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荒诞派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270.50 KB
- 文档页数:26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
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
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
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
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
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
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和发展荒诞派戏剧又称“反戏剧”或“反传统戏剧派”。
20 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法国。
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这是它的理论根据。
从字源上看,荒诞(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SURDUS (耳聋)一词演变而来,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和谐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
“荒诞派”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该文认为人类的境遇从本质上来说是荒诞的。
1950 年,法国作家尤金。
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 年,法国另一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获巨大成功。
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60 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荒诞派戏剧》,对之作了专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正式把它们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此后,荒诞派戏剧就在西方的舞台和文学评论界传播开来。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思想上,它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荒诞的。
人生下来有着种种期望、理想、追求,但这个世界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一切传统的人生价值、尊严、荣誉、道德、礼貌等,都土崩瓦解了。
如果按传统原则和标准行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特征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思想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严重脱节。
人们对充满灾难的世界无法理解,感到一片混乱。
艺术上,采取荒诞的、混乱的艺术形式。
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
”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
为此,荒诞派作家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打破了以情节和对白为基础的戏剧传统。
四、名词解释(20题)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5、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斯丹达尔于1823和1825年出版的与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其重要的理论著作。
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
斯丹达尔在这部著作中为浪漫主义鸣锣开道,在20年代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因其观点明显地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该著作又被视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2、人物再现法: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3、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33.狂飙突进运动(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
(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
(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34.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35.俳句(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32.神曲——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著名作品。
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在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下,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
33.社会问题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加深,把创作的重心从中古的历史传说转移到迫切的社会问题上来。
他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伤了一系列剧本,这些剧本中借助艺术形象和情节提出有关政治、法律、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妇女命运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骗诈、自私自利等到恶迹败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由于这些剧本挖掘了社会的弊病,提出许多尖锐深刻的社会问题,所以有“社会的问题剧”之称。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主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到。
3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打捞感觉派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
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打捞感觉派的东西。
苦等的人生--小论荒诞派戏剧及代表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旅居法国巴黎的一批剧作家开创的一种戏剧流派。
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二战的噩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
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
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法国剧作家兼评论家艾伯特?加缪早在1942年就对后来的“荒诞派”剧作家心目中的世界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所热悉的。
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怪物。
对于人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流放地,因为,就像人们己经丧失了对未来的天堂所抱的任何希望一样,他们又被剥夺了对已经失去的家园的任何美好的回忆,这种人和生活、演员和剧中世界的分离就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在加缪的这段评论中,他使用了“不协调的感觉”这个词,显而易见,他并没有使用这个词的一般词义。
法国著名“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于1957年对“荒诞”这个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意义,毫无用处,不协调”。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它不仅奠定了“荒诞派”戏剧的基础,而且还影响了包括英国剧作家在内的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几代剧作家。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剧中,贝克特从哲理的高度,严肃地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最紧迫、最困惑的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对未来的希望到底有没有意义。
荒诞派戏剧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存在主义文学方兴未艾之时,法国又出现一种完全打破传统戏剧写法的资产阶级文艺流派,这就是荒诞派戏剧。
