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6.17 KB
- 文档页数:1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介绍对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创造性的科研活动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课程。
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应用性的分支学科,其操作性比较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理论一、科学与教育科学1.科学:指特定范围内反映客观事物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可验证性、系统性、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某种意义上社会科学包含了人文学科,有时两个概念可以互相替用。
两者相对不同:社会科学侧重研究人类社会,而人文学科侧重研究人类自身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问题。
2.教育科学:属于科学范畴是一门探索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综合性科学,是一个门类齐全、分支众多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包括教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未来学等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这个学科休系中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1.科学研究是要探讨前人所未知的知识,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
它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两大根本特点。
此外,科学研究还具有如下几个一般性的特点:A.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科学实践活动。
B.所有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C.科学研究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D.现代科学研究多强调集体的活动。
2.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范围。
是适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脑力劳动。
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地分析资料并得出客观的结论,力戒主观臆断、先入之见和片面性。
延要穷尽。
性认识。
系统性原则要求,一方面研究时要有中心概念、命题;另一方面要有理论框架。
表示,以保证同行专家能够依照研究报告的内容,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同时也便于同行交流并促进知识的积累与传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经验。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教育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点。
首先,调查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通过设计问卷、面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对教育问题进行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实践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实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教育干预措施进行实验和比较分析,以评估其对学习成果和教育效果的影响。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探索和验证教育理论,提供可靠的证据和指导,推动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此外,文献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教育研究文献和学术资料,对特定的教育问题进行综述和深入分析。
文献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了解和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此外,案例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
案例研究通过选择特定的教育实践案例,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问题、特点和经验,以推测和推断普遍性规律和规则。
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全面了解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此外,质性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采用深入访谈、观察、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个案和具体情境中的非数字化数据,探索其中的潜在规律和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研究者深入了解和理解教育实践的本质和内涵,挖掘其中的隐含问题和解决方案。
总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教育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注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获得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章节知识梳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是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对该书章节的知识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主要涵盖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等内容。
下面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目的和任务,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等。
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的确立和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研究过程的安排和实施、研究结果的验证和解释等。
第四章介绍了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试和实验等。
此外,还介绍了数据质量的保证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第五章介绍了数据分析与解释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描写性统计分析、推理性统计分析和质性分析等。
此外,还介绍了数据解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论证技巧。
第六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论文写作和学术报告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论文的结构和格式、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学术报告的准备和展示等。
第七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包括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应对策略等。
第八章介绍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案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选择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第九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综述和评价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综述结果的评价和解读等。
第十章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和展望,主要回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同时提出了未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第一章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揭示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时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问题性;②预见性;③未知性3、教育研究的功能⑴丰富教育理论;⑵描述教育事实;⑶解释教育现象;⑷预测发展趋势;⑸改进教育工作4、教育研究的意义⑴教育研究是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内在要求;⑵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的需要;⑶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⑷教育研究有益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内驱力的激发;⑸教育研究有助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第二章1、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创新性原则;⑶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⑸伦理原则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①选题;②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③制定研究工作计划;④搜集并整理资料;⑤分析研究;⑥撰写报告3、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⑴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⑵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⑶从有关理论中演绎出研究问题;⑷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⑸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4、选题的原则①需要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5、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察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第三个假设是表述6、确定研究变量⑴选择实验变量;⑵确定因变量;⑶辨别无关变量;⑷定义研究变量第三章1、文献的定义文献包含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既包括如图书、报刊、学位论文、档案、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品,也包括像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料。
