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婚俗访谈模板范文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正在筹备婚礼的新人,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婚俗的看法和安排。
采访对象:新人Q:你对婚礼有怎样的期待?A:我对婚礼的期待是一个浪漫而难忘的仪式,希望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这个特别的时刻。
Q:在婚礼上你会选择怎样的婚俗?A:我们会选择一些传统的婚俗,比如敬茶、闹洞房等。
这些婚俗能够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也是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Q:你们准备如何安排婚礼的仪式和婚俗?A:我们计划在婚礼上举行敬茶仪式,父母和长辈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通过这个仪式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另外,我们也会安排一些游戏和趣味环节,让宾客在参与其中的同时增添欢乐和回忆。
Q:你对婚俗有哪些特别的期望?A:我希望婚礼上的婚俗能够让宾客感受到我们的喜悦和幸福,也希望能够通过婚俗的安排传递我们对彼此的情感和承诺。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了解到新人对婚俗的认识和期待,他们希望通过传统的婚俗来增添婚礼的仪式感和喜庆气氛,也希望能够通过婚俗的安排传递他们对彼此和家人的感激和情感。
祝愿他们的婚礼顺利,幸福美满。
Q: 你们对婚礼的婚俗有没有考虑到特别的个性化的要求?A: 是的,我们希望能够将一些个性化的元素融入婚俗中。
比如,我们打算在婚礼上举行一场音乐演出,表达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共同的兴趣。
另外,我们也会设计一些独特的婚俗环节,包括一些DIY的手工制作或者以我们回忆或者相识的地方为主题的一些特别游戏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个性化的婚俗能够让婚礼更加个性化和令人难忘。
Q: 你觉得现代社会对婚俗有着怎样的影响?A: 现代社会对婚俗的影响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以前的婚礼可能更加沉重传统和仪式感,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on-trend的婚礼方式和婚俗。
很多夫妻希望能够通过婚礼展现自己的共同价值观和爱好,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婚礼上展现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Q: 对于其他正在筹备婚礼的新人,你有什么建议?A: 我想告诉其他新人,婚礼是一个契机,不仅是向世界宣示对另一个人的爱,也是聚集亲朋好友之间的喜乐时刻。
中国婚俗文化婚俗,在上下五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接受了历代先人的改造以及不断的完善之后,婚俗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文化。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婚俗文化一直是人们遵照执行的一种规律,也就是在不断推进的历史长河之中,婚俗文化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
婚俗,全称是婚嫁习俗,相传,婚嫁习俗始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太冥,传说上古时候男女在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差别,太冥就首创,在积极结婚的时候将一块兽皮披在了新娘身上,从此部落里面结婚都按照太冥的方式来办,由此开始,男女结婚的时候就有了差别。
这是最原始也是相对最简单的有了一定礼数的婚礼。
从部落时代开始,婚礼往往只在黄昏的时候才会举行,因为古人认为,天地分阴阳,就好像人分男女,只有在黄昏的时候阴阳之间的差别才不是太大,阴阳调和,顺应天意。
不过部落时代的婚礼是最为简朴的,但是过程虽然简单,却依然是有条有理,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婚礼的重视。
