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二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2
数学教案-逻辑联结词数学教案-逻辑联结词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数学之逻辑联结词教学目标:1. 理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常见的逻辑联结词的用法和逻辑关系;3. 能够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逻辑联结词:非、与、或、蕴含、等价;3. 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和真值运算法则;4. 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逻辑联结词的作用,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就要带伞。
”中的“如果...那么...”就是逻辑联结词。
Step 2: 介绍常见的逻辑联结词(15分钟)讲解非、与、或、蕴含、等价等常见的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和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解释和使用。
Step 3: 讲解真值表和真值运算法则(15分钟)通过真值表的组成和真值运算法则来说明逻辑联结词的运用和计算方法。
Step 4: 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20分钟)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运用逻辑联结词来分析和求解。
如:“如果一辆公交车早上7点到达车站,那么我肯定能赶上7点半的火车。
但是今天公交车7点半才到,我是否能赶上火车?Step 5: 练习和巩固(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Step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 练习题和答案;3. 白板和彩色笔。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3. 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更多的练习题,提高他们对逻辑联结词的应用能力;2. 引导学生思考逻辑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辩论、推理等。
(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可以有所调整。
逻辑联结词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逻辑联结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逻辑联结词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分类2. 逻辑联结词的使用规则3. 逻辑联结词在句子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逻辑联结词的使用规则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逻辑联结词在句子中的应用实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讲解:讲解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逻辑联结词在句子中的应用实例。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逻辑联结词的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逻辑联结词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逻辑联结词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3. 练习题:准备一些逻辑联结词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巩固知识。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逻辑联结词的教学。
2.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新课讲解(15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
八、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课堂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对逻辑联结词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3. 有无需要改进或补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本次课所学的逻辑联结词的知识。
《逻辑联结词》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联结词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及分类且(conjunction),符号为“∧”或“and”,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复合命题才为真。
或(disjunction),符号为“∨”或“or”,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复合命题才为真。
非(negation),符号为“¬”,表示命题的否定。
2. 逻辑联结词的判断方法真值表:通过列举命题的所有可能取值,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等价式:通过逻辑等价变形,简化复合命题的表达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分类及其判断方法。
2. 难点:逻辑等价变形和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应用。
2. 通过真值表和等价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利用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判断方法、实例分析等内容。
2. 真值表和等价式的模板。
3. 相关练习题和测试题。
教学进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3. 讲解逻辑联结词的判断方法,包括真值表和等价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方法。
4. 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逻辑联结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逻辑联结词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掌握情况。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逻辑连接词(例如:and,or,but)。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想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连贯句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逻辑连接词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逻辑连接词及其用法3. 练习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句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连接词的定义、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逻辑连接词的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逻辑连接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常见的逻辑连接词(and,or,but)及其用法。
3. 示例:给出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模仿运用逻辑连接词。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连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互相纠正、启发。
