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路线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
西安-→陇西-→河西走廊-→玉门关-→楼兰-→北山-→龟兹-→疏勒-→大宛-→大月氏
↓
西安←-陇西←-河西走廊←-阳关←-鄯善←-南山←-于阗←-莎车←---------葱岭
西安:(陕西) 陇西:(甘肃南部渭水流域)河西走廊:(甘肃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 [龙首山、合黎山]之间)
玉门关:(甘肃敦煌市城西80千米的戈壁滩上)楼兰:(新疆若羌县北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7千米)
北山:(天山龟兹就在北山中)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喀什]一带)
大宛:(位于西麓,也就是今)
大月氏:(帕米尔西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
阳关:(位于甘肃省西南70千米的南湖乡古董滩附近。
)鄯善:(即楼兰新疆若羌县南)南山:( 昆仑山,于阗就在其北麓。
) 于阗:(塔里木盆地南[和田] 一带)莎车:(新疆莎车)葱岭:(帕米尔高原)。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的沙盘模型,这向我们讲述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次外交活动。
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合西域的一个叫做大月氏的国家夹击匈奴,因为在我们大汉帝国建立初期的时候就饱受北方一个叫匈奴的侵扰,高祖刘邦就曾被围于白登山之上,后得以脱险,但是大汉帝国和匈奴的关系就是战争和亲在战争,贯穿了我们整个大汉王朝。
虽然这次西域之行并没有达成其军事目的但是转接而来的商旅目的却慢慢发展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原始路线就是以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的为基础的。
《史记》上对于张骞最公正的评价就是“凿空西域第一人”。
西汉和匈奴的关系经历了战争——和亲——战争这三个历史阶段。
西汉初期,匈奴经常袭扰汉朝北部边境,但当时国力不支,军事上无法对抗匈奴,只能采取防御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和亲来暂时稳固边防。
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大,良马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西汉军队的作战力量,尤其是骑兵的作战能力,在一切时机都成熟的情况下,西汉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并取得了骄人的胜利。
通过匈奴人遗存的文物可以看出,他们所创造的草原文化,也是很有特色的,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很辉煌灿烂。
战争的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和亲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茂陵东约一公里处,是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字子孟,西汉著名将领。
他十八岁时就率轻骑八百,进击匈奴,歼敌两千,被封为“嫖姚校尉”。
此后又六次率领大军出击匈奴,击败匈奴主力,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受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
汉武帝因其早逝而十分伤痛,下诏令其陪葬茂陵,还命人用石块将墓冢垒成祁连山的形状,象征着霍去病生前驰骋鏖(áo)战的疆场。
入葬时礼仪极其隆重,浩浩荡荡的军阵从都城长安一直布列至茂陵。
霍去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石马、马踏匈奴、卧牛等。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下面是我整理的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知识要点]1、张骞通西域(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后西域各国纷纷归汉(3)西域都护设立,管理西域事物——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
从此西域地区(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作用: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访问洛阳。
[难点解析]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东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或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丝织品、钱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重点考点]1、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
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当时有汉中人张骞应募。
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随从一百余人从陇西出发。
张骞出陇西后,经匈奴界,即被扣押了十余年,在匈奴娶妻生子。
后乘匈奴迁徙之机,得逃亡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月氏。
时月氏受匈奴压迫,已西迁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大夏,无意向匈奴复仇。
张骞在月氏居留年余,不得要领,只得东还。
归时他不敢再走原路,改从南道,傍金山而行,又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与堂邑父等逃走,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至长安,随从生还的仅十余人。
由于所经均汉人未到之地,史称“张骞凿空”。
张骞回国后向武帝禀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见到邛杖、蜀布,据云从身毒(即印度)贩运而至,这就引起武帝经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图。
武帝授张骞太中大夫。
后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接受张骞关于厚结乌孙、“断匈奴右臂”的建议,拜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
此次他率领副使及随从三百余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万计,来到乌孙。
乌孙王态度冷淡,谈判迟迟无效。
谈判期间,他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国交涉。
这些国家分别派遣使者与乌孙使者随张骞来汉答聘。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一行返至长安,武帝授张骞大行之职。
详细资料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
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
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
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
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
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路线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在他的的家乡陕西城固有博望镇以永久纪念这位中国最杰出的贡献者。
张骞死后,埋葬在家乡,筑有张骞墓。
最近几年进过整修扩建,以张骞墓为主建成张骞纪念馆,详细记录了张骞生平和两次出使西域的豪迈壮举。
这也是我的家乡,我为有这样的前辈骄傲。
张骞出使西域,联通欧亚,也被后人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据网络资料,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
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
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
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千年前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美称的吐鲁番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