部落时代分为母系以及父系,母系社会就是母系掌握部落权利,在母系社会,女性能力丝毫不会弱于男性,女战士是比较常见的,父系社会就相反。
不过两者都是一对多的结合形式。
在这个时代,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乱频繁,因此需要绝对的人力以及壮丁,所以一对多的结合方式广为接受,甚至于认为力量越强的勇士就应该配备越多的伴侣。
这个时候的婚礼一般都会在黄昏时候,围绕篝火,由部落的巫祝为新人祷告,然后围着篝火起舞,最后就算礼成了。
而如果说是部落中最漂亮的女子成年了,则会有部落中的婚龄勇士带着自己最值得炫耀的猎物来求婚,不过对象自然是族中长者,女子是没有自己的决定权的。
夏商周奴隶制时期,尤其是周朝,周礼的确立,对于婚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各个阶层必须遵照周礼的严格规范,不得有丝毫僭越,包括婚礼时候的着装、穿戴、婚礼的进行步骤等等都非常严格的指了出来。
至于这个时候的奴隶,即便是那些个能够得到主人亲近的奴隶,最多就是指配一个伴侣,至于婚礼,这完全不是努力能够享受的。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探究1. 婚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婚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代表了家庭的延续和传承,也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从婚前准备到婚礼仪式以及婚后生活,都有独特且深远的影响。
2. 婚前准备阶段2.1 订婚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姻中,订婚是一种表示双方家庭同意联姻的形式。
订婚时,男方通常要向女方家庭赠送聘礼,聘礼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红包等财物。
2.2 嫁妆与彩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出嫁时需要携带一定数量和品质的财物作为给父母辈以及夫家亲属的彩礼。
这些彩礼包括金银首饰、布匹、锦缎、刺绣等物品,旨在表示女方家庭对女儿的爱和祝福。
3. 婚礼仪式3.1 迎亲与迎宾传统中国婚礼中,新郎一般会带领一队人马前往新娘家迎亲。
在迎亲过程中,有洞房花烛夜、抢亲和闹洞房等活动。
同时,新郎一般需要经过门楣脚踏阻挡,通过种种难关才能最终进入新娘家。
3.2 拜堂与交杯酒在婚礼仪式中,拜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双方父母代表家族参与拜堂仪式,并举行祭拜天地和祖先的仪式,象征着对传统文化和祖先的敬意。
此外,在交杯酒环节中,新人会交换杯中之酒作为喜结良缘的祝福。
3.3 敬茶与请红包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人会敬茶给双方父母和长辈,以表达对恩师恩育之情以及对友好邻里的感激。
同时,宾客也会给新人送上红包作为祝福和恭喜之意。
3.4 跨门与洞房花烛夜中国传统婚礼中的跨门是指新娘从父母家庭跨越门槛进入新家,寓意踏出新的生活开始。
而洞房花烛夜则是新人在婚后首度共度夜晚,象征着亲密和幸福。
4. 婚后生活4.1 迎娶与迎她回家传统中国文化认为女性从结婚起属于丈夫的家庭。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新郎要将新娘带回自己的家中,表示双方从此开始共同生活和执手相伴。
4.2 入洞房之喜庆当新人进入新居时,有一系列欢迎仪式和喜庆活动等待他们。
比如拜堂、共饮交杯酒以及举办接亲宴等。
结语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无论是从订婚准备到婚礼仪式再到婚后生活,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长乐婚俗谈说起长乐民俗,恐怕要数婚俗最是多姿多彩。
一场传统婚姻,从“起帖”到“洞房”,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不但处处体现出中华文化之特征,而且也不失鲜明的长乐乡土特色。
那么长乐的传统婚俗,都有哪些内容与形式呢? 首先,它的第一个程序叫“起帖”与“合婚”。
何谓“起帖”? 这相当于自主婚姻中的“初恋”。
可是从前不一样,男婚女嫁都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又因古人都信人的姻缘是由一位叫做“月下老人”的婚姻神安排的,可婚姻神又不会直接告诉你今生今世与谁有缘? 于是古人又想出了一个用“生辰八字”来推算的办法,以“检验”男女亲事,是否符合“月下老人”定的姻缘? 这本是无稽之谈,然而它却成了从前男婚女嫁必过之关。