6.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逻辑连接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对逻辑连接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想法。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逻辑连接词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逻辑连接词的运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日常课堂发言和写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逻辑连接词的情况。
六、教学拓展1. 引入更多逻辑连接词:除了and,or,but之外,介绍其他常用的逻辑连接词,如because,so,if,then等。
2. 练习运用更多逻辑连接词: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逻辑连接词进行句子连接。
七、课堂活动1. 逻辑连接词接力: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出一个句子,下一个句子必须用逻辑连接词与前一个句子连接。
2. 逻辑连接词辩论: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比赛,要求使用逻辑连接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
课题: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编写时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 (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非”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中严密性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批 注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 “¬P ”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 “¬P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方法: 归纳,分析教学过程:1、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 ①35能被5整除; ②35不能被5整除;(2) ①方程x 2+x+1=0有实数根。
②方程x 2+x+1=0无实数根。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每组命题中,命题②是命题①的否定。
2、归纳定义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 ”或“p 的否定”。
3、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间的关系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两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命题①是真命题,而命题②是假命题。
第(2)组命题中,命题①是假命题,而命题②是真命题。
由此可以看出,既然命题¬P 是命题P 的否定,那么¬P 与P 不能同时为真命题,也不能同时为假命题,也就是说,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4、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p ¬P 真 假 假 真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苏教版选修2-1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逻辑连接词的概念;2.了解逻辑连接词的种类和用法;3.能够正确使用逻辑连接词进行句子的连贯和衔接;4.能够运用逻辑连接词撰写简单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1.逻辑连接词的概念;2.逻辑连接词的种类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逻辑连接词进行句子的连贯和衔接;2.能够运用逻辑连接词撰写简单的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逻辑连接词。
2. 学习逻辑连接词(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逻辑连接词的种类和用法,并举例说明。
2.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重要的词、短语、句子或句子成份,常用的有“而且、还、并且、加上、不仅……而且……、同时”。
例如: - 我喜欢运动,而且我每天都会去锻炼身体。
- 小明聪明又勤奋,同时他还真的很有才华。
2.2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用于连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内容的词、短语、句子或句子成份,常用的有“但是、然而、可是、不过、虽然……但是……”。
例如: - 我想出去玩,可是今天天气不太好。
- 尽管小明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不是很好。
2.3 因果连词因果连词用于连接表示因果关系的词、短语、句子或句子成份,常用的有“因为、所以、由于、致使、结果”。
例如: - 我今天迟到了,是因为交通堵塞了。
-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所以他的成绩很好。
3. 练习使用逻辑连接词(30分钟)老师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逻辑连接词的使用,例如:如果你是班长,你要怎样组织一次班级活动?请用逻辑连接词撰写一个计划。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请用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并要求学生下节课交作业。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逻辑连接词的概念、种类和用法,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逻辑连接词的使用,并布置了作业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逻辑连接词的使用。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2) 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且、或、非”解决问题;(3)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P∨q”,“⌝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P∨q”“⌝p”.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命题:若p,则q(1)若p⇒q,且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若p q,且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p⇒q,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4)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引调:只能“已知(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①12能被3整除;②12能被4整除;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2)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9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命题q: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或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形式等简单命题的基本框架.本节内容,我们将学习一些简单命题的组合,并学会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问题2: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如果不是,请你将它改为命题的形式①11>5②3是15的约数吗?