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
海陆的变迁章节(课题)名称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学时2-2总课时17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理解板块运动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生特征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板块运动学说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象比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讲授新课]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
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
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2.读图讨论观察课本P42图2.22 2.23“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讨论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3.归纳板书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利用“大陆漂移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魏格纳“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教学重难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教学过程导入: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三、板块的运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1)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3)六大板块和六块大陆、四大洋的关系如何?(4)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2.结合P42~43的图2.22~2.24仔细观看板块的运动方向,然后小组讨论、解释下列自然现象:(1)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2)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3)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3.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你下个结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
4.活动: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大势将是怎样的。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1.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
(1)你能找到哪些证明沧海桑田变化的例子呢?(2)请说出导致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模拟实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 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1.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出示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2.设置小小科学家环节:观察世界局部图,说一说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追问:你知道是谁发现这个秘密的吗?3.展示阅读材料:1910 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1.20 世纪60 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展示六大板块图,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解读板块构造学说: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b.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c.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利用六大板块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1)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2)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象。
追问:对比板块分布图,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运动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8.链接生活: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内容;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温故知新:在图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提问:它们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固定不变的吗?各大洲、大洋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史,相信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新课讲解(一)沧海桑田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活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图2.13~2.15实例举证,解释原因。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导学):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讲解):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隆起形成高山。
(导学):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讲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陆地,海平面上升成为海洋。
(导学):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讲解):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