这样作父母的为了给儿女说亲事,就得请人先把儿女的生辰八字等,写在一张红纸片上进行互换。
这张红纸片叫“庚帖”,父母把儿女的庚帖送给对方,表示同意说亲事,这便是长乐人说的“起帖”。
通常情况下,庚帖都由媒人传递,作父母的接到对方庚帖之后,又都会郑重其事请人为儿女亲事推算“八字有无冲克”,这种推算就是“合婚”。
一般情况下,要是推算“不合婚”,凡父母信“婚配八字”的,儿女的亲事也就“吹”了。
于是互退庚帖,另谋“合婚”。
当然,也有的父母舍不得儿女的美好姻缘因此割断,这样的事就转为“暗台”了。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许多男女经过推算虽说“能合婚”,但是由于一些人“婚运”不佳,庚帖送出去老是碰壁,好不烦恼? 为谋“能合婚”,便有了“改年、改月、改日、改时”之事,加上从前无时钟,人的出生时辰多说不准,因此严格说来,内中许多“能合婚”的,也是一笔糊涂账。
然而不管怎样,作父母的都不可能未卜先知,轻易分辨出对方庚帖真伪? 因此只要“能合婚”,亲事也都会继续说下去。
可见“合婚论”不过自欺欺人。
长乐民间有句老话,“选男看子弟,选女看母氏。
”意思是:女子做亲“子弟好”比什么都好,男子做亲“母氏好”女子就差不离。
当然还有别的条件,但这里至少说明长乐人做亲,父母注重的是人,而不是“婚配八字”。
婚俗婚礼习俗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中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都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婚礼作为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庆典”,在演变中也往往被寄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观念思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民俗范畴。
笔者的家乡(老家)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北部的农村地区,由于与广饶东营一带相邻,风土民俗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了邻近地区的一些特色,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结婚习俗在当地来说相对寿光其他地区更加规范和严格,讲究颇多,耳闻之余,我有幸在假期亲身体验了一场婚礼,也感叹于家乡人民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在此谨将我所见过的婚礼整理成文,略作解说。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极为复杂的,与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言,请期,亲迎之说多少还是有所一致的,结婚前夕的最后一道工序“请期”,由男方负责找“阴阳先生”选取黄道吉日将婚礼日期敲定,由男方家的大伯或是叔辈将婚期送至女方家中,称为“送婚程”,此行不能空手,往往要为女方带两身衣服,外加随意的点心礼品,若女方同意送来的婚期,要给男方回礼,按照当地习俗一般要为男方备好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件内衬衣,一条内衬裤。
(二)严格来说,婚礼是开始于所选吉日的前一晚,这一晚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中将女家配送的嫁妆和被褥(多多益善)一起拉回男方家里,当晚要由公婆和家中所有的儿女齐动手,将被褥全部铺在新床上,在褥子下洒满花生、栗子、大枣以及芝麻梗,抱来男方家的侄子要在床上来回翻滚数下,意谓两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夫妻恩爱,芝麻开花节节高,早生贵子,最好要生一男一女,也叫“花生”。
当帮忙的客人散去之后,新床是不能就此空下的,要由男方的哥哥(“大伯bēi 哥”)睡在新床直到天亮,称为“压床”,此举按照当地的说法是有“阴阳”的,虽不可考,多认为是为了图吉利,避阴邪。