③0.7是整数④x>8解:①是命题,且为真;②不是陈述句,不是命题,改为③是3是15的约数,则为真;③是假命题④是陈述句的形式,但不能判断正确与否.改为x2≥0,则为真;例如,x<2,x-5=3,(x+y)(x-y)=0.这些语句中含有变量x或y,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有的逻辑书也称之为条件命题).我们不要在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上下功夫,因为这个工作过于复杂,只要能从正面的例子了解命题的概念就可以了.问题3:(1)6可以被2或3整除;(2)6是2的倍数且6是3的倍数;(3上述三个命题前面的命题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比前面的命题复杂了,且(1)和(2)明显是由两个简单的命题组合成的新的比较复杂的命题.命题(1)中的“或”与集合中并集的定义:A∪B={x|x∈A或x∈B}的“或”意义相同.命题(2)中的“且”与集合中交集的定义:A∩B={x|x∈A且x∈B}的“且”意义相同.命题(3)进行否定而得出的新命题.1.逻辑连接词命题中的“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2.复合命题的构成简单命题: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3.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是:p或q;p且q;非p.即: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非p (命题的否定) 记作⌝p 释义:“p或q”是指p,q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例如,“x∈A或x∈B”,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这里的“但”等价于“且”),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 ∈A∪B);又如在“p真或q真”中,可能只有p真,也可能只有q真,还可能p,q都为真.“p且q”是指p,q中的两者.例如,“x∈A且x∈B”,是指x属于A,同时x也属于B(即x∈A B).“非p”是指p的否定,即不是p. 例如,p是“x∈A”,则“非p”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A).素(即x∈U例1(课本P14例1):将下列命题分别用“且”与“或”联结成新命题“p∧q”与“p ∨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p∨q: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或相等.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p∨q也是真命题.(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p∨q: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分.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p∨q也是真命题.(3)p∧q: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p∨q: 35是15的倍数或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或是7的倍数.由于p是假命题,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p∨q是真命题.说明,在用"且"或"或"联结新命题时,如果简写,应注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例2(课本P15例2):选择适当的逻辑联结词“且”或“或”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2)2和3都是素数;(3)2≤2.解略.例3(课本P16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2) 是A的子集且是A的真子集;(3)集合A是A∩B的子集或是A∪B的子集;(4)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略.例4(课本P17例4):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p:y=sinx是周期函数;(2)p:3<2;(3)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解略.课堂练习:(课本P17练习)4.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例:如果命题p:5是15的约数,那么命题¬p:5不是15的约数;p的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5,则这个数不是15的约数.显然,命题p为真命题,而命题p的否定¬p与否命题均为假命题.例5: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3)平行线不相交解:(1)中的命题是p 且q 的形式,其中p :24是8的倍数;q :24是6的倍数.(2)的命题是p 或q 的形式,其中p :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 :李强是跳高运动员.(3)命题是非p 的形式,其中p :平行线相交.例6: 分别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π不是整数;解:(1)是“p q ∨”形式,p :87>,q :8=7;(2)是“p q ∧”形式,p :2是偶数,q :2是质数;(3)是“p ⌝”形式,p :π是整数;例7: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1)“AB ∥CD ”且“AB =CD ”;(2)“△ABC 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解:(1)AB 不平行于CD 或AB ≠CD ;(2)原命题是“p 或q ”形式的复合命题,它的否定形式是:△ABC 既不是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非p ”这种复合命题又叫命题的否定;是对原命题的关键词进行否定;下面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否定:本节课讨论了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构成,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否命题的关键词的否定是问题的核心.五、布置作业A 组:1、(课本P 18习题1.3 A 组 NO :1)2、(课本P 18习题1.3 A 组 NO :2)3、(课本P 18习题1.3 A 组 NO :3)B 组:1.命题“方程x 2=2的解是x =±2是(B ) A .简单命题 B .含“或”的复合命题 C .含“且”的复合命题D .含“非”的复合命题2.用“或”“且”“非”填空,使命题成为真命题:(1)x ∈A ∪B ,则x ∈A __________x ∈B ;(答:或)(2)x ∈A ∩B ,则x ∈A __________x ∈B ;(答:且)(3)a 、b ∈R ,a >0__________b >0,则ab >0.(答:且)3.把下列写法改写成复合命题“p 或q ”“p 且q ”或“非p ”的形式:(1)(a -2)(a +2)=0; (2)⎩⎨⎧==21y x ; (3)a >b ≥0. 解:(1)p :a -2=0或q :a +2=0;(2)p :x =1且q : y =2(3)p :a >b 且q :b ≥04.已知命题p :a ∈A ,q :a ∈B ,试写出命题“p 或q ”“p 且q ”“┐p ”的形式. 解:命题“p 或q ”:a ∈A 或a ∈B .“p 且q ”:a ∈A 且a ∈B .“┐p ”:a ∉A5.用否定形式填空:(1)a >0或b ≤0;(2)三条直线两两相交(3)A 是B 的子集.___________________(4)a ,b(5)x 是自然数.___________________(在Z 内考虑)解:(1)a ≤0且b >0(2)三条直线中至少有两条不相交(3)A 不是B 的子集(4)a ,b 不都是正数(5)x 是负整数.6.在一次模拟打飞机的游戏中,小李接连射击了两次,设命题p 1是“第一次射击中飞机”,命题p 2是“第二次射击中飞机”试用p 1、p 2以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表示下列命题:命题S :两次都击中飞机;命题r :两次都没击中飞机;命题t :恰有一次击中了飞机;命题u :至少有一次击中了飞机.解:(1)p q ∧ (2)p q ⌝∧⌝ (3)()()p q p q ∧⌝∨⌝∧(4)()p q ⌝⌝∧⌝C 组:1、(tb 11201303)给定两个命题,P :对任意实数x 都有x 2+ax +1>0恒成立,q :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有实数根,如果p 与q 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或”、“且”、“非”作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p 或q”、“p且q”以及“非p”命题的真假规律;2.