BG ;③BH 平分∠AHD ;④∠AHC =60°;⑤△BFG 是等边三角形;⑥FG ∥AD. 其中正确的有6个.二、解答题14.如图,过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边上一点P 作PE ⊥AC 于点E ,Q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当PA =CQ 时,连接PQ 交AC 于点D ,求DE 的长.解:过点P 作PF ∥BC 交AC 于点F , ∵△ABC 为等边三角形, ∴△APF 为等边三角形. ∴PF =AP.又∵PE ⊥AF ,∴AE =EF. 又∵AP =CQ ,∴PF =CQ. ∵PF ∥BC ,∴∠FPD =∠CQD.在△PFD 和△QCD 中,⎩⎪⎨⎪⎧∠FPD =∠CQD ,∠PDF =∠QDC ,PF =QC ,∴△PFD ≌△QCD(AAS).∴FD =CD.∴DE =EF +FD =12AF +12CF =12AC.∵AC =2,∴DE =1.C 组(综合题)15.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AEF =60°,EF 交△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 =EF.证明:在AB 上截取AG =CE ,连接EG.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B =∠ACB =60° 又∵AG =CE ,∴BG =BE.∴△BEG 是等边三角形.∴∠BGE =60°.∴∠AGE =120°. ∵CF 平分∠ACD ,∴∠ACF =12(180°-∠ACB)=60°. ∴∠ECF =120°.∴∠AGE =∠ECF.∵∠AEC =∠B +∠GAE =∠AEF +∠CEF , 且∠AEF =∠B =60°,∴∠GAE =∠CEF.又∵AG =EC ,∴△AGE ≌△ECF(ASA). ∴AE =EF.。
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角)(含答案)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选项填在题目的括号内)1.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P 是OC 上一点,PD ⊥OA 于点D ,PD=6,则点P 到边OB 的距离为( )A .6B .5C .4D .32.如图,40AOB ∠=︒,OM 平分AOB ∠,MA OA ⊥于点A ,MB OB ⊥于点B ,则MAB ∠的度数为( )A .50︒B .40︒C .30︒D .20︒3.如图,OP 为∠AOB 的平分线,PC ⊥OA ,PD ⊥OB ,垂足分别是点C 、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PC=PDB .∠CPD=∠DOPC .∠CPO=∠DPOD .OC=OD4.如图,90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若5cm BC =,3cm BD =,则点D 到AB 的距离为( )A .5cmB .3cmC .2cmD .不能确定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5.如图,OP 平分∠AOB ,PA ⊥OA ,PB ⊥OB ,垂足分别为点A 、B ;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PA=PB B .PO 平分∠APB C .OA=OB D .AB 垂直平分OP6.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90C ∠=︒,BD 是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D ,若2CD =,6AB =,则ABD △的面积是( )A .12B .6C .24D .47.如图所示,点P 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C ,F 在OA 上,D ,E 在OB 上,且CD 过点P 且与OA 垂直,EF 过点P 与OB 垂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C PD =B .PC PE = C .PC PF =D .PE PF =8.如图,AB ∥CD ,BP 和CP 分别平分∠ABC 和∠DCB ,AD 过点P ,且与AB 垂直.若AD=8, 则点P 到BC 的距离是( )A.8B.6C.4D.2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M BAO9.如图,在Rt ABC △中,90C ∠=︒,AD 是角平分线,DE AB ⊥于点E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BD DE BC +=B .DE 平分ADB ∠C .DA 平分EDC ∠D .DE AC AD +> 10.如图所示,直线表示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A .一处B .二处C .三处D .四处第9题图 第10题图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目的横线上)11.如图,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PE ⊥OA 于E ,PF ⊥OB 于F ,若PE=3,则PF=______;12.如图,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S △ABC =7,DE=2,AB=4,则AC=______;13.如图,在△ABC 中,AB=A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则下列四个结论中:①AD 上任意一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②AD 上任意一点到AB 、AC 的距离相等;③BD=CD ,AD ⊥BC ;④∠BDE=∠CDF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个;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14.如图,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高,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BC=50,DE=14,则△BCE 的面积等于 ; 15.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C 的面积为60,AB=15,BC=9,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第14题图 第15题ECBADl 2l 1l 3F EB AP OFE CBA DF E CBA DADB A EDC B三.解答题:(写出必要的说明过程,解答步骤) 16.如图所示,M 、N 是一个总厂的两个分厂,现要在道路AB 、AC 的交叉区域内建一个仓库P ,使P 到两条道路的距离相等,且使PM PN =.请画出点P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17.如图,BD 为∠ABC 的平分线,AB=BC ,点P 在BD 上,PM ⊥AD 于点M ,PN ⊥CD 于点N ; 试说明:PM=PN ;18.如图,在ABC △中,90C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过点D 作DE AB ⊥于E ,点E 恰为AB 的中点,若1DE =,2BD =,求AC 的长;EC BADBCM .N .19.如图,AC BC ⊥,BM 平分ABC ∠且交AC 于点M ,N 是AB 的中点,且BN BC =; 试说明:(1)MN 平分AMB ∠;(2)A CBM ∠=∠;20.如图,∠1=∠2,P 为BN 上一点,且PD ⊥BC 于点D ,AB+BC=2BD ;试说明:∠BAP+∠BCP=180°;MNCBA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参考答案:1~10 ADBCD BBCBD 11.3;12.3;13.4;14.350;15.752; 16.作BAC ∠的平分线和MN 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即为所求点P .图略. 17.∵ BD 为∠ABC 的平分线 ∴ ∠ABD=∠CBD又∵ BA=BC ,BD=BD ∴△ABD ≌△CBD(SAS) ∴∠ADB=∠CDB ∵点P 在BD 上,PM ⊥AD ,PN ⊥CD ∴PM=PN ;18.