(三)迎娶新娘非常讲究“时神”,不能在随意的时间贸然前往,“时神”是根据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来定一个相配的时辰,卯时、辰时、巳时居多,新郎要严守这一时间规定。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信仰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结婚仪礼更是如此。
达州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中国传统婚俗的共性,又有巴蜀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风貌。
中国传统婚俗,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达州地区同样风行,而“烧火篓”则是川东达州地区特有的奇异婚俗。
50年代至90年代,男女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孩子从14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今后出嫁的嫁装,绣花,绣枕头、扎鞋底,做布鞋,父母开始给女儿今后出嫁做家具。
男女双方到17、18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由媒婆说媒,约定时间、地点,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见面,也叫看人。
男女双方及父母都无意见后,再另寻吉日,由媒人带着女方及女方母亲和婶娘,到男方家里做客,看看男方家庭条件,若无意见,就称为定婚。
定婚后,男方就要赠送定婚礼物,给女方比如衣物,戒指之内的物品,然后由媒人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做客,让女方亲友认识,以证明某男某女已订婚。
同时女方也要把自己的定情物赠送给男方,比如自己绣的枕套之内的物品。
订婚后每逢过年、过节,男女双方家庭的红白喜事,来来往往要向互走动,进一步勾通感情。
结婚年龄后,由男方托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里,向女方长辈提取生辰八字,交由男方叫做催根。
然后由男方找八字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由八字先生择结婚吉日,用红纸写下叫做开期单。
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禁忌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禁忌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禁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禁忌一、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红双喜中国人的婚礼上,大红双喜字随处可见。
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好事成双、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是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2.龙凤呈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中龙凤的话语,而在中式传统的婚礼上,龙和凤凰的图案是经常出现的。
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
《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3.中式婚礼服装在婚礼当天,新娘子都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众位亲友的面前。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新娘子一般要着汉服,因为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4.花朵鲜花朝气蓬勃的象征,在中国的婚礼上,一般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而这些花朵的颜色是白色的,恰恰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
在中国这些花朵虽是白色,但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