能够应用真值表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的判断.教学难点:应用逻辑联结词求参数范围.教学方法: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2.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的步骤:(1)逐一判断命题p、q的真假;(2)根据“或”、“且”、“非”的含义判断“p或q”、“p且q”、“非p”的真假.二、知识应用例1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以及“非p”形式的命题:(1)p:3是正数,q:3是奇数;(2)p:函数y=x2(x∈R)是偶函数,q:函数y=x2(x∈R)是单调递增函数;(3)p:正方形是矩形,q:正方形是菱形.例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2≥1;(2)2≥2;(3)1≥2.例3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以及“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p:2∈N*,q:1∈Q;(2)p:方程x2+x+1=0无实数根,q:方程x2+x-2=0有两个异号实数根;(3)p:3是9的约数,q:4是12的约数.例4已知p:x2-x≥6,q:x∈Z,若p∧q和¬q都是假命题,求x的值.例5已知有两个命题,命题p:不等式x2-(a+1)x+1≤0的解集是空集,命题q:函数y=(a+1)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如果p且q为假命题,p 或q是真命题,求a的取值范围.三、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2.综合应用逻辑联结词求参数范围的一般步骤.。
逻辑联结词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逻辑联结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分类2. 逻辑联结词的使用规则3. 逻辑联结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分类和规则。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逻辑联结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练习使用逻辑联结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逻辑联结词的分类:介绍“与”、“或”、“非”等逻辑联结词。
3. 讲解逻辑联结词的使用规则:包括词序、短语连接等。
4. 分析实际应用例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逻辑联结词,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给予建议和反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规则的讲解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逻辑联结词,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练习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使用逻辑联结词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逻辑联结词小游戏:设计一个逻辑联结词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练习使用逻辑联结词。
2. 逻辑联结词辩论赛:组织一个辩论赛,让学生运用逻辑联结词来构建论点和反驳对方观点。
3. 逻辑联结词应用文写作:布置一个应用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逻辑联结词来组织文章结构和论证观点。
七、教学资源1. 逻辑联结词PPT:制作逻辑联结词的PPT,包括定义、分类、规则和实际应用例子。
2. 逻辑联结词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区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或”、“且”、“非”的含义;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命题真假求参数范围
三、课前复习
1. 逻辑联结词
命题中的 或 、 且 、 非 叫做逻辑联结词.
2. 命题q p ∧,q p ∨,p ⌝的真假判断
3 ( D )
A. “q p ∨”为真,“q ⌝”为假
B. “q p ∧”为假,“p ⌝”为真
C.“q p ∧”为假,“p ⌝”为假
D. “q p ∧”为假,“q p ∨”为真
4、 四、讲授新课
例1、分别写出下列各命题的构成的“p 或q ” 、“p 且q ”和“非p ”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3:p 是无理数,3:q 是实数;
(2)64:>p ,1064:≤+q ;
(3)8或6是30的约数;
(4)矩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
(1)√2是有理数;(2)5不是15的约数
(3)2<3; (4)8+7≠15。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6)p :1的平方是正数; (7)q :1和2的平方是偶数;
例3、命题p :不等式||11
x x x x >--的解集为{|01}x x <<,命题q :“A B =”是“sin sin A B =”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则( )
A . p 真q 假
B . “p 且q ”为真
C . “p 或q ”为假
D . p 假q 真
.
2p x 6,q :,p "q
x x x Z q -≥∈∧⌝已知命题:命题且“与同时为假命题,求的值。
例4、已知命题p:方程x 2+mx+1=0有两个不等正根,命题q:方程x 2+4(m-2)x+4=0无实根.若 “p 或q ”为真命题,“p 且q ”为假命题,求m 的取值范围.
变式练习:
已知0>a ,设命题p :函数x a y =在R 上单调递增;命题q :不等式012>+-ax ax 对R x ∈∀恒成
立.若q p ∧为假,q p ∨为真,求a 的取值范围.
五、课堂小结:(1)含有逻辑联接词的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2)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区别
(3)利用命题的真假求参数的范围
六、当堂检测
1.在命题“方程1||=x 的解是1±=x ”中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 )
(A )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 (B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
(C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 (D )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
2.已知命题p :若220x y +=,则x 、y 都为0;命题q :若22a b >,则a b >。
给出下列命题:①p 且
q ;②p 或q ;③p ⌝;④q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3.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结论为( )
①“p 且q ”为真是“p 或q ”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p 且q ”为假是“p 或q ”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p 或q ”为真是“p ⌝”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p ”为真是“p 且q ”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06年杭州模拟)已知命题:p 不等式m x >-|1|的解集是R ,命题x m x f q -=
2)(: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
若命题“p 或q ”为真命题,命题“p 且q ”是假命题,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2,0( (C ))2,0[ (D ))2,(-∞。