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1.87 KB
- 文档页数:2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汉字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通过对一些词语的辨析,让学生明白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避免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咬文嚼字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引起学生对汉字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如咬文嚼字的含义、汉字的三个方面:字形、字义、字音。
3. 举例: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如“坐月子”与“做月子”的差别。
4. 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知识,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咬文嚼字的作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字形、字义、字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咬文嚼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用词错误,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词语。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咬文嚼字的例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全文讲解,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看法和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咬文嚼字的思考。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让学生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咬文嚼字》全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结构。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3.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他的话里充满了火药味。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话语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拓展作业:阅读朱光潜的其他作品,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咬文嚼字》,让学生理解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教案(通用15篇)《》说课教案教案篇1江西省广丰中学高翔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www.)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
3. 练习法布置一些语言文字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当的例子,如错别字、语病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提问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规范性。
2. 讲授新课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如“的”“地”“得”的用法、“主谓宾”的结构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讲解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二、【教学重点】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是“福”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
”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
(引入课文)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
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
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
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
(板书)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
[咬文嚼字的教案]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咬文嚼字》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演变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与《咬文嚼字》相关的视频和文献资料书写工具和纸张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和意义教师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对于汉字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使用视频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和意义。
步骤二: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演变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演变,让学生能够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实际书写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演变。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汉字书写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准确书写汉字和运用汉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练习和汉字表达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表达能力。
步骤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教师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提升学生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表达和修养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的训练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的汉字书写和表达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汉字书写和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字修养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创意设计和书法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在使用语言文字时要注意准确、得体。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与意义。
2. 咬文嚼字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3. 咬文嚼字与其他相关词语的区别。
4.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5. 咬文嚼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及运用。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使用场合。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咬文嚼字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一个典型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及运用。
3. 举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使用场合。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咬文嚼字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咬文嚼字的运用规律。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咬文嚼字的运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咬文嚼字于句子中。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4. 评价学生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5. 综合评价学生对咬文嚼字重要性的认识及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实践。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
(2)如何让学生将“咬文嚼字”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容易混淆或用错的字词,如“的”“地”“得”的用法,“启事”与“启示”的区别等,引起学生对字词运用的关注,从而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2、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5 分钟)结合具体例子,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锤炼,向学生讲解“咬文嚼字”并非是过分地斟酌字句,而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精心地推敲和选择,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分析“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0 分钟)(1)从阅读角度,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如《红楼梦》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咬文嚼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2)从写作角度,展示学生作文中因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问题导致表达不准确、不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咬文嚼字”对于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性。
4、讲授“咬文嚼字”的方法(15 分钟)(1)多比较:通过对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分析它们在词义、色彩、用法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最恰当的字词。
(2)联系语境: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注重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通过多读多写,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语言表达中的问题。
5、小组讨论与实践(15 分钟)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并进行修改。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和分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艺术。
通过写作和修改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如何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讲解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的练习,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让学生进行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练习,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和写作。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咬文嚼字”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1. ◦ ◦ ◦2. ◦ ◦ ◦3. ◦ ◦ ◦ 1. ◦ ◦ ◦ 2. ◦ ◦ ◦ 1. ◦ ◦ ◦ 2. ◦ ◦ 3. ◦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艺术。
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咬文嚼字”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写作法让学生写作一些关于“咬文嚼字”的文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
2、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之处,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鉴赏水平。
3、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和重要性。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由于用词不当而引发笑话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运用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5 分钟)结合实例,向学生解释“咬文嚼字”并非是过分地斟酌字句,而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品味,以达到准确、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3、实例分析(20 分钟)(1)展示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如“的”“地”“得”的用法,让学生进行辨析。
(2)分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咬文嚼字”的功力。
(3)展示一些广告语或新闻标题,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语言错误或不当之处,并进行修改。
4、小组讨论(10 分钟)给出一组句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哪些地方需要“咬文嚼字”,并说明理由。
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5、总结“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10 分钟)(1)从意义上进行推敲,选择最准确、贴切的字词。
(2)从情感色彩上考虑,使字词与表达的情感相符合。
(3)结合语境,使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发挥最佳效果。
6、课堂练习(10 分钟)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修改练习,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的修改成果,进行点评。
7、课堂总结(5 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咬文嚼字(教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导入:由“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两副对联中两字之差,语义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预习检测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整体感知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重难点解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点的升华是哪一句?
中心论点: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论点的升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接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义和联想义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诗歌作品,说说你的见解。
3.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4.作者看来该如何“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郭老改字
引咬文嚼字
王若虚改
《史记》韩愈改诗(正面)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套板反应(反面)
结艺术美
初步
进一步
课堂检测
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官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生的生活问题。
你能结合本课“咬文嚼字”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吗?
缺衣(一)少食(十)
课后作业
《综合拓展》P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