∵BD 平分ABC ∠,DC BC ⊥,DE AB ⊥,∴1DC DE == ∵DE AB ⊥,点E 为AB 的中点, ∴2AD DB ==. ∴123AC AD DC =+=+=.19.(1)∵NB CB =,NBM CBM ∠=∠,MB MB =,∴NBM △≌CBM △,∴90MNB C ∠=∠=︒.又∵N 是AB 中点,∴MN 垂直平分AB ,∴AM MB =,∴MN 平分AMB ∠. (2)由(1)知AM MB =, ∴A ABM CBM ∠=∠=∠;20.(方法一) 过点P 作PE ⊥BA 于点E ,如解答图①,∵PD ⊥BC ,∠1=∠2 ∴PE=PD ∵∠BEP=∠BDP=90°,BP=BP ,∠1=∠2 ∴Rt △BPE ≌Rt △BPD (AAS ) ∴ BE=BD∵AB+BC=2BD ,BC=CD+BD ,AB=BE -AE ∴AE=CD ∴PEA ≌△PDC(SAS) ∴∠PAE=∠PCD. ∵∠BAP+∠EAP=180° ∴∠BAP+∠BCP=180°.(方法二) 在BC 上截取BF ,使BF=BA ,连接PF ,如解答图 ②,∵AB+BC=2BD ∴BC -BD=BD -BF ∴CD=FD. 又∵∠PDC=∠PDF=90°,PD=PD ∴△PDC ≌△PDF(SAS) ∴∠PCD=∠PFD. 在△BAP 和△BFP 中,∵ ∴△BAP ≌△BFP(SAS)∴∠BAP=∠BFP ∵∠BFP+∠PFC=180° ∴∠BAP+∠PCB=180°解答图 ① 解答图 ② 解答图 ③ (方法三) 在BC 上取点E ,使DE=BD ,连接PE ,如解答图③ ,∵PD ⊥BD ∴∠BDP=∠EDP=90° 又∵PD=PD ∴△BDP ≌△EDP(SAS). ∴BP=EP ,∠2=∠PED又∵∠1=∠2 ∴∠PEC=∠1.∵AB+BC=2BD ,DE=BD ∴AB=CE.又∵BP=EP ∴△ABP ≌△CEP(SAS) ∴∠BAP=∠ECP. 又∵∠BCP+∠ECP=180° ∴∠BAP+∠BCP=180°。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分类讨论求边角的值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两个底角也相等.2.直角三角形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典例】1.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此三角形的底角.【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熟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外部,三角形的边上),解题时注意需要分类讨论.2.如果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7,且两边的差为1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方法总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两边之差来求等腰三角形的底或腰时,我们需要分类讨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腰-底=某个值”,第二种是“底-腰=某个值”,可将底或腰设为未知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列出方程,求出三边以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数值.【随堂练习】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40°,求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_.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2,一边长为5,则它另外两边差的绝对值是______.3.如图,在△ABC中,AB=AC=24厘米,BC=16厘米,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 上由C点向A点运动.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_____厘米/秒时,能够在某一时刻使△BPD与△CQP全等.4.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4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边角关系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即在△ABC,AB=AC,可得∠B=∠C.【典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D=AC,BE=BC,求∠DCE的大小.【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建立起各角之间的关系,结合图形列出方程进行解答.2.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于D点,交边AC于E点,若△ABC 与△EBC的周长分别是40,24,求AB的长.【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上的性质,根据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相等的线段,把三角形的周长表示出来,再利用相等的线段进行转化求解. 【随堂练习】一.填空题(共1小题)1.如图,△ABC中,AB=AC=CD,BD=AD,求△ABC中各角的度数.2.如图,在△ABC中,AC=DC=DB,∠ACD=100°,求∠B的度数.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例: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①AD⊥BC ②BD=CD ③AD平分∠BAC,上述三个条件,任意满足一个,可得到另外两个.即①⇒②,③;②⇒①,③;③⇒①,②.【典例】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C 边上的一点,且∠CBE=∠CAD.求证:BE⊥A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的高线.注:等腰三角形常作的辅助线是,过顶角的顶点向底边作垂线,再利用三线合一得到一些相等的关系式,当题目中给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时,常常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和它直接相连.【随堂练习】1.如图,已知等腰△ABC中,AB=AC,∠BAC=120°,AD⊥BC于点D,点P是BA延长线上一点,点O是线段AD上一点,OP=OC.(1)求∠APO+∠DCO的度数;(2)求证:点P在OC的垂直平分线上.2.在△ABC中,AB=AC.(1)如图1,如果∠BAD=3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2)如图2,如果∠BAD=4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3)思考:通过以上两题,你发现∠BAD与∠EDC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用式子表示:_________(4)如图3,如果AD不是BC上的高,AD=AE,是否仍有上述关系?如有,请你写出来,并说明理由.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3.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典例】1.如图,A、B两点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C也在格点上,且△ABC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是点C共有_______ 个.【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利用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当已知两个格点找寻第三个格点时,需要分类讨论,将这条边作为底和作为腰时可以构建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之和,即为所求的点的个数.2.