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修改版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修改版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修改版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修改版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

(曹耀予)旁白:匈奴始终是大汉王朝的心头大患,到了汉武帝时期,决战的日子即将到来。汉武帝听说远在西域的大月氏与匈奴有血海深仇,为达到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幕:拜别汉武帝

(葛文清)汉武帝:送君千里须一别,此去西域凶险异常,望爱卿顺利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早去早回。(王若帆)张骞:(拜别)臣万死不辞,定不负陛下所托完成使命,臣等拜别。

(曹耀予)旁白:谁知张骞等人刚刚进入匈奴境内就被匈奴骑兵发现。

第二幕:出师不利被俘虏

(匈奴境内)

(李奕呈)匈奴骑兵:站住,哪里来的细作?

(徐源、孙志豪)随从:大人快跑,匈奴人来了。

(曹耀予)旁白:张骞三人逃跑,匈奴骑兵(李奕呈)追赶,经过一番刀剑比划,随从被杀,张骞被捉,押往匈奴大帐。

(刘文韬)士兵:大单于传话,让汉使去节墨面,进帐听话。

(王若帆)张骞:我乃堂堂大汉使团,去节墨面是对我大汉的侮辱,本使誓死绝不接受。

(李奕呈)匈奴骑兵:传汉使觐见。

(曹耀予)旁白:大帐内,大单于围绕张骞一圈进行打量。

(刘泽鸿鑫)大单于:汉朝使团?(冷笑)这样吧,你归属于我,我封你侯爵。赏你大量金银,另外,我们匈奴美女如云,任你挑选!

(王若帆)张骞:谢单于美意,不过本使恕难从命。(不屑且倔强的将头扭向一边)

(刘泽鸿鑫)大单于:(大怒)敬酒不吃吃罚酒!本单于一看你就是奸细,什么商队。来人!把所有汉人拘押看管,所携物资全部没收,收缴王库。把这个细作拖下去充当奴隶。哈哈哈!昆仑神!

(王若帆)张骞:你……

(两士兵将其拖走)

(曹耀予)旁白:张骞被扣长达十一年,未忘使命,终于找到机会逃脱。逃脱后忍受恶劣的环境,风餐露宿,在西域看到很多中原从未见过的物种,还在大宛国见到惊为天马的汗血宝马,最后来到了大月氏王国,见到了女王。

第三幕:力劝大月氏终无果

(大月氏女王帐内)

(王若帆)张骞:汉使张骞拜见女王。(单膝跪地)

(赵心悦)女王:起来吧。(拨一下头发)你就是汉朝来的那位贵使。

(王若帆)张骞:尊敬的女王,听闻大月氏与匈奴右血海深仇,皇上特派我出使贵国,希望两国能够结为同盟,共同打击匈奴。

(赵心悦)女王:但是大月氏人已经不想看见战争了。和平的时代是多么美好!(再拨一下头发)大月氏宁愿忘记痛苦的过去。

(王若帆)张骞:(急切加焦虑)难道你忘记当年匈奴是怎样对付大月氏的吗?突袭大月氏,迫你们西迁。前任大月氏王被匈奴杀害,头颅竟被当做酒杯!我不敢相信,这样大的耻辱,女王难道忘记了吗?

(赵心悦)女王:(悲愤而气怒)不要再说了!(平复情绪)多谢贵国皇帝的好意,但我心意已决。我宁愿与贵国多进行商业的来往。

(曹耀予)旁白:张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返回,不料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才逃脱回国。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的内容,具体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关于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捕风捉影地把《海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关于你又知道多少呢?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到的"退田"、"平冤狱"同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说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武断地认为《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1965年初,江青在上海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由姚文元写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整个写作过程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1967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曾谈到:"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是江青他们搞的。搞了交给我看。")。 之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编者按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

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a href='//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煌?饧蛭?姑挥邢低车亟a href='//koucai/bianlun/' target='_blank'>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首页>>历史资料>>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及继之而来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直接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姚文元(1932~),浙江诸暨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在中国作协、上海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迹后,历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九、十届政治局委员。“文革”中积极参加夺权活动,1976年被捕,1981年被判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 《人民日报》编者按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下同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从1959年6月开始,吴晗同志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许多歌颂海瑞的文