1950年5月n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梦游人剧院上演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H寸,据说剧场里仅有三名惊愕的观众。
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在进行一些琐碎无聊、颠三倒四的对话。
其中的马丁夫妇,虽然已结婚多年,并有了一个孩子,相互却视若路人,只是在谈话中才突然发现他们是乘同一次车次来到伦敦,住在同一个旅馆,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夫妻。
结尾时,不过是两对夫妇调换了一下位置,继续重复原来的对话。
戏剧是因为对话中一句台词,“秃头歌女哪里去了”而得名的,与剧情根本无关。
不难想象,它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嘲笑和攻击。
两年后,尤奈斯库推出另一部戏剧《椅子》,第二年,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也在巴黎上演,却引起了巨大反响,博得社会上越来越广泛的共鸣。
从此,一个新的戏剧流派在欧洲崛起,并在欧美各国涌现出一批追随者,终于成为战后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
在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中,众多流派都是打着“反传统”文学的旗号出现的。
在戏剧领域里,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家都对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了各种革新和实验,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幻灭感。
荒诞派戏剧正是对二十年代以来各种现代派戏剧的一个新发展。
最初,这种戏剧与其它实验性戏剧统称为“反戏剧派”或“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次称它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
“荒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聋的”,原意是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它解释为荒谬可笑。
但对于荒诞派戏剧来说,却有着远为深刻的含意。
总的看来,荒诞派戏剧显然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和阴霭密布的生活环境,他们认为人生瞬息万变,世界不可理解,一切都是荒谬怪诞、毫无意义的。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英国的品特;2.湖畔派: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诗人;因三人曾隐居于英国昆布兰湖区而得名;其反对古典主义的平板;有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的倾向;从外部世界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怀;3.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英国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特征: 1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 2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 3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人物有乔伊斯尤利西斯等;4.表现主义: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创作上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强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常采用象征、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卡夫卡的变形记;5.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即把荒诞的故事叙述与其现实本质的揭露结合的风格;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怪诞等的特点;6.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充分肯定个人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纲领制订者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7. “包法利主义”:在理想生活与现实灰色生活的差异中,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生活,是平庸的现实和渴望超越实际的幻想相冲突的不切实际的产物;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追求文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绪带入到作品中;2、具有揭露性与批判性;作家大多是中小资产阶级出身,善于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揭露并批判社会的阴暗面;3、遵循典型化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①歌德浮士德艺术特点:1在诗歌体裁上,采用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容;2在艺术方法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运用,及象征手法;3在艺术结构上,以浮士德探索理想为中心,跨越时空界限;4在形象塑造上,从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刻画人物形象;5在语言上,用语个性化,富有民歌特点、哲理性和抒情性;②卡夫卡变形记:1作品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是20世纪“反英雄”主人公的开端;2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是现代人丧失自我价值和个性的悲剧;3艺术特色:1真实与荒诞的结合;借大量细节描写,将荒诞故事叙述得真实可感;2冷漠平静的叙事方式;采用极其客观、平静的语调描述变形经历,暗示了异化问题的普遍性,激发读者进而思考人的存在境遇;3运用意识流手法,极力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联想、幻觉的运用,既展示了人变成甲虫以后的恐惧、焦虑、觉悟和痛苦,也表现了常人的心理,揭示了异化主题;③福楼拜包法利夫人1.福楼拜艺术主张:真实性、客观性、追求艺术美;2.艾玛悲剧的原因:1爱玛始终生活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但又心地单纯善良;不满平庸生活,但富有同情心;但可悲的是,爱玛并未对自己的悲剧有清醒的认识; 2资本主义社会的崇尚虚荣和注重浮华,造成了爱玛追求浪漫幻想的性格;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猖獗,影响着道德风尚,左右着人际关系;3.艺术特色:1重在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2客观冷漠地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3语言准确精炼、有高度的表现力; 4叙述角度富于变化;采用人物主观视角来叙述;4.副标题:外省风俗:通过写包法利反映了外省许多像包法利夫人一样的人;5.第一个情人:罗道尔夫;第二个情人:莱昂;④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多种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众多相对独立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三位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爱伦·坡,博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上,现代主义文学富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提倡非理性,善于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主题,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着重表现潜意识、欲望、幻觉和直觉等非理性心理,开掘了审丑、变形等现代审美观念;基本特征:1思想上:表现现代人的异化感;是反叛传统的理性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艺术特征上: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⑤开创现实主义:果戈里⑥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⑦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卢梭⑧浪漫主义发源地:英国、德国⑨呼啸山庄——艾米丽:弃儿希刺克厉夫和主人的独女凯瑟琳相爱,受到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的敌视和阻挠;凯瑟琳和画眉山庄的林顿结婚,希刺克历夫含恨出走;三年后,他发财回到呼啸山庄,凯瑟琳仍爱着他,因不能和希刺克历夫结合,生孩子时死去;从此希刺克历夫采取报复手段,占有了两个山庄的财产,虐待辛德雷、凯瑟琳以及自己的儿女;但仍然不能忘怀凯瑟琳,他感到越来越难适应这人间的世界;最后他放弃了复仇,郁郁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把他和凯瑟琳葬在一起;凯瑟琳贪恋物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背叛了自己的希刺克厉夫的灵魂;希刺克厉夫为凯瑟琳的背叛而陷入残忍的报复中;艺术特色:1叙述方式创新,选择1801年的冬天作为叙述起点; 