如图,∠BOC=60°,点A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A=10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 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_____________s时,△POQ是等腰三角形.【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得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本题分类讨论时,由于∠POQ=60°,可得出△POQ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PO=QO进行求解.3.如图,在△ABC中,AB=AC,CD是∠ACB的平分线,DE∥BC,交AC于点E.(1)求证:DE=CE.(2)若∠CDE=35°,求∠A的度数.知识点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定义: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3.判定: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典例】1.关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以下说法:①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垂足,也是这条线段的中点;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③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这条线段的唯一对称轴;④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⑤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3个B. 4个C. 5个D. 2个【方法总结】1.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该直线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条件1,直线和线段垂直;条件2,直线经过线段的中点.2.本题还需要熟练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一点,若△PAB的周长为14,PA=4,则线段AB的长为______.【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相等的线段,再将题中给出的三角形周长表示出来,建立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出待求的线段长.【随堂练习】1.如图,△ABC中,D是AB的中点,DE⊥AB,∠ACE+∠BCE=180°,EF⊥AC交AC于F,AC=12,BC=8,则AF=___.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DE⊥AB于点E,∠A=66°,∠ABC=90°,BC=AD,求∠C的度数.3.如图,在△ABC中,点D是AB的中点,点F是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F,交AC于点E,连接BE,∠A=∠ABE.(1)求证:D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2)当AB=AC,∠A=46°时,求∠EBC及∠F的度数.。
1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概念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1.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几何语言:∵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PD ⊥OA ,PE ⊥OB ,∴PD=PE .2.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内接圆的圆心),它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它的位置在三角形内部。
概念2: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1.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MN 垂直平分AB ,点P 在MN 上∴PA=PB2.三角形三边的三条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 的外心,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它的位置分为如下三种情况:锐角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在斜边中点上。
概念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几何语言:在△ ABC中,∵AB=AC(已知)∴∠B=∠C(等边对等角)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1)∵ AB=AC,∠BAD=∠CAD(已知)∴BD=DC,AD⊥BC(等腰三角形性质)(2)∵AB=AC,BD=DC(已知)∴∠BAD=∠CAD,AD⊥BC(等腰三角形性质)(3)∵AB=AC,AD⊥BC于D(已知)∴BD=DC,∠BAD=∠CAD(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定理1: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几何语言:在△ ABC中,∵∠B=∠C(已知)∴AB=AC(等角对等边)概念4:等边三角形和特殊的Rt△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等边三角2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1、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语言:∵AB=BC=AC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语言:∵∠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几何语言:∵△ ABC是等腰三角形,∠A=60°∴△ ABC是等边三角形4、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定理: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附件一:
1、如图,Rt△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D,若CD=3cm,则点D 到AB的距离DE是()
A.5cm B.4cm C.3cm D.2cm
2、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如图,在△ABC中,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且BD>D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点D到AB边的距离大于点D到AC边的距离
B.点D到AB边的距离小于点D到AC边的距离
C.点D到AB边的距离等于点D到AC边的距离
D.点D到AB边的距离与点D到AC边的距离大小关系不确定
4、如图,长方形ABCD中,AB=2,点E在BC上并且AE=EC,若将矩形纸片沿AE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C上,则AC的长为。
5、如图,OE平分∠AOB,在OA、OB上取OC=OD,PM⊥CE于E,PN⊥DE于N.线段PM与PN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直线MN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G平分∠BEF,若∠1=50°,∠2=65°,
(1)求证:AB∥CD;
(2)在(1)的条件下,求∠AEM的度数.