2、文献的类型⑴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零次文献(如个人日记、教师日志、手稿、信件、笔记、自传,还有学校、团体、学会等撰写的文件)、一次文献(如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档案资料)、二次文献(如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⑵根据文献的来源,可分为图书类文献、期刊报纸类文献、论文集类文献等;⑶根据文献的呈现形态,可分为印刷物类文献、影响类文献、电子类文献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的理论体系是(科学)。
2、方法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是一种技巧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3、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是(方法)。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除了整理修改知识和开拓知识新用途外,还有(创造知识)。
5、在教育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其核心问题是形成(科学理论)。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其对象是()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的代表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8、始于16世纪,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时期是(以分析为主)。
9、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属于(具体分科方法论)。
10、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应用研究)。
11、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的研究是(基础研究)。
12、主在目的在于发展应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是(发展性研究)。
13、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预测研究)。
14、目的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的研究是(比较与评价研究)。
15、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问题的研究是(描述研究)。
16、对两个或更多数量的教育对象间是否存在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的研究是(相关与比较研究)。
17、关于教育本质、教学过程、德育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
18、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19、关于教育经费问题、师资队伍培训问题的研究属于(发展性研究)。
20、关于不同种类的实验教材的比较分析属于(比较与评价研究)。
21、关于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影响研究属于(历史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法_⾃考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定的科学⽅法,遵循⼀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种认识活动。
2.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未知的探索,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式及研究⽅法有所突破。
3.教育科学研究的⽬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式。
5.“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法的历史发展中第⼀个时期的特点。
6.英国的培根反对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认为亚⾥斯多德的三段论不能胜任从实验到公理的科学发现任务,必须以归纳法取⽽代之。
归纳⽅法突出了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强调科学⽅法的经验性质。
7.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建构理论并亲⾃主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
8.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提⾼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性。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9.根据研究的⽬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研究和开发研究。
10.依据教育研究的⽬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研究、发展性研究、⽐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1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教育问题,这种研究⽅法是描述研究。
1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定条件,⼈为地变⾰研究对象,从⽽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种研究。
13.⽐较研究按照⼀定的标准对彼此有关系的事物甲⼄对照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从⽽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14.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根据⼀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排除⽆关因素的⼲扰,探索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2010.12复习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关键性词汇,填入在相应的空格里或横线上。
如1-5题中的黑体字就是关键性词汇。
其他的关键性词汇自己找。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1.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活动。
“认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第2页,后面的只标注数字)。
科学研究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个层次(7)。
2.科学方法的总体逻辑框架是归纳法。
这里所谓的“逻辑框架”,是指学术界一致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从假设到证据、从证据到推理、从推理到结论的一系列操作规则及其相互关系。
(4)3.科学通过展示事实和运用逻辑推理、达到客观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
通过事实和逻辑来说服读者,达到共识。
(7)4.从研究方法看,我国教育界存在两大认识误区,第一,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对立起来,误认为理论研究高于实证研究。
第二,混淆科学理论与哲学观念、名人观点,常将充满名言警句、古语典籍、辞藻华丽的文章视为“理论性强”(9)5.十九世纪的狄尔泰在《人文科学导论》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认为该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研究者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第二,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体验进行表达;第三,对二者的反思。
(15)6.实证主义以归纳逻辑为主要框架,思辨方法以演绎逻辑为主要框架。
(21)7.实证研究的四大特征:以事实为依据、观察为手段;具有可重复性;具有可积累性;理论的可修正性或可证伪性。
(22-24)。
第二章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8.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几个步骤: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手机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和得出结论。
(34)9.假说是在研究之前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与各种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猜测。