新编历史剧_廉颇

新编历史剧 廉颇 作者:王君清(河北邯郸) 本剧为纪念中华名将廉颇而作,凸显了廉颇爱民爱国,大义禀然,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上党郡,赵孝成王没有看到与秦国大决战的必然性,对保卫上党郡掉以轻心。大将军廉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争取丞相赵胜支持积极备战。临战,赵孝成王任廉颇为帅,率兵二十万到上党郡迎击秦军。廉颇以以逸待劳的谋略,在长平关一线预设战场。抓住秦军长途奔袭,后方供应困难必求速战的弱点,欲拖住、拖弱、拖垮敌军,然后择机突击致胜。 双方在长平相持近三年之久,秦帅王龁使用反间之计,收买赵王内臣郭开,到处散布廉颇降秦的流言,说秦人只怕名将之后赵括。赵孝成王果然中计,遂派夸夸其谈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并将廉颇治以叛国罪。秦人知赵王中计,暗派名将白起为上将军主持长平战事。白起料定赵括必轻敌冒进,遂定下诈败诱敌战策,另派三支奇兵分割包抄赵军后路。赵括仓促出战,一战大败。赵军被分割包围四十六天后,饥饿使赵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赵括盼援军无望,企图突围而被射杀,四十多万大军全部成为战俘。白起邀功心切,欲乘胜挥军夺取邯郸,又恐怕赵军反叛,将四十多万赵军一夜之间尽坑杀之,赵国举国上下,一片凄惨。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派大将王陵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国重新启用老将廉颇保卫邯郸城,廉颇数次挫败秦军。邯郸人同仇敌忾,邯郸乡民李同奋勇抗敌,得三千民卒后冲杀追击秦军三十里。国相平原君赵胜亲率毛遂等二十名勇士前往楚国求救,促成赵楚结盟。楚国派春申君将兵救赵。此时,魏国公子窃得兵符,将八万精锐攻秦救赵。秦军在赵、楚、魏联军痛击下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二万秦军投降赵国。邯郸保卫战历时两年结束。 全剧共分三场: 第一场--------决战长平 第二场--------国殇遗恨 第三场--------临危受命

新编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和可能

2019年第4期?总第77期52 评 论 吴秀明 新编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和可能 一 自20世纪末以来,作为对文学研究与社会现实“不 及物”的一种回应性的反思,体制问题逐步成为当代文 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应该说,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不 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审美领域,而是与政治、历史、经 济等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已有的文学史往往重视作家 作品和文学现象等“显性事实”,对于文学制度及监管等 “隐性事实”则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所谓的文学体制, 是指在某种社会制度支撑下,规范文学创作、批评和研 究的制度、方法及形式的总称。它源自政治学和社会学 范畴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属于韦勒克所说的“外部研 究”或偏向于“外部研究”。文学体制问题的提出,表明当 代文学有走出狭窄的“审美城”、重返宏大开阔的“历史 现场”之意。自然,它也由之催化与引发新的“问题与方 法”,将“一体化”研究推向深入的功能价值。 其实,文学的“外部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论的“知人论世”及其作品周边背景等,一直 就存在于人们的研究视野中。福柯的知识谱系学和布迪 厄的场域理论,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及与体制有 关的问题。但凡是这些,一般往往将其作为文本阐释的 附属,限于简单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所热衷 的“文本中心”和“文本自足”的“向内转”理念,更使“外 部研究”黯然失色甚至声名不佳。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偏于审美感知的“内转”式路数却遭遇到了某种笼罩性的困境,开始转向更强调外在客观和整体综合的文学体制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构性调整,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当代社会体制改革与反思的紧迫性,催生了当代文学领域体制研究的开展与推进。其次,是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几十年来,文坛学界对当代作家作品细密评析,使其在“向内转”的同时,原有的局限也逐渐暴露出来,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向着偏重于“向外转”的体制研究拓展是可以期许的一种选择。最后,是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史料的传播广泛又快捷,使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料支撑的体制研究,得到了史料获取的便捷途径和多样化的技术保障。由此,学界不仅发表了大量研究当代文学体制的论文,同时这方面的专著也纷纷面世。如王本朝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2007年)、张均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 (2011年)、李洁非、杨劼的《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 (2011年)等。以上所说的都是关乎当代文学整体与整体当代文学的一种体制研究,它大体属于宏观的体制研究,其宏阔融通的思维理路对近些年的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经过一番实践,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种体制研究也是有局限的,文学与制度之间,远比我们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一、选择题 1. 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甘英 B. 班超 C. 王昭君 D. 张骞 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 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 B.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 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D. 开辟丝绸之路。联络西方 3. 王之焕《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 B A. 大秦 B. 西域 C. 大月氏 D. 新疆 4、奉命出使西域,并为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的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马可·波罗 D. 班超 5、导演在拍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该场面中最不适合摆放的道具是( ) A. 铁剑 B. 丝绸 C. 陶器