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5.鞭炮中国人办喜事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都喜欢热热闹闹,用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
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有些地方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略谈惠州客家婚俗◎朱枫惠州的婚俗具有多元性特征。
主要就体现在客家礼俗、中原礼俗、广府礼俗、潮汕礼俗、西方日常礼俗等多元文化礼俗的融合。
由于惠州的客家居民的古老根源在于中原地区,所以惠州的客家礼俗中留着深深的传统中原礼俗的烙印。
其体现在,婚嫁礼俗中的程序实际是传统中原婚俗的“六礼”演变而来。
媒人提亲、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下礼落订、婚期的商定、迎亲接新娘等做法最早源于中原地区,客家居民在南迁的过程中将这种婚俗延续了下来。
此外,由于惠州地处沿海,其居民构成除了占绝大多数的客家居民外,还有广府居民和潮汕居民,因此,惠州的客家婚俗还融合了沿海的广府礼俗、潮汕礼俗、西方礼俗。
本文主要截取了婚嫁演变以及婚嫁程序二节进行略谈。
一、婚嫁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前,“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重婚纳妾”、“等郎妹婚姻”等婚姻形式,惠州均有。
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
旧时惠州客家人有养“童养媳”的习俗。
童养媳是指有儿子的人家,抱养别家的女儿或者幼女为养女,年幼时以兄妹相称,长大成人后,再由父母主持婚礼。
一些人家尚未有儿子想生个或者儿子还小希望其顺利长大,就抱养一个女孩,唤作“等郎妹”。
待儿子长大后就成婚,因年纪的差距,儿子长大后儿媳已经人老珠黄了,很多悲剧就发生了。
客家妇女遵守“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一般不再婚,终生守寡。
也有一些妇女再婚,俗称“半路婆”,半夜送出,不由正门出,半路交接,不鸣炮,不举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禁止抱童养媳、等郎妹、指腹为婚、重婚、纳妾,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
其外还推崇婚姻自由,一般是自由恋爱,很少相亲或者是父母做主。
二、婚嫁程序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具有多种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扬州婚俗结婚,是人生的喜庆大事,男女双方通过结婚这一行为;组成家庭,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自古以来,婚姻的过程,不单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过程,也是家庭、亲友等共同。
参与的社会交际过程。
由于扬州古老的传统文化十分深厚,深深地扎根在扬州百姓的心目之中,因而,扬州人的婚姻过程便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化其中,并以程式化的礼俗行为表现出来。
这些礼俗行为细致完备,传承久远,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乡规民约。
当然,各个家庭操办时也有所变通,但主要的程序还是共同遵守的。
这就是说亲、相亲、定亲、行聘、发嫁妆、暖房、送亲迎亲、婚礼、闹新房、上灶及回门。
说来,这些多为过去的事了。
今天的扬州人早已将其中的一部分陋习摒弃了,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又顺应时代的需要,予以简化或赋予新的内容。
回顾这些旧事,也是一桩颇有兴味的闲雅之事。
说媒男婚女嫁要有媒人穿针引线,这就是说亲。
说亲者常常是两方的亲朋好友,当然也有以替人做媒为职业的。
出面做媒的多为妇女,也有男女两方已说好而请‘现成媒’的。
做媒首先要权衡双方家庭条件、职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人口等。
双方条件基本合称,才能说亲。
这叫“门当户对”。
其次是男女年龄要大致相仿。
一般男的要比女的大几岁,但不能大六岁,大六岁叫“犯六冲”,是婚姻之大忌。
习惯上女方年龄不能超过男方。