(41)10.文献综述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和有关变量进行集中、系统的文献阅读和评价,从中发现前人对这些变量关系的已有的认识程度和不足之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复习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P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P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P4-P11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P13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P16-P206.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P217.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层次与水平。
P22-P2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P249.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P25-P28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P28-P30二、名词解释:1.方法P22.研究P23.教育科学研究P2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2三、简答题、论述题: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P32.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每种方式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P16-20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P22-235.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P24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8-307.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哪些主要作用?P25-2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一、复习重点:1.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P33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P34-363.选题的过程。
P37-394.选题的方法。
P39-425.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P47-496.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P49-537.文献检索的过程。
P53-548.文献检索的方法。
P54-559.教育文献的利用。
P5710.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P57-5811.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及主要内容。
P5912.理论构思的概念。
P6013.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P61-6314.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P64-6715.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P68-7216.确定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名词解释1.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4.理论研究——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并形成一般性研究。
5.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6.研究——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只是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二)问答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a.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b.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c.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d.研究的创新性。
●教育科学方法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1.第一个时期是直觉观察时期。
特点:a.独特的儒家教育价值观;b.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c.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d.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观。
2.第二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
特点:a.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b.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c.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3.第三个时期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综合发展时期,起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
特点:a.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人们认识的深化;b.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c.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及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d.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
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一、分类和体系结构(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3、分析总结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一、作用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着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
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1.定义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否基于事实或证据,研究的结果能够被证明的程度。
2.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精确解释的程度。
3.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1.定义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
2.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3.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的分类1.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回答的是“为什么”2.应用研究——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回答的是“是什么”3.发展研究——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
回答的是“如何改进”4.评价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回答的是“怎么样”5.预测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回答的是“将会怎么样”四、研究课题(一)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型、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二)教育研究课题分类1.基础性研究课题2.应用性研究课题(三)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不同学科交接点找出的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四)选题的过程与方法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五)课题论证要回答的问题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4.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
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一、分类和体系结构(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范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 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3、分析总结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一、作用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它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实践性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所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体系性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3)灵活性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随时采用适当的方法。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1. 选题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主要是针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选题,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兴趣。