2叙事角度多样化;断断续续地将一个故事叙述完毕; 3中途倒叙的叙事时间;“戏剧性结构”; 4三重叙事文; 5象征手法的运用;“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⑩德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莱辛;拉奥孔汉堡剧评①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席勒阴谋与爱情②浮士德五个悲剧:1知识悲剧;浮士德是老博士,博览群书,却不断厌倦繁琐僵化的知识,甚至想自杀; 2爱情悲剧;浮士德与市民少女玛甘泪相恋,其却误用安眠药毒死母亲,又差点溺死新生儿,被关进监狱后拒绝了浮士德的相救; 3为统治者服务的悲剧;资产阶级自强不息与向封建贵族妥协的双重性,最终将导致他们的政治悲剧; 4美的悲剧;与海伦生下欧福良,但跳跃时跌入天火烧死,海伦也飘逝了; 5理想悲剧;③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④浪漫主义理论的策源地:德国⑤白鲸:艾哈伯、以实玛利、莫比迪克、季奎格;白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和阐释:第一个层次,这部小说通过“披谷德号”捕鲸船出航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第二个层次,是它的特殊的宗教意义;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的环境里;强调宿命论,强调“原罪”,人类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而不是人本身的力量,才能得到拯救;霍桑作品中所表现的丑恶面对麦尔维尔受霍桑的影响较大;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复杂的象征意义这是一部象征小说;小说的这种复杂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埃哈伯这两个形象身上;有人把白鲸看作“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1.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艾格尼丝·格雷;2.19世纪后期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前期象征主义文学;3.自然主义: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以真实描写客观现实和人性、人的机体为目的,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描写;其理论倡导者为左拉,代表作家莫泊桑等;4.唯美主义: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种文艺思潮;主张艺术要追求纯粹的美,但它过分强调美的纯粹性,割裂了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的联系;5.象征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注重借助外在的具体事物,挖掘内心世界赋予抽象观念,大量运用联想、暗示与通感;马拉美为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6.恶之花波德莱尔的艺术特点:①发掘丑恶、病态中的美;作者描绘了大量丑恶的事物,揭示了残酷丑恶的现实,革新了传统美学观念,扩展了文学表现的题材;②独创了通感手法;他在诗歌中将各种感觉互相打通,去解读自然万物;③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生动、坚实的意象,来揭示自己隐蔽的心灵世界;④语言极为精炼,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7.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果戈里8.变形记卡夫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现代人丧失自我价值和个性的悲剧;变形后的悲苦精神世界,现代人彼此间的疏远与隔离;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主旨所在9.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三个阶段:早期:站在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探索贵族地主的出路,也涉及农民问题;幻想以改良的办法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童年少年青年中期:思想发生激变,开始过平民化的生活,立场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制农民转变;他努力探索俄国的出路,农民、贵族青年的命运问题和生命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晚期:完全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主张回归东方农业文明,歌颂群体主义和顺从意识,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与贵族决裂,向人民靠拢;复活10.安娜卡列尼娜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一方面写了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方面写了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体裁:传记史诗、社会小说、心理小说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心灵辩证法”:描写心理过程本身,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特点:1注重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列文经历了爱情上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欢乐、焦虑、猜忌、痛苦,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2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描写安娜的眼神、笑容等展现她的美丽,揭示她渴望爱情的心理感受;3通过内心独白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自杀前安娜的内心话语的描写;艺术手法:1运用“心灵的辩证法” 2以自然风景展示人物内心;如列文在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里来到溜冰场, 希望在这里见到吉提; 3通过人物的语言,反映出了他们的教养、经历、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艺术风格:1)全景式的史诗性叙述艺术;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多层次的叙述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心世界;2)独特的心理描写;开创了“心灵辩证法”的心理描写技巧;在作品中注重展示人物心理变化的规律与形态,表现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把揭示人物对环境的反抗、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对环境的超越作为创作的重要任务,从而展示出性格的自主性特点;10.陀思妥耶夫斯基VS列夫托尔斯泰相同点:1、都关心贵族的出路问题,关心贵族的出路也即关心俄国的前途命运问题;2、都厌恶西方现代文明,试图使俄国避开走资本主义道路,向往缅怀宗法制田园生活,走俄国的村社社会主义道路;3、对待政治都想建立神权政治来解决俄罗斯的未来问题,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宽恕、忍让和爱;实践证明这种政治观是不科学的、不文明的、落后的;区别:创作风格迥异1、小说结构•托:充满变化,三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各有特点,但都常成功;•陀:整体上都具有“对话性”特征;小说的故事常被淡化,人物内心和不同思想观念形成的激烈冲突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不同内心力量和思想观念之间形成的对话关系,构成了其小说结构的独特之处;2、人物心理描写,与性格塑造结合在一起,但描写的内容和方法却不同;•托:人物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心理变化过程;长篇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变化的心理过程;•陀:人物的病态心理或濒临分裂的内心世界;将简短的内心独白夹杂在人物思想、内心活动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或交织在对话之中,使得心理描写呈现出更加紧张激烈和凌乱跳跃的特征;陀氏还常常通过潜意识、梦境和幻觉来捕捉人物混乱、白热化的心理状态心理描写方法更具创新性;3.小说的叙述•托:常常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议论;•陀:放弃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常常从不同人物的视视角审视世界,削弱作家叙述的主观性,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主体性;•总之,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在术风格上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而陀思妥耶耶夫斯基的小说更多地呈现出现代主义气息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