D. 葡萄 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 开拓疆土 B. 开辟丝绸之路 C. 夹击匈奴 D. 掠夺财物 7、两次出使西域,开启西域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人物是( ) A. 张骞 B. 班固 C. 甘英 D. 班超 8、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马可?波罗 D. 戚继光 9、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其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 张謇 B. 班超 C. 玄奘 D. 张骞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五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集备教案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集备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 备注: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5分钟) 1、西域在哪里?它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哪些地方? 2、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思考: ①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③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2、列表概括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困难、作用等? 3、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意义、职权范围? 4、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是谁?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怎么走?为什么称它为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 和作用? 6、东汉初期派谁出使西域,他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1、展示材料“招贤令”,阅读第一子目后思考: ①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②汉武帝时,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 ③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④他完成了预定任务吗?出使有什么成果呢? 2、对照历史图册,突出西域概念。让学生联想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西域的荒凉。 3、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4、学生演历史剧“张骞不失汉节”,从张骞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5、联系时政及课本所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早在西汉,新疆地区就已经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东突”势力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 领土完整的教育。 二、丝绸之路 1、展示一组邮票,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一条著名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1

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复习要点素材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 张骞通西域习题精选第五十八篇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 张骞通西域习题精选第五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②西域都护盼设置 ③甘英出使大秦④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汉藏两地的交往 D、郑和七下西洋—延续了中外的友好往来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 ) A、长安 B、涿郡 C、临安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设西域都护府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甘英出使大秦 ④卫青北击匈奴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请你仔细观察“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 A、长安──今新疆──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中亚、西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昭君出塞 B、伊犁将军的设立 C、台湾府的设立 D、西域都护的设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张骞通西域》教案教材与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本课教材分三目,介绍了西方域的地理概念,讲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以及张骞“凿空”丝绸之路过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情况。本课是从汉朝的对外交流和民族关系方面进一步说明统一国家的意义,继续印证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引出下一课汉朝中外交流的情况,具有重要地位。 西域至今仍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情调,学生对神秘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加之本课教材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获得形象饱满的历史认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2.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3.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及根据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贡献评价历 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播放有关西方域风情的电视片,让学生感受西域的神秘与旷远。 2.通过观看《张骞出使西域》的flash动画课件,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时空概念。 3.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5.通过“哪些因素成就了张骞的功绩的”讨论,巩固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 物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的评价,进一步了解非智力因素对人获得成功的重要作用。

2.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3.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立。 (二)难点 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1.西域风情电视片。 2.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课件。 3.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导课1.投影新疆风情图片,从今天新疆的美丽、神秘导入新课。 知识窗1.观看动态课件和影视资料,认识西域的地理范围(落实到文字和地图),了解汉朝时内地对西域的陌生。 2.观看影视资料,引发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悬念。 3.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大致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次数、出发时间、 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 4.观看影视资料和课件,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路线。 5.观看课件,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和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的情况。明确 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七年级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 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