2. 收集资料在选题后,需要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3. 设计研究方案在收集完资料后,需要对研究的方向、目的、方法等进行设计,然后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4. 实施研究在制定研究方案后,需要按照方案进行研究,进行数据采集、实验设计等工作。
5. 数据分析实施研究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6. 撰写报告在数据分析之后,需要撰写科学的研究报告,详细说明研究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技巧1. 理论通晓教育科学研究需要熟悉相关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这样有利于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
2. 熟悉方法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需要熟悉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3. 数据处理能力在研究中需要对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并以巴巴拉式三段论为科学解释中演绎推理的范例,强调通过演绎建立科学解释,对以后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资料性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是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4.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概括度,三有好的清晰度。
5.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次序可逆)。
6.教育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审核资料、料归集、初步整理资料和进行描述统计等步骤。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把访谈调查分为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次序可逆)访谈调查。
8. 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
9.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简单枚举法、完全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三种,前者又称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称因果关系归纳法。
10.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事实命题(陈述性命题)和价值(性)命题(评价性命题)两大类。
11.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研究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伦理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工作的艰巨性。
12.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有: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基本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推导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13.系统方法“旧三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14.按照概括程度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立体体系本身,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3个层次。
15.可以按收集资料的手段、技术及研究方式的不同,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1.选择题① 研究文献类型与原则(顺查/逆查)按照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原创),二次文献(复印资料)研究文献搜集原则:倒查法(逆时法)先查近的研究文献,后查过去的研究文献。
② 观察法(记录):描述记叙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观察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③ 结构式观察:观察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提纲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计划所进行的可控性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观察者预先对观察的内容和计划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依据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
④ 问卷编辑:⑤ 观察法优点:收集资料客观,全面,准确。
⑥ 调查法:⑦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按照实验设计的不同)前实验:1 / 9一种不很规范的实验,它指可进行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真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
二、名词解释 1.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指测量结果是否反应了被试的稳定,一贯的真实特征。
2.效度: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工具是否能够真正测量到研究者想要测量的问题。
3.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较正式的访谈。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4. 抽样: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
---------------------------------------------------------------最新资料推荐------------------------------------------------------ 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2010.12复习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关键性词汇,填入在相应的空格里或横线上。
如1-5题中的黑体字就是关键性词汇。
其他的关键性词汇自己找。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1.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活动。
“认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第2页,后面的只标注数字)。
科学研究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个层次(7)。
2.科学方法的总体逻辑框架是归纳法。
这里所谓的“逻辑框架”,是指学术界一致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从假设到证据、从证据到推理、从推理到结论的一系列操作规则及其相互关系。
(4)3.科学通过展示事实和运用逻辑推理、达到客观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
通过事实和逻辑来说服读者,达到共识。
(7)4.从研究方法看,我国教育界存在两大认识误区,第一,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对立起来,误认为理论研究高于实证研究。
第二,混淆科学理论与哲学观念、名人观点,常将充满名言警句、古语典籍、辞藻华丽的文章视为“理论性强”(9)5.十九世纪的狄尔泰在《人文科学导论》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认为该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研究者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第二,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体验进行表达;第三,对二者的反思。
(15)6.实证主义以归纳逻辑为主要框架,思辨方法以演绎逻辑为主要框架。
(21)7.实证研究的四大特征:以事实为依据、观察为手段;具有可重复性;具有可积累性;理论的可修正性或可证伪性。
(22-24)。
第二章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8.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几个步骤: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手机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和得出结论。
(34)9.假说是在研究之前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与各种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猜测。
(41)10.文献综述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和有关变量进行集中、系统的文献阅读和评价,从中发现前人对这些变量关系的已有的认识程度和不足之处。
(43)11.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前人在本领域的研究结论和前沿水平,从而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问题及其意义。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关于这个领域或者某些主题已经做了哪些事情?各种变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哪些研究已经完成,哪些研究还要继续?(45)12.一个完整成熟的研究问题包括三个要素成分:研究的自变量;研究的因变量;各种变量的定义域。
(44)13.通常所说的研究法如实验方法、调查方法、人类学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等,实际上都是收集资料的方法。
(47)14.国际上通常提及的SSCI,英文为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译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译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48)15.研究报告指针对一个研究项目或课题任务所编写的从研究设计、实施过程、研究方法到研究结果、结论再到建议等完整的文字汇报。