经过“撮合”如果双方认为可以谈,媒人要把姑娘的“年庚帖”送交男方。
所谓年庚帖,是在二寸半宽的红纸条上写明姑娘的生辰八字,如“坤照, X X姑娘,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生”等。
这才是草稿,定婚时还有正式的年庚帖。
男方接到姑娘的年庚帖后(有的人家还拿筛子接,“筛选”的意思),就朝家堂上菩萨面前香炉底下一磕,清家神来看验这桩婚姻。
如无不吉利之事,三天后就把年庚帖送到算命先生那里“合婚”,也就是算算这桩婚姻是否吉祥。
特别注重的是男女大属是否相配。
比方说属虎的与属羊的,属龙的与属虎的,属蛇的与属鼠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因为“羊人虎口”、“龙虎相斗”、“蛇盘鼠”等在婚姻上都是犯忌的。
姑娘属虎被认为命狠。
如果双方在大属上没有冲突,而且姑娘又有“帮夫命”、子孙多,这桩婚事就可继续下去。
“合婚”不吉利的,男方就把年庚帖退给媒人,此事终止。
相亲“合婚”如果吉利,下一步就是相亲。
所谓相亲,在过去主要是男青年看女青年,女青年是不好直接看男青年的。
这与现在不一样。
即使男的看女的,也只能‘偷着看”。
不象现在,介绍人介绍以后,男女就在一起谈开了。
那时媒人要和男青年商定好时间、地点,然后故意约姑娘去玩,这样男青年就可瞄一下姑娘,而姑娘却还蒙在鼓里。
为什么男青年不直接到姑娘家去玩呢?这样做是对姑娘负责。
因为到了姑娘家里若谈不成,邻居就会说闲话,对姑娘不利。
女方要看男青年,姑娘是不能直接出面的,只能安排丈母娘等人“看女婿”。
若父母同意这门婚事,姑娘也只有同意。
新婚这天,姑娘从早到晚都要闭眼睛,到结婚的第二天才能看到丈夫的长相。
在这种陋俗之下,就有一种所谓“做串媒”的事。
即男青年生理上有缺陷或年龄比姑娘大得多,媒人就说假话,相亲时找个替身出面(一般是其兄弟或亲戚)。
就这样瞒过女方,直到婚后姑娘发现时,生米已煮成熟饭,无法挽回了。
定亲以上程序一一通过后,婚姻关系的正式确定叫定亲。
按照男青年年龄的大小,分“大定”和“小定”。
如年龄较小,距结婚尚有较长时间(过去,男十二三岁就可定婚),先下“小定’,又叫‘稳定”,到结婚前再下“大定”。
如已到婚龄,就直接下“大定”。
“大定”前,女方要通过媒人谈条件,开盘子(“小定”前则是非正式谈),如要多少礼金钱、办喜事的规模等。
这里要看媒人的本领,所谓“会做媒的两头瞒,不会做媒的两头盘”。
开盘子主要在礼金钱和金器上。
礼金钱:过去结婚礼金钱是非要不可的,其数额由女方提出,是六十六、还是六百六等,总之要逢六.起先提得比较大,男方如有困难,就由媒人婉言回告,请女方重新提出,这样一来一去,最后总会有一个适合的数目。
女方拿过礼金钱后,结婚时的陪嫁要超过礼金钱的数额,如桌陪不够,婚后姑娘在婆家就要受气,好象女方是卖姑娘了。
所以女方提礼金钱时,既要看男方,也要看自己的经济情况。
金器:有四样金和六样金之分。
四样金即一只金如意,一对金戒指,一副金耳环,一副金簪子。
如是六样金,则在四样金上再加金脚镯、金兜索.是四样金还是六样金,也由女方提出。
男方如果出的是四样金,结婚时女方也应有四样金陪姑娘。
在金器中,金如意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金的,镀金的也可以,这是个吉兆的东西。
下“小定”时,南方要送十六条糕(用红纸捆成条),六斤茶叶(用红纸包成“菱角包”)。
女方接到茶和糕后,在左右四邻及亲友中散一散,表明我家姑娘已经有婆家了。
“大定”比“小定’隆重。
男方到女方家要端上托盘。
托盘就象现在饭店里端饭菜用的差不多,有四盘和六盘之分。
第一盘放一个拜盒和首饰,拜盒里盛有礼金钱。
第二盘是糕,或论条,或用小盒子装,每盒约半条云片糕,盒子有锦缎的,也有纸的。
糕上面印有“和合人”,象征“白头和合”,糕的条数或盒数应是六十六、一百六等吉祥数字。
第三盘是茶叶,用大包或小盒装,包数也应为吉祥数字。
第四盘是果子,如白果、枣子、花生、莲子等,染成红绿色。
如果是六盘,有一盘必是花:绒花、绢花。
男方的定礼送到后,女方要回礼,女方的回礼也有四盘六盘之分,要与男方相当.第一盘万年青、吉祥草,表示吉兆。
万年青要有果子,如未结果就要买手工做的果子插在里面.第二盘‘三袋’,即顺袋子和腰袋、腿袋。
顺袋子即小荷包,上绣‘鸳鸯戏荷’、‘和合二仙’等,内放一金一银两个小元宝,第三盘糕,为圆形米糕。
第四盘粽子,粽叶要染成红绿色,捆扎成一种式样。
在南乡还有一盘米团,做成桃、枣、石榴等形状。
男方接到礼后,也要散些给四邻亲朋,表明已定了婚。
定婚后,姑娘的正式庚帖就送过来,姑娘的终身就定下来了。
此后,如果男的死了,女的就得守寡,在男人未收殓前,要上门“破孝”,披麻戴孝。
男的收尸后,女的要对灵牌开脸,其形式与正式结婚相似,女方该陪嫁的东西也照陪。
也有男的死后“叔招嫂”的,但不多见。
婚前筹备“大定”过后,男女双方就开始筹备婚事。