新发第二中学校七年级班数学科导学案。
5.3.简单轴对称图形(3)角平分线的性质及画法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二、复习回顾与练习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 .(简称中垂线) 2.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的相等.几何语言:3. 如图,已知直线MN是线段AB的中垂线,垂足为N,AM=5 cm,△MAB的周长为16 cm,那么AN= .三、自主探究新知(一)角平分线的性质1.阅读教材P125页“引例”和“做一做”完成下列问题:角是图形,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相等.几何语言:练习巩固:1.如图,CD⊥OA,CE⊥OB,D,E为垂足.(1)若∠1=∠2,则有;(2)若CD=CE,则有 .2.如图,在Rt△ABC中, ∠C=900,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3,则 CD= .(二)角平分线的画法1.阅读教材P126页“例2”完成下列问题:利用尺规作图:如图,作∠AOB的角平分线.作法:(1)以点_ _为圆心,以为半径画弧,两弧交∠AOB两边于点M、N;(2)分别以M、N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C;(3)作射线OC,OC就是∠AOB的角平分线.小组讨论如图,AB=AC,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说明:DE=DF.四、精题精讲点拨1.如图所示,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C、D在OA上,E、F在OB上,且PD⊥OA于D,PE⊥OB于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PC=PDB.PC=PFC.PD=PFD.PD=PE2.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PA=PBB.PO平分∠APBC.OA=OBD.AB垂直平分OP3.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于E,且AB=6 cm,则△BDE的周长为____.总结方法:五、交流展示提升一、本课知识点1.角平分线的性质2.尺规作角的平分线二、解题方法技巧六、检测反馈评价1.如图,已知AB∥CD,点O为∠CAB,∠ACD角平分线的交点,点O到AC的距离为1.5 cm,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为 .2.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则说明∠CAD=∠DAB的依据是( )A.SSSB.SASC.ASAD.AAS。
有关轴对称的小故事对称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99%的现代动物是左右对称祖先的后代。
连海葵这种非左右对称动物的后代,也存在对称性;对称性甚至在左右对称和非左右对称动物分化之前就已具有……在植物界,我们有多少次惊异于那些具有完美对称性蕨类、铁树的叶子和娇艳的花朵?生命里如果没有对称性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动物只两条腿,要么象人一样令人畏惧;要么不能生存。
如果人不是左右对称,只有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和半个脸……世界就不再美好了。
人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所以人们又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大自然,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性”美的艺术品:服饰、雕塑和建筑物。
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
如果只有一只眼睛,人的视野不仅变小、对与目标的距离判断不精确,而且对物体的立体形状的认知会发生扭曲。
如果一只耳朵失聪,对于声源的定位就会不准确:因为当人对声源定位时,大脑需要声音对于听者的方位仰角线索,也需要到达左右耳间的时间和强度差线索。
对于野外生存的动物,失去声源定位的能力,意味着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
左右手脚需要默契的配合。
对于花朵,如果花冠的发育失去对称性,雄蕊就会失去受粉能力,不能传种接代,物种将绝灭。
生命从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最早拥有了以“对称性”为特征的复杂性:例如从单倍体生物到二倍体生物。
二倍体生物都能进行两性繁殖,有雌有雄;每个个体都有来自于父母的染色体和相应的基因,虽然隐性基因并不表现出来。
在越来越多基因被克隆出来以后,寻找控制对称性状的基因,成为寻找新发现的有力线索。
一般相信,某些对称性状是有若干对基因所控制的,也决定某些非对称性状的特化。
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是揭示新发现和否定错误观念的手段。
生命科学家不止探讨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也探讨存在于生命中的美、为什么这么美?人大脑的两个半球,从它们的沟回和细胞排列层次看,非常相似,具有完美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之于两手、两脚的对称性无异,似乎功能应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