(48)16.研究结论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后自然产生的结果的理论概括。
(52)第三章怎样选题和进行研究设计17.课题是具有特定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保证条件的研究计划。
(55)18.研究设计指根据研究的问题,对研究过程的步骤、研究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做一个整体的规划。
(63)19.研究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或任务:方法框架的构建;概念框架的构建;观察与研究对象的选择;收集和分析数据手段的确定。
(66)概念框架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假说或者一系列假说。
(68)20.文献研究是指从文献中获取数据资料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80)21.定量研究指研究者运用实验手段、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得数字型为主的资料,并用量化的手段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描述、分析和推理,从而获得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或者预测模型。
(80)22.从研究设计角度看,定性研究指研究者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回顾、访谈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获得以文字为主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研究对象的性质进行描述、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80)23.课题申请书是全面、详细论述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及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文件。
(81)24.研究伦理主要应该注意“知情同意”、“尊重”两个方面的内容。
知情意味着被研究者知道自己是研究的对象。
尊重意味着研究者对被研究者隐私的保护。
(83)第四章观察的内涵、作用与类型25.所谓操作性定义,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能够对变量进行大小、多少的测量。
(91)26.表4-2不同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方式、内容和工具的比较。
(97)第五章实验方法及实验思想27.实验方法的特点:重事实、可重复、可积累、可证伪。
(100)28.由教师期望引起学生进步的现象是皮格马利翁效用。
(104)29.最常见的实验包含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自变量就是实验者主动使它变化的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是因变量。
30.心理实验不能直接办用到教育学中去。
(130)第六章准实验方法及其意义31.实验研究以随机化为原则进行抽样和分组,有实验组和控制组,而准实验是指在难以随机分组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群体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32.自然实验是用“自然”干预代替人工干预,仅施后测的一种独特的实验。
如,高校扩招后对高等教育质量待来年什么样的影响。
(150)33.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ed-based research, DBR)研究的步骤是:在长期观察和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实施教学,最后评价其效果。
其过程和原理类似于设计飞机,不断试飞,不断调试,而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解释现象。
(152)第七章测量与量表编制基础34.测量就是依据某种法则、给观测对象的某种特征赋予符号或数字的过程。
(159)35.量表由多个具有一定的理论结构的指标或题目构成的试图揭示不能直接测量的变量水平的工具。
(169)第八章问卷编制的基本知识36.问卷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封面信(也称知情同意书)、填写指导语、问题及答案选项。
(188)37.问卷的结构指问卷中量表之间、问题之间、问题与量表之间的内在概念结构。
(191)38.变量分为四个层次:名义变量(也称分类变量)如性别、专业;等级变量(也称次序变量)如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差;等距变量(也称定距变量)如百分制成绩测验;等比变量(也称定比变量)如年龄、身高、经费。
(200-201)39.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有:缺乏结构或者结构不严;忽视被调查者的利益;文字表述含糊不清;问题提法与选项设计不协调;多项选择的选项设计与样本分布相脱离;不便于整理与分析。
(214-220)40.问卷编制的步骤(220-221)41.用同一个工具测量同一被试,前后两次结果是否一致,这就是信度问题。
(222)42.效度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的目的和意图,即是否测量到了想要测量的东西。
(222)第九章调查方法43.问卷调查法通常指对较大人群样本,采取提问方式获取数据资料,从而对所关心的问题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评价、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229)44.常见的调查设计有点设计、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
(230)45.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两个变量的变化存在经验上关联;两个变量的出现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第三,两个变量不具有共同的第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
(228)46.访谈调查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通过问答方式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
(249)47.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到问题(252)48.英语中的document、literature都可以翻译成“文献”,但是在英语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指用于证明假说的证据,可以称之为论据;后者前人研究成果及其载体,可以称之为典籍(257)。
这导致很多学位论文常把“文献综述”误认为“文献研究”。
第十章抽样原理与设计基础49.抽样的目的在于使得对较少样本进行的描述和解释结论,能够在令人满意的程度上反映总体的真实面貌。
(264)50.样本指从整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代表的集合。
(265)51.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方法主要: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体抽样;多级抽样。
(268)非概率抽样有:方便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和定额抽样。
(276-278)52.每一个子样本至少在30以上;总体为2000,样本容量有200就可以;总体为25000,样本容量为500左右。
样本容量为2000,已经是很大的样本了。
第十一章样本的描述及其意义53.数据资料的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和关系统计。
(284)54.描述统计包括:第一,样本数据分布的描述,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条形图和圆形图;第二,样本数据大小的描述,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些是集中量;第三,样本整齐程度(即差异程度)的描述,如标准差和方差,这些是差异量;第四,对样本代表总体的描述。
(287)55.差异量越大,集中量的代表性越小;差异性越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越大。
(296)56.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297)第十二章关系研究及其统计技术57.样本的描述关注的是单变量样本的分布、大小、离散程度以及样本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的关系。
“关系研究”重点在于研究两个或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313)58.调查研究法所获得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相关关系(也称之为统计关系),实验研究法获得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因果关系。
(313)59.关系研究有两个层次,第一,确定某种关系是否存在的显著性检验;第二,计算并检验相关关系的大小。
(314)60.相关关系有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343)61.阅读并理解相关系数的类型与变量类型之间的关系,表12-19。
(347)62.根据一个自变量预测另一个因变量,是一元回归分析。
同时考虑多个变量以预测一个因变量,是多元回归。
(350)第十三章人类学研究方法63.狄尔泰提出四对概念:自然-精神;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实证科学-诠释学;解释-理解。
(361)人类学方法的思想也作为其他以理解精神现象为主导的定性的研究的基础。
(362)64.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即还原三层次论:“悬置”对象,使现象还原;面向事实,使本质还原;排除事实,使先验还原。
(365)65.人类学研究方法指以理解研究对象及其文化、发现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关注未研究目的,以研究者参与和共情的态度为工具,灵活采取一切可以深入到研究对象心灵深处的多种方法,以理解研究对象的鲜为人知的情感和态度。
(367)66.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到实地去感受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整个过程及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