确定结婚日期:由男方先提出几个日子,如八月十六日、冬月二十四等,再请算命先生算一算,就请媒人通信给女方,请女方挑选(可避开经期),确定下来。
请媒人通信时,要给媒人茶食之类的“通信礼”。
此时女方要着手准备姑娘的陪嫁。
俗话说:“陪不尽的姑娘过不尽的年”,是个无底洞。
现金、家具,甚至房屋、土地,都可陪嫁。
当然各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不可能千篇一律,但陪嫁不能低于男方礼金的数目。
另外,定亲时如女方向男方要的是四样金,也要陪四金。
陪嫁的财物要一一填写在嫁妆单上,结婚时随嫁妆送到男方。
礼单还要由老“全福”来填写。
在扬州郊区,夏布帐子是姑娘出嫁时非陪不可的。
有的人家女孩六七岁时,就开始切麻做帐子。
发嫁妆结婚前一天,女方要发嫁妆。
其时媒人带领小叔子等人(要成双数)来到女方家中,进门先吃三道茶。
嫁妆出女方大门、进男方大门时,都要放爆竹。
脚盆和紫铜马桶(箍是紫铜的)是女方必陪的东西,用红布带子系好,由小叔子来挑。
如果没有嫡亲小叔子,要找个堂房。
紫铜马桶里还有一个小马桶,马桶里放满东西:十三只红蛋、两刀草纸、两扎筷子,以及染了红颜色的花生、瓜子、核桃、枣子、莲子等,意味着把子子孙孙都挑家来。
这些花生等等,在正日送房前,婆太太要用围裙兜起,并用红布包好放到婚床里面,象征“五子登科”。
还有两个皮箱,皮箱里也放满东西,其中替公婆做的“孝顺鞋”以及预兆将来生孩子做的“小狗鞋”必不可少。
小狗鞋做工相当考究,是在纱布上面贴上绒布,再绣成各种花样。
还有一张灯柜、一张箱柜和两个抬盒。
抬盒里面放的是桌上用的小八件或小十件,如富贵碗、胭脂缸、漱嘴缸、煤油灯、蜡烛台、汤壶、脚炉等日常用具。
其余衣服、被子等要陪若干,视家庭条件而定。
嫁妆送到后,婆太太给管钥匙的全福太太一个“钥匙封子”(钱),接过钥匙,就打开箱子检点陪嫁。
这样做一来是向来客炫耀,二来是看陪嫁是否够数目。
暖(餪)房正日前一天,发过嫁妆,布置好新房,晚上男方要办暖房酒。
一来对大家一天的辛劳表示感谢,二来预约大家明天来参加婚礼。
吃暖房酒的大都是男方亲朋。
吃过暖房酒,迎亲的花轿就登堂,停放在堂屋正中间,然后要敬轿神,由两个全福太太点燃红纸媒子,(红纸搓成纸绳,沾上菜油),在花轿内照一照,以驱赶轿内的“脏东西”。
送亲迎亲婚礼这天早上,女方要送亲,男方要迎亲。
新娘天不亮就起来洗澡,里外衣服全换成新的。
洗澡水不能随便乱倒,要看好时辰、方向(事先就要请算命先生算好),不然倒到太岁(俗信中的值岁神,不可轻侮)头上,就要倒霉。
’.然后,姑娘就开始哭,哭得越伤心越好,有的眼睛都哭肿了。
为什么要哭?有三种说法二一是姑娘出门了,舍不得妈妈;二是新娘“饿嫁”,在三天前就不吃东西,防止迎亲的路上要大小便等不吉利的事,此时已饿慌了,心里难受;三是姑娘嫌妈妈给的嫁妆太少,跟妈妈要东西,嘴上又不好说,此时不要,就再没有机会了。
新娘上花轿由全福太太搀扶(也有说“舅舅抱上轿”的),在门口脱下娘家的鞋,穿新鞋,表明娘家的东西连一点土也不带走。
轿子出了门,随即泼一盆水,表示已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门的水”,后来改用黄包车,也泼水。
送亲的都是姑娘的亲戚、兄弟,只送到家门口就行了。
男方迎亲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
迎亲队伍开头是两张灯笼,一张灯笼上是大红金字双喜,一张灯笼上是男方姓氏和堂名;后面是火把,接着是六面头牌,“状元及第”、“探花及.第”、“榜眼及第”三牌成双;随后如果男家前辈中有人做过官,比如扬州府正堂等,这块牌子就可排在迎亲队伍中,不论何代,只要家谱上有都行,但不能冒用,否则就会有人来扛走。
再下去是吹鼓手;接着就是新娘的花轿,新郎官的绿大呢轿子,以及媒人的小轿子。
在花轿后面还有人扛一根竹竿,竹竿上叉有一只红漆筛子,上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纸,并插三根象征箭的红纸棒,其作用:一说可以避邪,射天狗星,一说象征张仙送子。
迎亲队伍到了男家门口,要放爆竹迎接,男家大门随即关起采,让新娘在门口“闷性子”。
花轿进门口,要掉头使轿门与堂屋门方向一致,以免新娘下轿时屁股对着来客.然后由全福太太搀扶新娘下轿。
下轿后,新娘吃过三道茶就进新房。
此时,在新娘房中有两个全福太太分别“上油”和“搀亲”。
上油的替新娘开脸、搽粉,凤冠上插上喜花,换上礼服。
新娘妆扮完毕,“搀亲”的全福太太就为一对新人做“富贵”。
新郎新娘坐在床边,全福太太说着喜话,让新郎新娘吃“交杯酒”,还用调羹盛些小圆子之类的食物给新娘吃一点,又给新郎尝一下,这样反复多次以后,新郎新娘相互说些吉利话。
此时,新郎还要将新娘的衣角拽点过来坐在上友示一辈子把新娘拽住了。
做过“富贵”,就到堂屋举行婚礼。
婚礼“搀亲”的全福太太搀着新娘到堂屋,先向家神,然后向祖宗磕头,再到厨房向灶神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